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存在与时间》释义

2013-03-17张汝伦

全国新书目 2013年10期
关键词:海德格尔著作原著

《存在与时间》释义

张汝伦,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在德国图宾根大学和弗莱堡大学留学,回国后一直在复旦大学从事哲学教学与研究,并十分注重讲授康德、黑格尔和海德格尔等哲学家的原著。研究领域横跨中西哲学。曾出版著作及译著有 《意义的探究:当代西方释义学》 《海德格尔与现代哲学》《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二十世纪德国哲学》《当代分析哲学》等。

张汝伦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08 258.009787208108561

因为有伟大的经典,人类才仍然觉得有希望

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张汝伦教授所著这部120万字的《〈存在与时间〉释义》,历时8年,以中国古典注疏方式逐字解读海德格尔经典哲学作《存在与时间》。《存在与时间》被学术界公认为“难治”,国外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陆续出版了一些解释注疏《存在与时间》的导读性著作,但在我国,至今还未有这样的著作出版。《〈存在与间〉释义》出版就是为了填补这个空白。书中用中国古人注疏经典的办法,逐节逐段解读,力图将这样一部晦涩、复杂的作品的文本意义和背后复杂的深意都揭示出来。

《存在与时间》是一部伟大的哲学经典,从哲学上解剖了西方文明的内涵,使人们对现代性危机的本质有了清楚的认识。今天没有人会怀疑《存在与时间》的经典地位。它是二十世纪西方哲学著作中被人读得最多、讨论得最多、评论得最多和争论最多的著作之一,它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哲学的范围,深入到了史学、社会学、文学理论、人类学、心理学等诸多领域。这部著作彻底颠覆了传统存在论和形而上学,将存在论重新建立在一个新的基础之上。海德格尔不仅深刻揭示了传统存在论的根本错误,还对实际上是其基石的实在论和“外部世界”的证明问题进行了釜底抽薪式的解构和批判,揭示其本质的谬误。这使得存在论从此必须从一个新的出发点开始。与哲学史上许多经典不同的是,它一出版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之所以如此,除了其本身固有的价值外,还在于深刻揭示了人们正在经历的西方文化的危机及其深层次的问题,它回答了时代的问题,切合那个时代,也是我们时代人的思想感情。

从中国近现代“西学东渐”一百七十年来的历史进程看,中国对西学的接受不可谓不热,但实际上接受状况并不好。其中的关键问题在于,我们还没有真正进入其中。西方人至今一直认为西方文化的核心是哲学。不仅哲学家,西方的大思想家和大科学家们也都这样认为。在古希腊,除了数学和天文学等少数学科之外的几乎所有学科,都归在哲学的大类之中。中国人要了解西方文化,无论是艺术、文学还是历史,不懂西方哲学是不行的。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哲学教育的高校教师,张汝伦非常强调当前阅读经典并正确理解经典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一般认为,海德格尔另一部与《存在与时间》一样伟大的著作是他全集的第65卷《哲学贡献》。张汝伦在德国的导师冯·海尔曼教授是这本书的编者,也是海德格尔晚年的助手。海尔曼教授当年开课讲授这本书时,有一位老人每天风雨无阻,冒着德国冬季的严寒到学校听课,不为学位,也不为职称,只是“为真理而真理”。这位老人给张汝伦留下深刻的印象:“德国能出那么多大家,是因为这个国家的内在质量非常高。”最近几年,张汝伦在复旦上课时,也发现有越来越多的成年人回到课堂听他讲哲学,虽然完全理解这些内容有些困难,但他们还是坚持听讲和记笔记。这说明还是有一部分人重视经典的价值,也体现着中国社会精神层面的进步。

《存在与时间》思想的革命性与内容的丰富性,使它当之无愧地成为西方哲学史上的一部经典著作,没有这部著作无与伦比的世界范围的影响史,20世纪的哲学和21世纪初当下国际的哲学讨论都是不可理解的。《〈存在与时间〉释义》不仅解释了《存在与时间》的文本本身,也通过照应海德格在此之前和之后的思想发展,呈现它在海德格尔思想道路上的独特地位。

要读那些在历史中的确产生了深远、广泛影响的作品。深远性可以从作品经历的时间来衡量。广泛性则是指,它不仅在自身领域,而且对其他各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尼采和海德格尔的哲学,比如孔孟、老庄、墨家、宋明理学等。这些经典作品是千锤百炼、经得起历史考验的,人类会不断从这些经典里寻找智慧、寻求安慰,人类正因为有这些伟大的经典著作才觉得还有希望。这样的经典著作值得我们反复读,一代一代人都去读,因为它们形成了我们的精神遗传基因,也是人类思想和精神不断成长所需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养料。

读经典绝对不能有一种把玩古玩的心态。中国古人就认为,研读经典不仅是学习,而且是一种自我完善的途径和过程,是一种存在方式。为什么我们不能认为王阳明的思想同我们现在所谓的后工业社会、商品社会、信息社会的人有关呢?为什么我们读自己的经典却只是觉得是在读古书,只能带着某种“好古”的态度?为什么人们会觉得中国古代哲学和我们现在的生活没有关联呢?这些问题,的确值得我们思考。这样的思考恰恰是与西方哲学家的态度是一样的。

张汝伦教授说,根据我从事西方哲学研究和教学的经验来看,两类人都遇到一个共同问题,即读西方哲学原著时感到十分困难。并非仅仅是哲学爱好者会有此感,事实上,专业学者看哲学原著有时也非常困难。西方哲学原著的确特别艰深,因此阻挡了很多人对之的理解。西方人写过很多《存在与时间》原著导读性质的书,这些书并不一定能很好地帮助中国学生和读者解决困难。我经眼的许许多多西方学者解释《存在与时间》的著作大却都没有采取紧扣文本,逐章逐节逐段解释,每句话都有着落的方式,而这正是我国古代经典注疏的方法。我们古人在诠释注疏经典时,甚至都不放过每一个字,俾使经典的胜义不至忽略和遗漏。德国哲学大家大都思想深刻,表述深奥晦涩,诠释他们的著作,大而化之,笼而统之,泛泛而谈的话,对一般读者帮助有限,因为那些哲学大家的每一个命题、范畴和概念,都可能有非常丰富的意思,不详加解释读者就无法真正读懂整个文本。而且还会出现读者懂的地方,解释者详加解释,而读者希望得到帮助和启发的地方解释者却一言不发。

在写《〈存在与时间〉释义》之前,张汝伦教授就认真考虑过该如何为经典释义,借助中国古代经典注疏的方法,用一段一段很地道的注释对《存在与时间》加以解读,这非常符合他要尽可能把中国读者会碰到的困难和问题解决掉的初衷,其理想效果也应该是:只要耐心地读这本书,天资和文化水平尚可的人,都可以由此对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有比较好的接近和理解,就可以直接过渡到读原著的程度。

于是他不知多少次细读海德格尔原作,并尽阅各国十几种导读性作品,将海德格尔的有关思想放在西方哲学史和思想史的背景中进行比较研究。坚持“以海解海”,用海德格尔自己在不同上下文或不同文本中相似的话语来解释有关的文本,只有参照他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表述,才能确定他的意旨所在。尤其是因为海德格尔的表述方式和语言非常特殊,最大程度利用了德语的内在张力,常常别出心裁地、创造性地使用德语。同时,本书也坚持哲学释义学的解释立场:没有“客观唯一的”解释,但有合理的解释。所谓合理的解释,就是要符合作者的一贯思想和根本立场。在此前提下,阐释者还是有很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的。经典诠释的目的不是提供标准答案,而是引导读者进入作者和文本的思想世界。

另外,本书的一个重要进展是因为考虑到海德格尔是一个对自己的哲学非常认真的哲学家,尽管《存在与时间》一出版就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但他却在以后的岁月里不断对这部著作加以检讨和反思。这些检讨和反思有些表现在他自己的《存在与时间》的样书上写的大量旁注上,这些旁注对理解《存在与时间》和海德格尔哲学本身都非常重要。而《存在与时间》的中译本就没有这个附录。因此,本书在诠释这些旁注出现的相关段落时尽可能加入了这些旁注,读者通过这些旁注可以看到海德格尔后来是如何进一步解释或反思这些相关段落或文字的。

《存在与时间》思想的革命性与内容的丰富性,使它当之无愧地成为西方哲学史上的一部经典著作,没有这部著作无与伦比的世界范围的影响史,20世纪的哲学和21世纪初当下国际的哲学讨论都是不可理解的。《〈存在与时间〉释义》不仅解释了《存在与时间》的文本本身,也通过照应海德格在此之前和之后的思想发展,呈现它在海德格尔思想道路上的独特地位。

猜你喜欢

海德格尔著作原著
读原著学英语(三)
柴文华著作系列
赵轶峰著作系列
杨大春著作系列
李帆著作系列
海德格尔的荷尔德林阐释进路
漂流瓶
实践哲学视域下海德格尔的“存在”
拔牙
死亡是一种事件吗?——海德格尔与马里翁的死亡观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