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社会科学》2013年总目录
2013-03-20
特稿·专稿
1·1 理性和自由的公权力制约格局之可能性——十八大后中国舆论监督走势的展望 徐玲英 童 兵
1·7 论以创新实现科学发展与加快增长的统一 周明生 王辉龙
2·1 构建以民生为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模式 孙洪敏
2·7 新型城镇化战略下的城市转型路径探讨 李程骅
5·1 维护社会稳定的法治路径分析——以十八大报告的基本精神为指引 王庆五 曹达全
8·8 全球化背景下国家文化发展战略:重构汉语文教育目标 潘 涌
9·1 大国之梦与生态文明——基于美、欧、中的比较 王铭玉 余 江 李 强
9·9 坚定信仰:中国梦的根本精神力量 曹劲松 贺 庆
9·17 中国梦:现代性文明批判与当代生活理想建构 漆 思
12·1 在历史经验基础上拓展政治文明建设空间 许苏明
名家访谈
3·1 道路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探索——李君如教授访谈
3·5 法治中国在砥砺中前行——张文显教授访谈
4·1 社会建设:构建社会发展“民心工程”——李强教授访谈
6·1 重构中国城市治理体系:现代城市发展与城市治理对话——复旦大学林尚立教授访谈
8·1 经济学家的全球视野与国家责任意识——张颢瀚教授访谈
10·1 艰辛探索:如何看待改革开放之前30年的历史——张启华教授访谈
11·1 构建面向全球化的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赵曙明教授访谈
经济学
1·15 新经济地理学视域下区际污染、生态治理及补偿 安虎森 周亚雄 颜银根
1·24 “泰勒规则”在中国的适用性研究 金成晓 朱培金
2·14 2012-2013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 陈文玲 颜少君
2·23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鲁钊阳
2·30 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微观基础分析及其改进 李 迁 陈荣虎
3·11 论开发区转型升级与区域发展开放高地的培育——基于江苏的实践 安礼伟 张二震
3·18 中国区域环境治理效率及影响因素 赵峥 宋涛
3·26 从“掠夺之手”到“仁慈之手”——基于Kaldor模型对中国劳动收入份额“U”型演变的理论解释 周 伟 武康平
4·6 苏南地区现代化的标杆国家、进程评价和战略选择 孙宁华 洪银兴 于津平
4·14 中国粮食征购主要方式的发展变化及启示 孙 瑜 李国祥
5·7 产能过剩的中国特色、形成机制与治理对策——以1996年以来的钢铁业为例 陈剩勇 孙仕祺
5·15 企业外包决定因素的研究——基于微观行为的理论分析 张 莉 张为付
5·22 我国人身险险种结构变动影响因素分析——基于面板门限模型的实证研究 焦桂梅 秦凤鸣
6·8 房地产财富效应与中国城镇居民消费不对称性 齐红倩 黄宝敏
6·14 转基因食品政策实施对城镇居民食品消费结构变化影响研究 陈 超 张明杨
6·22 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价值链锻造方向选择研究 任志成
7·1 论新兴大国崛起的理论准备 林跃勤
7·9 生产共享、全球价值链与“低端锁定”的突破 丁宋涛 刘厚俊
8·16 服务业就业占比的决定:“鲍莫尔-富克斯”模型再研究 梁东黎 张 淦
9·39 我国货币供给与物价波动的动态关联研究 王金明
10·5 金融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作用的实证分析 邓向荣 刘文强
10·13 转型期政策分析视角下利率政策效果研究 于 波 范从来
11·7 新兴产业产品研发的组织模式选择——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 刘刚 荣欣
11·14 宏观经济政策与公司资本结构动态调整路径研究——基于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雒 敏 苏文兵 聂文忠
11·21 出口贸易、技术溢出与企业自主创新 李逢春
12·7“能源—环境”约束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绩效评价与模式识别 李兰冰
12·15 政治激励机制下的土地财政与经济增长——基于市级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分析 李勇刚 高 波
12·23 文化产业投资对江苏区域经济的溢出效应研究 邢亚彬 许长新
管理学
2·35 员工工作-非工作角色关系研究评述与展望 刘 洪 韦慧民
2·43 基于协同效应的企业管理协同审计研究 王会金 戚振东 剧 杰
4·21 象征价值的内涵、维度与关键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国际权威期刊文献的回顾与综述 王永贵 邱 琪
4·29 产权性质、代理冲突与股权治理效应 张春流 章恒全
4·37 “钓鱼执法”的利益博弈与机制分析 陈元志
6·30 组织中的关系协调机制及其人力资源实践构建 程德俊 李 虎
6·37 组织员工重视与直接上司关系的动机研究 张龙季文
7·15 谈“大数据”的本质及其营销意蕴 贾利军 许 鑫
8·24 碳排放权初始分配结构下企业的成本-收益研究 范德胜
8·30 海外并购中知识产权获取影响因素评价研究 彭 辉 史建三
8·38 国产家用汽车品牌感知质量实证研究 乔 均
9·46 承销商及其合作关系与IPO折价——基于多重代理理论的分析 徐志坚 汪 丽
9·52 区域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视角的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战 炤磊 李 芸
10·21 企业家社会资本对利益相关者战略共识的影响分析 魏 虹 陈传明
10·29 战略导向视域下高技术企业薪酬激励研究 顾建平 陶应虎
11·27 变革型领导、领导-部属交换与员工知识分享行为 冉 斌
11·33 服务创新、顾客体验价值与休闲农业企业绩效 崔海云 施建军
12·29 现代营销决策研究新进展及启示 李金生 李晏墅 周 燕
12·36 品牌敏感因素对消费者品牌忠诚影响研究——基于本土护肤品市场的实证检验 姚杰程红
哲 学
1·33 民国时期钱穆的朱子学研究及其创新——从朱子心学入手 乐爱国
1·40 信任的信任:中国企业的“家”与“天下” 岳 瑨
2·49 图像意识中的多重冲突及其本质 杨庆峰
2·56 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伦理价值分析及其当代省视 庞俊来
3·33 深入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若干问题研究 张潇文 姚润皋
3·40 对欧洲近代主体论哲学自由观流变线索的一种梳理——从笛卡尔到海德格尔 陈海静
3·47 论普特南关于事实-价值、主观-客观的“辩证法” 王嘉 顾肃
4·43 生态学社会主义何以可能——基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视域的分析 曾文婷
4·49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探索与认识 徐 腾 双传学
4·56 由“是女人”向“生成女人”的跨越——一种女性主体的欲望化和去本质化思考 程党根
5·28 非物质劳动与资本主义劳动范式的转型——基于对哈特、奈格里观点的解读 唐正东
5·37 从同情到批判:前后期维特根斯坦唯我论思想转变之路 徐 弢
5·44 试析列宁的东方社会理论 何海洋 许开轶
6·44 20世纪的内涵逻辑 朱建平
6·52 资本逻辑的当代批判与反思——《资本论》哲学研究的关键课题 郗 戈
6·57 “我”的界定及其文化意义 宋开之
7·22 亚里斯多德模态逻辑的形式系统及其模态悖论 马 雷
7·28 鲍德里亚之后,再无政治经济学批判? 周嘉昕
8·46 马克思主义在何种意义上是一种哲学?——纪念柯尔施发表《马克思主义和哲学》90周年 宋友文
8·53 多重轴线与大众层理:约翰·菲斯克的后期文化理论 章 辉
9·24 现代认识型:大写的历史之发生——青年福柯的《词与物》研究 张一兵
9·34 拉布里奥拉对《共产党宣言》的理论诠释与启示 万惠琴 周 宏
10·36 马克思主义财产权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以经典著作为依据 莫 凡 谭培文
10·41 科学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两条路径——新实证主义马克思主义与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比较研究 孙乐强
10·49 共生理念下的河流生命境域研究 李映红
11·39 论历史唯物主义的两种“历史”概念与意蕴 刘怀玉 章慕荣
11·47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中国灵根”及其化育 尹才祥 袁久红
11·53 近代西方进化论中的协同思想探析 刘劲松
12·42 重塑价值和资本的概念 Jeanne A.Schuler/Patrick Murray
12·49 “超越”资本逻辑的四条道路——兼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价值 白 刚 吕 鹏
12·56 新康德主义法学的两种路向:施塔姆勒与凯尔森吴 彦
社会学
1·47 全球智慧城市发展动态及对中国的启示 屠启宇
1·54 社区传播与乡土社群文化建构 蒋旭峰 袁梦倩
2·63 社区意识:人际关系、社会嵌入与社区满意度——城市居民的社区认同调查 桑志芹 夏少昂
3·54 “道德环”对构建中国慈善事业的启示 朱力葛亮
3·61 全球生产网络中的网络权力及其运行机制研究 邓智团
4·62 全球化语境中的特色文化城市建设邵颖萍 张鸿雁
4·68 “城市失用地”的概念、类型及其社会阻隔效应 何志宁
5·49 社会运行与社会发展:马克思与社会学家的对话 辛本禄 高和荣
7·35 村镇共治平台的塑造:四种治理模式的考察 郑晓华 李瑞昌
8·60 旧城更新中基于社区脉络的集体创业——以上海田子坊商街为例 于 海 钟晓华 陈向明
8·69 国有企业员工职业地位获得中的组织制度因素 分析葛 浩 杨 方 冯必扬
9·76 阶层地位、医患信任与试验性医疗参与意愿——城市居民的医学伦理观念调查 赵 俊
9·83 政治精英在村庄治理中的角色:一种比较发展的视角 任 轶
11·58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城市文化自觉”与创新——以苏南现代化示范区为例 张鸿雁
11·66 新城发展中的智慧城市建设战略与框架 李 健
12·63 生活秩序的重塑:论长三角国际化生活圈建设 周蜀秦
政治学·行政学
1·63 论跨域治理多元主体间伙伴关系的构建 丁 煌 叶汉雄
1·71 中国若干重要领域政府决策能力论析 黄健荣
2·70 “理想线”上的选择:中国政府机构改革的演化率及其实现 尚虎平
2·78 政党制度与中国协商民主研究——基于政权组织形式的视角 肖存良
3·69 政府主导型复合供给:纯公共物品供给模式的可行性选择 吕普生
3·77 大学生“村官”组织公民行为影响机制实证研究 褚庆鑫 杨东涛 朱武生
4·75 行动方案抑或政治符号:应急管理预案悖论及其超越 陶 鹏
4·81 社会监管:国际经验与中国选择 李昌庚
5·55 第三方公共服务绩效评价的评价:一项比较案例研究 马 亮 于文轩
5·64 论执法者的守法促进职责 李春成
5·71 地方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协同治理:功能阻滞及创新路径 张 宇 刘伟忠
5·78 党群关系的现代性境遇与超越之路王本文 刘爱莲
6·63 社会指标运动源起、评价及启示 彭宗超 李贺楼
6·71 利益集团政策学:一个初步分析框架 陈水生
6·78 财产申报制度:现实困境及其路径突破 姚瑞平 刘祖云
7·43 西方国家地方政府“议政相合”管理模式初探 卓越 刘洋
7·49 治理理论:一种调适的新制度主义理论 翁士洪 顾丽梅
7·57 环境风险转变社会风险的演化机制及其应对 朱德米 平辉艳
7·64 欠发达地区县级财政运行状况研究 徐小平
8·76 试论社会主义一般与特殊——从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谈起 王 跃
8·83 西方群体政治心理研究的发展历程 刘训练
8·90 文化事业单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导向——基于新公共管理的视角 魏 娜 杨跃锋 徐 晴
8·97 促进性规则、道德制度与服务型政府的制度框架 张乾友
9·61 从代表性到代表力:政党研究的可能路径 王建华
9·68 后新公共管理时代钟摆现象 孙珠峰 胡 伟
10·54 生态政治文化论——兼论与美丽中国的关系 王卓君 唐玉青
10·62 建构“中国”的方法论之思——基于“他者”出场视角 李红亮
10·67 文官公共服务能力建设:英国的经验及启示 竺乾威
10·75 西方国家的社会治理:机制、理念及其启示 周晓丽 党秀云
11·72 共和主义的权力理念分析 彭 斌
11·79 合作主义视域中的城市多元主体治理解读 张长立
11·85 乡镇治理的制度化及其提升策略——基于全国30个乡镇规程的比较研究 吴金群
12·69 收入分配差距、腐败与政府经济支出的合法性 张 光 吴进进
12·79 现代性、“参与式”治理与中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绕义军
12·85 从家族、单位到社区:国家治理体系变迁的微观逻辑 黄 杰
法 学
1·81 美国337条款的合法性及我国的对策——以WTO一般例外条款为视角 朱鹏飞
1·87 我国区域法制构建中法律规范供给模式的创新 王春业
2·85 论我国职业教育立法的完善 刘 勇 宋 豫
2·92 行刑机制的社会化探索 杨 帆
3·84 论国际税务合作法律机制的新发展及我国的对策 张泽平
3·91 我国特别行政区的人权保障机制及其借鉴 左 权 龚向和
4·88 合作行政:服务行政行为的一种模式 汪自成
4·95 论英国城市自治与近代宪政制度构建及对我国的启示 栾 爽 刘旺洪
5·85 封闭与开放:论行政与行政法关系的两重维度 刘 艺
5·91 作为人权的安全权:比较、内涵及规律 张洪波
6·86 企业知识产权运营及其法律规制研究 冯晓青
6·93 物之担保和人之担保并存时责任效力规则的反思与重构 郭振兰
7·71 尊严的理念悖论及其宪法消解 赵 娟
7·80 论权利义务之间的转换 钱大军 武红羽
8·104 欧盟能源政策法规与技术壁垒对我国的影响及其应对 殷 敏
8·111 论自然资源公共信托原则及其启示 吴卫星
9·90 权利冲突是否是权利中隐含义务的冲突?——美国法学家沃尔德伦与威尔曼的争论 刘作翔
9·95 民间融资利率管理的类型化路径选择 曾 洋
10·82 论习惯调查在《继承法》修订中的必要性金 眉
10·86 俄罗斯经验与启示:刑事侦查的检察监督控制 张 爝
11·92 论有限有为政府的法治维度及其实现路径 石佑启
11·100 人大调查权须厘清的三个误识 李云霖
12·92 当代中国能源立法面临的问题与瓶颈及其破解 杨解君
12·100 贫困与权利:基于饥荒的公共政策分析 张春莉
12·107 特惠贸易协定关税减让的“美国模式”及其启示 许 多
新闻传播学
1·92 我国新世纪文化传媒政策的演进及价值取向分析 李丹林
1·100 微议程、媒体议程与公众议程——论新媒介环境下议程设置理论研究重点的转向 高宪春
2·97 网络族群:自我认同、身份区隔与亚文化传播 蒋建国
2·104 “被遗忘的权利”:个人信息保护的新问题及对策 邵国松
4·101 以和平的理念重塑国际传播秩序 吴 飞
4·109 传媒多元化意涵:政治、经验与规范三个维度的分析 陈 映
5·98 社会化媒体对政府危机传播与风险沟通的机遇与挑战 许 静
5·105 中国宪法语境中的舆论监督含义探讨 李 洋
6·99 隐私权法的西风东渐与本土发展探析 展 江 雷丽莉
6·108 转型中国多元利益主体的媒介表达 陈 娜
7·87 网络信息保护决定中的权利本位冲突及其平衡——以网络反腐信息作为考察对象 庹继光
7·94 “网络世代”电影消费的症候及反思 段媛媛
8·116 “美国公众对华态度”实证调研——基于“中国经济具有国际竞争力”话题 曹永荣 刘 康
8·124 金融危机中美国电影对国家形象的呈现与建构 路 璐
9·101 传播与“共同体想象”——托克维尔的传播思想探析 董天策 刘晓伟
9·106 进步时代美国新闻业的制度调整:一项新闻社会史考察 王 敏
10·93 中国新闻理论研究的范式危机 刘海龙
10·100 学术自觉:建构中国新闻理论话语的历时考察 林溪声
10·105 未来新闻的知识形态 王辰瑶
11·106 品牌媒体:富于魅力的媒体——基于对媒体新闻传播的考察 丁柏铨
11·114 新媒介环境下的“网络赋名”与“官方命名”——场域视域下的舆论生成分析 高宪春
教育学
1·119 优质均衡格局下我国学校的价值重构及其发展路径 卜玉华
1·125 从公民成长的梯次性看公民教育的深层逻辑 龙宝新
2·126 通识教育价值取向的古今流变与当代启示 李志超 靳玉乐
2·132 试论大学组织实行价值观管理的理论基础与当代意义 蔡世华
3·113 文化敏感性教学:理解“外来者”、“少数人”和“沉默者” 程红艳
3·120 论高校生态德育的价值向度 季海菊
4·131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当代教育的澄明之境 孙迎光
4·138 现代社会变迁与价值观教育 崔振成
5·131 教育与社会性别角色建构 余秀兰
5·137 实学的力量:化愚顽为英才——晚近苏南民间教育智慧研究 于书娟 蒋明宏
7·114 自由主义公民身份与公民教育 冯建军
7·123 建设性思维:陶行知教育学说的价值取向鲍成中 吕德雄
9·113 论基础教育、素质教育与博雅教育的内在关系 陈建华
9·120 哲学思维的变革与教育学研究的路径转换 孙友莲
10·111 通识教育理念比较与大学治理结构创新 瞿帅伟 吴宏翔
10·117 论教师教育的基本原则 黄正平
10·124 教师教育案例学习的课程形态研究 夏正江
11·121 照看自我:教师实践智慧的生存论意涵 曹永国 母小勇
11·128 试论大学制度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与现实路径 程 利
12·115 作为成“人”的教育精神:人性视角的内涵分析杨建朝 易连云
12·121 自组织视野中的公办高校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 姚峥嵘
文化·文学
1·107 中国当代文论话语的西化焦虑与进阶分析 杨俊蕾
1·113 从“文之学”到“纯文学”——晚清学人的“文学”著述及其学术取向 贺昌盛
2·110 论文学研究的知识学属性 冯黎明
2·118 乡土经验与世界文学——试论莫言与赫塔·米勒的文学创作的异同 李双志
3·99 论希腊悲剧的“行动性” 林玮生
3·106 自我放逐与诗学历险——从《逃之书》看勒克莱齐奥对写作的探索 高 方
4·117 新世纪乡土小说的叙事取向与“在乡农民”形象 李兴阳
4·125 论京派乡土童年书写中的女儿崇拜 谈凤霞
4·143 城市文化消费比较研究 李惠芬 付启元
4·150 江苏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动态分析及思考 高莉莉 顾 江
5·112 论视觉文化研究中的内容分析方法 李 健
5·119 视觉文化视野中的话语分析 祁 林
5·125 论“受众研究”方法对视觉文化研究的启发 庞 弘
6·115 成中英“哲学诗”与文学观的美学内涵 侯 敏
6·121 论陕北前期丁玲文艺思想的二重性 秦林芳
6·129 当代文化空间中民间艺术的生存方式 季中扬
6·135 近代天津城市文化中的租界元素研究 任吉东
7·100 百年中国文学理论的角色焦虑 马 睿
7·108 游走在“文”与“学”之间——书话及其启示 赵普光
8·131 文学与政治关系的中介发现与推进 薛 雯 刘锋杰
8·140 论唐代“女主”现象的终结 李建华
9·125 新诗的现代意识与母语意识 姜耕玉
9·131 论1940年代新诗的国家主题 张立群
10·130 张爱玲研究的现状、问题分析及其思考 刘俐俐
10·137 趋向差异多元的文学流变——战后德国现实主义到后现代主义风格的一种考察 印芝虹
11·133 国家文化战略、文化产业与国家形象构建 陈林侠
11·139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吸引力的评价与启示 贺小荣 谭志云
12·128 论当代诗歌的语言问题 李心释
12·135 论自我主体与自性、个性、共性的关系 张川平
历史学
1·132 转型社会下近代社会阶层结构的衍变 赵英兰 吕 涛
1·139 “三纲”思想的内涵、发明权和产生历史时期析辨 孙景坛
2·139 台湾司法的接收与重建 褚静涛
2·148 秋审个案与清末司法审判 董笑寒 孙燕京
3·126 建国以来中央政府部际协调的历史演进、基本经验及启示 曹丽媛
3·134 日本新学与黄遵宪政治思想之形成 胡其柱
6·142 论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对南京大屠杀案的审判 经盛鸿
6·152 南京大屠杀史研究:真实与理性——张宪文教授访谈
7·130 1936年国民大会代表选举权问题探析熊秋良 李 玉
7·138 训政时期蒙藏委员会发展蒙藏教育实践初探 刘 芳
8·146 民国学人的学术史研究 皮学军
8·152 清末民初铁路引发的社会矛盾及原因分析 葛玉红
10·143 开国领袖毛泽东的宝贵遗产新认识——基于全球文明演进视角的比较研究 周 直
10·150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学术价值初探 朱乐川 董志翘
12·141 华夏正统与城市兴衰:古都南京的历史特质 胡阿祥
12·149 1970年代初台湾的钓鱼岛史地研究 褚静涛
地方发展论坛
1·145 国际化进程中南京服务贸易发展研究 李 琦
1·151 空港经济发展与南京城市转型 吴海瑾
3·141 区域金融中心辐射力研究——以南京为例的实证分析 陈 莹 李心丹
3·148 南京产业结构调整绩效评价及提升对策研究 黄 南
5·143 江苏省碳排放强度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梁 洁 史安娜 朱恒金
5·149 平衡计分卡与广播电视产业绩效评估——以南京广播电视集团为例 陈 浩 曾向东
7·145 江苏高技术产业自主知识产权创造绩效研究 顾晓燕 吴兰德
7·150 协同创新视角下的江苏物联网发展对策 赵 波 张志华
9·139 江苏新型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空间落点”协同战略 胡小武
9·146 不同旅游地乡村旅游者体验满意度实证研究 尹 燕 周应恒
江苏省社科基金成果专题
11·145 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现实困境和应对策略 沙 勇
11·151 生产性服务业对城市化发展的影响——区域联动下长三角的经验 高永祥
书 评
3·155 政府形象传播研究的创新之作——简评《政府形象传播》 张国涛
9·154 理论与实证的双重解释——评《未成年人犯罪与社会治理》 朱 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