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平台建设:助推温州大发展的主抓手

2013-03-18郭建东孙俊聪周强

浙江经济 2013年9期
关键词:温州重点建设

文/郭建东 孙俊聪 周强

温州应把加大投入作为重中之重,以大平台为主抓手,加快推进战略性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全力打造“三生融合·幸福温州”

由于历史欠帐等原因,温州与杭、甬等先进地区相比,差距仍然很大。今后,温州应以大平台大项目为主抓手,加快推进战略性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努力实现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全力打造“三生融合·幸福温州”。

建设现状

近年来,温州大平台得到积极构建。全市“1650”大都市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功能区日益成为投资的主阵地,温州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学科技园、瓯江口产业集聚区、浙台(苍南)经贸合作区等重大平台也相继挂牌成立,龙湾中心区等重点区块建设取得新进展。大平台推动大项目取得重大突破,2012年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居全省第一,列入省重点建设项目共97个、市重点建设实施项目244个。

但也应当看到,温州大平台大项目建设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产业平台规模偏小。温州经国家和省级批准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11个,审核公告面积68.8平方公里,平均每个工业平台占地面积6.9平方公里,与杭州市平均每个工业平台30.8平方公里、宁波市25.8平方公里相差甚远。二是大项目引进数偏少。受发展空间及整体环境制约,温州大项目引进较少,2013年市级政府投资初步计划中新开工项目数占1/3左右,但投资额仅占1/4左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温州投资项目还普遍存在“低、小、散”的问题。三是政策吸引力不够强。近年来,温州出台了许多扶持大平台大项目的政策,但总体来看,与外地相比较,政策力度仍然不大,吸引力不强。

当前温州大平台大项目建设面临新机遇:一是“1650”大都市格局带来空间拓展机遇,城市框架进一步疏展,网络型组团式的空间结构构筑为大平台大项目建设提供空间支撑。二是“两海两改”战略实施带来政策机遇,一系列国家战略叠加,将催促一批大平台大项目建设,为温州大平台大项目保驾护航。三是土地空间拓展带来要素支撑机遇,温州是全省唯一纳入国家“重点开发”区域的城市,同时以瓯飞工程为重点的土地资源开发全面推开,为大平台大项目建设提供土地要素保障。四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环境保障机遇。深水港、空港、轨道交通、高速公路等现代交通基础加快推进,为平台建设和产业项目发展奠定了有利基础条件。

建设重点

围绕“1650”大都市,加快空间大平台建设。要立足长三角和海西区之间核心城市的战略要求,生态型国际性现代化大都市的功能定位,“1650”网络型组团式的大都市布局,拉框架、搭平台、提功能。“十二五”期间,重点推进:一是着力推进瓯飞工程建设。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核心,抓住城市东拓机遇,重点引进商务办公、总部经济、现代商贸和航空制造等临空产业,发展风能、潮汐能、海洋旅游等海洋产业,发展城市商业、休闲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建设成为国际新能源开发利用示范区、环太平洋西岸海洋防灾减灾示范基地、长三角南部海上生态田园、中国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示范区。二是着力推进瓯洞一体化建设。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招商、统一形象和统筹重大项目建设”的要求,在深化瓯江口新区与洞头县一体化行政体制改革基础上,重点推进半岛起步区、大门临港产业基地和“国际性旅游休闲岛”建设。三是着力推进快推进乐清、瑞安、平阳、苍南四大临港产业区建设。当前重点是加快四大临港产业区基础设施建设及配套,大力引进和培育临港产业,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围绕“两海两改”,加快产业大平台建设。“十二五”期间,重点推进:一是加快推进海港空港两大开放平台建设。重点抓好“一港七区”建设和港口岸线综合开发利用,乐清湾港区和大小门岛30万吨级大宗散货码头要加快推进,同时要完善港口经营机制。要重点抓好硬件提升和国际航线开辟,并围绕航空大都市,大力推进空港经济区和空港物流园区建设。二是“10大先进制造业集聚区”。以实体经济为主体,突出城市、产业、生态融合发展,重点整合提升高新技术开发区等10大省级以上开发区(工业园区),建设4大临港产业基地,推进中心城区“优二兴三”,着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优势和温州特色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三是谋划“10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坚持以完善服务设施、提升服务能级、拓展服务范围为内容,以争创10大省级现代服务业示范区为引领,谋划建设金融服务现代商贸、现代物流、总部经济等10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使其成为产业转型升级与承接高端服务业转移的强力支撑平台。四是做精“10大现代农业综合区”。依托《西部生态产业带建设规划》,以建设都市型高效生态农业和特色精品农业产业集群为目标,以粮食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载体,着力推进10个以上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五是加快推进以国家级高新区为重点的产业大平台建设。依托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瓯江口产业集聚区、洞头海岛综合开发与保护试验区、浙台(苍南)经贸合作区、乐清海峡两岸经济合作试验区和大学科技园等平台建设,加强对台对外合作,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图/金川

围绕城乡统筹,推进区际协作大平台建设。顺应当前城镇化建设历史机遇,加快推进城乡统筹综合改革,坚持“整体规划、项目组合、连片开发”的形式推进新城、新区开发,要统筹推进区际协调发展。一是以统筹“三江”发展,促进区际协调发展。以瓯江两岸、飞云江两岸、鳌江两岸为重点,充分发挥江海相连的独特优势,统筹规划沿海沿江两大区域发展,以海洋经济为纽带,加快产业联动,促进相关产业配套互动、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以及空间支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二是以西部生态产业带建设为载体,推进山海协作。以生产要素互补为前提,以区际协作大平台建设为重点,以产业梯度转移为补充,积极推进温州西部山区和东部沿海地区间的“山海协作”。三是以农房集聚为突破口,推进城乡统筹。鼓励农民向都市型功能区、中心镇跨县跨镇集聚,探索在沿海地区规划跨县域的全市农房改造集聚区,引导农房集聚主要向沿海聚集。

保障措施

优化大环境。通过推进城乡统筹,拉开城市框架,加快城市化进程,抓温州整体环境提升。通过“6+X”创建,包括六城联创和全国低碳示范城市和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等创建,抓生态环境提升。通过审批提速提效,营造一流的投资环境,抓政务环境提升。重点是落实“五个凡是”要求,大力推进“三制联动”、强化“四查”倒逼问责,做到三项同步(政策处理、土地审批、项目审批),推进投资项目审批流程再造,以及推进招投标市场改革等。

强化大投入。谋划大项目。要积极谋划、储备一大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优势、有前景、效益好、质量高的好项目。做深大前期。要强化大前期理念,学习“瓯飞经验”,明确前期工作责任,统筹推进项目谋划前期、政策处理前期、要素保障前期、项目审批前期各项工作,形成“建设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滚动推进格局。推进大建设。要学习“万达速度”,制定建设计划,强化施工力量,要全力、超常规推进项目建设。

强化大保障。土地保障方面,要通过落实围垦造地、“转而未供、供而未用、用而未尽”土地项目清理、争取省重点项目等手段,实施“万亩用地打造”计划,确保重大项目落地。资金保障方面,重点推进融资租赁等融资理念和模式创新,大力实施千亿银债融资、千亿温商融资、千亿财政融资的“三大千亿”融资计划,确保项目建设资金需求。政策保障方面,要强化“四策合一”推进。

实施大招商。继续实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和温商回归工程,实行全域全员全年招商,力争实现引资总额比上年翻一番。搭建一批招商平台,按照“招大、选优、引强”的原则,引进一批大企业、大项目。优化招商选资模式,突出产业链招商。重点围绕主导产业、瞄准龙头企业招商,并带动其配套企业、关联企业和上下游企业一并入驻。

完善大机制。推进改革创新,包括推进投融资、国资管理等体制机制改革,重点是理顺开发区管理体制抓功能提升。考核考绩推动,要进一步完善考核办法,充分发挥考绩的正向激励作用,充分调动项目建设单位和审批服务单位的积极性。要强化投资的“有效性”,突出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生产性服务业投资占服务业投资比重、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等投资结构优化指标的考核。强化干部激励,要注重提升干部的业务水平,特别是懂工程、会建设、敢干事、能担责的干部要加大培养和提拔使用力度。

猜你喜欢

温州重点建设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诗意的黄昏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重点推荐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难忘九二温州行
这些是今年要重点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