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三题——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价值构建研究之二

2013-03-23苏星鸿

关键词:文明特色制度

苏星鸿

(兰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文明范式是文明赖以存在的价值理念、制度设计、发展模式等要素的有机结合。人类文明的发展实质就是一种新文明范式取代旧文明范式的过程。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生态文明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以来的一种崭新文明范式,是超越工业文明的人类文明发展至高形态,因此,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是人类文明范式发展的必然取向。中共十八大把生态文明上升为“五位一体”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转型的又一次与时俱进,这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理性审视和高度自觉。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内涵与实质、成就与问题、战略与前景,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研究的三个关键性问题。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内涵与实质

在马克思的视域中,文明是相对于野蛮而言的,人类社会发展就是人类摆脱野蛮并由低级文明形态向高级文明形态发展的过程。人类文明是一个多层次、多形态和多样性的复合系统。从经济技术形态看,生态文明属于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生态社会的序列;从社会形态看,生态文明属于原始—奴隶—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序列。这两个层面相统一的基础上物质生产力和人的实践能力有了全面提高,前者的提高为生态文明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后者的提高为生态文明提供必要的主体力量,两者共同构成生态文明超越工业文明、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绝对必须的实际前提”[1]86。在此实际前提下,才能消除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二元对立状态,在克服人对人以及人对物的双重依赖基础上,实现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人的双重和谐与和解,在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相统一的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生态文明的至高追求。

人类对生态文明的追求,是对工业文明赖以存在的价值理念、制度设计和发展模式深刻反思的产物,也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现实批判和超越发展的结果。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对工业化带来的工业文明反思必然要和现代化的整体反思紧密结合在一起。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现代化带来的科技进步、生产力发展、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是前现代化时代无法相比的,它所带来的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紧张对立也是前所未有的。现代化所秉持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所依托的资本主义制度以及所开拓的不可持续的发展道路都是反生态的。马克思主义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制度导致的严重生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的全新生态价值观,即人类必须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础上开发和利用自然,使自然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以及人自身的发展,按照这种价值理念设计的生态文明制度和筹划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共同构成崭新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出现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作为对现代工业文明和资本主义制度扬弃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然意味着要把生态文明纳入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中,通过生态文明理念、制度和发展模式的整体创新体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优越性。从学理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理解。从广义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和资本主义制度之后的一种最新的文明形态,它以生态和谐、生态正义和生态公平为价值理念,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方式、公平正义和协调合作生态政治运行方式、和谐和睦的人与自然以及人际关系等为基本内容,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为价值目标,标志着人类文明的经济技术形态和社会形态都进入到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阶段。从狭义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等文明形式相并列的文明形式。中共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中所讲的生态文明就是从狭义讲的,当然,这种理解必须以广义上的生态文明为基础。总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经济技术形态和社会形态的有机统一,也是生态文明理念、制度和道路的有机统一。因此,用生态文明的一般意义来解析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或仅仅把其局限在狭义上理解,在实践中会导致把人类解决所有生态环境问题的所有努力都列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在理论上会导致没有将我国人民发展绿色经济、构建和谐生态经济以及和谐生态社会的贡献提升为人类生态文明的高度加以理解。这两种现象都折射出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概念把握的不到位,使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难以转化为科学发展的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人类生态文明普遍要求相结合的产物。在生态文明前面加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可以在理论和实践中凸显我国生态文明的社会主义性质、方向、原则和优势,又可以明确警示人们不能简单地用生态文明的一般规则裁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尤其是不能用资本主义生态文明的特殊性来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独特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内涵具体表现为:(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生态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机统一,是在尊重自然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基础上的崭新生态文明,这是其性质所在。(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生态文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决定了社会主义制度与生态文明发展具有内在契合性。坚持公有制的基础地位不动摇,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是其基本方向和基本原则。(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共同富裕,发展生态文明要求经济公平、生态公平和社会公平的有机统一,生态文明发展的最终成果必然惠及全体人民群众特别是弱势群体,这是其制度优势。(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强调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的有机结合,特别重视发挥政府在国家宏观调控中的特殊优势,这是其政策优势。可见,一个是社会主义,一个是中国特色,这是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两个本质规定,前者指出了制度特质和价值诉求,后者指出了时空特质和发展要求,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实质[2]。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成就和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过去10年,中国累计完成造林面积近5000万公顷,全国森林覆盖率由2001年的16.55%上升到20.36%。中国实行了最严格的耕地和水资源保护制度,用占全球不到10%的耕地和人均仅有世界平均水平28%的水资源,养活了占全球1/5的人口。中国还加强了环境法律体系建设,通过了节能减排、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措施,大大提高了能源保障水平。但是,我们国家还没有真正实现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转型,资源相对不足、环境容量有限,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环境形势压力仍然很大。总之,我们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制度和道路,但是,在各方面还要继续发展和完善。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道路初步形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态实际出发,以生态文明建设主题,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推进生态政治发展,培育生态文化,建设资源集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把我国建设成为生态文明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造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并为人类生态文明做出积极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道路本身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组成部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然要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道路。我们坚信,只有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道路,才能顺利实现我国社会由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转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初步形成,但仍需发展。改革开放前期,中国共产党就把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确定为基本国策,要求在发展经济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利用与保护并重的原则。1996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可持续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战略。2002年,中共十六大将“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十六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把“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实现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导思想。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之一。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2006年3月,全国人大十届四次会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进一步强调,“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2007年10月,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概念并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2012年10月,十八大把生态文明上升为“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高度,进一步明确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基本形成,标志着中共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是对人类生态文明发展规律高度自觉的表现,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现在,在理论上仍然面临两个问题,一是积极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体系,通过全面总结这一理论的形成历史和内在逻辑,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指南;二是还要继续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生态文明的优秀成果,积极借鉴生态社会主义的优秀经验,努力促进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中国化和时代化,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初步定型,但仍需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是一个制度体系,基本制度包括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补偿制度、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具体制度包括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另外,还包括非正式生态文明建设,比如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从当下看,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无法可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同时存在,今后我们必须健全相关环境法规、政策、标准和技术体系,加大对违法超标排污企业的处罚力度,严格落实环境责任追究制度,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从长远看,我国非正式生态环境制度相对滞后,提高全民族生态文明素质任务艰巨。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生态文明发展进步提供了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特点和优势,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造的,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和前景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国家安全等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探索一种新的生态文明生存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一个生态文明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经济发展道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期间乃至今后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变革,要取得这个重大变革的成功,必须把生态文明的理论特质和实践导向自觉地融入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经济发展道路。为此,必须着力做好以下工作:(1)把人们的思想从新自由主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资本崇拜、GDP 崇拜和市场崇拜中解放出来,从盲目征服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和机械绝对的生态中心主义价值观中解放出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价值观,倡导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的财富观、发展观和政绩观,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走生态经济发展道路的思想基础;(2)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后劲,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走生态经济发展道路的重要目标;(3)着力激发政府、社会、个人的生态文明建设活力,构建生态生产、生态消费、生态科技、生态管理等相结合的创新体制和机制,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走生态经济发展道路的根本保障;(4)把解决生态问题和解决社会公正问题结合起来,在实现生态正义的过程中实现社会公正,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走生态经济发展道路的重大任务;(5)实现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和解,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走生态经济发展道路的价值目标。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经济是生态文明和工业文明紧密融合在一起的崭新经济形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生态文明相融合的崭新社会制度形态,由此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经济发展道路是人类摆脱全球生态危机的理想道路,也是克服我国解决经济发展对资源需求的无限性和我国资源相对短缺之间矛盾的必由之路。

2.转变政治发展方式,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然会引起我国政治发展方式的转变。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经济相适应的必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政治,即把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理念渗透到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中,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权益,这不仅符合马克思主义赋予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也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最高体现。当前,主要是确保人民群众对生态问题具有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等基本权利,使生态问题的解决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自愿行动,通过生态环境权利的实现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积累丰富生动的实践经验。为此,必须着力做好以下工作:(1)大力加强遵循“自然法则”、众生平等、平衡协调、和谐共存的生态政治文化建设,为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奠定牢固的政治文化基础。(2)建立和完善公开透明、真实可信、及时科学的生态信息披露机制,确保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知情权。(3)建立和完善舆论、建议、网络等多种形式的通畅监督渠道,使一切危害生态环境的行为都受到监督和制裁,使任何政治主体的生态实践都符合自然法则和社会法律的要求。(4)把生态环境标准纳入政府、企业业绩的综合考核标准体系中,使政府和企业的发展更加具有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和国家安全价值。(5)将生态文明纳入我国外交和国家安全领域,形成生态文明型意识形态体系,占领生态文明时代政治、道义和技术上的制高点,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引领当今时代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人类解决全球生态问题做出应有的贡献。我们相信,在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生态转向中,通过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政治制度,必将开拓出我国民主政治新的价值领域和发展空间。

3.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提高全民族生态理性意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化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经济和生态政治基础上,并给予其积极的反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化的核心是生态价值观,其主要内容包括:(1)人类是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和其他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命形式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人类不能独立于生态系统之外,因此,人类必须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展开各种社会活动。(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化是生存于自然中的文化,强调的是人和自然的和谐以及文化与自然的辩证统一,追求的是一种新的人和自然共存共荣的生存方式。(3)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而处理人际关系的一些基本原则同样适合于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集体主义价值观要求我们在处理环境问题时要以是否有利于人类生态价值实现为价值原则。(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化认为人不是生态系统的中心,但是,人是生态文明评价的中心,因此,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把广大人民群众能否共享生态文明发展成果作为生态文明发展标准。(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化坚持生态权利与生态义务相统一的原则,要求任何生态主体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必须与对环境的保护相平衡,发达国家是全球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主体,因而有义务承担更大的环境责任。总之,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化建设,在全民族要倡导生态理性意识,使工业文明倡导的工具理性受到生态理性的规范引导,服务于人和自然之间和谐发展的目标,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化建设的内在逻辑和现实需要,也是人作为文化存在展现自身存在的文化根基和历史要求。

4.加强生态正义建设,努力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制度建设是推进生态社会建设,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当前,我们需要加强以下方面的制度建设:(1)要加强生态文明考核评价制度建设。必须改变过去唯GDP 中心的考核观念和考核体系,增加生态文明和社会人文等绩效考核在考核评价中的权重,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人文发展等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2)要健全基本的管理制度。针对我国国土空间开发管理制度缺失的问题,必须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如,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农产品主产区要建立限制开发的制度,对依法设立的各级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要建立禁止开发的制度。同时,还要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耕地、水资源、环境等管理制度。(3)要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要通过建立适应自然资本的市场机制,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促进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比如积极开展节能、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充分利用市场化机制促进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使我国的自然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4)要建立区域生态补偿机制。比如,让东部地区拿出更多的资金,并发挥其技术优势支持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让城市拿出更多的资金,加大对农村的生态环境改善力度,加大对农业的绿色补贴;引导先富起来的人支付更多的生态环境成本改善来改善公共环境,让弱势群体的生态权益得到实现和保障。总之,生态正义需要我们加强和完善各方面的法律制度,同时也需要进一步完善我们的生态道德体系,通过德法并举为我国生态正义奠定必要的文化基础,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到生态文明的新时代。

21世纪是生态文明的世纪。中国共产党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中国发展的整体性、战略性高度来布局,这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人类生态文明发展规律的高度自觉。我们相信,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中国必将再次成为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政治稳定、社会和谐、生态美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时,中国也在彻底改变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业文明主导下不合理的全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秩序的斗争中,在为建立一个绿色、和谐、和平、自由、民主、公正的全社会的努力奋斗中,必将给人类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新的动力和范型,为全球生态文明发展做出更大更新的贡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刘思华.正确认识和积极实践社会主义生态文明[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5).

猜你喜欢

文明特色制度
特色种植促增收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对不文明说“不”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