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蔡元培的情育思想

2013-03-18王列盈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蔡元培美育人格

王列盈

(湛江师范学院 教科院,广东 湛江 524048)

论蔡元培的情育思想

王列盈

(湛江师范学院 教科院,广东 湛江 524048)

情育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它起着沟通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构建新的人格培养模式的重要作用。它是蔡元培对中国传统情育思想批判继承、对西方文明反思的结果,是构建完全人格的结果,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对理想新国民的追求。这一思想的研究对端正我们当今的育人理念以及德育工作有重要启示。

蔡元培;情育思想;特点;启示

人们关注蔡元培,研究蔡元培,是因为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体现并深刻影响了民国时期、尤其是民国初期的教育。他的教育思想为转型期的中国近代教育奠定了基础。对蔡元培教育思想的研究,目前已有众多的研究成果问世。但我们注意到,在众多的研究成果中,还鲜有对其情育思想深入研究的成果。尽管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中不乏与情感相关的美育问题的研究,但总体看,对美育与情感教育关系问题的研究尚不够深入。事实上,情育是蔡元培沟通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构建新的人格培养模式的重要环节。对情育问题的深切关注与思考始终伴随着蔡元培的整个教育生涯,并且成为它整个教育思想的基础。

一、情育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

在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中,情育是重要组成部分,是完全人格教育的基础。《中国伦理学史》、《中学修身教科书》、《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等充分体现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专著以及大量的讨论美育的文章都表明了这点。

《中国伦理学史》是蔡元培全面梳理、阐述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著作,是一部在民国时期有广泛影响力的伦理学专著。该书全面梳理了先秦至晚清中国伦理思想的发展及历史沿革,贯穿了蔡元培对中国古代伦理问题的深入思考,体现了蔡元培对“情”这一人性的基本要素以及“情育”这一完善人性手段的高度关注。在书中,蔡元培崇尚儒家的中庸之德,认为中庸之德是“吾族伦理界不祧之宗”。[1]而传统教育的“以情规行”正好体现了中庸之德的要求。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中国伦理学史》是一部以“情育”问题为主线构建理论体系的专著,是一部中国“情育历史”的论著。

《中学修身教科书》是蔡元培为民国的道德实践提供指南的专著。对撰写该书的目的,蔡元培指出:“悉本我国古圣贤道德之原理,旁及东西伦理学大学之说,斟酌取舍,以求适合于今日之社会。”[1]135围绕道德教育问题,蔡元培从个体修身、家庭伦理、社会关系等方面全面阐述了“情”的调控、修养对完全人格的形成、对和睦人际关系的建立以及对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意义;强调了情育对个体道德的重要性,认为“情”是人的行为的动力,但“情欲如骏马然,有善走之力,而不能自择其所向,使不加控制,而任其奔逸,则不免陷于沟壑,撞于岩墙,甚或以是而丧其生焉,情欲亦然,敬不以明清之理性,与坚定之意志节制之,其害有不可胜言者”。[1]144因此,修德的核心问题是“情”的问题。可以说,《中学修身教科书》是一部以“情育”实践为主线构建理论体系的专著,是一部导引民国时期的“情育实践”的论著。

《对于新教育之意见》是蔡元培对民国教育的宣言书。该文贯穿了蔡元培对民国教育问题的基本思考和基本主张:立足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完全人格,实施五育并举。五育即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育。他强调,与晚清时代的教育宗旨相比,世界观教育与美育是他的新思想:“惟世界观及美育,则为彼所不道,而鄙人尤所重视”。[1]133他指出:五育的前三育是现象世界的物质追求,后二育是实体世界的精神目标。实体世界指的是人的精神境界,核心是“情”,世界观教育与美育的目标正是个体自然情感的陶冶与升华。

蔡元培终身倡导美育,不遗余力地推行美育,是中国近代倡导美育的“唯一的中坚人物”。[2]157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充分认识到美育对情感培育,对培养人的“伟大而高尚的行为”的重要作用。他为《教育大辞书》撰写的《美育》条目,充分表述了他的美育观:“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凡与人同乐、舍已为群之德,……赖美育之助也”;“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1]376正是基于对美育与情感关系重要性的认识,在长期的负责全国教育事业的生涯中,他不断地进行演说、撰写文章、题辞,发表了大量有关美育知识和美育理论探讨的文章,以一种虔诚而激切的心情向国人宣讲美育的作用与价值,以期美育在中国得到深入推广。在同时代的教育家中,蔡元培对美育的执着令人感动。其撰写的美育文章主要有:《美术的起源》、《美术的进化》、《美学的研究方法》、《美学讲稿》、《美学的趋向》、《美学的对象》、《美术与科学的关系》、《美育的实施方法》、《真善美》、《美术批评的相对性》等,一直到晚年,他还念念不忘美育。如果不是基于美育对“情”与人的行为重要性的认识,很难想象,在近代风雨飘摇的中国,作为一位肩负全国教育重任、有强烈教育救国意识的教育家,蔡元培还有闲情逸志花大量时间与精力去讨论美育。

以上讨论可见,蔡元培之所以花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来梳理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历史,以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为基础构建道德教育实践体系,主张五育并举、极力倡导世界观与美育等,主要目的就是要落实一个“情”字,为“情”构建一个理想的家园。可见,“情育”确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它是全面理解、把握蔡元培教育思想的关键所在。

二、蔡元培对情育问题的基本主张

何谓道德?蔡元培认为,“为其所当为者,是谓道德”[1]137。道德主要表现人的行为,而人的行为与情有密切关系:“怀邪心者,无以行正义;贪私利者,无以图公益,未有自欺而能忠于人,自侮而能敬人者。”[1]138邪心、贪私利、自欺、自侮都是情的问题。所以,在蔡元培看来,道德问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可以归结为情感问题。

蔡元培指出,德的生成需要“养”。“德者,非必为人生固有之品性,大率以实行本务之功。涵养而成者也。”[1]236养德的过程就是育情的过程:“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有待于陶养。”[1]381因此,如何育情为善、导情向善就成为道德教育的首要问题。也可以说,道德教育问题在相当程度上又可以归结为情育的问题。1931年《美育与人生》一文充分反映了蔡元培这一思想。

蔡元培反复说明,完全人格教育的形成离不开对情感的培育。“发展人格者,举智、情、意而统一之光明之谓也。”[1]231这是人性本身的要求。如果仅以满足某一部分的发展为目的而实施教育,即是片面的教育:“人之性,既包智、情、意而有之,乃舍其二而取其一,揭以为人生之鹄,不亦偏乎?必也举智、情、意三者而悉达之,尽现其本性之能力于实在,而完成之,始可以为人生之鹄。”[1]231《中学修身教科书·理想论》对此作了深入的阐述。

蔡元培强调,实施情育必须通过美育。“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不顾祸福,不计生死,以热烈之感情奔赴之;凡与人同乐、舍已为群之德,属于此类,赖美育之助者也”。[1]376在他看来,美育最大的功能就是可以“陶养吾人之情感,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1]309情感教育不能通过科学,也不能通过宗教进行。这是因为,科学有它的局限性:“感情兴奋之时,非理智所能调节;感情沉滞之时,非理智所能活泼。”[3]160而宗教,则由于它的强制、保守、有界等特点,不适于作为情育的手段。只有美育才最适合作为陶养情感的工具,因为它是自由的、进步的、普及的,只有通过美育的实施才能使“情感转弱为强,转薄为厚”[1]381他对民国时期美育实施的状况深表不满,认为正是不重视美育,才导致产生许多社会乱子。[4]623《以美育代宗教说》、《以美育代宗教》、《美学原理》等文章充分表现了他的以美育情的思想。

三、蔡元培情育思想的基本特点

蔡元培的情育思想是在传统道德实践体系全面崩溃、科学教育全面兴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它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与时代特色。

蔡元培的情育思想是对中国传统情育思想批判继承的结果。作为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情”一直是中国古代教育关注的重点。尤其是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代表人物都对情的本质、情与人性、情与道德,情与社会等一系列问题都进行过深入的思考,并形成了独特的以情育为核心人文教化思想。蔡元培对儒家的道德教化进行了全面反思。他指出:“我国素以道德为教义,故风俗之厚,轶于殊域,而数千年之君权、神权之影响,适今未沫,其与共和思想抵触者颇多”[5]20这种抵触主要表现为过于注重群性而压抑个性,过于强调个人对于社会的义务而漠视其发展的权利。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所谓儿童心理,所谓人类心灵,一概抹杀,无人理会”,[6]68这是违反人的本性的。但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儒家教育强调的个人“对于家族之德,对于社会之德,对于国家之德,对于人类之德”这种公而忘私之心,是“人生本务之大纲,即德行之最目焉”,值得肯定,“社会之进步,实由于是”。[1]237他同时也指出,“以美育情”贯穿整个中国古代教育:“虞之时,夔典乐而教胄子以九德,德育与美育之教育也”;[1]132“吾国古代教育,用礼、乐、射、御、书、数之六艺。乐为纯粹美育;书以记述、亦尚美观;射御在技术之熟练,而亦在态度之娴雅;礼之本义在守规则,而其作用又在远鄙俗;盖自数以外,无不含有美育成分者。其后若汉魏之文苑,晋之清谈,南北朝以后之书画与雕刻,唐之诗,五代以后之词,元以后之小说与剧本,以及历代著名之建筑与各种美术工艺品,殆无不于非正式教育中行其美育之作用”。[1]376他认为,这些思想是传统教育的精华,是可以肯定的。他尤推崇孔子,认为孔子精神生活的主要特点之一是艺术的陶养,“这是完全可以为师法的”。[7]363可以说,对传统情育思想的批判继承是蔡元培情育思想的基础。

其次,蔡元培的情育思想是对西方文明反思的结果。民初中国新教育发展的动力是对西方科学的渴望与追求。其时,科学教育在中国正如朝阳初升,举国上下倡导科学教育。教育中所蕴含的科学与人文的矛盾尚未充分暴露。但即便如此,蔡元培还是敏锐地察觉到,对人的发展而言,仅有科学教育、仅有智育是不够的,因为智育造就的世界是:“物质愈发达,情感愈衰颓:人类与人类便一天天隔膜起来,而且互相残杀。本是人类制造了机器,而自己反而变了机器的奴隶,受了机器的指挥,不惜仇视同类”。[3]615这不是人类追求的理想社会,造就这种社会的教育不是理想的教育。依据他的教育设计,“民国教育方针,应从受教育者本体上着想”。[5]177应该是“顺应时势,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的教育;[5]64是塑造人格、涵养道德、发展理性的教育;是情理相融的教育。而单纯的智育只会造成人的片面发展,使人沦为物欲的工具,背离完全人格培养的本义。

蔡元培的情育思想是构建完全人格的结果。中国近代教育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由传统人文教育的“重情”转向西方科学教育的“重智”。蔡元培敏锐地感觉到这种迅速的、不可阻挡的转变,并意识到这是现代世界性的教育大潮。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哺育出来的学者,他深知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与不足;他数度出国留学,又认识到西方科技文化的长处与缺陷。因此,他一方面主张中国近代不能没有科学教育,因为科学教育是中国社会富强的必要条件。但他又不赞同仅有科学教育,认为那样会使人变为“物”。另一方面他又认为近代中国教育不能忽视情育,因为情育是人的发展和社会和谐不可或缺的,忽视了情育,“人”就不成其“人”。但仅有情育就会象传统社会一样,社会不能富强,落后挨打。因此,他主张新教育既要重智,也要重情,科学与美育对人的与社会的发展“如车之有两轮,鸟之有两翼”,[8]223缺一不可;主张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人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1]352其时中国近代科学教育刚刚起步,此时还鲜有人认识到这点。但作为中国近代科学教育之父,蔡元培既看到了科学片面性,也看到了传统人文的不足。因此,他在不遗余力地大力推进科学教育的同时,也力图通过情育,通过完全人格的培养教育来纠正、避免这种片面性。这正是蔡元培深刻的地方。他要立足中国传统教育的“情”,结合现代西方的“理”来构建他的人格教育思想。

四、蔡元培情育思想的启示

首先,我们应全面理解素质教育。当前学校素质教育只讲德育、智育、体育,忽视“情育”,或以德育代情育,这是不全面的。“情”是个体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讲情育或不重视情育,就意味着个体自然“情感”的培育、升华没有得到教育的关注或没有落到实处。如是,个体的社会化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实现,更谈不上有健全的人格素质的形成。忽视情育的负面影响是严重的,它使学生的自然情感得不到合理的渲泄与德性化,由此造成的是仅有物性而鲜有人性的畸型人格。近年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许多令人痛心的青少年犯罪现象,无不是这种畸形人格情况下自然情感盲目发泄酿成的涩果。因此,我们的德育应将“情”看作学生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将“情育”列为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应研究情育与德、智、体、美诸育的关系。如是,全面素质教育才会落到实处,才会给学生的“德”的生长提供一个牢固的支点。这是蔡元培的情育思想给我们的重要启示之一。

其次,应正确理解美育的育情功能。现代美育的内容、方法都更加丰富和多样化。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当前学校美育的育情功能实际已大大地弱化了。最明显的就是把美育仅当作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技能、技巧的培养。这无疑淡化了美育的育情功能以及人格陶冶功能,削弱了美育的独立存在价值。就现代德育来说,美育应当是陶情、育情的重要手段,是提升人品、完善人格的重要方面,而不仅仅是某些艺术技能的培养。这是蔡元培的情育思想给我们的重要启示之二。

再次,应将“育情”列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当前我们社会风气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个体自然情感的放任自流,纵情、纵欲,缺乏控制本能欲望的堤防,为了满足自身的欲望,全然不知抑情、节欲为何物,不择手段,道德沦落、为富不仁之事比比皆是,而刚性的法律又控制不到软性情感领域。由此造成的社会矛盾起来越多,越来越尖锐。因此,我们的情育目光不能局限于学校,社会情育理应是我们应关注的重要内容。缺少这一块,人口素质、人文涵养、社会和谐就无从谈起。这是

蔡元培的情育思想给我们的重要启示之三。

[1]张汝伦.蔡元培文选[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 69. 135. 144. 133. 376. 137. 138. 236. 381. 231. 231. 376. 309. 381. 237. 132. 376. 352.

[2]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史[M]. 上海:中华书局,1928.157.

[3]中国蔡元培研究会.蔡元培全集(第六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160. 615.

[4]中国蔡元培研究会.蔡元培全集(第七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623.

[5]中国蔡元培研究会.蔡元培全集(第二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20. 177. 64.

[6]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四卷)[M].上海:中华书局,1984. 68.

[7]中国蔡元培研究会.蔡元培全集(第八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363.

[8]中国蔡元培研究会.蔡元培全集(第三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223.

On Emotional Education Theory of Cai Yuanpei

WANG Lie-ying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Zh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Zhanjiang Guangdong 524048, China)

Emotion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ai Yuanpei’s education theory, and it plays an essential part in connecting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with modern education, science education and humanistic education, and constructing a new mode of personality cultivation. It results from critical inherita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Emotional Education and rethinking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of Cai Yuanpei, and is the result of constructing complete personality. It reflects the pursuit of ideal new citizens of the emerging bourgeoisie. The theor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improving our education concept and the work of moral education.

Cai Yuanpei; Emotional Education Theory; Feature; Enlightenment

G641

A

2095-414X(2013)04-0038-04

王列盈(1955-),男,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中国高等教育史.

湛江师范学院博士专项课题(2012).

猜你喜欢

蔡元培美育人格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蔡元培美育思想之我见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蔡元培的气度
蔡元培借衣服
蔡元培借衣服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