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翠宏山铁多金属矿床控矿因素分析
2013-03-18冯晓曦王旭段明
冯晓曦,王旭,段明
(1.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武汉 430017;2.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天津 300170; 3.黑龙江省第六地质勘察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2)
黑龙江翠宏山铁多金属矿床控矿因素分析
冯晓曦1,2,王旭3,段明2
(1.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武汉 430017;2.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天津 300170; 3.黑龙江省第六地质勘察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2)
翠宏山铁多金属矿是小兴安岭多金属成矿带上一个典型的矽卡岩型铁多金属矿床,产于中奥陶世白岗质花岗岩与寒武纪铅山组(Є1q)海相碳酸盐岩、砂岩北西向接触带中。以接触带为中心,钼钨矿体基本上赋存于白岗质花岗岩体中,铁矿体/铁锌矿体主要产出于接触带-矽卡岩中,铜锌矿体多以铅山组的层间破碎带为容矿场所。各矿体形态、产状变化与矽卡岩带具有宏观上的一致性。白岗质花岗岩、铅山组地层及其接触带构成了三位一体的控矿、容矿体系。研究认为碳酸盐岩地层、白岗质花岗岩、北西向接触带的有机耦合是区内矽卡岩型铁多金属矿形成的主要条件,同时,三要素控矿的综合运用是矿区深部及外围勘查突破的关键。
夕卡岩型;铁多金属矿;控矿因素;翠宏山;黑龙江
翠宏山铁多金属矿床位于黑龙江省逊克县境内东南部,距伊春市上甘岭区63 km。目前是小兴安岭最大的铁多金属矿床。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发现以来,由于特殊的交通、水文地质条件,矿床一直处于“呆矿”状态,对其研究甚少。本世纪初,矿床才逐渐被开发,目前正处于矿山建设初期。本文以矿区Ⅰ号富磁铁矿体勘探成果为基础,结合成矿地质背景,着力分析控矿因素,力求为区域找矿及新一轮矿产整装勘查提供思路。
1 成矿地质背景
翠宏山铁多金属矿处于兴安岭—内蒙地槽褶皱区的东部,伊春—延寿地槽褶皱系(Ⅳ)的北段。结晶基底为古元古界东风山群含电气石的高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变质岩群。下寒武统西林群铅山组海相镁质碳酸盐岩建造是早期盖层。受加里东中期和印支晚期岩浆活动作用,地层多呈小的残块,与成矿有关的寒武系下统铅山组地层,出露面积很小,区域内不足10 km2(图1)。
逊克-铁力-尚志岩石圈断裂从矿区西侧通过,系古伊春地块与小兴安岭—松嫩地块联接带,中加里东期复活为伊春延寿地槽褶皱系边缘断裂,晚印支期进一步被改造;燕山、喜马拉雅期曾分段复活。受其影响,区域构造主要为一系列北东向复式褶皱,它们大致平行等间距展布,并为区域性南北向、北东向断裂所交切[1]。
北北东向复式褶皱构造,分布于翠宏山—翠北,出露中泥盆统宏川组和下寒武统铅山组地层,组成北北东向复式褶皱。其背斜轴大体上位于红旗山—对青和宏川—新风林场间,宽约10 km,被印支期侵入岩体破坏。泥盆纪晚期,发育北北东向断裂构造,并控制了加里东中期花岗岩类的侵入以及矽卡岩型铁多金属矿的形成。
矿区及外围岩浆活动强烈,侵入活动具有多期、多阶段特点,侵入活动可从加里东中期延续至燕山早期,其中加里东中期侵入岩和印支期侵入岩多呈岩基状产出,少部分呈岩株状;燕山中期侵入岩规模小,多呈岩株或岩枝产出。
侵入岩分布面积占全区的70%,其中加里东中期侵入活动与铁多金属矿床的形成有成因联系。
2 矿体特征
2.1 矿体地质特征
翠宏山铁多金属矿床属矽卡岩型矿床,其中铁
矿、钼矿为中型,钨矿为大型,铅锌矿为中型,铜矿属小型。在空间上侵入接触带呈反“L”型。分为三个矿段,即翠宏山地段,翠南地段及翠岗地段,翠宏山地段为主矿带,北起76线,向南至11线,延伸2200 m,北宽达400 m,南窄至50 m。三个地段相连接,形成反“L”型蚀变矿化带。矿体均沿白岗质花岗岩侵入接触带分布(图2)。矿床共圈出109条矿体,其中主矿体10条,规模较大的有Ⅰ、Ⅲ号矿体[2,3]。
(1)Ⅰ号矿体
位于翠宏山北部侵入接触带,是矿床内规模最大的铁矿体。矿体位于42~58线间,控制长度为400 m,矿体呈复杂的透镜状,向南倾伏,矿体走向339°,倾向69°,倾角86°。矿体厚度变化大,最厚达200m左右。向上分支成脉状或楔状尖灭,向下呈钝形急剧尖灭,向东呈层状分支尖灭。矿体埋深从50~550 m,矿体厚大部位埋深200~450 m。
(2)Ⅲ号矿体
该矿体分布较广,近南北向贯穿翠宏山矿区,矿体长度1650 m,延深660 m,一般埋深在400~460 m。平均水平厚度10.09。在310 m标高,Ⅲ号矿体最大水平厚度为21.50 m,平均水平厚度为11.86 m。在250 m标高最大水平厚度为28.50 m,平均水平厚度为19.60 m。矿体钼矿平均品位0.138%,钨矿平均品位0.199%。
矿体赋存于西部侵入接触带的外矽卡岩带中,矿体呈似层状产出,沿走向和倾向均有分支复合现象。矿体主要部位产状走向340°,倾向250°,倾角87°。矿体形态简单,产状稳定。
图1 翠宏山矿区区域地质简图草图Fig.1 Regional geological sketch map of the Cuihongshan deposit1.第四系;2.古近系;3.上白垩统福民河组;4.上二叠统五道岭组;5.下寒武统铅山组;6.晚侏罗世花岗斑岩;7.晚侏罗世英安岩;8.晚侏罗世花岗正长岩;9.晚三叠世白岗花岗岩;10.晚三叠世花岗岩;11.晚三叠世花岗闪长岩;12.中奥陶世白岗质花岗岩;13.地质界线/不整合地质界线;14.压扭性断裂;15.张扭性转断裂/推测断裂;16.矿区范围。
2.2 矿化蚀变特征
尽管矿石类型复杂,但主要矿石类型及其组分含量,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带状分布规律。沿矿带的横向,即从西部侵入岩到东部围岩,可分四个不同类型矿石带[2,3]:
(1)钨锡钼—萤石绿帘石阳起石化带
沿矽卡岩带近内带一侧和碎裂白岗花岗岩中的糜棱岩化带分布。由叠加在矽卡岩化碎裂白岗花岗岩、透辉石斜长石岩、透辉石柘榴石矽卡岩之上的阳起石化、绿帘石化、萤石化组成,宽达200 m。在走向上阳起石化北部强南部弱,而绿帘石化则北部弱南部强;近接触带蚀变强,向白岗花岗岩体内逐渐减弱,其中辉钼矿与阳起石化、绿帘石化密切伴生;白钨矿、锡石与萤石化密切伴生。
(2)磁铁矿-透闪石阳起石化带
主要由磁铁矿、阳起石、透闪石交代金云母透辉
石矽卡岩、透辉石矽卡岩、透辉石柘榴石矽卡岩而成,呈透镜状或脉状,最宽达200 m,沿反“L”形接触带发育在磁铁矿体及其周围,西侧与钨锡钼-萤石绿帘石阳起石化带重叠,构成铁钼钨矿石类型。
(3)磁铁矿-蛇纹石化带
沿平行磁铁矿体上盘白云质结晶灰岩中产出,走向上随矿体向南倾伏,由北向南蚀变强度逐渐减弱,构成宽1cm到20cm的蛇纹石化带,并伴生细脉浸染状磁铁矿化。
(4)铜铅锌-阳起石绿泥石化带
沿铜铅锌矿体及其围岩均有断续出露,规模不大,呈透镜状或似脉状,叠加在白云质结晶灰岩中的透辉石石榴石矽卡岩和透辉石石榴石黑柱石矽卡岩之上。主要矿化有闪锌矿、方铅矿、黄铜矿、磁黄铁矿、毒砂、黄铁矿。
图2 翠宏山矿区地质简图[3]Fig. 2 Geological sketch map of the Cuihongshan deposit1.下寒武统铅山组粉砂岩-砂岩;2.下寒武统铅山组白云质结晶灰岩;3.晚侏罗世花岗闪长斑岩;4.中奥陶世白岗质花岗岩;5.矽卡岩;6.铁矿体/铁锌矿体;7.钼钨铅矿体;8.钼铅锌矿体/钼矿体;9.钼铅/钼钨矿体
3 控矿因素分析
控矿因素分析是研究矿床成因机制,预测成矿的重要内容,一般来说,成矿、控矿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就各个具体矿区而言,岩体、地层、构造对矿体展布起的作用,有的是直接的,有的是间接的;有的是关键的,有的不是很关键的[4]。对矽卡岩矿床而言,中酸性岩体、碳酸盐类岩石及其接触带均是不可缺少的主要要素,各因素在成矿控矿中权重有所差异。
3.1 地层与成矿的关系
首先,矽卡岩的生成是由于两种化学性质不平衡的介质——碳酸盐岩和铝硅酸盐岩石在高温岩浆期后溶液作用下,通过接触反应交代而成。对矽卡岩矿床而言,碳酸盐岩地层是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其岩性、化学活泼性、脆性大小,渗透性强弱和CaO或MgO含量是决定矽卡岩及矽卡岩矿床形成的重要条件,它不仅影响成矿物质的沉淀,同时也影响成矿作用方式,矿体规模及矽卡岩和矿石的物质成分[5,6,7]。翠宏山铁多金属矿围岩就是一典型的海相碳酸盐岩。
翠宏山矿区地层只有寒武系下统铅山组(Є1q),为一套海相碳酸盐岩地层。地层下部以含白云质结晶灰岩为主,向上相变为结晶灰岩或与角岩化粉砂岩互层产出,后者沿走向或倾向常常迅速尖灭。地层上部夹有白色块状结晶白云岩透镜体。岩性主要为白云质结晶灰岩、结晶灰岩、砂板岩和泥质板岩,厚度>1151 m。
铅山组(Є1q)是形成矽卡岩及矿化的主要层位和围岩。受中奥陶世花岗岩侵入,铅山组地层呈残留体状。白岗花岗岩(O2χγ)侵入到铅山组(Є1q)地层,并捕虏了白云质结晶灰岩及角岩化砂岩,在接触带处形成矿体。
根据地层岩性特点,矿区地层分为三个岩性段:含钙泥质砂板岩,角岩化粉砂岩-砂岩,白云质结晶灰岩。与矿化化关系最密切的属白云质结晶灰岩岩性段(表1)。
3.1.1 含钙泥质砂板岩段(Є1q3Si)
在翠宏山矿区南段出露面积很小,呈夹层或透镜状分布在翠宏山南段。
3.1.2 角岩化粉砂岩-砂岩段(Є1q3Sg)
在翠宏山矿区北段出露,主要蚀变为绿帘石化、阳起石化,并伴生有较弱的辉钼矿化。
3.1.3 白云质结晶灰岩段(Є1q LDo)
(1)矿体围岩特征
出露在翠宏山矿区北段,Ⅰ号铁矿体东部,岩石以富含镁质为特征。岩石组合由白色块状结晶灰岩、白云岩、镁质结晶白云岩、浅灰色条带状结晶白云岩组成。其中以白云质结晶灰岩为主,被交代成镁质矽卡岩,矿化以铁、铜、铅、锌等为主。矿床最大的Ⅰ号铁多金属矿体及Ⅴ号铁多金属矿体产在白岗质花岗岩与白云质结晶灰岩的接触带中(矽卡岩内),或直接以白云质结晶灰岩为围岩(表1)。
表1 主要铁锌铜矿体顶底板围岩Table 1 Top and bottom rock of the main Fe-Zn-Cu ore bodies
(2)矿体围岩岩石化学成分特征
结晶灰岩:蚀变矿物有绿帘石,透闪石,含CaO 50.52%、MgO 1.63%、SiO24.06%(表2)。
结晶白云岩:蚀变以硅化、蛇纹石化为主,一般含CaO 28.36%、MgO 20.62%、SiO24.17%。
白云质结晶灰岩:矿物粒度0.1~0.4 mm,具有透闪石化、绿帘石化。
结晶灰岩和结晶白云岩是两个主要碳酸盐岩,其间是过渡类型,其中以含白云质结晶灰岩较多。
结晶灰岩和结晶白云岩CaO、MgO、SiO2变化较大,CaO 50.52%~28.36%、MgO 1.63%~20.62%、SiO24.06%~4.17%,同时分布不均匀。据此认为铅山组地层在成矿过程中,CaO、MgO、SiO2发生大规模不均一的迁移,为矽卡岩化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同时,岩层中含有一定数量碳质、泥质成分,这种不纯使铅山组更容易被岩浆热液交代成矿,对矿液的充填交代作用的发生极为有利。钙质、泥质砂板岩,角岩化粉砂岩-砂岩与白云质灰岩互层时,其间的薄弱界面,受构造影响,易沿层间破碎,便于含矿溶液的流通,并因化学成分不同,有利于发生交代作用。
碳酸盐岩石的化学性质活泼性,易脆性,强渗透性也是利于含矿溶液流通并交代形成矽卡岩矿床的重要因素。
3.2 白岗质花岗岩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岩浆演化过程产生的含矿溶液,是形成矽卡岩矿床的先决条件。翠宏山矿区岩浆活动强烈,花岗岩呈岩基状分布,分布面积达80%。岩浆类型是形成矽卡岩型矿床的重要因素,不同性质的岩浆形成不同的矿床,偏壳源岩浆系列易形成Fe、Pb、Zn成矿系列,偏慢源岩浆系列的易形成Cu、Mo、Au、Fe成矿系列,偏壳源一偏慢源岩浆系列易形成Fe、Cu、Pb、Zn成矿系列[8]。依此推测,翠宏山是一大型的W、Mo、Fe、Pb、Zn等多金属矿床,成矿岩浆应属偏壳源一偏慢源岩浆系列。
岩石类型以白岗质花岗岩为主,相变为斜长花岗岩、花岗岩,二长花岗岩或正长花岗岩。其边部有不连续的细晶质或斑岩相。岩体中副矿物有磁铁矿、赤铁矿、辉钼矿、白钨矿、锡石、方铅矿、闪锌矿,其次有黄铁矿、钛铁矿、锐钛矿等。
3.2.1 主要侵入岩组分特征
矿区内岩浆岩有碎裂白岗质花岗岩,花岗正长岩,花岗闪长斑岩,花岗细晶岩,花岗斑岩脉,通过对主要侵入岩的微量组分分析(表3),大致反映了成矿元素Cu、Pb、Zn、W、Sn、Mo等在碎裂白岗花岗岩中含量最高,在花岗细晶岩、花岗正长岩、白岗质花岗岩中依次渐低。矿床同化混染现象明显,主要处于侵入岩与铅山组地层的接触带。矿区范围内铅山组地层呈大的捕掳体,砂岩、灰岩层呈小的捕掳体大量存在。由于同化混染作用,岩体吸收围岩组分,造成岩体从远离接触带到近接触带矿物组分、化学成分、结
构、构造等方面有序的变化。矽卡岩型矿床的各金属元素成矿均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例如钨成矿,部分钨可以随岩浆热液流体直接沉淀下来,形成浸染状钨矿化,同时中酸性岩浆活动亦可造成区域地热梯度不断增高,进而构成热液流体与容矿围岩的对流循环,形成含矿热液流体,沿着构造的有利部位(如断裂破碎带)形成石英脉带型白钨矿[9]。
表2 矿体围岩矿物、化学成分及蚀变情况Table 2 Mineral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alteration of the surrounding rocks
表3 岩浆岩微量组分统计表Table 3 Statistics of the trace elements in the garanite
当碎裂白岗质花岗岩同化混染碳酸盐岩时,斜长石中钙长石分子增加,长石由钠长石→环带状中长石;CaO含量速增,0.35%→1.37%→4.57%;岩体中碳酸盐化细脉普遍发育,与吸收围岩钙组分有关。因此,溶液必富集钙质和二氧化碳、氧,促使长石更
加基性,易被绿帘石、萤石、阳起石、透辉石交代,而有利于钼钨和高价铁的磁铁矿的沉淀。
当碎裂白岗花岗岩同化混染砂岩时,斜长石较酸性以奥长石为主。微量的电气石、磷灰石略增。K2O:4.05%→6.30%→9.00%,P2O5:0.06%→0.15%→0.20%,含量逐渐增高。
综上析述,初步认为碎裂白岗质花岗岩是矿床的成矿母岩。
白岗质花岗岩体、铅山组地层、矽卡岩、铁钼钨锌等矿化同处于加里东中期近南北向断裂带中,被印支期黑云母花岗岩侵入、捕虏和包围。燕山早期花岗正长岩等小岩体侵入上述岩体并截穿矿化带。另外,晚二叠世超浅成酸性火山岩脉多处穿插碎裂白岗质花岗岩。岩脉呈角砾状构造,角砾成分有磁黄铁矿、黄铁矿等矿石。至此,成矿母岩及成矿过程,时间上限制在加里东中期,空间分布上限制在近南北向断裂构造带中。
表4 一些岩矿石微量元素对比表Table 4 Microelement composition of some ores and rocks in the deposit
图3 翠宏山矿区Ⅱ-Ⅱ′勘探线剖面图Fig.3 Profile of the Ⅱ-Ⅱ′exploration line in the Cuihongshan Deposit1.第四系;2.灰岩;3.矽卡岩;4.白岗质花岗岩;5.花岗斑岩;6.铁矿体;7.铁锌矿体;8.锌铜矿体;9.锌铅铜矿体;10.铅锌矿体;11.铅锌铜矿体;12.钻孔
区域上金属矿物或元素环绕构造-岩浆活动中心,显示带状分布规律。矿区成矿岩体到沉积围岩,从蚀变、矿化、物质组分诸方面,均具明显分带特征,不同蚀变带、矿石建造围绕岩体呈带状分布,尤以矿体规模较大时明显,某些“特征性对比矿物”,如电气
石、锡石、白钨矿、锆石等,在矿石、矽卡岩及岩体中出现,其特征颇有近似之处,表明成岩与成矿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紧密相关。
某些微量组分Ag、BeO、P2O5、F等在碎裂白岗质花岗岩、矽卡岩、矿石中的含量丰度上述规律相反,但F在铁锌矿石中含量较多,实验表明挥发份F-对铁有较强的搬运能力[10]。与成矿无关的黑云母花岗岩,其含量丰度甚微(表4),反映成矿母岩与岩浆期后矿液的同源性。
碎裂白岗花岗岩与成矿在时空及分带关系、矿化富集和矿化就位中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碎裂白岗花岗岩是矿区的成矿母岩。
3.3 构造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从区域上分析,区域性深大断裂或坳陷带控制着大型矽卡岩型矿床的空间分布[11,12]。就矿区而言,地层、岩浆岩对矽卡岩矿床起的作用只是一种必要,真正控制矽卡岩矿床空间位置、规模、形态等因素则是侵入接触带构造。侵入岩体的接触带构造是一种独特的复杂构造类型。在构造-岩浆热动力作用下,岩石变形、变质而形成的各种构造要素是互相联系的,它们在时间上有一定生成顺序,空间上呈有规律地排(分带性)列,在生成机制上是一个互有联系的整体,是构造-岩浆热动力与围岩之间的热力、机械和化学作用的产物。因此,接触带构造不仅指一个接触面或一个狭长的地带,而是由上述多种要素组合而成的一个构造体系[13]。
翠宠山地区中奥陶世白岗质花岗岩浆沿北西向断裂带侵入捕获铅山组碳酸盐岩地层,形成多个捕虏体,呈现被动侵位机制特征[14]。由于二者的相互作用,岩体边部内接触带形成北西向的糜棱岩化带,中接触带形成矽卡岩化带,外接触带形成层间破碎带。中接触带的矽卡岩化带为矿床主要赋矿构造带,大多蚀变矿化体赋存其中或近侧,与大多矽卡岩型矿床一致[15.16,17]。
糜棱岩化带:沿反“L”字形内接触带分布,断续出露在白岗花岗岩体内,影响宽度可达150 m左右,深度大于800 m,糜棱岩化带厚度、延长、延深、破碎程度、矿化强度,一般在北西西向的规模大一些,北东向的相对较小。糜棱岩化带是本矿区赋存花岗岩型钼钨矿体的主要构造,如Ⅲ1、Ⅲ8、Ⅲ9号等钼钨矿体。成矿后断裂多被岩株或岩脉状花岗岩类充填,分北东和近南北向两组对矿体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中接触带:是本矿区最主要类型,接触带在平面上呈连续的反“L”字形,全长4 km。按接触面产状、形态、与围岩关系、矿化强弱等程度。
在翠宏山北段Ⅱ—Ⅱ/剖面位置可见接触带的情况,厚度很小,一般在5~20 m不等,中接触带产状近于直立,0~400 m标高接触带呈阶梯状变化(图3)。
层间破碎带:主要指发育在地层围岩的层间剥离构造。如铅锌矿脉,受一系列层间破碎带控制,其次是部分铁多金属矿体内的破裂带,矿液充填或交代。破碎带中的矿体,规模不大,呈似脉状,矿化类型也较单一。
在岩体侵位过程中,热动力促使围岩中部成矿元素发生活化,迁移而提供部分成矿物质,侵位构造为矿液流动、矿质沉淀提供必要的通道空间,从而控制矿体形态和矿化强度。
4 结论
多种有利控矿因素在一定时空域中耦合是成矿作用发生的重要条件[18]。翠宏山铁多金属矿矿体受碳酸盐岩地层、侵入接触构造体系以及中奥陶世白岗质花岗岩的共同控制。其中侵入接触构造体系控制着矿体的就位,为最主要的控矿因素[19]。
白岗质花岗岩和碳酸盐地层耦合形成侵入接触构造带体系,控制含矿流体的运移、演化、沉淀成矿,影响着不同矿种的空间分布。
铅山组碳酸盐岩地层为成矿提供了丰富钙、镁、硅等,为矽卡岩化的持续演化奠定了物质基础。含钙泥质砂板岩,角岩化粉砂岩-砂岩,白云质结晶灰岩互层产出及岩石的易脆性易于形成侵入接触构造体系。
白岗质花岗岩的被动侵位及含量丰富的Cu、Pb、Zn、W、Sn、Mo元素,对矿床的形成提供了大部分或全部矿源、热流体、持续动力。
翠宏山铁多金属矿受碳酸盐岩层、白岗质花岗岩和侵入接触带体系空间控制,三因素的持续耦合导致了成矿热液生成、演化,形成了元素众多,规模巨大的铁多金属矿床。
[1]黑龙江省地质矿产局.黑龙江省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黑龙江省第六地质勘察院,1993.
[2]于从新,董国田,韩之敏,等.黑龙江省逊克县翠宏山铁多金属矿床普查—初勘地质报告[R].黑龙江省第六地质勘
察院,1984.
[3]何财,文再弼,廉龙洙,等.黑龙江省逊克县翠宏山铁多金属矿床Ⅰ号富磁铁矿体勘探报告[R],2008.
[4]高浩中,蔡新平,张宝林,秦大军.找出最主要的控矿因素,建立三因控矿分析思路[J].地质与勘探.1998,34(5):1-2.
[5]赵一鸣,林文蔚,毕承恩,李大新,蒋祟俊.中国矽卡岩矿床[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0:1-354.
[6]梁祥济.中国矽卡岩和矽卡岩矿床形成机理的实验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1-387.
[7]赵斌.中国主要矽卡岩及矽卡岩型矿床[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121-354.
[8]章增风.鄂东南地区岩体接触构造体系类型及其控矿模式研究[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92,17(4):381-390
[9]张汉成,王京彬,艾霞.杨金沟白钨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分析[J].地质与勘探,2005,41(6):42-48
[10]赵一鸣.夕卡岩矿床研究的某些重要新进展[J].矿床地质,2002,21(2):113-120
[11]赵一鸣吴良士,白鸽,等.中国主要金属矿床成矿规律[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4,1-410.
[12]罗永恩.广西大瑶山西侧铜铅锌多金属成矿带的控矿因素与矿床成因[J].地质找矿论丛,2009,24(1):56-62.
[13]翟裕生,姚书振,周宗桂,吕新彪.长江中下游铜金矿床矿田构造[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9,1,195.
[14]郑建民,谢桂青,陈懋弘,等.岩体侵位机制对矽卡岩型矿床的制约-以邯邢地区矽卡岩铁矿为例[J].矿床地质,2007,26(4):481-486.
[15]王瑜,李朗田,苏绍明.鄂东铁矿成矿地质特征与找矿预测[J].地质与勘探,2007,43(1):17-25.
[16]龙宝林,伍式崇,徐辉煌.湖南锡田钨锡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J].地质与勘探,2009,45(3):229-234.
[17]余君鹏,秦松贤.湘南姑婆山岩体北西侧侵入接触带构造控矿研究[J].地质科技情报,2007,26(2):25-29.
[18]翟裕生.地球系统、成矿系统到勘查系统[J].地学前缘,2007,14(1):172-181.
[19]冯晓曦,王旭,段明.黑龙江翠宏山铁多金属矿构造控矿模式[J].地质调查与研究.2013.36(1):39-46.
Abatract:Abatract∶Cuihongshan iron-polymetallic deposit is one of typical Skarn type iron-polymetallic deposit in the Xiaoxing’anling metallogenic belt.The deposit occurs only near the inside and outside contact zone between the Ordovician granite and Cambria Qianshan group ofmarine carbonate rocks and sandstone.In the contact zone as the center,Mo-W orebodies arebasically hosted in granitic body,Feand Fe-Zn ore bodies aremainly hosted in the Skarn zone,Cu-Zn ore bodies are usually hosted in interlayer fracture zone of Qianshan group. And also,the ore body shape and the change of attitude are consistency w ith the Skarn zone.The granite,Qianshan formation and contactzone formed three-in-one system which controlsand contains the ore bodies.It issuggested that the coupling of carbonate strata,granitic and NW-trending contactzones is themainmetallogenic conditions of Skarn type Fe-polymetallic deposit in the area.Furthermore,the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the three ore controlconditions is the key in the deep and periphery of theoreexploration.
Ore-control Factorsand Prospection of the Cuihongshan Iron-Polymetallic Deposit in Heilongjiang Procince
FENG Xiao-xi1,2,WANGXu3,DUANM ing2
(1.Faculty Earth of Resources,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Wuhan 430074,China;2.Tianjin Center,China Geology Survey, Tianjin 300170,China;3.Heilong No.6 Instituteof Geology and M ineral Exploration,Jiamusi154002,China)
iron-polymetallic deposit;Skarn ore;ore-controlcondition;Cuihongshan;Heilongjiang
P618.31
:A
:1672-4135(2013)04-0281-08
2013-08-29
中国地质调查项目:内蒙古四子王旗白乃庙地区矿产远景调查(1212011085256)
冯晓曦(1972年—),男,高级工程师,1996毕业于成都理工学院地质系,现主要从事地质矿产调查工作,Email:tjfengxiaox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