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度戒仪式研究评述
2013-03-19陈锦均
陈锦均
(广西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
瑶族度戒仪式研究评述
陈锦均
(广西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
度戒是瑶族地区较为普遍的一种宗教仪式,瑶族男子只有度了戒,才有神灵护身,死后才能升天。有关度戒仪式,许多学者从不同的学科视角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因此,有必要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梳理,这样不仅有助于加深对瑶族同胞的认识和理解,而且可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度戒;瑶族;宗教仪式
在瑶族地区,度戒是瑶族男子一生中必须要经历的一种宗教仪式,在他们看来,一个人只有度了戒,才会有兵马护身,才能施法驱灾,死后才能升天。在国内外,有关瑶族的度戒仪式,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做了大量的研究。本文主要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以弄清这一领域的研究状况。
一、瑶族度戒仪式的不同说法
从研究瑶族的文献资料来看,真正涉及瑶族度戒的研究肇始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不少学者响应国家的号召,参与了大规模的中国少数民族历史调查,研究瑶族的调查报告——《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是这些调查的成果之一。这些调查报告中多次提及瑶族的度戒仪式,如《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第一册中谈到:“瑶族各族系男子,年届十五、六岁时,很多人都要举行一种宗教仪式,叫做‘度戒’,其意义大致与成年礼相似。受过度戒的青年,(1)可以结婚成家。(2)参加社会活动的权力才被人所公认。(3)可以进一步接受道公或师公的法术的传授。(4)死后灵魂可升天做官。”[1](P413)同样,在《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第五册描述田林县凡昌乡瑶族村落时提到:“度戒是凡昌乡瑶族经常举行的一种迷信活动。他们认为:受过度戒的人,可以免除疾病,身体健康。这种迷信活动是一个村内的同姓各户组织起来做的,也有五、六户或十几户联合举行的。每个人在他的一生中只能度戒一次。受度戒的人要经过两次痛苦的考验,首先是抓火砖。如果火砖烫手,就认为没有度好戒。度戒不好的人,日后还会生病。其次是上刀梯,即是道公和度戒的人,赤足爬上扎有若干把刺刀的刀梯。”[2](P72-73)这些报告对十万大山瑶族的度戒仪式描述得最为详细,对度戒的目的、度戒仪式的准备、度戒的法事过程都进行了描述。他们认为:“在当地,山子瑶师、道公通过度戒吸收信士弟子。度戒,山子瑶称为‘斋’,它含有‘斋赛、斋导’之意,因为教派差别分为戒师与戒道两种。”[3](P288)
此后,国内许多学者将研究视线集中到瑶族度戒,度戒这一神秘的面纱也慢慢为世人所揭开。黄贵权在其《瑶族度戒意义的历史演变》一文中说到:度戒是过山瑶、蓝靛瑶、茶山瑶的一种传统宗教仪式。成年礼又叫成丁礼、成人礼、成人仪式、成年仪式等,是社会中的人成年的时候按社会传统习惯而接受的一种仪式。……一个人接受了这种仪式之后,他便有了择偶、婚配等资格,同时还得负担起各种社会责任。[4](P100-115)可见,在一些瑶族地区,一个男子度戒与否决定着承担各种社会责任的资格的获得。
江应樑在《广东瑶人之宗教信仰及经咒》一文中将度戒称为“度身”,他说到:度身不仅为瑶人宗教中之一种极大典礼,且亦为瑶人取得社会地位之一种阶梯。……男子度身以后,便可取得数种资格地位:1.死后灵魂可升天堂。2.在村中可得村人之敬仰。3.有作村长之资格。4.有作大巫师之资格。女子度身后亦可取得如下的资格:1.生时可享荣誉。2.死后可得巫师“开天门”,送其灵魂归天堂。3.死后得称为“娘”——未度身者死后只能称为“者”,如盘氏者度身后则可称为盘氏几娘。[5](P334-337)同样,度戒可以说是瑶族男子获得各种资格的必经步骤。
张有隽在对广西十万大山瑶族进行研究时也发现了度戒这一宗教仪式,他在《瑶族宗教论集》这本书中也对度戒进行了定义:度戒,山子瑶语称为“斋导”,意即“戒道”,板瑶称为“度身”,又称“度法”……(1)度了戒才能赶鬼。因为瑶山鬼多,不度戒,白天出门,晚上上山碰见鬼不会赶;(2)度了戒有神兵,不是白身人,不度戒是白身人,没有神兵保护;(3)度了戒死后能升天成仙,能上香龛接受香火供奉;不度戒死后升不了天成不了仙,也不能上香龛接受香火供奉,而变成野鬼。[6](P10-27)不难看出,山子瑶认为度戒就是为了驱灾护身,以便生前死后都顺顺利利。
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瑶族支系,对度戒的定义也是不一样的。赵家旺在《瑶族戒度与道教戒度》一文中就认为:瑶族度戒,不同地域、不同支系的瑶人,有不同的说法。说勉语的瑶人叫“挂灯”,广东连南八排瑶叫“打道箓”,广西、云南的瑶人有叫“度戒”或叫“过法”。严格来说,“挂灯”和“度戒”,是不同级位的宗教仪式,首先经过为“挂灯”,然后才能升迁到“度戒”,没有经过“挂灯”,是没有资格进行“度戒”的。[7](P140-150)
作为瑶族的一个支系,茶山瑶的度戒仪式受到了很多学者的关注。由吕大吉、何耀华编著的《中国各少数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土家族卷、瑶族卷、壮族卷、黎族卷》中就提到:茶山瑶度戒是一种专属于男性的成年礼仪,一般茶山瑶青年男性在15~17岁时就举行,极少有超过17岁的,在其观念中,男子经过度戒仪式就能够“通神升天,求神送鬼”。[8](P405-413)由吴学东主编的《茶山瑶历史与文化》说到:度戒是瑶族各系在男子年届十五六岁时举行的宗教仪式,其实是一种具有浓厚瑶族道教意味的成年礼,是对成年的瑶族男子入教传授法术的重要仪式。在茶山瑶地区,只有接受道公或师公的法术传授、受过度戒的男子才是道教徒。[9](P323)
由上可知,有的学者将度戒仪式定义为瑶族男子的成年礼,有的认为度戒仪式是一种入教礼。此外,也有学者比较创新地从巫师内阶序入手,把度戒仪式与巫师的权力配置结合在一起,如罗宗志《信仰之手——大瑶山盘瑶巫师群体权力研究》中提出自己的看法,“瑶族挂灯、度戒引起我兴趣的是,它们同个体身份地位之间所呈现出的特殊关系。我更倾向于把瑶族挂灯、度戒看成是提升接受者在凡人社会和神灵世界中的地位的仪式,比较接近于特纳所说的‘地位提升仪式’。”①
二、身份的转换
日本学者白鸟芳郎认为瑶人必不可少的五种宗教仪式是:(1)“挂灯”;(2)“安坟”;(3)“做拆解”;(4)“和年”;(5)“做藤”。同时他提到,“挂灯”是每个瑶族成员一生中至少须进行一次的最重要的仪式之一,这是男子进入神灵世界的一种必要的仪式,也是祭祀祖先的一种仪式。一个人一旦参加这一仪式,就有三十名神兵派给他充当守护神。参加第二次仪式,有六十名,第三次则有一百二十名,这样,他在死后的神灵世界里就会安然无恙。[10](P47)
而竹村卓二则认为瑶族人一生有四个阶段的入社仪式,“挂灯”是第一阶段的入社仪式,也叫“挂三台灯”。参加“挂灯”的男子可以取得叫做“法”的称号。“度戒”是第二阶段的入社仪式。这一阶段只有那些已经经历过“挂灯”仪式的人才能参加。“度戒”分为两种,一种叫“挂大罗灯十二盏灯”,另一种叫“挂七星灯”。已经历过“度戒”的人们在神灵世界中的地位要提高一等。入社仪式的第三阶段叫做“加职”,达到这一等级的男子被授予“郎”的称号。最高一级的入社仪式叫做“加太”,要是一个人达到这一入社等级,他就被授予“太”的称号。[10](P49-51)另外,竹村卓二还将挂灯、度戒、加职、加太统称为功德修成仪式。同时,他认为:瑶族自己一般称瑶族的功德修成仪式为挂灯,外部研究者也仿此说,然而,这是不正确的。挂灯只是分为上下四个阶段的功德修成仪式中的第一个阶段。……因为大部分人最多不过到挂灯为止就结束了生涯,以至于用挂灯来代表瑶族的功德修成仪式的全部名称。[11](P147)
泰国学者差博·卡差·阿南达在对泰国瑶人的研究中也说到:泰国瑶族男子在12到20岁之间,可以举行另一个仪式,这是使他能进入宗教世界的一生中最重要的仪式。这是人一个重要的时期,使其社会地位从“生人”升为“熟人”。同时提到度戒仪式有三个等级,挂三台灯是最低级的度戒,简称挂灯。挂七星灯是中级,可以提高,以得到更高的荣誉,也可以叫做挂七星度。度师或大罗灯是最高级别。[12](P227)
三、度戒仪式的相关研究
纵观国内外学者对瑶族度戒仪式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将其归类为以下几方面:
(一)度戒仪式与道教关系方面的研究
这一方面的研究成果比较多,也是较为重要的一个部分。张泽洪从道教的角度阐释了度戒仪式的传播与衍变,他认为瑶族度戒是瑶族道教的传度仪式。……道公经书《持索度戒科》认为:受戒者可以名列仙籍超凡入世,救苦济世,消除度厄。在早期的道教经典中,对受箓的意义有明确的阐述,《正一修真略仪》说:修真之士,既神室明正,然摄天地灵祗,制魔服鬼……故能济度死厄,救拔圣灵。道教以济世度人为最大功德,瑶族认为度戒后可以救人,度戒是获得济度能力之津要。[13]
赵廷光在《瑶族度戒与道教的关系》一文中着重为我们指出了度戒仪式与道教是如何融合的,他说到:“道教传入瑶族社会后,瑶族的宗教信仰内容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既有道教的成分,又有原始宗教的残余。二者长期糅合,形成具有民族特点的以道教为主的宗教信仰。度戒实际上是带有浓厚原始宗教色彩的道教的教义仪式,在人们的意识形态领域中,占主要地位的是‘道’,度戒仪式的原始宗教性质实际上只保留一个外壳——民族形式,其内容已基本上被道教所代替。”[14]
赵家旺通过比较瑶族度戒与道教斋戒的异同,从道教的角度对度戒仪式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到:“从宗教现象来看,瑶族度戒与道教斋戒,在禁忌和戒律方面,有共同的地方,如不杀生、不奸淫、不偷盗、不贪财、不欺诈、不妄语、不欺凌幼弱、要孝敬父母、尊重长辈等等。在两者的差别方面,瑶族度戒的训条内容,反映了瑶族内部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准则,与瑶族所处的生态环境以及他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习惯、信念有直接关系。道教的戒律条文,则是以维护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15]
徐祖祥通过比较度戒仪式中的挂灯与道教北斗七星信仰的关系,认为“瑶族挂灯仪式主要来源于道教北斗七星信仰和灯仪,道教受箓对之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所用的经书主要仿自道教相关典籍。挂灯的功能虽然根据瑶族自身的情况作了若干修改,但明显受到了道教成仙信仰思想的影响。”[16]
(二)仪式过程方面的研究
要真正理解瑶族度戒,就不能忽视仪式的过程。袁同凯认为仪式期间莫公们不停地击鼓施法,致使整个山寨都沉浸在沉闷的木鼓声中,对那些从小听着木鼓声长大的Lanten人来说,这声音无疑使他们感觉到一种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老挝Lanten 人男子在木鼓声中“脱胎换骨”,获取新的“角色”“身份”或“地位”,并习得其新“角色”或“身份”所必须的能力和知识。[17]张晶晶的《论过山瑶的挂灯仪式——来自广西河口的人类学调查》一文从度戒仪式的挂灯入手,提出了共同体层面意义和个体层面意义。
(三)音乐舞蹈方面的研究
在瑶族的度戒仪式中,经常会看到师公、道公们念念有词,手舞足蹈,因此,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很多。盘承乾的《瑶族宗教仪式及其音乐舞蹈》一文就是重点考察仪式中的音乐舞蹈的,在文中他说到:“瑶族的宗教音乐,是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和对始祖图腾崇拜的一种艺术,而瑶族宗教的舞蹈,除表现对瑶族始祖敬仰的情操以外,舞蹈动作与瑶族的生产劳动、狩猎生活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也还有表现古代瑶族先民出征的战鼓,和胜利归来的欢乐场面。”[18]车绍华的《河口瑶族度戒舞蹈调查》将度戒仪式中的舞蹈分为表演程序、风格特点、动作组合形式及跳法进行阐述。以艺术人类学的角度切入研究瑶族度戒仪式,或许更能真实反映出瑶族先民的生产生活。
(四)成年礼方面的研究
很多学者将瑶族度戒仪式看成瑶族男子的成年礼。晏红兴的《瑶族成年礼——度戒》就说到:瑶族男子一般在12岁以后举行度戒仪式,他们认为,只有经过度戒仪式的男子,才能被承认是盘古王的子孙,才能接受师父的香火,受到族人的尊重。[19]除此之外,还有柏天明的《浅析瑶族男性成人礼仪式的基本程序》、张宫妹的《九嶷山瑶汉成人仪式之联系探考》、丹柯的《瑶族的包头帕和度戒成丁礼》等。
(五)道具服饰方面的研究
仪式中师公经常会使用到各种道具,每种道具的功用也是不同的,有学者对此进行过研究。黄贵权的《蓝靛瑶度戒面具漫谈》一文就具体说到了不同国家瑶族度戒时的面具,主要提到了面具的材料以及运用的不同。黄建福的《瑶族仪式画的艺术人类学阐释——广西金秀平道村岭美屯盘瑶仪式画为例》一文将视角转向了仪式中的神像画,以艺术人类学的视野来对仪式的道具进行描述,在文中他具体地解释了每一幅神仙画的作用和挂法,最后他认为:“从盘瑶仪式化的仪式象征功能上看,盘瑶仪式画是宗教性质的,而非装饰性的图画,它们有一定的仪式象征功能,仪式画对于盘瑶人来说,不是为了审美,而是一种象征,一种观念的表达。”[20]余明的《云南瑶族宗教服饰的内涵》则从度戒仪式中的服饰进行阐述。
(六)教育意义方面的研究
无论是哪一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特有的民族教育方式,而无论是生活中的言传身教,还是大型的集体活动,无不处处体现着教育的重要。有关这一方面的研究,邓桦在其博士论文《云南文山蓝靛瑶度戒仪式教育过程的研究》中描述得较为详细,他认为:蓝靛瑶的度戒仪式是以一种独特的“社会生育系统”为核心的宗教仪式,仪式中的所有程序都围绕着一个主题,那就是为受戒弟子脱胎换骨。……度戒师父的责任就是终身向受戒者进行族史、族规、伦理、法纪、社会公德的教育,教会受戒者各种法术。[21]类似的研究还有蓝翠柳的《瑶族度戒仪式的文化传承及教育意义》,她从仪式的德育功能、民族传统教育方式、宗教价值观、习俗教育、个性发展这几个方面探讨了度戒仪式中的教育意义。
四、度戒仪式的象征寓意
菲奥纳·鲍伊曾说:“一个东西意味着或代表着另一个东西,只要习惯与风俗允许,几乎任何事物都可以作为一种象征。”[22](P46)作为瑶族地区最重要的仪式之一,度戒整个过程都蕴含着很多象征意义。袁同凯在他的《老挝Lanten人的度戒仪式》中说到:“在老挝北部的Lanten人中,一个男人一生中一定要举行一次度戒仪式。通过度戒仪式,他投胎再生,获取一个法名,死后莫公方能为其举行丧葬仪式,使其躯体入土安息,亡灵投胎转世。因此对于一个Lanten男人而言,无论其家庭好坏,其家人一定要为他举行一次象征‘再生’的度戒仪式……仪式期间,莫公要在受戒者的院子里竖起一根竹竿,上面挂满写有咒符的各色纸条。两个小莫公用芭蕉杆做的一支‘枪’,受戒者站在法坛中央,两莫公端着‘枪’绕着他佯装向他射击,以示受戒者生命的终结或死亡;与此同时,另外一个小莫公在模仿‘妊娠’与‘分娩’,象征着受戒者生命的‘再生’。此时,整个仪式进入高潮,在场观看的人们互相敬酒庆贺,庆贺受戒者获得了‘新生’”。[17]这一阶段的象征意义可以说是整个仪式的关键所在,也是最为引人入胜的部分,这就不难理解袁同凯笔下所说的Lanten人社会中“最为之感动的东西”了。
法国学者雅克·勒穆瓦纳在考察台南市附近一个村落时,将该村的仪式与瑶族度戒仪式相比较后提出了一种新的象征——龟。在他的《瑶族挂灯度戒仪式中的龟象征》一文中,他描述到:“在瑶族圣职授任仪式所包含的重要结构象征之中,我注意到龟象征在三个关键的地方不断出现:1.在第一个圣职授任等级(即挂三台灯)中,接受圣职的人都坐在特别的凳子上,代表着分为两半的龟互相背向着;2.在第二个圣职授任等级(即度戒)中,一些用黄纸剪成的龟就会被贴在挂有神圣神像之教堂的墙上及梁上;3.龟舞首先在祭天用平台的底部进行,象征登上天界。”[23](P45-46)在对瑶族仪式的象征分析中,雅克·勒穆瓦纳的这种象征方法可谓别出心裁,从另一层面来说,用长寿龟的象征寓意来描述度戒仪式更能反映出瑶族人们对生命轮回的期待。
五、结论
瑶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并且有着浓厚宗教信仰的民族,在他们的宗教信仰上,很多地方至今仍然保留着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神灵崇拜和图腾崇拜的风俗习惯,并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受到了道教影响,逐渐变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也有道教特色的宗教信仰体系。长期以来,有关瑶族宗教仪式的研究一直是学者们乐此不疲的目标。格尔茨曾认为:宗教就是一套行动的象征制度,其行动的目的是建立人类强有力的、普遍的、恒久的情绪与动机,其建立的方式是拟定关于存在的普遍秩序的观念,并给这些观念加上实在性的光彩,同时使这些情绪和动机仿佛具有独特的真实性。[24](P25)对于瑶族的宗教仪式来说,正印证着格尔茨所说的有关宗教的理论,也正因如此,我们可以更加客观地理解瑶族度戒仪式,了解仪式的背景、目的、功能及其意义。从目前的文献来看,作为瑶族较为重要的文化传承方式之一的度戒仪式,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进行研究的视角也是不相同的,他们主要从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宗教学、艺术人类学、医学人类学等多学科角度进行研究,但无论学者们从哪一角度开展研究,其最终结果都对瑶族文化的传承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注释:
① 罗宗志.信仰之手——大瑶山盘瑶巫师群体权力研究,2010,此文章投稿时未刊出,特此表示感谢。
[1]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第一册)[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
[2]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第五册)[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
[3]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第六册)[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
[4]郭大烈,黄贵权,李清毅.瑶文化研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5]江应樑.广东瑶人之宗教信仰及经咒[C]∥杨成志.瑶族调查报告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6]张有隽.瑶族宗教论集[C].广西瑶族研究学会,1986.
[7]赵家旺.瑶族戒度与道教戒度[C]∥李筱文,赵卫东.过山瑶研究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8]大吉,何耀华.中国各少数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土家族卷、瑶族卷、壮族卷、黎族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9]吴学东.茶山瑶历史与文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10][日]白鸟芳郎.东南亚山地民族志[M].黄来钧译.云南省历史研究所东南亚研究室,1980.
[11][日]竹村卓二.瑶族的历史和文化——华南、东南亚山地民族的社会人类学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12][泰]阿南达著.泰国瑶人——过去、现在和未来[M].谢兆,罗宗志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13]张泽洪.瑶族社会中道教文化的传播与衍变——以十万大山瑶族度戒为例[J].民族研究,2002(1):40-48.
[14]赵廷光.瑶族度戒与道教的关系[J].云南社会科学,1991(6):60-68.
[15]赵家旺.瑶族度戒与道教斋戒[J].广东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3):21-26.
[16]徐祖祥.瑶族挂灯与道教北斗七星信仰[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102-107.
[17]袁同凯.老挝Lanten人的度戒仪式[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5):94-97.
[18]盘承乾.瑶族宗教仪式及其音乐舞蹈[J].广西民族研究,1987(3):70-73.
[19]晏红兴.瑶族成年礼——度戒[J].今日民族,2003(6):41-43.
[20]黄建福.瑶族仪式画的艺术人类学阐释——广西金秀平道村岭美屯盘瑶仪式画为例[J].百色学院学报,2008(1):13-16.
[21]邓桦.云南文山蓝靛瑶度戒仪式教育过程的研究[D].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22]菲奥纳·鲍伊.宗教人类学导论[M].金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3]雅克·勒穆瓦纳.瑶族挂灯度戒仪式中的龟象征[C]∥广西民族研究所.瑶族研究论文集.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
[24]广西民族研究所.瑶族研究论文集[C].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
The Research Comment of Dujie Ceremony
CHEN Jin-jun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nd Sociology,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Nanning 530006, China)
“Dujie” is one of the common religious ceremonies in Yao area. Only after holding Dujie ceremony can Yao ethnic adult males get Gods’ bless and ascend heaven after death. Many scholars have made a lot of researches on “Dujie” ceremony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comb and adjust these research fi ndings. This will not only help to deepen the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of Yao people, but also provide reference for future researches.
Dujie; the Yao; religious ceremonies
K892.351
:A
:1674-9200(2013)05-0022-05
(责任编辑 娄自昌)
2013-05- 13
广西民族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仪式、象征与秩序——广西宁明盘瑶度戒仪式研究”(gxunchx2013069)阶段性成果。
陈锦均(1985-),男,广西梧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文化人类学、宗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