泵站深基坑支护结构设计及施工
2013-03-19胡汝兰
胡汝兰
(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天津300051)
1 基坑围护结构
根据某工程的地质报告,雨水泵站尺寸为L×B×H=39.90 m×23.50 m×10.20 m。该工程采用分三步开挖的施工方案。围护方案采用钻孔灌注桩作护壁结构,外加深层水泥搅拌桩作止水帷幕,设一道钢筋混凝土冠梁支撑结构。支撑采用斜撑与直撑相结合的形式。图1为基坑支护平面图。
图1 基坑支护平面图(单位:mm)
基坑上口打单排双头水泥土搅拌桩止水帷幕,基坑采用灌注桩支护,并设置横向水平钢支撑。基坑的支撑全部采用φ609钢管。为了使跨度较大的支撑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在坑内打设立柱桩,用钢立柱和联系梁将各道支撑结合成稳固的支撑体系。从上至下共设置2道钢支撑与地下预埋钢板焊接,使整个围护体系形成一个稳定的支撑受力系统。图2为工具柱与横撑连接详图。
2 施工降排水
(1)该工程基坑内降水设计:采用大口井降水+排水沟集水井方式。
(2)在基坑内设置5口降水井,井深均为15 m,降水井开孔直径φ700 mm,下φ500 mm的无砂混凝土滤水管,管壁周围填筑3~8 mm级配良好的碎石。大口井降水将地下水位降至坑底以下1 m。
(3)在每一级开挖面的下坡脚与基坑底设集水沟和集水井。排水沟宽度为0.4 m,深0.4 m,排水沟侧壁距离下坡脚不小于0.3 m,集水坑(600 mm×600 mm×1200 mm),集水坑间距不大于20 m。每个集水坑内设置1台潜水泵,通过水龙带排至基坑外的现有管道内。
(4)排水沟和集水坑的侧壁可采用天然土质边坡,基坑施工期间应加强对排水沟和集水坑的维护,保持水流畅通。为保证侧壁的安全,可根据现场情况,必要时可采用竹片、挡土板或砖砌等进行临时简易加固。
(5)在二级开挖的基坑上口的边缘外侧1.50 m处,灌注桩外侧打单排双头水泥土搅拌桩止水帷幕,搅拌桩直径φ700mm,双头桩心距400mm。咬合300 mm,桩长13.35 m,采用4.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要求水泥掺入量大于等于15%。28 d水泥土无侧限抗压强度0.8~1.00 MPa。图3为水泥搅拌柱咬合图。
图2 工具柱与横撑连接详图(单位:mm)
图3 水泥搅拌柱咬合图(单位:mm)
(6)在基坑上口设置1 500 mm宽,100mm厚的混凝土护顶,并在距坑边1 000 mm处,砌宽为120mm,高为240mm的止水墙以防止雨水进入基坑。施工前,要在地面设置排水沟,将地表水引走,并防止雨水进入基坑(见图4)。
图4 地面护顶排水沟示意图(单位:mm)
(7)施工期间应随时对地下水位进行监测。施工场地周边应设置4口以上监测井,深度不小于13 m,以观侧地下水位。如遇水量加大,基坑周边现状道路、河道水位变化等情况,施工单位应做好预案。
3 开挖及支护
基坑围护结构设计:由于基坑较深且场地周围有一定的放坡空间,采用坡率法与灌注桩结合的方法进行支护,并设置混凝土冠梁、腰梁及水平钢支撑。选用灌注桩结合水平横向钢支撑体系。
钻孔灌注桩采用C30混凝土,保护层厚度50 mm,直径φ800 mm,间距1m,桩长12.20 m,嵌固深度为6.45 m,桩端进入粉质粘土层。在桩顶设置一道冠梁,截面尺寸1 000 mm×800 mm,这种结构具有刚度大、变形小,结构受力合理,承载能力大,杆件布置简洁,施工空间开阔等优点。冠梁顶标高-1.350 m,采用C30级混凝土,保护层厚度40 mm,冠梁务必与灌注桩可靠连接。
为了解决冠梁、腰梁受压失稳问题,冠梁、腰梁与灌注桩联成一体,联接方法:将φ800 mm灌注桩与冠梁、腰梁的连接钢筋,应预先按各层冠梁、腰梁设置的标高焊接在灌注桩的钢筋笼内,浇注冠梁、腰梁时应将灌注桩与冠梁、腰梁连接部凿毛并伸直冠梁、腰梁的预埋钢筋,再浇注冠梁、腰梁以提高灌注桩与冠梁、腰梁的整体刚度。
钢支撑选用φ609×16厚壁钢管作水平横向支撑,折角(八字)处用斜支撑加固。
基坑开挖支护过程分7个步骤:
(1)放线定位。
(2)钻孔灌注桩施工。
(3)打水泥土搅拌桩止水帷幕。
(4)以1:2坡率放坡开挖至-0.35 m标高处,并对坡面进行挂钢筋网+喷浆护壁护坡。
(5)在-0.35 m标高层开挖出6 m宽工作平台后,局部超挖施作冠梁(GL),待强度达到要求后,设置水平钢支撑。在施工期间,横撑上只允许施加不超过1 kN/m的施工荷载。
(6)进一步向下开挖至第二层腰梁层,施作腰梁(YL),待强度达到要求后,设置水平钢管管支撑。
(7)继续向下开挖,直至坑底。
4 基坑开挖
基坑开挖时应遵循与设计工况一致,遵循“开槽支撑、先撑后挖、严禁超挖”的原则,其挖土方法和支撑顺序应与设计工况相一致。在每一级开挖中,施工单位应根据施工组织的需要,预留施工通道,满足车辆的运输条件。土方开挖采用机械大开挖,最大开挖深度9.55 m,基底预留200~300 mm人工清底。
基坑开挖安全技术措施:
(1)开挖深度严格按照基坑结构施工图进行,不得超挖。
(2)对面积较大的基坑,土方宜采用分区、对称开挖的施工方法,应充分重视控制基坑变形,尽量加快支撑施工进程,减少基坑在无支撑情况下的暴露时间。
(3)严格控制土方开挖相邻区的土体高差(高差不大于1.0 m),放坡在粘性土层中可根据现场情况采用1:1~1:1.5(垂直:水平),基坑开挖较深时,应防止挖土过快、边坡过陡,造成卸载过快而引起土体失稳、基底涌土、桩身倾斜等严重后果。
(4)加强地面排水设施管理,并在基坑四周设置挡水墙,避免地面的水流入基坑,影响基坑稳定。
(5)基坑开挖后,如发现坑底土质与勘查报告不符合,应及时向业主、监理和设计单位共同研究解决。
(6)开挖过程中,如果出现围护结构的渗水、渗泥现象,应及时注浆补漏。
(7)机械挖土至坑底标高以上20 cm左右的土方应采用人工修土,以保证原状土的完好,基坑开挖至设计标高后,应清除浮土,经验槽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工序的施工。
5 基坑监测
(1)水平位移:沿基坑四周支护顶设若干水平位移监测点,观测支护结构在土方开挖及泵站施工期间的侧向变形,监测点数及位置按照《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相关规定确定。
(2)沉降:沿基坑周边布置若干沉降观测点,观测土方开挖及泵站施工对周围土体及现状道路的影响,监测点数及位置按照《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相关规定确定。
(3)地下水位测量通过孔内设置水位管,采用水位计测量,精度不宜低于10 mm。
(4)钢支撑监测截面设置在支撑距离端头或两支点间1/3部位,并避开节点。
(5)其它检测项目按照《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相关规定确定。
(6)观测频率:
水平位移观测及沉降观测:开挖深度小于或等于设计深度时或者底板施工过程中,每天观测1次,底板浇捣完毕后,每周观测2~3次,施工到室外回填完毕,周边沉降稳定,再观测1次结束。
观测频率可根据观测结果进行适当的调整,即观测较为稳定时,可减少观测次数,观测结果变化较大或遇暴雨异常情况时,应加密观测次数,并采取相应应急措施。
(7)钢板桩及钢支撑质量控制与检验:
支撑安装的容许偏差应满足:
a.支撑中心标高及同层支撑顶面的标高差应小于30 mm。
b.支撑两端的标高差:不大于20 mm及支撑长度的1/600。
c.支撑绕曲度:不大于支撑长度的1/1000。
d.支撑水平轴线偏差:不大于100 mm。
e.支撑体系构件的拼接采用焊接,要确保焊接质量。
f.钢板桩应在现场开挖至标高-0.350 m时开始施工,同时钢板桩应满足以下条件:垂直度小于1%,弯曲度小于2%L,桩长不小于设计长度。
g.预压顶力偏差:±50 kN。
(8)灌注桩应按照相关规范要求进行检测:
a.桩位偏差,轴线和垂直轴线方向均不宜超过50 mm。垂直度偏差不宜大于0.5%。
b.桩底沉渣不宜超过200 mm。
c.宜采取隔桩施工,并应在灌注混凝土24 h后进行邻桩成孔施工。
d.应采用低应变动侧法对桩身质量和完整性进行检测,检测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10%,且不得少于5根。
6 结语
(1)对于较深的基坑,支撑位置的确定,力学模型的设计、计算方法的选定非常重要。
(2)在水位较高地区,采用止水帷幕坑内降水,坑外不降水的方法是保证周围建筑及地下管网安全的有效方法。
(3)深基坑支护及开挖过程中,进行围护监测是十分必要的。
[1]GB50497-2009,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S].
[2]YB9258-97,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范[S].
[3]JGJ120-99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S].
[4]JGJ94-2008,建筑桩基技术规范[S].
[5]GB50330-2002,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S].
[6]JGJ/T111-98,建筑与市政降水工程技术规程[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