APP下载

新华村传统手工业长盛不衰缘由探析

2013-03-23杨砚池

大理大学学报 2013年8期
关键词:手工业手工艺品作坊

杨砚池

(大理市银桥镇人民政府,云南大理 671003)

新华村位于云南省鹤庆县城西北方的凤凰山脚,是一个白族聚居的行政村,现有5000多人口。尽管许多民族传统手工业在工业化冲击中不断走向消亡,但是新华村传统手工业却彰显出顽强的生命力,从过去名不见经传的西南边陲白族村发展成为以加工民族手工艺品闻名遐迩的“中国银都”。关于新华村传统手工艺的起源,村民、工匠、学者看法不一,主要有起源于三国时期诸葛亮屯兵时传入,起源于唐朝南诏时期,起源于明洪武年间等说法。尽管人们各执己见,但是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已是不争的事实。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它在长期的社会变迁中不断调适发展方式,在继承和发展传统因素的同时,与不断变迁着的其他因素相适应,逐渐演进成为既富有传统文化底蕴,又充满时代气息的特色产业。本文对影响其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和归纳,探索新华村传统手工业在现代化冲击中长盛不衰的缘由。

一、市场需求因素

有效需求是产业发展的生命线。消费需求的不断变迁要求产品供给要与之相吻合。新华村传统手工业需求结构的演进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生产生活用品主导阶段

在长期发展历程中,新华村工匠制作的锄、斧、刀等农具是当地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錾、锤、凿等器具深受石匠、木匠青睐;缸、盆、壶、火锅等铜器是重要的生活用品。尽管手工业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渐走向衰落,但是新华村制作的生产生活用品仍与当地缓慢变化着的社会经济相适应,拥有产业生存的市场。新华村工匠也意识到机器生产对他们的冲击不能幸免。因此,在手工制品与机器制品的市场竞争中,他们选择了产品演变,在逐渐丧失原有生产生活用品市场的同时开辟出新的手工艺品市场。

(二)手工艺品主导阶段

改革开放后,社会消费需求趋向多样化和个性化,为新华村传统手工业发展演进提供了契机。新华村手工艺品的市场结构可以划分为走向衰落的铁制品市场、继续繁荣的铜制品市场和不断成长的银制品市场。新华村铁制品加工业有着辉煌、悠久的历史,多个家族曾是“铁匠世家”。但是,手工制作的铁制品由于耗费多、规模小、成本高,在异常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走向了衰亡。与之相比,新华村生产的盆、火锅、烟筒、宗教用品等铜制品艺术性强,手工生产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推动着铜制品生产规模不断扩张。新华村银制手工艺品市场需求日趋旺盛,成为新华村银制品加工业迅速发展的牵引力。

(三)旅游商品主导阶段

1998 年,鹤庆县首次提出依托传统手工业开发新华村,并带动全县旅游业发展的思路,并在新华村投资建成了手工艺品交易市场,新华村手工艺品成为当地的特色旅游商品。1998年5月8日,新华村被云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民族旅游村”;1999年5月1日,旅游村建成并投入运营,同时被指定为“99世博会”的旅游接待景点;2001年7月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AA级旅游风景区;2009年12月28日,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银都水乡新华村”为4A级旅游景区。新华村依托一脉相承的银器文化与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发展成为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康体养生为一体的多功能旅游景区,促进民族手工艺品生产、加工、销售蓬勃发展,传统手工业成为新华村的支柱产业。

综上所述,新华村传统手工业随着产品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发展。他们适时根据社会需求变动调整产品结构,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推动产业持续发展。

二、手工艺文化因素

三元结构学说把文化区分为实物文化、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1〕。据此,我们从整体上把新华村手工艺文化看成一个球体,把它劈成三个层面:表层为实物文化,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和易感受性,是手工艺文化中最活跃的层面;中层为行为文化,指材料采购、产品制作和销售三个环节以及如何协调它们内部关系的行为制度体系,属手工艺文化中比较稳定的层面;里层为观念文化,指工匠对新华村手工艺所持有的意识和观念,是手工艺文化的精神所在,属手工艺文化中最稳定的层面。

(一)实物文化层

新华村手工艺文化的实物文化层主要包括工艺材料、制作工具和手工艺产品。工艺材料主要是铁、铜、银等原料。传统上,他们的制作工具主要有风箱、吹灯、剪刀、锤子、锉子、木桩、坩埚等。随着生产工艺的改进和产量的提高,生产工具呈现了电源动力和部分机械化的趋势。历史上,新华村加工制作的产品主要是与当时社会需求相适应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宗教用品和部分饰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新华村工匠不断开拓产品市场,形成了三大种类、十一个系列的上百种产品:生活用品类包括酒具系列和餐具系列;饰品类包括头饰、颈饰、胸饰、手饰、腰饰、佩饰和纪念收藏品系列;宗教用品类包括宗教器具系列和宗教雕塑系列。

(二)行为文化层

在工艺材料采购方面,过去主要收购废旧金属,多凭眼力或烘烤测定材料的纯度。近年来主要通过供货商购买银锭,并利用精密仪器测定银纯度。在加工技法方面,新华村的主要产品——银制手工艺品制作总体上形成了固定化加工模式,包括下料并铸模、精细加工(又叫“雕花”)、焊接、清洗抛光四个步骤。在产品销售方面,除了在加工作坊就地销售外,越来越多的手工艺品面向旅游者销售。除本省外,产品主要销往西藏、四川、宁夏、青海、内蒙古、新疆、贵州、湖南、湖北等省区,有些还销往泰国、缅甸、印度、巴基斯坦、日本、法国、美国等国家。

(三)观念文化层

祖师神的崇拜在手工艺行业里形成了特有的精神核心,并得到社会的认同,由此维护行业社会价值,实现从业人员更迭的稳定性,使技艺不断传承发展。遵循行规,感恩神明,手工技艺者因此有了精神的寄托、行业的制度、造物的感恩,造就了手工技艺者的行业操守〔2〕。新华村尊传说中的金银铜铁匠的鼻祖——太上老君为行业神,并组建过“老君会”,尽管“老君会”平时结构松散,但是每逢农历二月二十五日,工匠们集会于村庄背后的洪仁殿,共同祭拜太上老君。这个行业行为曾在1953年遭到禁止而废除,但在老工匠心中的影响至今还非常深刻。行业信仰一直沉淀在新华村工匠心底,并深刻影响着他们的行为。新华村工匠富有一种明确的寻找并重建衰退的信仰活动,甚至是重构新的信仰活动的倾向。现在,新华村工匠把太上老君塑像置于全村的核心地段,提醒所有工匠不要忘祖,务必把对行业神的崇敬铭记在心。

技艺给予了手工技艺者生活的希望。新华村传统手工业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维持生计。尤其在饥荒年代,手艺成为人们的救命活。俗话说:灾荒三年,饿不死手艺人。手工艺品制作是一门渗透人的灵性和品性的技艺。新华村工匠以灵巧的双手和智慧的心灵,凭借锤、钳、锉、剪等简陋的工具,叮叮当当地敲出一件又一件走向世界的艺术精品,练就了精湛的技艺和满足不同民族、不同层次人民需求的适应能力。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恪守诚实、谦虚谨慎、精益求精的行业道德,培养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和开放包容的性格操守,注重创新精神和个人风格,并自然渗透到工艺制作中。由此可见,新华村传统手工业在长期发展中积累和形成了独特的手工艺文化,是工匠群体自我认同的凝聚力,负载着长期从事传统手工业生产这种生活方式的价值取向。2000年新华村被文化部和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分别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和“中国民俗文化村”。这是对手工艺匠人作为文化资源主体的肯定,授予他们作为文化品牌所有者的“营业执照”。这也标志着新华村手工艺已经演进成为具有无形资产属性的文化资源品牌,促使产品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推动产业持续发展的文化动因。

三、技术因素

新华村传统手工业的技术演进经历了从纯手工技术到手工与机器生产相融合两个阶段。

(一)纯手工技术

在机器生产冲击到来之前,新华村手工业在当地社会经济中具有显著优势。当工业化促使许多地区的手工业逐渐衰亡的时候,处于祖国西南一隅的新华村手工生产技术还曾一度居于当地领先水平,赢得了传统手工业在新华村继续延存的时间和演变的时机,促使产业发展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根据产品的技术特征,他们逐渐将注重实用性的铁制品市场让位于机器生产,转向从事注重艺术性的银、铜手工艺品生产,发挥手工制作的艺术魅力和市场竞争力。

(二)手工制作和机器生产相融合的技术

近年来,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新华村开始使用压银片机、绞银丝机、抛光机、气泵等机器设备,能够快速生产银锭、银丝、银板、铜板和电镀金银等系列工艺压延材料。手工制作和机器生产作为手工艺品加工的两种方式有着各自的艺术表现特征。手工制作具有原创性、适应性强、生活面广,需要特定的专业技术等优点,生产的产品更富有独特性,具有个性风格和艺术魅力,这是机器生产难以具备的。当然,手工制作也有生产慢、产量少和产品多为非规格化的局限性。机器生产是手工生产的发展,是人的技能的一种延伸,具有快速、批量、价廉、标准化的优势,但是产品缺乏独特风格和地方特色。因此,手工制作和机器生产是一个范畴的两个方面,不会彼此消亡或替代〔3〕。新华村传统手工业在不危及产品的“手工性”特质的前提下,将手工制作和机器生产辩证地结合起来,在发挥手工制作的审美因素的基础上不断地吸收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制作出既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又具有民族特色的精品杰作。

四、政策因素

由于工匠群体的行为活动受到相关政策的约束或促进,因此,政策是影响新华村传统手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具体而言,政策因素的演进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自发成长阶段

1949 年以前,小农经济一直在新华村占据着主导地位,国家的许多制度安排和社会变迁并未对它形成较大的约束力。手工业在“无为而治”的政策环境中自发性成长。工匠在从事农业生产之余加工制作自己所需要的手工艺品,也加工一些“剩余产品”与外界交换,互相调剂余缺。有的工匠外出到其他村寨流动作业,为别人加工制作产品谋取副业收益。许多老工匠沿着茶马古道来到四川、西藏等省区乃至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

(二)政策约束阶段

1949年7 月1日鹤庆县解放,新华村手工业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政策变迁。手工业经营较好的农户因为“富有”而被划为地主、富农或中农,成为被批斗的对象,挫伤了经营手工业的积极性。1954年新华村成立农业生产合作初级社,次年成立中级社,1956年成立高级社。生产合作社成立初期,由于受“左倾”思想和政策的影响,片面强调“以粮为纲”,不允许发展副业和外出做手艺,手工业发展受到了政策约束。强制性政策干预把劳动力困在家里使社员生活非常困难,当地政府不得不调整政策。1968年新华村根据情况,农闲时组织工匠外出务工,回来时要向生产队交一定的保费,工匠外出务工每天交集体2元,记10分工分,新华村陆续输出工匠1100多人,促进了传统手工业的复苏和发展。

(三)政策扶持阶段

1979 年起,鹤庆县委、县政府把乡镇工业发展列入议事日程,积极鼓励发展个体、私营经济〔4〕。在这样的政策变迁环境中,新华村工匠纷纷恢复和扩大手工艺品生产,将作坊注册成为个体企业,迅速发展成为鹤庆县经济发展的新亮点,进而受到政府的政策倾斜和扶持。1998年,鹤庆县针对新华村提出了“搞活一村、炒热一村、开发两线、带动一片”的旅游业发展思路,通过扶持新华村促进沿线乃至全县旅游业发展。新华村由此获得了基础设施、资金扶持、政策优惠等全方位的支持,促进了传统手工业和旅游业的发展。

纵观新华村传统手工业发展的历程,政策是其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既可以是促进产业发展的驱动力,也可能成为阻碍产业发展的“瓶颈”。传统手工业健康成长必须规避政策性障碍,积极诱致政策变迁和优化政策环境。

五、人力资源因素

(一)师徒传承机制的形成

新华村传统手工业在长期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开发人力资源的师徒传承机制。村里的工匠一般15岁左右踏上拜师学艺之路。选择好师傅并举行祭拜仪式后,师徒关系正式确立。即日起,徒弟在师傅的言传身教中帮忙干活,并仔细观察、模仿、心领神会,工作难度不断加大,传授的技艺逐日增多。学徒期限一般为三年,师徒之间等级森严,学徒对师傅惟命是从。师傅不仅传授技艺方面的知识、经验和见解等,也讲授做人处世的艺德,两方面相辅相成,对学徒技艺和思想的提升共同起作用。通过几代人的承传,不但传下了传统加工工艺,而且也传下了对各少数民族地区所特需的工艺品和相关式样、图案、所用材料的知识,实现手工艺文化在村民中接力棒似的纵向传播,为传统手工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促使传统手工业在现代化冲击中具有稳定性、完整性、延续性和创新性。

(二)注册个体企业,促进经营能力的提升

在注册个体企业以前,新华村传统手工业的主要组织形式是个人作坊,作坊的工匠是家庭中的中年男子,也是家长。由于作坊的组建成本极低,组织形式非常简单灵活,工匠的从业时间不太固定,手工艺品生产在家庭经济中的地位远远不及农业。因此,工匠缺乏手工艺品制作的商业意识。这种意识在个体企业注册以后发生了显著变化。家长从一个普通的工匠变成了一个企业主,家庭成员构成了企业成员,具有了资本所有者和生产经营者的双重身份,并操纵着企业运营的各个环节,逐渐形成了强烈的企业经营意识,不断研究和优化影响企业经营效益的资金筹集、材料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提升了经营能力。

(三)人力资源吸收和分工机制的形成

“劳动力在不同产业之间流动的重要原因在于各产业之间收入的相对差异”〔5〕。新华村传统手工业跨越式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人力资源需求,而且从业人员的收益明显高于从事农业的收益,吸引劳动力从农业转移到传统手工业。也吸引着周围村落的许多年轻人纷纷到新华村拜师学艺,为传统手工业向周围村落扩张奠定了人力资源基础。产业市场化运作机制的深化促进了分工,每个作坊有选择地生产几种产品,不仅有利于提高专业技艺,而且缓解了市场竞争。综上所述,民族传统手工业发展和人力资源的开发是双向互动的关系,一方面,一定的人力资源基础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不断发展壮大的传统手工业是人力资源利用和开发的平台,会吸引更多的人力资源参与经营,进一步推进产业发展。

六、产业组织因素

产业组织结构决定着产品生产、市场结构、市场效益等,关系着产业发展的诸多方面,深刻地影响着产业发展的速度和资源配置的效益。就新华村传统手工业而言,产业组织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个人作坊”模式

在新华村传统手工业形成和发展的历程中,小农经济是其长期生存和发展的社会背景,对生产组织形式有深刻的影响,形成了与自然经济相吻合的小型分散特征,一个工匠构成了一个生产组织单位,具有“个人作坊”的特征。每个工匠在自家的耳房里挖一个小火坑,用风箱鼓风即可组建成一个能集加温、融料、焊接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小火炉。他们就可以利用小手锤、小凿子、小桥墩、坩埚等工具制作出各种手工艺品。每一个小炉匠操作一个作坊,规模显然很小。“小炉匠”不仅承载着不同民族所需的工艺品制作,更承载着传播和传承各民族文化的历史使命。有的小炉匠技艺达到一定水平就开始收徒传艺,作坊由师傅和徒弟共同操作,作坊构成人员和规模有所扩张,但是扩张幅度很小。师傅培养的徒弟一般每次仅一至二人,徒弟学成出师以后另建新作坊。个人作坊与传统社会的小农经济相适应。新华村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小农经济缺乏泾渭分明的分工界线。许多工匠平时承担大量的家务和农活,尤其在农忙时节必须全身心投入农业生产,才能抓住时令保证收成,完成农业生产后又立即投入到手工艺品制作。个人作坊也方便他们在农闲季节外出流动作业,并能够根据社会环境、政策变迁和消费者需求适时移动,甚至在禁止性政策干预时临时“停业”,又在条件许可时立刻恢复经营。解放前,小炉匠们远离家乡,云游四方,走村串寨,替人补锅、修锁、配钥匙、打制金银首饰和铜器,哪里有活干就在哪里住下来,干完了又移到别乡。这种生产组织形式不仅充满生机和活力,而且小炉匠的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到了极至,能够促使传统手工业稳定发展,随着时代潮流和需求变化适时发生演变。

(二)“家庭作坊”模式

改革开放后,新华村工匠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纷纷在自己家里或外地开办作坊,注册成个体企业,逐步走上规模化生产经营的道路,基本上形成“一村一业、一户一品、前店后厂”的生产格局。到2003年底,从事民族手工艺品加工的私营企业已有887户,占全村总户数的85%。从业人员1470人,占全村总劳动力人口的59%,形成了“家家有手艺,户户是作坊”的产业发展格局〔6〕。以家庭作坊为基础的个体企业既根源于我国小农经济的传统文化,又顺应了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制度变迁,促使家庭组织的经济功能从农业向传统手工业延伸。在家庭作坊中,所有权、控制权和收益权集中于一个家庭,收益直接与经营挂钩,促进各要素合理配置,推动传统手工业稳步发展。

(三)龙头企业和家庭作坊并存的模式

农户长期自发性发展形成了数百个家庭作坊分散经营的个体企业群。2011年底,新华村从事民族传统手工艺品加工制作的户数已达900多户,其中全年销售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有12户,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有13户,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有211户〔7〕。1998年,鹤庆县政府投资修建了促进新华村旅游业起步的基础设施后,不仅开创了与旅游业交融发展的传统手工业开发模式,而且形成了以政府主导经营的白族旅游村手工艺品交易市场,作为龙头企业与数百家以家庭作坊为基础的个体企业并行发展的产业组织模式。2001年,鹤庆县招商引进了大理白族自治州银都水乡旅游投资有限公司,依托新华村文化资源开发旅游文化产业。公司为社会直接提供了3000多个就业岗位(其中吸纳了村内700余人就业),2011年纳税670万〔8〕,实现政府、龙头企业和群众共同推动以传统手工业为依托的新华村旅游业快速发展。

七、结语

与许多传统手工业消亡的历史命运相比,新华村传统手工业的演进历程无疑给予我们许多启迪。它能够实现长盛不衰是不断演进的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的演进既是传统手工业生产方式的延续,更是传统手工业的发展。与久远前的新华村传统手工业相比,它的产业特征发生了诸多演变。

在产业类型方面,它已经从具有与第二产业渊源关系的手工业形态演进成为以手工业为载体并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文化产业形态。在产业地位方面,它已经从自发性发展甚至遭受政策限制,从属于当地农业的副业演进成为备受社会关注、政府重视和扶持的当地特色产业。在产业经营者构成方面,它已经从单纯的工匠群体演进成为政府、企业和村民共同参与的复合型主体。在产品形态方面,它已经从主要制作实用性生产生活用品演进成为主要满足游客需求的名类繁多的工艺品,并日益注重产品的文化价值。在生产方式方面,它已经从纯手工生产演进到手工和机器生产相结合,并且机器生产又没有危及产品的“手工性”特质的技术融合模式。在经营观念方面,它已经从小农经济意识的经营观念演进为日益强化的企业化经营理念。在产业组织方面,它已经从与自然经济相吻合的“个人作坊”演进到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龙头企业和家庭作坊相结合的组织形态。

它的演进过程说明:民族传统手工业要长盛不衰地生存和发展,就要根据影响产业发展的因素及效能,积极强化有利因素的促进作用,努力克服不利因素的制约作用,因势利导地引导产业演进,才能适应不断变迁的产业环境并得到蓬勃发展。总之,民族传统手工业的生命力在于演进,在演进中生存,在演进中发展,在持续性演进中长盛不衰。

〔1〕林耀华.民族学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390.

〔2〕郭艺.我国手工艺的行业神崇拜〔J〕.中国美术馆,2011(1):102.

〔3〕田自秉.论工艺美术的辩证观〔M〕//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论研究会.工艺文化研究:第一辑.青岛:山东艺术出版社,1993:15-16.

〔4〕鹤庆县志编撰委员会.鹤庆县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232.

〔5〕李悦.产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68.

〔6〕章虹宇.白族旅游胜地:新华村〔M〕//杨义华,尹明举.大理名乡古镇.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393.

〔7〕王永刚.特色化发展的新景观:来自鹤庆新华村的报告:展示篇〔N〕.云南日报,2012-10-29(A1).

〔8〕王永刚.可持续发展的活典型:来自鹤庆新华村的报告:经验篇〔N〕.云南日报,2012-10-30(A1).

猜你喜欢

手工业手工艺品作坊
假鸡蛋作坊开工啦
论河南传统陶瓷手工业的当代发展
汾酒老作坊
技能的改进与资源的获取——以土族《格萨尔》中的传统手工业为例
人大代表的“女子作坊”
中国近现代手工业史及资料整理研究
吉林省手工业合作联社第九次代表大会在长春召开
意大利手工艺品传承百代
民族手工艺品创客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ZPSTUDIO TOOLS与意大利技工共同制作的手工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