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原始发生的反思
2013-03-21赵继伟
赵继伟
(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 430073)
思想政治教育发生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发生包括原始发生和具体发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始发生,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系统作为一项社会性实践活动的初步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发生,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社会实践活动出现之后,无数个具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生。当前学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发生问题还没有达成共识,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始发生问题分歧更大。有鉴于此,笔者结合原始社会客观存在的思想依存与思想共生现象,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原始发生问题。
一、原始社会的思想依存现象
依存是事物之间的相互依靠、相互依托、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在原始社会,思想依存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原始社会的思想依存,主要是指社会群体生存发展对群体思想的依存。一方面,社会群体生存发展离不开群体思想,必须依靠群体思想,受群体思想的影响和制约。另一方面,群体思想来源于社会群体生存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受群体生存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1.依存群体思想进行思想发动。原始社会群体为应对时刻可能发生的生存挑战,必须进行各种思想发动工作。进行思想发动,必须有一定的发动思想。由于当时的社会是以群体为单位的,原始人的活动范围总是超不出群体之外,所以其发动思想就表现为原始群体思想。因此,原始社会群体要进行思想发动,就是用群体思想去进行,主要表现为依存原始集体意识进行思想发动。
依存原始集体意识去进行思想发动,就是用原始集体意识作用于群体成员,唤起群体成员的集体意识,促使其一切行动以集体利益为中心。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工具简陋,生产力水平低下,单靠个人的力量根本无法生存,为求得生存和发展,只有凭借集体的力量。荀子指出:“(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1]“能群”,是人之所以能够征服自然,成为万物之灵的重要原因,也是原始人得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能群”的观念实际上就是原始集体意识的表现。集体意识是原始社会初期人们的一种朴素的意识,求生存的欲望使人们认识到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群体成员从出生的一刻起,便能感受到强大的集体力量。伴随着群体成员的成长,其一刻也不能离开集体,因此群体成员一般都应该有很强的集体意识。但是,由于人的认识的层次性,不是所有原始人都在任何时候能够考虑到集体利益。为此,就需要氏族首领或者部落里的年长者依靠群体集体意识去进行思想发动,动员群体成员在关键时刻诸如与其他部落进行战斗的时候,能够以集体利益为重,以自己的生命去捍卫集体的利益和尊严。对于那些不维护集体利益、触犯集体利益的个体,则驱逐出所在群体,这是对群体成员最严厉的惩罚,因为离开了集体,群体成员个体只有死路一条。
2.依存群体思想形成群体凝聚力。一个群体要想稳固,就必须有一定的群体凝聚力,原始社会群体要得到稳固,也必须具有自己的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也叫群体内聚力,是指群体吸引其成员,把成员聚集于群体中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2]。群体凝聚力形成后,对保持群体整体的团结、群体整体的稳定,对保持群体成员的自信心和安全感,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群体凝聚力强,则群体整体力量强,有利于群体的生存发展;群体凝聚力弱,则群体整体力量弱,不利于群体成员的生存发展。在原始社会尤其这样,原始社会群体必须提高其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的影响因素很多,但由于群体凝聚力说到底是一种精神力量,所以影响群体凝聚力的最主要还是人的因素,“推动人去从事活动的一切,都要通过人的头脑,甚至吃喝也是由于通过头脑感觉到饥渴而开始,并且同样由于通过头脑感觉到饱足而停止。外部世界对人的影响表现在人的头脑中,反映在人的头脑中,成为感觉、思想、动机、意志,总之,成为‘理性的意图’,并且以这种形态变成‘理想的力量’”[3]。从这个角度出发,要推动群体凝聚力的提高,就可以借助于精神的力量。群体思想正是这样的精神力量。所以,社会群体生存发展可以依存群体思想形成群体凝聚力。
依存群体思想形成群体凝聚力,主要是依存群体的原始互助精神。原始互助精神是与原始集体意识相呼应的一种群体思想形态。在原始社会,无论是血缘群体还是氏族群体,都把互助看作是其群体成员应尽的天然义务。由于生产力十分低下,原始人群时刻面临饥饿的威胁,这就迫使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必须参加劳动。在劳动过程中,群体成员通过长期的互助合作,使整个社会群体形成了原始的互助精神。在氏族内部,氏族成员根据性别、年龄和体力的情况实行自然分工,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天然特长,竭尽全力地在所从事的劳动中为集体事务作贡献。原始社会群体正是靠不断加强对群体成员互助精神的培养,使群体成员在共同劳动的过程中形成原始互助精神。氏族成员在共同劳动中,通过劳动协作,通过互相帮助,形成了强大的集体凝聚力,能够集中整个群体的力量,同仇敌忾、一致对外,抵御其他部落的侵扰,实现群体的持续生存与发展。
3.依存群体思想协调群体关系。群体关系是群体内部稳定的基石,原始社会群体要保持生存发展,也必须协调群体关系。原始群体除了依靠血缘关系来协调群体关系之外,还要依存群体思想来协调。
依存群体思想协调群体关系,主要是依存原始平等思想。原始群体有着比较强烈的平等思想,这种原始平等思想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表现明显。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工具十分粗糙和简陋,人们必须结成一个整体,共同居住,共同劳动,共同消费,获得生存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在经济上,由于劳动产品有限,在维持集体成员生存的起码需要外,不能提供什么剩余的物品,部落氏族成员只能平均分享大家共同创造的物质生活资料。这就是氏族成员在经济上的平等原则,正是这种平等原则使氏族成员具有了最朴素的平等思想。在政治上,社会成员的地位也是平等的。其一,群体成员均享有平等参与部落议事会的权利。议事会是公开的,面向所有氏族成员,氏族成员不分男女均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均有权选举自己心目中的部落首领。其二,部落首领与普通成员地位平等。部落首领不是地位的象征,都是靠自己的德高望重而被推选上的,他们和氏族成员一样,共同参加劳动,不享有强制特权,若辜负氏族成员意愿,则可以被撤换掉,撤掉后的部落首领就成为普通的成员。其三,氏族成员有平等使用共同的图腾的权利。图腾是群体成员共同崇拜的对象,也是一个政治符号,对于原始人来说,具有同一个图腾就意味着社会地位的平等,而平等的根据正是具有同一个图腾。“一旦图腾出现,无论打死大象还是打死野牛,无论狩猎还是采集,还是做其他事情,都会与图腾联系起来,都会以信仰同一个图腾为前提,于是也就建立起了具有同一个图腾的同一个公社的人们,之间一般的社会地位的平等。”[4]正是由于原始社会群体在经济和政治上都享有平等权利,使原始群体形成了很强烈的平等思想或平等意识,这种平等思想使原始社会群体能够保持相对协调的群体关系。正是由于这种平等思想的存在,使群体各项事务得以顺利进行,群体成员之间关系协调、融洽,在一个群体内部很少有成员间的冲突和矛盾。氏族群体也正是依存原始的群体平等思想来协调群体关系的。
4.依存群体思想统一群体行动。一个群体要良性运行和健康发展,就绝对不能一盘散沙。同理,要保证原始社会群体生存和发展,也必须保证群体内部做到令行禁止、上下统一,在关键时刻能够调动群体的力量,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统一群体的行动。实现对群体行动的统一有很多途径,诸如依靠血缘关系统一群体行动、依靠利益关系统一群体行动、依靠原始宗教观念统一群体行动、依靠焕发群体精神动力统一行动等等。在这些途径中,最根本和最有效的还是通过对群体思想的依存来达到对群体行动的统一,因为只有群体思想统一了,才能更好地统一群体行动。
依存群体思想统一群体行动,就是从群体思想出发,用群体思想中的相关思想来统一群体的行动。由于群体思想是集中思想意识或思想观念的有机统一体,这些思想包括群体集体意识、群体平等思想、群体互助精神和群体原始宗教观念,为此,原始社会群体依存群体思想统一群体行动,一是依存集体意识来统一群体的行动,即通过唤起集体意识来统一群体行动。二是依存群体平等思想来统一群体行动,即通过平等的交流和原始民主协商来统一群体行动。三是依存群体互助精神来统一群体行为,即通过激发群体互助精神来统一群体行动。四是依存群体原始宗教观念来统一群体行动,即借助于群体成员原始的宗教观念来统一群体行动。
二、原始社会的思想共生现象
共生就是不同个体共同生活、共同生存。思想共生则是不同思想之间共同生长、共同生存。从人类思想史上来看,思想之间总是处于一种共生的关系之中。在原始氏族时代,在群体成员的共生过程中,不同共生成员之间在各个方面进行交流和互补,从而形成较为强大的群体力量。在群体成员的共生关系中,也必然有思想上的共生。
1.个体思想与群体思想的互惠共生。这是指个体思想与群体思想在共同生存、共同生长的过程中,是彼此惠及对方的。互惠,就是彼此之间给对方以好处。这就是说,不但个体思想给群体思想以好处,群体思想也同样给个体思想以好处。个体思想与群体思想之间的互惠,是通过相互作用而得以实现的,这种相互作用,说到底是通过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为什么呢?因为个体与群体分别是个体思想和群体思想的活载体,个体思想与群体思想作为客体,只有通过其活载体发生作用。由于原始社会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氏族群体的中心工作是考虑如何保持群体的生存,个体与群体完全是一体的,原始人的个体观念很弱,个体一生下来就过着集体的生活,就感受到群体的力量——个人在群体面前是渺小的,个人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到群体中去才有生存的可能。这种状况的出现,一方面使群体由于众多个体的参与而变得强大,另一方面也使个体由于置身群体之中而使身家性命得到保障,这就使个体与群体双方面都得到了实惠。原始社会个体与群体之间的这种社会存在方式,必然反映到思想上层建筑中去,即必然使个体思想与群体思想之间保持互惠共生。
那么,个体思想与群体思想如何实现互惠共生呢?个体思想与群体思想是共生关系,这是毫无疑问的。问题是,这种共生关系是不是一种互惠的共生关系。这同样需要我们从原始社会的现实出发。一方面,我们看群体思想对个体思想的好处:其一,群体思想通过作用于群体成员,使个体思想变得“充实”。群体思想尽管不够系统和成熟,但它毕竟是群体经验的总结,得到了群体的认可,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个体思想与群体思想相比显得“单薄”,只有不断接受群体思想的熏陶,才能变得“充实”。个体思想正是由于在生存活动中接受他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才日益具有群体思想的特质的。其二,群体思想通过作用于群体成员,使个体思想得到“武装”。原始集体意识使个体思想变得“乐群”,原始平等思想使个体思想变得“民主”,原始互助精神使个体思想变得“善良”,原始团结精神使个体思想变得“强大”,原始宗教观念使个体思想变得“自信”。另一方面,我们看个体思想对群体思想的好处:其一,个体思想通过对群体的影响,使群体思想变得丰富。个体思想是形成群体思想的分子,正是由于个体思想之间的“化合”才使群体思想变得丰富。其二,个体思想通过对群体的影响,使群体思想变得成熟。个体思想是不断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个体思想的有益成分得到提炼之后会成为群体思想的组成部分,这就逐渐使群体思想走向成熟。其三,个体思想通过对群体的影响,使群体思想彰显价值。个体思想对群体思想的接受过程,其实就是群体思想的价值的彰显过程,一事物之所以能够被接受和吸纳,正是因为其有价值。由此可见,个体思想和群体思想之间可以在互惠中实现共生。
2.个体思想与群体思想的互利共生。这是指个体思想与群体思想在共生的过程中,彼此是在给予对方利益的。互利,就是互相给对方以利益。个体思想与群体思想的互利共生,与个体思想与群体思想的互惠共生,是彼此统一的。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和原始人改造自然的能力所限,个体与群体是一对最坚实的利益共同体。这种利益共同体表现在思想上,就是个体思想与群体思想的互利。个体思想和群体思想之所以会互利,正是由于其活载体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互利关系。原始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由于长期的共同劳动、共同分配的现实,使其只有“公”的观念,而没有自私自利的思想,这就决定了个体思想和群体思想之间在利益上是一致的。这正如拉法格考察原始社会时所说:“私有观念,对于一个资产者是非常自然的,但当初跑进人们的脑筋却并不那么容易。当人们开始思想时,恰恰相反,他们首先想到的是一切应当归大家。”[5]个体思想与群体思想之间的互利表现在:其一,双方彼此代表着对方的利益。群体思想以个体思想为基础,必须保障个体思想的应得利益;个体思想以群体思想为中心,必须以群体思想作为自己的基本要求,从而极力维护群体思想的地位和权威。其二,双方表现为一定的张力。个体思想与群体思想之间是“和而不同”。个体思想和群体思想之间之所以发生作用,从一定程度上说是双方利益使然。个体与群体之间休戚与共的关系,使得群体成员形成了对氏族群体绝对忠诚的思想,他们把维护群体和服从的利益,看作是理所当然的。群体思想对于个体思想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不强迫个体思想接受。
3.个体思想与群体思想的互融共生。个体思想与群体思想之间的共生关系是潜移默化的,这种关系发生在原始人群共同的生存活动之中。个体与群体有着共同的生存目标,并为着这种共同的生存目标而在各个方面融合在一起。这种融合表现在思想上,即是个体思想与群体思想的互融共生。首先,个体思想是融于群体思想之中的。在原始社会,由于个体力量的孱弱,使个体离不开群体,个体必须融于群体之中,表现在思想上,它是个体内在感受不断积淀、内在经验不断重组、内在精神意向不断向着群体思想定向生成的过程。个体思想必须融于群体思想之中,以群体思想为出发点,以群体思想为个体思想的价值标准。其次,群体思想也是融于个体思想之中的。群体思想融于个体思想之中,即表现为融于某个个体思想之中,也表现为融于无数个个体思想之中。正是由于融于个体思想之中,使群体思想有了依托和阵地。由于群体思想和个体思想在价值取向等各个方面都是根本一致的,群体思想对个体思想的作用,不是强制性的灌输,而是在群体与个体共同的生存活动中以缄默的形式影响个体思想。
个体思想与群体思想之间的互融共生,完全是出于原始社会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个体与群体互融的生存方式,制约和决定了个体思想与群体思想之间的互融共生方式。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由于个体生存体验和生存能力的提高,这种互融共生方式将会呈一种渐进式的减弱的趋势,但是不管怎么减弱,个体思想和群体思想中就是不会完全分离开来的。也就是说,个体思想与群体思想之间的互融共生不管何时总是存在,只是存在的强弱有所不同而已。
4.个体思想与群体思想的互通共生。在原始社会,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共存活动,不仅表现为双方在共存中的互融,也表现在双方的互通。所谓互通,就是在双方的共存活动中,双方不是简单地混合在一起,而是以互相沟通的方式,实现双方在化合中共存。由于个体与群体之间是有着主体性的人,双方在互通的过程中,总是表现为积极地互通、主动地互通、创造性地互通,这其实就是双方在思想上的互通。正是个体思想与群体思想之间的互通,达到了双方一定程度上的共生。
个体思想与群体思想之间之所以会出现互通共生的现象,是基于双方的内在需要。其一,个体思想需要与群体思想沟通。一是通过与群体思想沟通来学习群体思想,达到对群体思想的理解。二是通过与群体思想的沟通来实践群体思想,达到对群体思想的运用。三是通过与群体思想沟通来表达个体思想,达到对群体思想的提升。其二,群体思想需要与个体思想沟通。一是通过与个体思想沟通来影响个体思想,达到对个体思想的吸引。二是通过与个体思想沟通来学习个体思想,达到对个体思想有益成分的吸收。三是通过与个体思想沟通来调控个体思想,达到对个体思想的塑造和转化。
个体思想与群体思想之间的互通共生关系,是一种主导与主体的关系。群体思想是主导思想,一般来说群体思想与个体思想相比较为系统和成熟,它能够规定和主导着互通共生关系的方向和性质。个体思想是主体思想,它不是消极地接受群体思想的影响,而是在对群体思想进行一系列的过滤、鉴别的基础上与群体思想沟通,它也试图从自己的立场和利益出发,从各个方面达到对群体思想的影响。
5.个体思想与群体思想的互长共生。互长,即互相成长、互相发展。个体思想与群体思想总是要成长、发展,总是要由不成熟向成熟发展,总是要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总是要由不系统向系统成长。由于双方存在着互惠、互利、互融、互通的共生关系,任何一方的成长、发展,总会影响到另一方,这就使双方的成长是互相促进的,这也决定了双方的关系是一种互长共生的关系。
在原始社会,个体思想与群体思想都是处于比较低的发展阶段,都面临着成长的任务。其一,个体思想要成长,它必须从群体思想中吸收智慧,必须从群体思想中吸收营养,这就需要得到群体思想的帮助。其二,群体思想是由无数个个体思想化合而成的,不是个体思想的简单相加,群体思想要成长,必须以个体思想为基础,从个体思想中吸收有益成分。其三,个体思想不成长,群体思想不会无缘无故成长,就失去了成长的体托和基地。同理,群体思想不成长,个体思想就失去了得以成长的母体,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个体思想和群体思想之间要成长,必须是一种互长的关系,必须在互长中使共生关系得以继续。
需要指出的是,个体思想与群体思想之间的上述互惠共生、互利共生、互通共生、互融共生和互长共生等共生关系,看似仅是论及了个体思想与群体思想之间的互补性的一面,其实也暗含着双方互斥性的一面,因为承认个体思想与群体思想之间差异的存在,其实就表明了双方不仅仅是互补的关系,而是互补与互斥互动存在的一种共生关系。
三、对思想政治教育原始发生的反思
思想政治教育发生于何时?传统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发生于阶级出现之后,其之所以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生定位在阶级出现之后,是受到传统政治起源说的影响,认为政治的出现是阶级产生之后的事情。我们必须结合原始社会的思想依存与思想共生现象对这一问题进行反思。
1.思想依存现象标示着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始发生。按照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对象不同,可以将其划分为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和个体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发生,就可以具体化为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发生和个体思想政治教育发生。原始社会中,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为着生存利益的需要,原始人必须以群居的生活方式面对各种挑战。“人类既不能产生新的力量,而只能是结合并运用已有的力量;所以人类便没有别的办法可以自存,除非是集合起来形成一种力量的总和才能够克服这种阻力,由一个唯一的动力把它们发动起来,并使它们共同协作。”[6]人类在解决自己生存发展问题的进程中,必须实现对所在群体生存发展的调控,必须使群体具有统一行动的能力,必须使群体形成巨大的凝聚力,必须使群体内部关系协调,必须使群体有应对重大挑战的机动能力,这样,就必须依存群体思想。依存群体思想进行思想发动、依存群体思想形成群体凝聚力、依存群体思想协调群体关系、依存群体思想统一群体行动,这些活动蕴含着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所有要素的发生,也标示着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原始发生。
2.思想共生现象标示着个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始发生。个体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相对于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发生而言,只是空间的不同,在时间上是并存的,只是发生的具体表现形态不同罢了,前者是从个体的角度而言的,而后者则是从社会整体的角度而言的。在原始氏族时代,由于自然条件十分恶劣,洪水时常泛滥,猛兽频频袭人,直接威胁着原始人的生存。“个体从共生向独立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波折和问题不断出现的过程,需要不断得到理解和适当的帮助。在个体发展中,个体与共生者形成的人际情感联结十分重要,良好的情感联结的建立基于对个体独立性需要的理解和恰当的扶助过程,只有在良好的情感联结关系上,个体才能够将共生者提供的扶助转化为自我调节的力量,逐步独立地在现实中实现自我的理想。”[7]在原始社会,由于个体与群体之间在利益关系上是互惠互利、互相融通的,那么个体和群体在思想上也必然是互惠互利、互相融通的,因此,思想共生具体表现为个体思想与群体思想的互惠共生、个体思想与群体思想的互利共生、个体思想与群体思想的互融共生、个体思想与群体思想的互通共生。又由于社会生产力是不断提高的,社会是不断发展进步的,新的社会存在催生新的思想形式,所以思想共生又表现为互长共生。思想共生现象同样蕴含着个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所有要素的发生,标示着个体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原始发生。
综上所述,人类社会形成伊始,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人类面临着大自然的威胁。这要求氏族成员必须具有勇敢、机智、团结、互助的品质。而这些品质不会自发产生,这就需要年长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向氏族成员尤其是年幼者进行培养和训练。原始思想政治教育由此产生。根据著名学者刘德厚教授的观点,原始社会氏族制的形成,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方式的起点。“思想政治活动作为一般人类实践活动的一个方面,与人类历史同步发生。”[8]所以,如果从广义政治的角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生也不应该是在阶级出现之后。从更广义的角度看,人类社会诞生后,必须保持一定的秩序,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大多数社会成员的生存,这其实就可以说是原始意义上的政治社会的诞生。从这个意义上看,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与人类社会同步发生。
[1]荀子.荀子·王制篇第九[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194.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32.
[4]蔡俊生.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原始社会形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172.
[5]保尔·拉法格.财产及其起源[M].王子野,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2:54.
[6]卢梭.社会契约论[M].钟书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8.
[7]李晓文.学生自我发展之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7.
[8]汪澜.思想政治活动的发生学分析[J].宁夏社会科学,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