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与“新高地”战略相适应的文山民族文化新格局
2013-03-19刘海清郑周道
岳 琴,刘海清,郑周道
(文山州委党校,云南 文山 663000)
构建与“新高地”战略相适应的文山民族文化新格局
岳 琴,刘海清,郑周道
(文山州委党校,云南 文山 663000)
“新高地”的现代性、开放性,决定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文化也应具有现代性、开放性的特征。从“新高地”建设的角度来看,文山州在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社区文化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都存在一些问题,与“新高地”发展战略不相适应。应按照“一区、两带、三园”的布局,以城镇带动农村,促进城乡文化的协调发展,把文化事业发展与文化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做到“两手抓、两加强”。
新高地;民族文化;新格局
构建与“新高地”战略相适应的文山民族文化新格局,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经济、政治、人文条件,也远非文化部门、一时一地所能完成,需要调动政府各部门和社会的力量,放弃急功近利的想法,从基础做起,推动文山州民族文化的更新,走出一条民族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相结合、民族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一、从“新高地”战略看文山民族文化建设中的问题
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民族文化能否与“新高地”相适应,首先取决于文化建设者对“新高地”的认识。“新高地”的现代性、开放性特征,决定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文化必须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对外开放相适应、与现代文化相融合、与经济均衡发展的文化。近年来,文山州在民族文化建设中,努力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但按照上述标准来看文山州的民族文化建设,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民族文化产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文化创新力不够,人才匮乏
创新,是文化产业的生命。因为文化产业是靠无形的创意来维系的。但文山州在文化上的创新却与其产业化发展不相适应。缺乏创新,不仅影响到文山州文化产业的发展,也给作为文化相关产业的旅游业带来了负面影响。由于创新不够,对旅游产品研究不够,导致文山州旅游产品文化含量明显不足,即便有,也往往显得主题分散、零敲碎打,缺少高品位、大规模、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综合性旅游文化产品。在普者黑、坝美等主要景区,旅游文化项目严重缺乏,文化氛围淡薄,文化的缺乏使景区的吸引力大打折扣,其他一些小景点、农家乐等,更是如此。
作为一种“创意产业”,文化产业发展的灵魂是“人”。这需要一大批既熟悉市场又懂文化的经营者,既要了解不同种类文化的特点,更要懂得市场营销,这样才能准确地找到文化产业的生长点。所以,文山州文化创新力不够,其原因主要是具有创新意识的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匮乏。人才资源成为文山州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
2. 文化要素市场发育缓慢
市场、资本、技术和人力资源等是构成文化资源产业转化的核心要素,对其进行合理的匹配,才能形成产业效益。但从文山州来看,文化市场对人才、资金、技术、信息、项目等文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还没有发挥出来,文化资源闲置、浪费现象较严重;缺乏专门针对文化产业的投资市场、技术市场和文化人才市场;民营文化小企业贷款难。文山州民族文化资源丰富,但由于还没有真正形成资本、技术和人力资源等要素市场,致使文化资源只能藏于民间,至多只能成为保护和展示的对象。可以说,文山州是一个民族文化资源富州,却又是一个文化产品穷州。由于没有相对统一的要素市场,导致全州文化要素分散。各个县都在搞文化产业,各个县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但这些文化要素都是分散的。比如,富宁的坡芽歌书、马关的版画和古乐、麻栗坡的渔鼓、丘北的僰人文化等,由于分散搞,各自为政,不能产生宣传和聚集效应。
3. 文化产值比重低、规模不大、结构不合理
2006年云南省文化产业在GDP中所占比例的平均值为5.41%,昆明市达到6.7%,而文山州只占到1.89%。到2011年,全省文化产业比重已达到6.1%,而文山州仅达到2.5%左右。文化产值比重低,主要原因是文化产业规模小,结构不合理。文化产业经营单位众多,但基本上处于“割据状态”,资源分散,集约化程度很低,难以产生规模效应。产业组织形式还处于“小、散、弱”状态,创新能力不足。从整体来看,民族地区文化资源的产业化程度低、品种单一、规模小、作业分散、文化产品及服务科技含量少,产品开发创新能力不足,经营水平较差,市场机制不完善、缺乏龙头文化企业,文化产业总量规模偏小。
(二)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 城乡社区文化发展不平衡
从分布来看,文山州民族文化资源有以下明显的特点:一是民族文化资源主要在农村,但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农村却远远落后于城镇。大众休闲、娱乐消费主要分布在城市建设相对发达的文山市、砚山县和富宁县;外来游客的消费娱乐市场主要集中在旅游资源相对丰富的丘北、广南和富宁。二是多数文化产业经营网点集中于县城和国道线经过的乡(镇)。县城与农村反差较大,农村文化产业经营网点不仅数量少,而且大多集中在乡(镇)所在地及主要的交通要道两旁,发展较慢,也比较松散。农村成为文化资源的富聚区和文化建设的后进带。这种强烈的反差,反映了城乡社区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
导致这种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乡村文化建设投入太少,人才匮乏。其影响,不仅仅是农村文化生活的落后,从长远看,更严重的后果是,财政贫困而导致民族文化保护机制的脆弱,民间传统文化生存环境形势严峻:一些优秀的传统技能和民间艺术后继乏人;依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各种技艺、习俗等文化遗产在逐步消亡。
2. 文化建设与社区生活脱节
从文山州举办“双节”以来,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运作模式下,民族文化发挥了越来越大的宣传作用。这种把民族文化作为宣传工具的做法,可称之为“民族文化的展示化”。“展示化”的做法,实质就是把民族文化单纯作为宣传本地、吸引外资的重要资本,作为生产力的“增长点”。就文山州而言,这种“展示化”有其合理性,它不仅提高了文山州的知名度,并且,正是在这一观念的主导下,一些独特的民族文化才得到了挖掘、整理和利用。但文化的“展示化”,虽有利于提升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影响力(可以说,这几年文山州的很多特色文化,如铜鼓文化、花脸节、坡芽歌书等能为外界所知,得益于这种展示),但这些做法也带来了两个明显的负效应:第一,容易导致文化建设上的短期行为。每年为了节日的热烈气氛,在“双节”期间,临时组织部分少数民族民间表演队进城表演,活动结束,对少数民族文艺表演队未作培训和长期保留,年年临时组织,十年凑合,没有长远规划。这种短期观念,很难处理好民族文化的利用与保护的关系。第二,最主要的是,这种做法,主要对表演性的文化、商业文化有利,它往往与社区生活相脱节,使社区老百姓在文化建设过程中逐步“边缘化”。文化的作用,不仅仅是宣传,它更大的作用是凝聚人心,塑造人们的精神和认同感。要发挥这种作用,就需要人们把文化建设看作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十一五”期间,文山州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区面积在不断扩大,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城市带动战略日益凸显,而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在农村,由于财政有限,投入的资金主要是放在以“改路、改房、改水、改厕、改灶”和治理“脏、乱、差”为重点的“五改三治”村容村貌整治活动中,整治或新建农村社区道路,完成公路通建制村建设任务,缓解农民群众“出行难、难出行”的问题,而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就不那么重视。
2. 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单一
文化基础设施滞后,原因不仅是财政困难,也有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渠道单一的因素。文山州在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上,主要是国家政府的投资,缺乏社会资金和外资的投入。从目前来看,进入文化建设的社会资金主要集中在舞台演出、广告、休闲娱乐等文化产业领域,而投入到公共文化产品中的社会资金相当少。
二、努力构建与“新高地”战略相适应的文山民族文化新格局
文化加速发展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大趋势,“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文山州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能否抓住这一战略机遇期,关键在于能否构建与“新高地”相适应的民族文化发展新格局。
(一)文山民族文化新格局的空间布局与主要内容
1. 空间布局
一个地区的文化布局怎样,应根据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模式来进行。“新高地”建设,主要是基于文山州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和资源禀赋提出来的,是一种通道经济的发展模式。所以,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文化建设,在布局上应是有利于突出三大优势,促进经济通道的发展与畅通。按照这一标准,其空间布局应当是:
按照“一区、两带、三园”的布局,以城镇带动农村,促进城乡文化的协调发展。
一区:指文砚平地区。这一地区是文山州经济发展、城市发展最快的地区,也是文化市场要素最富的地区,并且还是文山文化主要品牌——三七文化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因而,文砚平地区应成为文山州民族文化产业的核心带动区。这也与“新高地”战略布局相一致。
两带:即文山—砚山—丘北—广南—富宁特色民族文化带;马关—麻栗坡—富宁特色民族文化带。
文山—砚山—丘北—广南—富宁特色民族文化带,集中了全州最主要的旅游景点,普者黑和坝美,交通条件优越,人流、物流旺,民族文化资源、市场要素相对丰富。在这一带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可获得旅游业的支持,实施旅游带动文化发展战略,并且容易获得个开蒙城市群和珠三角聚集区的支持,使文化生产要素转移到文山境内,使文山民族文化产业走向国内市场,同时也有利于带动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影响周边社区。
马关—麻栗坡—富宁特色民族文化带,在“新高地”建设中,是文山州沿边开放经济带。这一带集中了全州最有特色、最富原生态的民族文化,如坡芽歌书、壮族渔鼓、阿峨版画和白倮文化、山瑶文化等,同时,这一带还是边防文化带,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发展这一文化带,一方面可以利用边境口岸,实施文化开放战略,发展对外旅游文化产业,带动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一方面可以充分挖掘边疆(边防)文化、红色文化,促进边民的文化认同,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
三园:在文山市建立民族文化产业综合园区,使之成为全州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域;在丘北、广南建立旅游文化产品园区;在边三县创建民族工艺园区。
2. 主要内容
从内容上看,构建与“新高地”相适应的民族文化格局,应分为两大块:一是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二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文化精品战略,推动优秀文化产品大量涌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既相互交叉渗透又相互独立的不同形态。要根据其不同属性,采取分类指导和不同的政策措施,使之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要把文化事业发展与文化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把占领消费市场与占领意识形态阵地统一起来,既要发展先进的、面向大众的民族文化事业,也要大力发展符合文化消费需求的文化产业,做到“两手抓、两加强”。
对发展文化产业,《州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建设民族文化强州的实施意见》提出大力实施十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十大特色小镇、打造十大文艺精品,推动“民族文化强州”建设①。州委的思路,已为我们指出了“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内容,但没有严格把文化产业与旅游业分开,不利于人们了解文化产业以及相关产业。此外,这一思路主要是涉及文化产品。而文化产业必须建立在现代市场体系的基础上才能发展。这一体系包括文化产品市场、文化服务市场以及文化生产要素市场等。并且,文化产业之所以成为产业,是因为它是按照企业的模式运作的。因此,要完成上述重点建设,必须为其搭建起企业运作赖以发展的文化市场框架。由此出发,“十二五”期间,必须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构建文化产业体系。
(二)构建文山民族文化新格局的主要措施
1. 用主流价值重塑民族传统文化
构建与“新高地”相适应的民族文化新格局,首要的任务,是要使文化成为激励人民、凝聚人心的强大动力。这就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重塑我州民族传统文化。文山州的一些民族传统文化价值观与“新高地”建设是不适应的,但我们不可能简单地抛弃,因为这些价值观已经深嵌于民族心理中,因而只能用先进的价值观给予改造、重塑。更重要的是,主流核心价值必须与人们的文化传统结合起来才能发挥作用,否则就会成为口号。因此,必须用主流价值重塑民族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用主流价值观重塑民族文化,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把市场经济观念、开放观念等现代观念融入民族文化中,形成与“新高地”战略相适应的文化观念,创造出适应新趋势、社会新期待和人民新诉求的文化产品,形成有利于“新高地”建设的人文环境。
2. 充分挖掘民族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迪厄首创了文化资本的概念,布迪厄指出,文化资本是指可以赋予人们权力和地位的累积文化知识的一种社会关系,包括知识的类型、技能、教育、任何一种可以让人们在社会上获得较高地位的优势[1](P189)。在文化资本的基础上,社会学家又发展出社会资本的概念。美国社会学家林南认为,社会资本是通过社会关系获取的资源[2](P18)。它包括物质财富(如土地、房屋、汽车和金钱)和象征财富(如教育、俱乐部成员资格、受人尊重的学位、贵族或组织头衔、姓氏、声望和名声)。林南还进一步区分了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本:“社会资本是通过社会网络和社会联系获得的资源,而文化资本是通过社会认同和相互认可而获得的资源。”[2](P18)文化资本是社会资本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把文化资本从社会资本中剥离出来,必然会导致文化建设与当地社会资本脱节的现象发生。这就是为什么文化的“展示化”会使农民在文化建设过程中逐步“边缘化”的主要原因。
文山州农村落后,很多地区一直到改革开放时都很少与外界往来。这种封闭产生了两个后果:一是很多原汁原味的民族民间文化得以保存下来;二是这些民族民间文化与社会资本密不可分,或者说,前者是深深地镶入后者之中的。很多民族民间文化,如麻栗坡 “白倮”的铜鼓舞、彝族的跳宫、瑶族的度戒等,原本就是作为宗教仪式,起着一种维系社区群体的作用的。文山州的多数村庄,特别是边远山区的村庄,仍是费孝通所说的“熟人社会”[3](P6)。在这些乡土共同体中,存在着很多内生组织,如家庭、户族、小亲族群体等等。比如,富宁县的壮族村庄就是如此。这里的很多村庄都是同姓聚居组成。这些内生组织通过血缘、地缘关系,建立起以相互信任为基础的社会网络,即社会资本。
这种社会资本,对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有着极大的作用:首先,它能够使村民参与到社区文化建设中去。在社会网络中,通过调动血缘关系、社会信任、社区权威等资源,能够把社区群众组织起来共同参与文化建设。从我们的调查来看,但凡文化建设搞得好的农村社区,都是社会联系紧密,并有很高威望的权威存在。其次,社会资本实际上是一种马克思所说的“集体力”——通过协作所创造的生产力。在一个社会文化事业投入有限的村庄,往往会因为人们的合作和“集体力”的发挥,而使有限的投入得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对文山州来讲尤其显得重要。
文山州中越边境各个民族同宗、同源,有着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认同感,因而长期以来和睦相处,友好往来,即使在两国冲突期间也不曾完全中断。这说明正是这种文化认同,在边民互市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文山州的苗族服装之所以在美国畅销,文化认同同样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通过强化文化认同(文化资本),有利于加强民族交往,促进人流、物流的疏通。
由上述理论说明和实例可知,充分挖掘民族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一方面,有利于凝聚人心,打造文化软实力;另一方面,有利于“集体力”的发挥,从而使“新高地”中的有限投入得以充分利用。
3. 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是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全民为服务对象、以基层为重点,加大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力度。大力推进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实施好一批新的文化惠民工程建设项目。继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完善向社会开放的政策措施。推进州县(市)重要文化设施建设,广泛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和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加大对重点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实现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利用。加快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自然村有线广播、民族语言广播影视、广播电视新兴媒体、农村电影放映等工程项目建设,构建覆盖广泛、形式多样、安全可靠的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
4. 大力培育和发展文化产业
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以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为保证,实施旅游带动战略,把文化潜在的影响力转变为现实的竞争力,把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变为现实生产力,将文化产业培育成我州经济新的增长点,提高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
(1)积极推动文化要素市场发展
文化产业的发展除了要遵循特有的文化艺术生产规律,还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基本价值规律,只有逐步建立起文化服务与要素市场,才能充分发挥市场对于文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因此,要积极推动文化要素市场的发展。
首先,要培育文化市场主体。提高文化生产要素在市场中高效流通和配置,关键在于必须培育合格的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竞争,做大做优做强文化企业。除了要扶持现有的企业外,还应在一些特色文化领域中,发展若干文化企业。要扶持经济效益好、运行机制活、扩张能力强的企业率先做大做强,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发展;其次,要培育资本、技术、人才等文化生产要素市场。通过建立文化产业园区,把上述要素聚集起来;再次,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知识产权保护是培育文化要素市场的法律保证。要想实现民族文化的开发和保护的双赢,必须尊重其特殊性,审视过去开发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建立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将知识产权保护作为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保护的有力手段。
(2)着力打造边疆民族文化精品
应围绕州委提出的大力实施十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十大特色小镇、打造十大文艺精品,推动“民族文化强州”建设和打造民族文化、三七文化、地域文化三张文化名片的思路,着力打造民族文化精品。
对文化品牌的作用,文山州从上到下都非常重视。但怎么打造文化品牌,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比如,州委提出的打造“十大文艺精品”,主要是基于民族文化资源而提出来的。的确,打造民族文化品牌,文化资源是基础,但仅有基础,如果没有必要的市场、资金等条件,是不可能使文化资源变为文化品牌的。所以,打造民族文化品牌,一方面要深层次挖掘当地的民族文化资源,另一方面,要从文化市场的角度制定文化品牌发展战略。遵从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研究市场需求,在此基础上为文化企业创造必要的资金、技术等条件。在战略选择上,要先期选择最独特、最优势的部分进行开发,集中力量精心培育文化旅游、民族工艺、美术等方面最具文化特色的文化精品,使之形成市场知名度高、占有率高、效益高的品牌。并利用名牌效应,拓展市场,带动产品生产规模,壮大文化企业。
(3)实施旅游带动战略
打造民族文化品牌,发展文化产业,实施旅游带动战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文山州在利用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进行产业发展方面,文化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其他类别相比,成绩较为显著。旅游业的发展,使民族文化的意义和价值重新得到了人们的认识,因而民族文化资源得到了挖掘、整理和利用。这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开发有着重要的意义。旅游业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产业。文山州有独特神奇的民族文化环境、悠久灿烂的民族历史文物、丰富深邃的民族文献古籍、绚丽夺目的民族文学艺术、多姿多彩的民族民俗风情。正是民族文化多样性的资源优势赋予其旅游业神奇魅力,同时旅游业也为遍布城乡的民营文化产业搭建了发展平台。因而应当实施旅游带动文化发展的战略,大力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逐步成为新兴产业。
5. 加强民族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重视队伍建设是文化繁荣的根本,培养人才是文化发展的关键。要坚持以人兴文,强化人才支撑。要建立健全文化人才激励机制,为现有文化专业人才发挥作用搭建平台,坚持引进优秀文化人才与发挥民间艺人的作用结合起来,培养和造就出大批素质优良、富有活力的文化专业人才、文化创意人才和文化生产经营管理人才,为全州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
要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完善机构编制、学习培训、待遇保证等方面的政策措施,配好配齐乡镇综合文化站专职人员,设立城乡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岗位,重视发现和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定、素质优良、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要建立文化产业人才培训基地,发挥传承人在培训新人方面的作用,鼓励非物质文化传承技艺的学习,对继承者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和培训。发展文化产业,要特别注重培养文化经纪人。在接轨市场的过程中,文化经纪人的培养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因为文化产品策划、包装,甚至节目的编排,都需要专业的文化经纪人才。
6. 加强民族文化研究
文山州已提出“文化强州”战略。但文化建设是一种“软建设”,除了基础设施部分,衡量的标准比经济建设更难以统一。并且,文化建设涉及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个不同的部分,其结构、目标等不同。这就使文化建设比经济建设更加复杂。仅从文化产业来看,由于文化是从精神层面上来满足人们的需求的,比物质需求更复杂得多,比如什么是文化精品?靠什么来发展文化产业?这些问题,都不是十分清楚的。因此,为了发展民族文化,必须对民族文化的诸多方面进行透彻的研究。比如,为了更好地实现文山州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的转变,应邀请专家学者,深入梳理当地文化资源,建立文化资源库,条理明晰地将文化资源转化的顺序和方式整理出来,站在世界的制高点来认识文化资源。又比如,所谓“文化精品”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与市场需求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为了打造文山州民族文化精品,就必须对文化市场需求进行研究和预测。
扶持民族文化理论研究,这是我们长期忽略了的一个问题。我们要意识到一个没有理论研究底蕴的文化,必然是肤浅的、缺乏内涵的。这对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利的。文山州在民族文化上的研究,总的来说还处于对资料的初步整理阶段,很少有深入的研究。要建设“新高地”,搞好文化产业,必须对文山州的一些特有的民族文化资源进行深入的研究。
注释:
① 十大文化产业项目包括:州民族博物馆、州民族大剧院、文山日报报业传媒广场、州广电影视传媒中心、广南县句町文化大观园、文山大自然地热谷、云南普者黑影视拍摄基地、马关民族民间艺术产业园区、文山琵琶岛城市文化休闲中心、文山暮底河水库度假区。十大特色小镇包括:文山市平坝镇、砚山县平远镇、西畴县兴街镇、麻栗坡县天保镇、马关县仁和镇、丘北县双龙营镇、广南县坝美镇和八宝镇、富宁县剥隘镇和归朝镇。十大文艺精品包括:大型铜鼓编钟歌舞乐《句町神韵》、坡芽歌书系列文化精品、电视连续剧《金三七》和《风雨同路人》、旅游歌舞《僰乐普者黑》、文山手工刺绣、壮族农民版画、文山手工银饰、苗乡有机三七文化和州原生态音乐、舞蹈、服饰。
[1]布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M].包亚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M].张磊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3]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Constructing New Patterns of Wenshan Ethnic Culture Compatible with“New Highland” Strategy
YUE Qin, LIU Hai-qing, ZHENG Zhou-dao
(The Party School of Wenshan Prefecture, Wenshan 663000, China)
The modernity and openness of “New Highland” have determined that the modern national culture should also have such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New Highland” construction perspective, there exist some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cultural industries, community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They are incompatible with the “New Highl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What shall be done is to promote rural towns and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cultur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One District, two belts, three parks”; and combine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undertakings with the cultural industries, achieving “catch with two hands, strengthen in two aspects”.
New Highland; national culture; new pattern
G127.742
:A
:1674-9200(2013)05-0098-06
(责任编辑 查明华)
2013-03-20
岳 琴(1963-),女,彝族,云南文山人,中共文山州委党校副教授,主要从事哲学和地方文化研究;刘海清(1961-),男,云南文山人,中共文山州委党校副教授,主要从事地方历史文化研究;郑周道(1971-),女,云南文山人,中共文山州委党校副教授,主要从事党史、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