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验式教学的实验研究
2013-03-15邱小艳宋宏福
邱小艳 宋宏福
摘要:选取156名大学生作为被试,采用实验组一对照组前后测设计,考查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用的可行性与有效性。结果发現:对照组实验前后心理健康水平差异不显著,而实验组除性心理障碍与依赖因子外,其余因子与实验前相比均有了显著改善。此外,实验组学生对教学效果给予了更高的评价。这表明与心理专题讲座相比,体验式教学在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升心理健康水平上更有效,教学效果更好。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验式教学;实验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124(2013)01-0095-04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日益突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近年来备受关注。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该课也因此成为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载体。由于师资、设备等因素的限制,各高校几乎都是以专题讲座的方式进行,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果也不理想。因此,如何改革現有的教学模式,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效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体验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受去领悟知识,再回归实践的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模式借鉴吸收了生命哲学、情感心理学、后現代知识论、对话理论关于体验特征与意义的深刻论述,对于知识学习、人格健全、完整生命的成长与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模式,用富有生命力的体验和感悟取代枯燥的说教。在体验式教学中,教师利用案例分析、情景创设、话剧表演、游戏演练、脑力激荡等方法和手段,精心创设一种适宜的情境和情感氛围,学生以团队方式分工协作参与其中,以自主独特的方式认识、思考、体验和感悟周围世界,然后在教师的组织下,全体学生共同交流、分享体验、提升认识,从而获得新知识、技能,激发个体的内在价值和生命活力。
体验式教学目前被应用于一些学科的教学以及职业培训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有部分研究者对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运用进行过相关的理论探讨,但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运用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到底如何,尚缺乏相关的实证研究。鉴于此,本研究以教育实验的方式,将体验式教学融入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之中,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二、研究方法
1.对象
采取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从我校大一文、理科专业各抽取两个班,将其中的一个文科班、一个理科班作为实验组,其余两个班作为对照组。实验组76人,对照组80人,每组男女人数比例大致均等。
2.工具
(1)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该量表是国家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中的测试工具之一,由郑日昌负责编制。量表共包括12个因子,104道题目,采用5级计分,从“没有、偶尔、有时、经常、总是”分别记1-5分。量表根据每个维度的T值,划分为症状较明显、可能有症状、一般、无明显症状4个水平,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2)自编简易教学效果测评表,主要用于了解学生对教学效果的满意程度及课程对自我的帮助情况。
3.程序
先采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集体前测。之后实验组以班为单位开展体验式教学,围绕“新生适应、自信提升、人际交往、情绪管理、两性关系、感恩教育、挫折应对”等7个专题进行(表1),每次90分钟左右;对照组也以班级为单位,主题相同,授课教师也相同,但以心理专题讲座的方式进行。课程结束后再用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两个组的学生进行后测,并采用自编的教学测评表对教学效果进行测评。
4.数据处理与分析
采用SPSS17.0对所有实验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
三、研究结果
1.实验组与对照组心理健康量表前后测结果比较
由表2可见,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各因子上均无统计学显著差异,对照组在实验前后的差异亦不显著,但与对照组相比,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大多数因子上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实验组实验后在躯体化、抑郁、社交退缩3个因子上虽与控制组不存在显著差异,但与实验前相比仍有显著差异。除性心理障碍、依赖两个因子外,实验组在其余各因子上均较实验前有显著改善。
2.实验组与对照组教学效果测评结果比较从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上看(见表3),实验组学生对教学效果的满意度远远高于对照组;在谈及课程对自己的帮助方面,实验组的评价也远高于对照组。
3.两组学生的主观报告
课程结束后以写心得体会的方式深入了解学生对课程的评价,结果发現:实验组所有学生均对课程给予了充分肯定,不少学生在心得体会中提到“没想到大学校园里还有这种真正触动人心灵的课程,希望大学四年里该课程能持续开设。”在陈述自己的收获时,“提高自信”出現了41次,“积极乐观”出現了27次,“宽容或接纳”出現了46次,“信任”出現了30次,“赞美与欣赏”出現了15次。此外,许多学生还通过教学解决了一些发展性的问题,其中25人提到“更了解自我”,27人提到“提高了人际交往技巧”,15人提到更懂得“珍爱生命、感恩他人”,17人提到“有了明确的目标和规划”,10人提到“能更积极地面对挫折”。学生在评估课程中对自己触动最深的部分时,相当多的同学提到了感恩教育中的情景模拟活动“我生命中最重要的4个人”,当代表着生命中最重要4个人之一的纸条被撕毁时,感觉似乎真的突然失去了某个重要的人,現场气氛顿时凝固。经过这一活动,很多学生都表示更懂得珍爱自己和身边的人。相比之下,对照组学生在谈及收获时只是泛泛而谈,多数学生认为学到了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上课比较轻松,但在课程对自己的具体帮助方面鲜有涉及。
四、讨论
1.不同教学模式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实效
研究结果表明:实验后,除个别因子外,实验组学生在自信、人际交往、情绪控制等各方面的心理健康状况均较实验前有了显著改善,而对照组学生与实验前相比差异不显著。这说明相比传统的心理讲座,体验式教学在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升心理健康水平上相对更有效。
传统的心理专题讲座模式侧重的是心理健康知识的宣教,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在于掌握心理健康的有关知识,而在于提高大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体验式教学模式通过情景剧、游戏、活动等方式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体验,使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和经历来建构心理健康知识,体验、感悟知识背后的意蕴,通过体验与实践形成优良的心理品质。相比之下,体验式教学更符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提高心理素质的要求。
体验式教学之所以有效,与体验式教学自身的特性、教学方案设计的合理性以及积极的课堂氛围密不可分。首先,体验式教学强调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丰富多彩的活动及成员之间的体验与感受分享一方面丰富了成员的心理体验,另一方面也为每个参与者提供了交换经验、相互学习的机会,使其对事、对人、对己有更清楚的认识,促进其自我反思、自我领悟、自我成长。体验式教学注重情景的创设,真实或模拟的社会情景可以帮助成员学习和实践有效的行为模式,并将经验延伸到课堂以外的日常生活中去。其二,教学方案设计的合理性是体验式教学发挥效果的重要前提。我们的方案经由教研室所有教师共同研讨后制定,在注重趣味性的同时,也突出了针对性和实用性,因而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改变。其三,积极的课堂氛围是成员改变的重要条件。在这种真诚、温暖、接纳的课堂氛围下,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最大程度的开放自我,释放消极情绪,在相互接纳的气氛中获得成长。
2.不同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
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远远高于对照组,学生的收获更大,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首先,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心理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的体验,这虽然便于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系统知识,但学生的情感难以激发,学生的体验难以产生,这种没有情感体验的认知获得,容易出現知情剥离、知行脱节的現象。而体验式教学将心理健康知识寓于情感体验、交往互动、反思领悟、行为训练中,不仅关注知识的获得,也关注其“情感”和“行为”,强调知、情、行三者之间的整合,因而收效更好。
其次,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旁观者、接受者,而在体验式教学中学生是积极参与者,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有研究证实:“一个成年人通过阅读的信息可学习到10%,听到的信息可学习到15%,而体验过的知识却能学习到80%。”“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种亲身经历产生的体验和感悟是刻骨铭心、终生难忘的,所产生的效果也是单纯的知识传授所无法比拟的。
最后,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师生之间的交流是单向的,而体验式教学则变单向交流为多向交流,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讨论与分享,学生在多元互动的学习活动中获得丰富的体验,从而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教学效果自然更显著。
3.实验前后个别因子差异不显著的原因
本研究发現:实验前后实验组在性心理障碍、依赖两个因子上差异不显著。这或许是由于我们的专题中并未涉及性心理方面的有关内容,因而无明显改善;而依赖与个体的人格密切关联,故在短期内收效不明显。此外,导致依赖因子差异不显著的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我们所选择的对象是90后的大一新生,多数是独生子女,由于长期的家庭教养模式导致其个性方面依赖倾向较突出,因而难以在短时间改变,但仍呈現下降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