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城赋”的时代意义及创作得失

2013-03-19李光先

梧州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辞赋百城光明日报

李光先

(广西大学文学院,广西南宁530004)

“百城赋”的时代意义及创作得失

李光先

(广西大学文学院,广西南宁530004)

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展示改革成果,开放丰功,光明日报社推出了“百城赋”专栏,一城一赋。百城赋具有歌颂盛世、带动辞赋创作、促进辞赋创作研究的时代意义。它的创作之得一是展示了改革开放的成果;二是弘扬了传统辞赋;三是打造了城市文化名片。其创作之失有用韵缺失、语言过俗、有颂无讽。

百城赋;时代意义;创作得失

一、“百城赋”概述

“百城赋”栏目由《光明日报》发起,新浪网、人民网提供网络支持。《光明日报》秉承“传形传神传文化,爱国爱城爱家乡”的原则,自2007年3月7日起,每周刊发一篇都邑赋,一城一赋。从首篇《西安赋》起,至《中山赋》止,满100篇。似乎《光明日报》意犹未尽,抑或是读者期盼甚殷,或者是各未入选的城市希望能宣传自己,“百城赋”满百后,光明日报还继续刊登各城市的赋,倾力打造城市名片。截至2010年10月30日《菏泽赋》发表,“百城赋”栏目共刊登169篇城市赋,在该赋的点评后,编者称:“‘百城赋’下期刊出《榆林赋》,敬请关注”,说明“百城赋”栏目还没有截止。

“百城赋”首发后,好评如潮,赞誉之声遍及祖国大江南北。《光明日报》的读者从领导干部、大学教授到各界群众、广大学生,或作诗、或填词、或撰文、或发送短信,纷纷发表评论,抒发对赋文的喜爱之情以及对光明报人的肯定,情感真挚动人,令人共鸣。

许多读者专门把每期百城赋辑在一起,视如珍宝,以资观赏、研究。有的亲朋好友之间奔走相告,“奇文共欣赏”。一些地方把“百城赋”中该城市的赋作为乡土教材,有的城市甚至刻碑以增加城市文化景观,如四川宜宾市把巴蜀鬼才魏明伦撰写的《宜宾赋》镌刻在合江门长江地标广场。“百城赋”成为文化界的一大盛事及热点话题。清华大学出版社、三联书店等二十多家出版社希望与光明日报社合作出版“百城赋”文集[1]。藉此,《光明日报》提升了文化品位和自身特色,受关注度提高。

《光明日报》推出“百城赋”有几个缘由:一是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需要大放赞歌,展示改革硕果,振奋国人,《光明日报》开栏的话开宗明义地说:“又逢盛世,何妨且歌且赋?”;二是赋这一文体从其功用来讲具有“润色鸿业”的功能,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苞举宇宙,总揽人物”,信息容量大,适合歌颂盛世;三是国学复兴大背景下,光明报人具有卓识,以此复兴传统文化。这就使沉睡多年的辞赋在现代中国大放异彩,给国人带来一阵阵古风。

百城赋的产生方式有三种。

一是官方组织。市委宣传部约请名家或者组织写作班子撰稿,又或者在全市征文,择优推荐,并由《光明日报》敲定。如《南宁赋》则由南宁市委宣传部约请老作家周绍麟先生撰稿,初稿出来后会集专家提出修改意见,最后定稿;《哈尔滨赋》、《中山赋》则进行全市征集。

二是报社约稿。《光明日报》社与当地有关部门协商约请名家。如《香港赋》由《光明日报》社约请著名武侠小说作家金庸执笔。

三是来稿优选。《光明日报》社从来稿中择优选择并经当地有关部门审定后发表[1]。

二、“百城赋”的时代意义

(一)政治意义

“百城赋”实质上是中央级主流媒体通过“赋”的形式宣传展示新中国建设成果,凝聚人心,坚定人民建设社会主义伟大祖国的信心。“百城赋”代表了政府声音,通过向世人展示改革开放30年以来城市的新貌,从而证明改革开放的正确性和党政领导的功绩。当代的都邑赋——“百城赋”不同于以往的都邑赋,而是考虑了它的新闻性,即宣传性。因此,“百城赋”栏目被放置第4版教科文新闻栏,而非副刊栏,告知世人入选城市的新貌,侧面反映当局的政绩,即汉代班固《两都赋·序》中所说的“宣上德”。

(二)文化意义

“百城赋”弘扬了传统文体——辞赋,带动了辞赋创作和辞赋基本知识的传播以及辞赋创作的研究,是复兴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百城赋”以其优美的文辞、恢宏的气势吸引着读者,带动了辞赋创作。一是辞赋作者大增,赋作数量可观。“百城赋”令读者感到由衷的喜爱,上至耄耋老者,下至青年学生许多人踊跃尝试作赋。一些城市向全市征集赋作,更为辞赋创作推波助澜。尽管各地作者的水平良莠不齐,但从数量而言却是很多的,有的作者作赋几百篇,有的几十篇,有的几篇。二是作赋城市增多。“百城赋”面向省会城市及中等城市征赋,而一些县级城市也不甘埋没名气而重金征赋,如山东武城县向社会重金征赋,特等奖高达10万元。三是辞赋媒体壮大。其表现有:(1)2007年10月1日,中华辞赋网继《光明日报》“百城赋”之踵,创办“千城赋”系列,增辞赋之华。(2)2008年元旦,《中华辞赋》正式创刊,向海内外发行双月刊杂志《中华辞赋》。《中华辞赋》社不仅广泛团结大家名流,也大范围地积极鼓励辞赋新人。(3)2008年4月8日《中华辞赋报》创刊,又为辞界赋坛增加了园地。四是辞赋题材扩展。“百城赋”栏目刊登的均是都邑赋,而《中华辞赋》刊载的不仅有都邑赋,也有言志赋、抒情小赋、物品赋、校赋等。五是有些名山胜景也邀请名家作赋并刻碑以增加景区文化景观。

其次,“百城赋”促进了辞赋知识的传播和辞赋创作的研究。为了让读者能了解辞赋,一些专家学者以“百城赋”为契机在报刊上撰文由今溯源、引经据典传播辞赋的基本知识。如北京大学杜晓勤教授于“百城赋”刊登期间在2008年1月12日的《光明日报》发表《汉大赋·都邑赋·“百城赋”》一文论述赋体文学的源流及艺术魅力[2]。其他介绍辞赋基础知识的文章常见乎各类报刊。

为促进辞赋创作,2007年7月8日,由光明日报社、中国人民大学、中央电视台、中共九江市委、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百城赋》研讨会在千年学府白鹿洞书院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学者、专家汇聚一堂,围绕《百城赋》展开研讨,共同交流创作心得和鉴赏体会,探讨文明与城市的密切联系。专家、学者、领导各抒己见,发表了一些有益的见解。如“百城赋”的赋文应凸显城市的历史、优势、特色、文化,方能避免雷同而出彩;好的赋文不仅要有文气,还需要有文眼,有好的一两句文眼足以让文章生辉扬名[3]。此外,第一届和第二届中国辞赋创作研讨会分别于2007年4月及2010年4月在洛阳及聊城召开。

三、百城赋创作之得

“百城赋”刊登后,好评如潮,其中的成绩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润色鸿业,展示改革开放硕果

赋自古以来就有“润色鸿业”的传统。在西汉,经过休养生息,社会生产得到发展,政治清明,出现了“文景之治”。汉武帝踵事增华,对内加强中央集权,对外消灭匈奴外患,开疆拓土,汉王朝空前强大起来。在国家统一富强的背景下,由于汉武帝等统治者提倡,辞赋家积极进取[4]3-8,以歌功颂德、润色鸿业的汉大赋发展起来了,并且影响深远,代有遗响。如司马相如的《天子游猎赋》(即《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的《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长杨赋》、班固的《两都赋》(《东都赋》、《西都赋》)、张衡的《二京赋》(《东京赋》、《西京赋》)。西晋时左思作的《三都赋》使得洛阳一时纸贵。此外,晋以后这类润色鸿业的赋还有:宋杨侃的《皇畿赋》、元赵孟頫的《吴兴赋》、明黄佐的《粤会赋》[5]。

“百城赋”栏目主题鲜明,即润色鸿业,展示改革开放硕果。新中国建国将近60年,改革开放30年,华夏大地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城市则是这种变化的最典型载体。由改革前城市萧条,到如今的城市高楼摩天、海陆空交通发达、人民物质生活不断丰富、通讯手段飞速发展及普及、学府林立、旅游人数不断攀升、科教文卫迅猛发展等。一座座现代化的名城大都见证着改革开放的成就。面对这些巨大的成就,光明报人选择了赋这一气势恢宏的传统文体大放赞歌,也唯有赋这种文体才能担此重任。光明报人在开栏的话中说“又逢盛世,何妨且歌且赋?沐浴在城市光辉中的人们,身感幸福,际遇和谐,心为之动,而后赋成。光明日报希望能忠实地记录这种真诚的心动”[6]。这就给“百城赋”定了主题:描绘城市光辉,放歌赋颂盛世。实质就是润色鸿业,展示改革开放成果。“百城赋”无一例外都体现了这个主题。

(二)兴废继绝,弘扬传统辞赋

辞赋创作在民国时期已经断档,历经半个多世纪又兴盛起来,“百城赋”的兴废继绝之功甚大。而“百城赋”对传统辞赋的弘扬则体现在体式、句式、结构三个方面,铺陈手法则不赘言。

在体式方面,“百城赋”主要有两种体式:一是对话体;二是骈体。

对话体先秦已有,如屈原的《招魂》、荀子的《赋篇》及宋玉的《对楚王问》、《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则虚设子虚、乌有先生、亡是公三人进行对话铺叙楚国的云梦的“游戏之乐“、“苑囿之大”以及天子上林苑囿盛况,最终归之于天子“芒然醒悟”、“解酒罢猎“、施行仁政的功德[7],其后枚乘的《七发》最终奠定了汉大赋的体式[4]19-66。此后,对话体的赋作屡见不鲜,成为汉赋的主流并且代有遗响。而用对话体写都邑赋最早见于东汉班固的《两都赋》(《西都赋》、《东都赋》)。《两都赋》虚拟西都宾及东都主人对话,分别歌颂了西都长安和东都洛阳的繁荣、四邻臣服朝贡的盛况、天子游猎的盛大场面及汉代帝王功德等[4]93,成为都邑大赋的典范。张衡的《西京赋》与《东京赋》也使用了对话体,在《两都赋》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晋代左思则“摹二京而赋三都”,也如《西京赋》、《东京赋》用对话体描绘吴都、魏都及蜀都,《三都赋》成,一时洛阳纸贵。“百城赋”前一百篇中使用对话体的有《酒泉赋》、《天津赋》、《澳门赋》、《银川赋》、《舟山赋》,虽然数量不多,却是最古老的都邑赋体式,对话连缀成篇,兼具人物情态描写,显得生动形象,深得古体韵味,同时对古体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损益。以方牧的《舟山赋》为例,该赋对以往的对话体有所沿革,作者仿《七发》虚设听涛居主人提问,另设海归文学博士、军人、远洋海员、一商、一侨、一女子、一客总计7个人充当吴客答出舟山文化、军事历史、海洋资源、商业、侨胞状况、旅游7个可圈可点之处,问答连缀成篇,学古开新,构思新颖,同时描写众人情态,显得生动形象,此外,汲取《离骚》的“兮”字句及化用古诗,显得文采粲然。

“百城赋”第二种主要体式就是骈体,骈体的赋称为骈赋,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徘赋。骈赋兼具骈文及赋的特点,抽黄对白,骈辞俪句,讲究四六、骈偶、藻典、押韵。“骈赋与骈文一样,始于汉、魏,盛于六朝(三国的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均建都于建康,合称六朝)”[8]。骈体的都邑赋代表作有南朝宋鲍照的《芜城赋》。“百城赋”中骈体赋比较多,如《西安赋》、《南宁赋》、《贵阳赋》、《洛阳赋》。“百城赋”中的骈赋,虽称骈体,但在句式、骈偶方面也不完全按照骈体规范,而是学古不泥古,有所创新:句式方面则不拘四六,骈散结合,可骈则骈,不可则散,如《西安赋》句式有三言、四言、五言、八言、六言、十言、十三言、散句。骈偶方面,则突破了骈体文的单句对单句及双句对双句的对句方式,出现了三句对三句、五句对五句的骈偶形式。如《西安赋》“老子著道德经五千言,哲学宝典,包罗万象;史迁撰史记百又三十篇,史家绝唱,无韵离骚。”

在句式方面,“百城赋”常常出现楚辞中的“兮”字句,如《南宁赋》末段:邕江春水兮,浩浩荡荡。青山嘉木兮,为栋为梁。指前路之璀璨兮,祝幸福之无疆。”古声古韵的“兮”字句,读来声音悠长,韵味无穷。

在结构方面,“百城赋”中的骈体赋从楚辞、汉魏六朝辞赋中得到滋养,学习楚辞、汉魏六朝辞赋的收尾方式。楚辞中往往有以“乱曰”收束文章的结构方式,而汉魏六朝辞赋继承了这种方式并且产生了变体,如扬雄的《甘泉赋》以“乱曰”收绾篇章,贾谊的《鵩鸟赋》以“讯曰”结尾,赵壹的《刺世疾邪赋》篇末既有“诗曰”也有“歌曰”,鲍照的《芜城赋》以“歌曰”收篇。“百城赋”中的骈体赋篇末继承了先秦、汉魏六朝辞赋的结尾方式并加以改造,往往用“赞曰”(《南京赋》)、“祝曰”(《广州赋》)、“歌曰”(《南宁赋》)结尾,有的则以“诗曰”嵌诗收尾,如《南昌赋》。

(三)“苞括宇宙,总揽人物”,打造城市名片

“百城赋”打造了城市文化名片,宣传了城市,提高了城市的知名度和人们对城市的认识度。“百城赋”每篇的篇幅都不长,控制在1500字左右。一般而言,“百城赋”的结构包括城市地理、历史、文化、名胜古迹、建设成就、蓝图与祝福。如袁裕陵的《南京赋》首段叙地理,次段述历史,第三段写文化,第四段描绘名胜古迹,第五段描写建设成就,第六段展望未来与抒发祝福。在这一千多字的赋文里,作者集中展示了南京的主要信息,信息量大,无疑堪称南京的一张文化名片。对本市人民而言,“百城赋”中历史文化方面的叙述无疑是很好的乡土教材与爱国主义教育文本;对外地人来说,“百城赋”中城市赋的历史、文化、名胜古迹方面的信息作用比较大,这些信息都会提升读者对所赋城市的认识。这些城市赋传递着城市的一些主要信息,确实充当了文化名片的作用。

四、“百城赋”之失

“百城赋”尽管取得了很大成功,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应该指出,以便供辞赋作者参考。其不足之处有:用韵缺失,语过直白,有颂无讽。

首先谈用韵缺失。赋是韵文的一种,骈体赋与骈体文的区别在于押韵。赋押韵是从汉赋开始的,王芑孙在《读赋卮言》中言:“(赋)有三韵者,自枚乘《忘忧馆柳赋》以来,不胜举。”[7]说明自汉代以来辞赋已经开始押韵,并且最开始是押三个韵。汉代赋的押韵没有严格的要求,清人林联桂在《见星庐赋话》言:“唐人以后,联四六,限八音,协韵谐声,严于铢两。”[7]说明唐代限八韵作赋,形成唐代律赋。

“百城赋”中有些赋没有押韵,如《三亚赋》、《南京赋》、《长沙赋》、《九江赋》等。

其次说语过于直白。赋要求铺陈藻饰。这种传统可以追溯到汉代辞赋形成时期,当时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等奠定了赋体文学铺陈辞藻、讲究藻饰的传统。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曰:“‘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9]“铺采摛文”即是铺陈辞藻、讲究文采的意思,这是赋的特征之一。“百城赋”中有些赋的句子过于直白,缺乏文采,如《百色赋》:“百色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改革开放,百业俱兴,蓬蓬勃勃,有如雨后春笋。”这些大白话,毫无文言典雅凝练之美,实为败笔。

最后谈谈有颂无讽。辞赋历来不是歌功颂德的工具,而是与古诗(即《诗经》)一样具有美刺的作用。班固在《两都赋·序》言“赋者,古诗之流也”,“或以抒下情而通讽谕”[7],即是说明赋的讽谏作用。汉大赋作家由于把握了赋的本质,在赋作中往往曲终奏雅,进行讽谏,如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中亡是公否定了子虚及乌有先生的夸耀,而盖之以天子苑囿及天子悔悟,施行仁政,对汉武帝进行了委婉讽谏。因“百城赋”是遵命文学,讽谏失位,而遭致诟病,如有人称“百城赋”“精神阿谀”[10]、“浮词艳句满天飞”[11]、“新八股”[12]。这些都是应该注意、值得思考的批评。

[1]杨振雩,邹伟军,罗文霞.《百城赋》研讨会发言选登(之一) [N].九江日报,2007-07-09(A04).

[2]杜晓勤.汉大赋·都邑赋·“百城赋”[N].光明日报,2008-01 -12.(007).

[3]杨振雩,邹伟军,罗文霞.《百城赋》研讨会发言选登(之二) [N].九江日报,2007-07-09(B04).

[4]马庆洲.说汉赋[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

[5]侯立兵.新兴都邑赋与城市文化传承[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9,34(1).

[6]余海波.百城赋:上编[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1.

[7]费振刚,仇仲谦,刘南平.全汉赋校注[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31,31,69-92,464.

[8]江建名,何毓玲.韵文概论[M].上海: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255.

[9]周振甫.文心雕龙[M].北京:中华书局,2007:76.

[10]刘火.精神阿谀的当代大赋[N].学习时报,2011-08-15 (009).

[11]程耀恺.浮词艳句满江湖[J].文学自由谈,2009(3).

[12]罗青山.修赋热的冷思考[J].文学自由谈,2009(3).

The Contem porary Significance of“Baicheng Fu”and Gains and Losses in the Creation

LiGuangxian
(School of Literature,Guangxi University,Nanning 530004,China)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China has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its campaign of reforming and opening-up to the outside world.In order to show the achievements,Guangming Daily launched a special column called“Baicheng Fu”,which means creating an ode for each of the 100 cities of China.The column“Baicheng Fu”wasmeant to praise China’s heyday,boost the creation and research Chinese Ci Fu,which is of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The gains of the creation are showing the achievements of China’s reforming and opening-up policy,the inheriting traditional Chinese Ci Fu and building a cultural card for each of the cities,and the losses of the creation lies in insufficient rhymes,plain language and lack of irony instead of praise.

Hundred Cities Fu;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gains and losses in the creation

I207.22

A

1673-8535(2013)05-0091-05

李光先(1984-),男,广西大学文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辞赋。

(责任编辑:覃华巧)

2013-07-06

猜你喜欢

辞赋百城光明日报
辞赋神鹰银铠图序
论民国辞赋学史的建构及其意义
《中国辞赋理论通史》
9月百城住宅均价环比连续17个月上涨
8月百城价格指数环比连续16个月上涨
7月百城价格指数环比连续15个月上涨
6月百城住宅均价环比连续14个月上涨
《光明日报》法律顾问黄晓:什么时代都是内容为王
《光明日报》融媒建设实践分析
光明日报《留学》杂志—跨国采访实战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