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研究与预防对策
2013-03-19刘越泽
杨 乔,刘越泽
(1.山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1;2.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山西 太原 030001)
随着人口老龄化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发展,老年人口的数量不断增加,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精神疾病是一种以表现在行为、心理活动上的紊乱为主的神经系统疾病,严重危害着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大幅度增加了社会和家庭的负担。据统计,中国每年用于老年人精神疾病的护理费高达上百亿元。因此,应充分认识到老年精神疾病的病因、病理,认真对待它造成的危害,全面提高防控水平。
老年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是老年精神疾病的一种,主要是指老年人出现轻度记忆或者某项认知功能障碍,而不足以诊断为老年痴呆的临床现象。目前尚未形成一明确的疾病实体,但已被广泛认为是一临床实体或临床症状群,是介于正常老年和轻度痴呆之间的一种认知损伤状态。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是痴呆的早期重要临床特征,据统计每年约有 10%~15%的 MCI患者发展为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故MCI人群为 AD的高危人群[1,2]。本文对MCI的影响因素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为老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以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老年痴呆的发病率。
1 影响因素
1.1 社会学因素
1.1.1 高龄
多项研究显示[2~5],高龄是MCI的一个独立的重要的危险因素。汤哲的研究表明,MCI 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明显增高,80岁以上者患病率可高达近20%。Meyer[6]对224名60岁老人6 a随访研究表明,MCI组平均发病年龄68.9岁,显著高于正常组55.2岁(P=0.002)。可能是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脑组织会开始萎缩,相关区域的生理功能会随之减退甚至消失。老年人的血管老化、变硬、变窄,导致血流量下降,营养代谢率下降,也会引起脑细胞功能降低甚至死亡[7]。研究表明[8],年龄对认知功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记忆力下降、学习能力降低、语言组织能力下降、视觉空间能力差等方面。
1.1.2 性别
关于性别与MCI的患病率之间的关系有很多截然不同的报道。研究显示女性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但是也有文献显示[9],性别与 MCI的患病率并无很大关系,提示女性患病率高可能与其他因素有关,如女性的平均寿命高于男性、女性的平均受教育程度低于男性。还有研究提示相反的结论[11],有研究显示男性MCI患病率高于女性(OR=1.54;95%CI:1.21~1.96)。
1.1.3 教育程度
多数研究表明,教育程度的高低与MCI的患病率成反比,高学历是MCI的保护因素。原因是受教育程度高者用脑机会较多,形成了一套固定的、高效的思维模式以及认知功能体系,在年老之后认知功能维持时间较长。这可能是由于持续而长久的脑力活动可以使大脑的结构、生理生化代谢等神经生物学方面产生变化,大脑神经元储备充足,大脑老化的代偿能力高,使得大脑对一定数量的脑细胞结构或功能的缺失产生耐受。而受教育程度低者缺少知识的刺激,使神经元丧失较多,年老之后就会出现认知功能受损的现象[1]。
1.2 疾病相关因素
1.2.1 糖尿病
65岁以前发病的糖尿病患者、10 a以上糖尿病史、胰岛素治疗以及糖尿病并发症都会增加 MCI发生的危险[11]。这表明糖尿病发病时间早、病程时间长都是 MCI的危险因素。汤哲的研究[12]也表明分布于海马和大脑皮质的胰岛素和胰岛素受体,与大脑的认知功能有关。胰岛素受体的减少和老年人的认知功能损害有很大关联。这是因为糖尿病通过多种协同机制促进微血管发生病变,包括通过糖基化导致的损伤,导致大脑皮质灌流降低而使认知功能减退。另外血糖升高可造成心脏、肾脏、肝脏等多个器官神经的损害。以及大脑神经元的损害,可直接或间接导致大脑功能的破坏,从而引起认知功能的损害。
1.2.2 高血压
对于高血压是不是MCI的独立致病因素还没有统一的研究报道,但是多数研究均表明高血压确实与MCI有很大联系。张燕筠的研究表明中年高血压患者罹患 MCI的概率更大[8],而且血压越高,患病率越大。高血压状态对脑组织的损害是一个缓慢而持续的过程,血压的升高会引起脑动脉硬化和毛细血管病变,对脑灌注和脑代谢造成损害,使大脑萎缩[12]。同时血压的升高可能会导致脑出血、脑梗死及高血压脑病。这些都会导致大脑神经元变性、细胞死亡等脑组织损伤,最终导致认知功能下降[13]。但是高血压对MCI患病率的影响的具体关系还需做进一步研究。
1.2.3 心、脑血管疾病
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心脑系统疾病是MCI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其中尤以 Meyer的研究[6]最为突出。他的研究表明,在认知功能减退的人群中有短暂缺血发作的患病率为26.8%,而对照组仅为10.3%[14]。不管是心血管疾病还是脑血管疾病最终都会导致心输血量减少和脑部的低灌注。糖、蛋白质代谢率降低,最终都会引起脑神经元变性、脑细胞死亡,从而引起认知功能的损害[5]。
1.2.4 高脂血症
众所周知脂质代谢与心脑血管疾病有很大联系,同时其与MCI的关系亦很密切。国外学者的多项研究均表明,高胆固醇血症(总胆固醇≥6.5 mmol/L)与AD和MCI有明显的相关性,胆固醇水平越高,病情越严重。高脂血症可加速动脉硬化的进展,使得脑部与认知功能有关的神经元变性,从而影响到认知功能。
1.3 人格因素
对于人格因素和MCI的发病率的关系显而易见,各种报道都表明躯体性焦虑、心理性焦虑、攻击 — 敌对人格、内向、抑郁、怯懦等都是引起MCI的重要影响因素。相反,那些外向、乐观、积极向上、严于律己、处事果断的人可降低MCI的发病风险。具备后种人格特性的人一般都是社会地位较高、自我评价良好,可利用的社会资源丰富、教育程度较高,从而可以有效地防止导致MCI的种种不利因素,这就大大降低了MCI的患病率。
1.4 行为生活方式因素
1.4.1 饮酒
多数学者表明,过度饮酒可导致酒精中毒从而使认知功能下降,近几年的研究都表明适量饮酒对老年痴呆有一定的预防和保护作用[15]。Anttila的研究结果显示[16],从不饮酒和过度饮酒者发生MCI的几率是适度饮酒者的两倍,表明饮酒程度与患MCI的危险性呈U型关系。但是因为各项研究的结果与研究的调查方、统计学方法有很大关系,所以应该辩证的看待饮酒与MCI之间联系。
1.4.2 饮食方式
饮食方式本身并不影响MCI的患病率。但是现代人不良的饮食方式会导致高血糖、高血脂,从而间接地增加了MCI的患病率,同时营养素的缺乏也很可能是导致认知功能下降的危险因素。有报道[17]称维生素E和维生素C具有保护认知功能的作用,同时维生素B12对认知功能减退者的语言功能有很好的改善作用。值得提倡的饮食方式是地中海式饮食方式,即多食植物性食物(水果、蔬菜、坚果、豆类、谷类)、鱼、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橄榄油、适量饮酒、少量食用红油和家禽的方式。
1.4.3 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可在不同程度上改善心肺循环,增加大脑灌注量、诱导大脑皮质的血管形成、增加海马中的营养因子,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从而间接降低MCI的发病率。Etgen的研究发现[18],与从不进行体育锻炼的人相比,进行不同程度、不同频率体育锻炼的人发生MCI的危险性明显降低,表明体育锻炼可以降低MCI发生的危险,是其保护因素。因此适度的体育锻炼、休闲活动、家务等都可以有效地防止MCI的发生[1]。
1.4.4 睡眠质量
对于睡眠质量与 MCI患病率之间关系的研究大多表明夜间充足的睡眠可以有效地防止MCI的发生,表明良好的睡眠质量是MCI的保护因素。同时也有报道表明[19],白天过度嗜睡是引起认知功能减退的重要因素,原因可能是精神或器质性疾病如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导致了患者在夜间难以入睡,白天过度嗜睡。因此,白天过度嗜睡应该引起老年人的高度重视。
老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给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应该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采取相应有效的措施降低MCI的患病率。其中有效地预防是关键,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1 学习治疗
人类的大脑有着极其庞大的容量,科学家证明成年人的大脑皮质表面积约为1/4m2,约含有140亿个神经元胞体。但是被人类开发利用的部分少之又少,人类可以通过不断学习、不断思考来扩大自己的脑容量,增加认知储存[20]。所以老年人可以充分利用空闲时间参加一些
2 对策
学习活动,如上老年大学、参加兴趣班等。同时,也可以趁着学习的机会多认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学习交流的过程中增进友谊、排解孤独。还可以在学习的同时很好地提升自己的修养,端正自己的生活态度,又能很好的融入社会、接触社会。这样就能极大地减少 MCI的发病率。
2.2 环境治疗
随着老龄社会的来临,众多老年人都面临着养老的严重考验,大批老年人被送去养老院、敬老院等社会养老机构,也有一些老年人选择家庭养老。不管是家庭养老还是社会养老,子女都要为老人选择良好的居住环境,居住环境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应该给老年人创造一个良好的、安全的、安静的养老环境,保持老年人的房间温度适宜、光照合理、光线充足、空气清新。家属或者医务人员应该尊重、关心、体贴、谅解老人,给予老年人更多的支持和鼓励。
2.3 心理治疗
要想有效地预防 MCI,就应该从源头做起,平时多与老年人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对于其积极向上的想法要给与支持,并努力地帮助其完成,以满足老年人的自我成就感。对于其消极负面的情绪和思想要及时的给予纠正,但要注意方式方法,以友好、亲切的态度劝其改变,同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转移其注意力,如举办有趣的文艺活动,采取化妆疗法等。总之,一切活动都是为了使老年人保持愉悦的心情,使其身心愉快、心胸开阔。
2.4 药物治疗
至今尚无有效治疗MCI的药物,但是可以通过对其原发病进行治疗来有效地降低MCI的患病率,可选用临床普遍采用的胆碱酯酶抑制剂、抗抑郁剂、抗焦虑、镇静催眠、抗精神病等药物及一些改善脑血流量、促进脑细胞功能恢复等药物[21]。同时也可以服用一些维生素、蛋白质等营养品,以增强抵抗力和脑部营养需要。
[1] 周良佳,马 菲.老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现代预防医学杂志,2013,40(2):306-307.
[2] 杨玉玲,周立业.太原市社区老年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药物与临床杂志,2013,13(1):50-52.
[3] 钟 文.农村社区老年痴呆的致病因素及预防对策分析[J].求医问药杂志,2012,10(8):468-469.
[4] 汤 哲,张欣卿,吴晓光,等.北京城乡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患病率调查[J].中国心理学卫生杂志,2007,21(2):116-118.
[5] TERVO S,KIVIPELTO M,HANNINEN T,et al. Incidence and risk factors for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a population based three year follow up study of cognitively healthy elderly subjects[J].Dement Geriatr Cogn Disord,2004,17(3):196-203.
[6] MEYER JS,R AUCH G,RAUCH RA,et al.Risk factors for cerebral hypoper fusion,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and dementia[J].Neurobiol Aging,2000,21(2):161-169.
[7] 王 英,姜成立,高 宇,等.大连地区军队干休所老年痴呆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疗养医学杂志,2010,19(6):567-569.
[8] 张燕筠.老年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损害的概念及危险因素[J].职业与健康杂志,2008,24(2):172-173.
[9] 屈秋民,乔 晋,韩建峰,等.Alzheimer病患病率与患者性别的关系[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4,23(7):511-513.
[10] PETERSEN RC,ROBERTS RO,KNOPMAN DS,et al.Prevalence of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is higher in men.The Mayo Clinic Study of Aging[J].Neurology,2010,75(10):889-897.
[11] ROBERTS RO, GEDA YONASE,KNOPMAN DS,et al.Association of duration and severity of diabetes mellitus with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J].Arch Neurol,2008,65(8):1066-1073.
[12] 戈改真,汤 哲,马丽娜.老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老年医学杂志,2009,29(13):1718-1719.
[13] RASQUIN SM,VERHEY FR,LOUSBERG R,et al.Cognitive performance after first ever stroke related to progression of vascular brain damage:a 2 year follow up CT scan study[J].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2005,76(8):1075-1079.
[14] 陈雯洁.老年人认知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05,4(2):1467-1469.
[15] FEART C,SAMIERI C,RONDEAU V,et al.Adherence to a Mediterranean diet,cognitive decline,and risk of dementia[J].JAMA,2009,302(6):638-648.
[16] ANTTILA T,HELKALA EL,VIITANEN M,et al.Alcohol drinking in middle age and subsequent risk of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and dementia in old age:a prospective population based study[J].BMJ,2004,329(7465):539.
[17] MORRIS M,EVANS D,BIENIAS J,et al. V it in E and cognitive decline in older persons[J].Arch Neurol,2002,59(7):1125-1132.
[18] ETGEN T,SANDER D,HUNTGEBURTH U,et al.Physical activity and incident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elderly persons:the INVADE study[J].Arch Intern Med,2010,170(2):186-193.
[19] OHAYON M,V ECCHIERINI M,D.Aytime sleepiness and cognitive in payment in the elderly population[J].Arch Intem Med,2002,162(2):201-208.
[20] 仇成轩.社会心理因素,遗传易感性及其交互影响在认知老化过程中的作用[J].中华行为医学和脑科学杂志,2012, 21(4):293-296.
[21] 周笑玲,刘卫江,周正军.敬老院老年痴呆的诱发因素分析与对策[J].中外医疗杂志,2009,34(1):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