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地理学”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2013-03-19赖莉云
赖莉云
(广西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0)
“文化地理学”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赖莉云
(广西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0)
“文化地理学”课程作为民族学和历史学专业的选修课,在“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承担着重要任务。文章从课程教学改革切入,试图把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细化到课程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展现创新思维的过程,并依据课程特点,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
文化地理学;教学改革;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如何在大学阶段根据“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的指导思想培养综合素质强的人才,不仅要在专业课程的建设方面加以调整,还要在教学方法上加以改革。时代呼唤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出现,课程教学改革已经成为各高等院校教学改革所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
一、“文化地理学”课程开设的背景和意义
(一)政策导向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改革,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采取各种措施,通过推进学分制、降低必修课比例、减少课堂讲授时数等,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加学生学习兴趣。”[1]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成为当务之急。2008年12月17日,教育部评估中心举办了“第三期2008年高等学校内部治理体系建设研讨会”,会议进一步强调:“目前,我国高教发展的重点是实现大提高,提高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使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尽快进入人力资源强国。”[2]“文化地理学”在我校的民族学和历史学跨专业同时开设,具有多样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有利于对学生综合实力的培养。
(二)“文化地理学”课程开设的意义
“文化地理学”是笔者所在学校民族学、历史学专业的选修课,文化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文化的空间组合,人类活动所创造的文化在起源、传布方面与环境的关系的学科。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具有历史的延续性,同时在地球上占有一定的空间,是人类社会环境的组成部分。
文化地理学的研究是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和自然地理学的多变的复合。由于一个地区的文化体系有它的历史传统,文化地理学与历史地理学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它们之间可以互相补充,形成文化—历史地理,但文化地理学对历史地理学的依靠更多。由于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文化地理学和社会地理学有互相交叉的研究课题,所以欧美国家有时将两者合称为社会文化地理。基于此,我校民族学、历史学等专业均开设了“文化地理学”课程。它的主要作用和任务在于使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各主要文化景观的空间分布和扩散;理解发展与区域的环境条件及与区域中各种文化要素之间的关系;掌握分析文化要素空间分布和组合规律的方法等。本课程可以有效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拓宽学科视野,提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文化地理学所涉及的学科众多,而且实践性很强,不仅需要文献研究,还需要走出课堂进行田野调查或实地考察。西南民族地区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文字资料相对较少甚至缺失,单靠文献史料进行研究是困难重重,在一些民族地区由于文字记载等方面的缺失,开展史学研究很困难,为此需要具备大历史的观念,借鉴民族学、社会学的田野调查方法进行资料收集。我们常说的“田野调查”方式所获得的各种信息,特别是一些非文本资料,成为进行历史研究和民族文化研究的重要材料,以解决在民族地区文献不足之遗憾。这不仅是一种资料获得方式,而且是一种培养敏锐观察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
广西位于中国西南地区,该区域内文化地理因各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千差万别而呈现出风格迥异的文化特色。基于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民族学、历史学专业的教学改革越来越表现出史地结合、文化史结合的发展趋势。在教学中,我们注意贯穿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所倡导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的理念,对一个地处西部地区的民族院校来说,“文化地理学”课程的开设就是贯彻这一教学理念的重要举措。
二、“文化地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种方式
本课程的专业定位是让学生在系统学习文化地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后,进一步拓宽知识领域, 学会把各种人文现象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结合起来进行分析研究,为以后进行相关专业研究打下良好基础。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我们致力于构建新型学习模式,把民族教育的理念贯穿于课程教学当中,课堂内利用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实现教学方法的变革;课堂外利用实践教学让学生充分理解理论知识,并能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分析古今社会文化产生、发展与环境的互动关系,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争取实现教学方法、考试模式、实践教学的新变革。主要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尝试:
(一)课程内教学方法的变革:从讲授法向研究性学习法转变
在文化地理学课程教学中,我们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教学法、探究教学法、谈话教学法、问答教学法和实践教学法,其中,特别注重对探究教学法的大量运用,把每个学生都动员起来开展自主性学习,选择适当的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甚至可以让学生独立主持教学活动。把这五种教学方法贯穿在整个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特别是探究教学法和实践教学法的大量运用,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增强就业的竞争力。经过几年的教学尝试,效果良好。在文化地理学教学实践中,我们试图:
1. 以问题引领教学
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曾指出:“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道出了问题在教与学中的重要地位。倡导以问题引领教学,有两层含义:一是提出问题或发现问题。在教学伊始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为学生设置问题,不断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同时还要帮助和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明晰问题。二是基于问题的教与学。教学始于问题,问题贯穿于教学,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探讨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课堂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地提出或发现问题,不断地讨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正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所在。
2. 以理论支撑教学
文化地理学课程理论性较强,跟诸多学科联系紧密,它所涉及的各个领域几乎都有相应的理论支撑。且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要使学生掌握其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因此,在教学中,要倡导以理论支撑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是什么、怎么做,还要知道为什么。这里,理论不仅包括文化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还包括了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3. 以实践深化教学
结合课程学习,开展实践活动,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要求,有助于深化课程的学习,课程内的实践活动一方面通过小组学习来完成,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实践活动,一起学习、一起讨论,彼此分享观点和材料,共同完成活动、汇报与答疑,既可使学生深入把握文化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学会运用该课程的知识和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又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研究能力、合作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其他一些实践性能力。通过分享,可以使学生体验到成就感、学习的意义、生命的价值,提高其学习动机和情商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宣讲研究报告并互相评议,最后老师加以点评,这一过程磨砺了学生的表达技巧和技能。
案例一:
2010级民族学本科班“文化地理学”课程小组学习的专题内容
第1组:——查检并摘录《粤西诗载》当中涉及饮食文化的诗词并总结其特点。
第2组:——总结南宁城市建筑文化的特征,并分析它所形成的地理环境背景。
第3组:——分析西南地区民族地名的文化特征。
第4组:——请调查南宁市白沙村雷庙的历史与现状,并分析狄青庙香火延续至今的原因。
第5组:——从《海南杂著》中看中越文化交流分析。
第6组:——请从各地的民俗谚语当中去分析地方文化传统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第7组:——请以广西境内粤语的分布为对象,分析粤语在广西传播的路径以及广东文化对广西的影响。
第8组:——请以广西为例,试分析广西的文化分区。
第9组:——请以某一个地方文化建设的情况为例,分析地方文化建设与打造地方文化认同之间的关系。如广西南宁国际民歌节、广西宾阳炮龙文化节等等。
第10组:——请以某一个地方旅游形象宣传片或广告为对象,分析其特点,并提出你自己的开发设想。
(二)评价方法的变革:实现作业、考试、论文、实践、学术、创新多重考核
我们的考核形式分为四个模块:笔试,占期评成绩的50%;口试,占期评成绩的30%;小组作业和个人课程论文占期评成绩的20%;另外还设置了动态的学术、创新考核,不计入考试成绩,但是作为表彰的依据。笔试着重考查学生对文化地理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的水平;口试部分选择小组作业中的专题,让学生宣讲小组课题的研究报告,考查学生的研究表达能力;除了学生个人课程论文外,着重抓好小组作业,作业的内容以文化地理学课程为主,小组成员在选择专题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要围绕主题收集整理材料并分析讨论,最终形成文字材料,上交给老师作为评分依据;学术、创新成绩是一个动态的考核,只要学生们在其中一个方面做出成绩,就可以表彰鼓励,学生们创新意识增强,这一点后面将专门阐述。
考试方法的变革,将从根本上改变以期考笔试成绩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传统做法,避免有些学生期末临时抱佛脚的考试心理,把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查细化到日常教学过程中,有利于对学习效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定,能激发学生对文化地理学课程学习的自觉与自主性。
(三)构建课外实践训练体系
1. 课外考察了解文化历史资源,补充课堂教学
文化地理学与历史地理学联系很多,均依托于基本的历史知识。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参观考察历史文化遗址、革命圣地和革命纪念馆博物馆,有助于增强历史时空观念。广西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源地,有着丰富的红色革命资源,同时,广西还具有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了解文化历史资源,了解广西作为多民族聚居区独特的区情,对教学是大有帮助的。通过参观考察活动,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的了解,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成为课堂的有益补充。如组织2009级历史学的同学对龙州凭祥小连城、大连城、镇南关的考察,通过对边关历史的考察、民众的访谈及问卷调查,了解民众心中的历史记忆,为学生构建现代国家民族观念进行建设性的引导,学生们设计调查问卷及调查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次知识的梳理和心灵的洗礼。
案例二:
崇左地区爱国历史文化资源调查问卷
2009级历史学本科班
你好!首先,感谢你愿意花几分钟时间来完成这份问卷。崇左地处祖国南疆,军事地理位置重要,对巩固国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自1840年以来,崇左地区人民多次参与反侵略爱国斗争。你对这些斗争认识有多少?请回答这份问卷。
你的性别:□ 男 □ 女 年龄: 民族:
籍贯: 文化程度:
1.河流是区域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你知道下面哪条河流养育了崇左人民,是崇左的母亲河吗?
□ 左江 □ 右江 □ 邕江 □ 黑水河
2.你了解在中法战争中表现活跃并取得重大胜利的黑旗军(以七星黑旗为战旗)么?
□ 了解 □ 不太了解 □ 完全不了解
3.下列将领在中法战争中做出了重大贡献。你知道他们吗?他们的籍贯是?
籍贯(填序号)
□ 冯子材 _________________
□ 刘永福 _________________
□ 苏元春 _________________
□ 潘鼎新 _________________
1)广西 2)其他省份
4.你知道龙州的小连城和凭祥的大连城分别是谁修建的吗?(填序号)
(1)小连城(龙州)______ (2)大连城(凭祥)________
1)冯子材 2)刘永福 3)苏元春 4)潘鼎新
5.130多年前,在龙州边境曾流传过一首粤语民谣:“刘二打番鬼,越打越好睇。死人也翻生,吓死老番鬼。”你知道这首民谣发生的时代背景吗?歌中说的刘二是谁呢?
(1)□ 鸦片战争 □ 中法战争 □ 第二次鸦片战争
(2)□ 冯子材 □ 刘永福 □ 苏元春 □ 潘鼎新
6.你知道龙州的陈勇烈祠是为了纪念谁吗?你去过陈勇烈祠吗?
(1)□ 陈嘉勇 □ 陈嘉 □ 陈勇
(2)□ 常去 □ 去过 □ 从没去过
7.镇南关战役中,崇左当地各族人民前来助战,从四面八方把法军包围起来。你知道有哪些民族助战了吗?(可多选)
□ 壮 □ 瑶 □ 白 □ 汉
8.你知道中国与越南是什么时候划定国界线的吗?
□ 中法战争之前 □ 中法战争之后
9.中法战争之后,广西哪个城镇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呢?
□ 崇左 □ 凭祥 □ 龙州
10.中法战争之后,法国人在广西修建了一座领事馆,你知道它现存于哪里吗?
□ 崇左 □ 凭祥 □ 龙州
11.你知道下列历史文化遗存吗?你知道它们在哪里吗?你有去过吗?
知道 不知道 位置(填序号) 去过 没去过
友谊关 □ □ ______ □ □
大连城 □ □ ______ □ □
小连城 □ □ ______ □ □
关前隘 □ □ ______ □ □
文渊城 □ □ ______ □ □
1)龙州 2)崇左 3)凭祥 4)其他
12.你知道下列哪些是当今政府倡导的“广西精神”的内涵吗?(可多选)
□ 团结和谐 □ 爱国奉献 □ 开放包容 □创新争先
13.中法战争中崇左人民所表现出来的不怕牺牲、保家卫国精神与当今政府倡导的“广西精神”内涵的哪一点相吻合?(可多选)
□ 团结和谐 □ 爱国奉献 □ 开放包容 □创新争先
14.你获取以上这些知识的渠道是?(可多选)
□ 课外读物 □ 电视电影 □ 教科书
□ 口头传说 □ 文化遗存 □ 网络
□ 政府宣传 □ 其他 ___________________
15.你知道关于中法战争的故事、传说、民谣或谚语等非物质文化遗存吗?请写下来并说说其来源。
2.与学生精品社团相结合,组织文化历史情景剧展演
研究性学习重要的环节,就是进入问题情境,做情境的再现。校园里每年学生在各个社团报名的火爆场面,让我们做了一个大胆的教学改革尝试,即将文化地理学课程与学生精品社团相结合,借助社团发展学生兴趣的优势,与社团联合开展课程实践。比如在讲课中融入社团的活动,由于社团本身系学生自己组织自己操作,他们很清楚自己需要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并且在多年的运作中积累了一系列激发学生兴趣和应用能力的经验方法,在教学中融入学生社团的优势将能更充分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事实上,国内已有这方面的尝试,如上海交通大学把艺术团的活动列为公共选修课,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3]
我们也在2009级历史学本科班文化地理学的课堂做了类似的尝试,学生自己撰写了表现传统婚庆文化的剧本《媒妁之言》并演出。
案例三:
《媒妁之言》剧本之“婚嫁礼俗”
展示古代士大夫在婚嫁中通行的“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通过演绎唐代卢家公子和李家小姐的婚事,展示士大夫在婚嫁中通行的“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第一幕 纳采 —— 传统婚聘第一礼。
第二幕 问名 —— 批生辰八字定婚嫁。
第三幕 纳吉 —— 婚约达成
第四幕 纳征 —— 下聘礼
第五幕 请期 —— 选择良辰吉日
第六幕 亲迎 —— 迎娶新娘的仪式
在撰写剧本的过程中,大家收集了相关的婚俗资料,讨论之后形成文本写出剧本;同时我们将校园中很有影响力的学生社团汉服社引入课堂。他们提供服装,出谋划策,帮助排演了《媒妁之言》的情景剧,并且利用社团的影响力发布广告。该剧在课堂上的展演吸引了其他专业的同学,大家在观剧的过程中受到了一次传统文化的熏陶,演出的同学也受益颇多,专业知识、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情商都得到了锻炼。最后我们把情景剧的表演录制成光碟,作为文化地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材料留存,这一尝试是对文化地理学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三、参与式教研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具体到每个步骤,以确保创新能力培养的顺利进行。我们在文化地理学的教学中,注意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引入学生参与课题研究,设置“学术”学分
老师对已经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学生传授本专业的可选研究方法,提供前沿学术问题了解和探讨的途径,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将教师的科研成果与书本教学内容相结合,真正做到教学专精,并对达到要求的学生在期末计入“学术”成绩,表彰鼓励。我们的做法有两点,一是带领学生进入老师的科研课题研究,比如我们已经获得立项的2011年度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非文本资料解读能力的训练——《文化地理学》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改革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就吸收了学生跟老师协作研究;二是指导学生申报科研课题,如2012年指导2009级和2010级学生成功申报《中国近代史课程中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的开发——以“中法战争”时期为例》和《“广西精神”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凭祥、龙州地区的班夫人信仰为例》两项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计划课题。此次申报课题的成功,对学生们参与科研工作的热情是个非常好的肯定和促进。
(二)组织学生参加科技文化活动和竞赛,设置“创新”学分
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平台之一,就是课外的科技活动。结合文化地理学的课程特点,我们鼓励并带领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文化活动,如鼓励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学术大赛;参与广西南宁国际民歌节、广西宾阳炮龙文化节活动,分析当地的地方文化建设,了解地方文化建设与打造地方文化认同之间的关系;观摩龙州凭祥纪念伏波将军马援和班夫人的民俗节庆活动,了解边境民众心中的历史记忆及国家民族的认同感等等。学生都组成团队,在老师的指导和带领下参与这些科技文化活动,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综上所述,“文化地理学”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其目的是在学校倡导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的教学理念下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通过我们的有益尝试,使学生能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文化地理学课程的理论知识,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思维能力。实践证明,教学必须有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参与才会有创新,才能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为社会输送真正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网,http://www.pgzx.edu.cn/.
[2]第三期2008年高等学校内 部治理体系建设研讨会[EB/ OL].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网,http://www. pgzx.edu.cn/.
[3]高培.上海四所高校公选课的现状及建议[J].上海教育,2001(11):42-43.
“Cultural geography” Teaching Reform and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Training
LAI Li-yun
(Nationalities Democratic Socialist College,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530000, China)
“Cultural geography”, as a professional optional course of ethnology and history science, has undertaken an important task in training the students with quality of “solid foundation, wide application, high quality, and innovation”. This paper starts with the teaching reform, trying to train the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by re fi ning every aspect of teaching and showing the creative thinking process.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 the author has also made a good attempt on training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Cultural geography; teaching reform;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training
K901.6
:A
:1674-9200(2013)05-0071-05
(责任编辑 王光斌)
2013-03- 12
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非文本资料解读能力的训练——《文化地理学》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改革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2011JGB039)阶段成果。
赖莉云(1967-),女,广西桂林人,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广西地方史、课程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