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创造认识论与教育创造人才论探究田汉族
2013-03-15卢曲元谢少华李克勤
卢曲元 谢少华 李克勤
摘要:创造是一个最根本的哲学概念。将创造引入认识论,就形成了一种新的哲学理论——人类创造认识论,它具有与以往认识论不同的本质与任务、规律和方法。用人类创造认识论的思想和方法研究教育,就形成了教育创造人才论,其基本内容包括:教育创造的本质、规律与价值。人类创造认识论与教育创造人才论是一种新的哲学理论和教育理论,对理论创新、社会创新发展、教育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创造;创新;人类创造认识论;教育创造人才论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124(2013)01-0018-13
人类创造认识论与教育创造人才论,是现代哲学和教育理论发展中提出来的新问题,需要深入探讨研究。虽然目前我国的哲学和教育理论研究在不断繁荣,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总的来看,原创性成果还是不多,有世界影响的成果更少。究其原因,还是解放思想不够,限制了理论工作者的创造性发挥。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大胆地彻底地解放思想,对哲学和教育理论进行原创性的研究,促使哲学和教育理论有新的突破性发展,以期中国的哲学和教育理论能够走向世界并与世界共享。为此,我们提出了人类创造认识论与教育创造人才论两个新概念,并进行了初步理论探讨,抛砖引玉。
一、人类创造认识论的提出及其基本观点
认识论是探讨人类认识的本质、结构、认识与客观实在的关系,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认识的真理标准等问题的哲学学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认识论成果也越来越丰富,人类认识论不断向前发展。人类创造认识论是研究创造认识、人类创造的本质与规律的哲学理论,它是在总结以往认识论发展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反映新时代需要的一种新哲学理论。人类创造认识论的提出具有深刻的思想根源、广泛的实践基础和内在知识逻辑。
1.人类创造认识论是人类认识智慧的继承发展与创新
(1)中国认识论发展的启示中国认识论的智慧集中体现在对知行关系的探索。早在我国春秋时期,先哲们就已开始对认识来源、认识可能性、主体认识能力等问题进行了考察。如子产说:“政如农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终。朝夕而行之,行无越思,如农之有畔,其过鲜矣。”(《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子皮也说:“非知之实难,将在行之。”(《左传》昭公十年)这是中国最早提出的认识论知行观。其后,《尚书》中明确提出:“非知之艰,行之惟艰。”这就是著名的知易行难说。此后,围绕着这一问题,出现了不同认识论学派,并明显地表现出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就唯心主义知行观来说,主要有老聃的“不行而知”、孟轲的“行有不慊于心,则馁”、庄周的“坐忘”、董仲舒的“法天之行”、王弼的“不行而虑可知”和郭象“坐忘”的玄学知行观,程颐、朱熹的“知先行后”说、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就具有唯物主义思想倾向和唯物主义的知行观来说,主要有孔子的“听言观行”、墨翟的“言足以复行者尚”、苟况的“行高于知,知明而行”、韩非的“言必责其用,行必求其功”、王充的“知物由学、学贵能用”、张载的“知由内外之合”、王夫之的“行先知后,行可兼知”、颜元的“习而行之”、戴震的“血气心知”、孙中山的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知行观。中国传统认识论或者强调了认识的能动性,或者强调了实践的能动性,不断扩展知的对象(天、地、人,事、己),突出强调了知与行的关系。尽管他们都有许多不足,但提出的许多观点至今都是有价值的。毛泽东是中国认识论的集大成者。他在《实践论》中全面深刻地论述了认识来源于实践,指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面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他还根据中国革命的经验,提出认识发展过程中两个飞跃理论:即感性认识能动地上升到理性认识道路和理性认识能动地回到实践的飞跃。毛泽东全面继承丰富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知行学说和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他运用实践论指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和影响。这些思想认识,特别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断追求新知的精神和改革创新精神,是人类创造认识论的思想基础和文化基础。
(2)西方认识论发展的启示西方认识论,从古希腊罗马时代到公元19世纪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出现了许多不同的学派。如赫拉克利特的朴素唯物主义、德谟克利特的感觉反映论、柏拉图的唯心主义理念论、亚里士多德的唯物主义思想等。这些观点对其后认识论的发展影响是很大的。16世纪以后,认识问题成为哲学各学派争论的焦点。有唯物主义经验论(如培根、洛克、狄德罗、爱尔维修、霍尔巴赫等)和唯理论(如笛卡尔、斯宾诺莎等),唯心主义经验论(如休谟)与唯理论(如康德和黑格尔),还有折中调和理论等等。其中以唯心主义认识论与机械唯物主义认识论影响最大:前者以黑格尔为代表,他将认识看成是绝对精神自我实现的过程;后者以费尔巴哈为代表,它看到了唯心主义认识论缺陷,试图恢复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权威,将人看成是纯粹自然的产物。总的看来,旧唯物主义坚持了物质第一性观点,强调主观对已有的客观现实反映,尽管反映是能动的,但将反映的对象仅仅指向物质世界,而且对物质世界的反映也是简单化、机械化、教条化的,根本忽视了精神世界的创造性和人自我的创造性。
唯物主义认识路线是正确的,但它把人的认识过程简单化了,在理论上势必导致双重结果:“一方面只知道自然界,在另一方面又只知道思想。”这样,旧唯物主义认识论不能充分表达人的创造性在反映客观世界中起的复杂而神奇的作用,不能充分揭示主体在认识中的积极性和能动性(积极搜索外部世界信息,追问其背后的根源,大胆地想象,产生出新的主观世界内容,并创造未来的新世界等)。
唯心主义认识论对认识主体的能动性作过深入探索和精湛研究,发现了认识过程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揭示了认识辩证法,特别是看到了怀疑的重要意义。如莱布尼茨强调了认识的创造性,认为构成世界,万物的真正元素是精神性的存在——单子(没有部分、单位的实体),“它们是能凭借创造而产生的”,“创造出来的单子是有变化的,这种变化在每个单子中都是连续的。”这些观点对创新认识论研究是有启发的,其认识方法论特别是辩证思维方法也是有价值的。但由于他们在认识的本体论上是本末倒置的,否定了物质第一性和实践的创造性。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机械反映论、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错误,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坚持了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和反映论原则;把实践引入了认识论,科学地解释了思维和存在、主观和客观在认识过程中的相互关系,阐明了认识是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还把辩证法运用_于反映论,进一步揭示出人的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有规律的运动过程,并且与人所特有的能动性不可分割。这就为认识论提供了真正科学的基础,实现了认识论史上的伟大变革,成为唯物主义认识论崭新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能动性和实践革命性的观点是人类创造认识论的理论来源。
此外,还有自然科学理论、社会科学理论、信息科学认识论以及系统论等科学成果,也为人类创造认识论提供了一定的思想理论基础,应该体现在人类创造认识论的理论体系中。此处不必详述了。
2.人类创造认识论是现代社会整体发展的灵魂
创造是当今世界总的和最根本的特征,其核心是创新。创新精神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并对人类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新的时代精神。从创新内容上看,有观念、理论、知识、思维、产品、服务、工艺、制度、机制、科技、管理、文化、教育、政治、社会等方面的创新;从创新主体上看,有个体、团队、组织、国家、跨国集团等;从创新方式上看,有市场创新、网络创新、虚拟创新、协同创新等;从创新程度上看,有原始创新、模仿创新、集成创新、全新型创新等。创新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创新精神已贯穿于时代主题和历史潮流之中,融入到社会心理和社会文化之中。在更广的范围内创新泛指一种新思想、新能力、新过程、新变化、新进步、新成效和新局面的产生。
伴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高新精密的技术手段和科学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实践和认识领域,人类认识能力空前提高。从认识主体来看,出现了人机复合、多样化、专业化趋势;从认识客体看,创新实践促使了认识客体内涵不断丰富,呈现出客体从宏观向微观、从实在向虚拟的变化趋势;从认识中介看,主体和客体的中间环节更加复杂,创新实践不断克服认识中介的阻隔作用,使其出现了高速度、高精度、智能化、虚拟化、网络化趋势。从认识手段和方法看,愈来愈多样化、精密化,各种仪器、电子计算机、模拟方法、模型方法、数学方法、符号系统等广泛运用于认识过程中,与之相适应,思维方法也不断创新。这样,认识结构问题(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等关系)、认识过程问题、认识形式和内容关系等问题等更加突出。新理论应用、创造实践、科学预见、超前反映等等,已经成为现代认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总之,高度抽象和概括人类创造实践和创造认识的成果,全面揭示创新的时代内涵,使创造成为现代社会整体发展的灵魂,是人类创造认识论建立的实践逻辑。
3.人类创造认识论是当代认识论的新发展
认识论作为对人类认识反思的理论,只有在追踪科学、社会发展和人类认识发展轨迹同时,不断“改变自己的形式”,才能进一步开发人类认识新领域;才会最终对科学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类认识发展产生现实而有效的指导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认识论研究出现了繁荣景象,形成了许多派别,影响比较大的有舒炜光的科学认识论、欧阳康的社会认识论、夏甄陶的发生认识论、李晓明的微观认识论、冯契的广义认识论等,他们的不同主张丰富了认识论研究成果。20世纪末期,创造开始进入了哲学研究视野。有学者提出了创造是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创造不仅仅应当是当代哲学研究的重心,哲学发展的研究方向,而且应当作为哲学发展的一个新的形态来对待和研究。”有学者提出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形态——“创新实践唯物主义”。有学者尝试对创造实践进行认识论研究,探索当代认识论的创造本质。还有学者提出“创造认识论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具有不同的研究内容和特征”,并试图建立创造认识论。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现行的认识论仍然是一种传统认识论,即主体性认识论。”没有从整体上揭示当代认识论的创造本质,对创造问题的哲学研究还存在着严重缺失,表现在:一是理论研究不够深入,如人类创造认识的概念界定、内在结构、发生机制以及社会历史作用等基础理论方面研究力度相当不够,也未能取得广泛的认同与共识;二是对当代实践和相关学科成果的反思与抽象还不够;三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类创造认识论思想挖掘不足,对实践观点和实践唯物主义的认识仍过多地停留于既有的理论框架之内。如虽然提出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任务,但更多地强调认识和改造过去、现在的物质世界,对创造新的物质世界、精神世界、人的自身新世界及其整体新世界的认识很不够;虽然强调了认识能动性,包括创造性,也阐述了实践的创新成分,但并没有明确把认识和实践的创新提升到认识论灵魂的高度。
目前,创新的意义已超出了技术经济学的范围,正向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乃至哲学等学科全面渗透。我们认为,创造是时代精神的灵魂,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发展成为一种新的理论形态——人,类创造认识论,反映了时代发展的新认识和新实践的内在逻辑,它是中西方认识论发展的最高阶段。
二、人类创造认识论的基本主张
人类创造认识论是在正确吸收以往各种认识论发展的科学成果和现代自然科学认识论、社会科学认识论、信息科学认识论和系统论发展成就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把创造首次引入认识论,进而构建成为人类创造唯物主义、人类创造辩证法和人类创造认识论,并使这三者统一起来。由于这三者的内容是相同的,可以包含在“创造认识论”这一概念中。人类创造认识论是一种新的哲学认识论,正确地反映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自身客观存在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因为从宇宙中存在的各个星系和各种物质,到地球上存在的各种物质,如生物、植物、动物,再到人类社会和人自身的各种事物,都是自己创造自己。其中,特别是人类不仅能自己创造自己,而且还能创造自然界的没有的各种东西。因此,人类创造认识论中的“创造”这个哲学新概念,比实践概念的内涵更全面、更深刻、更丰富、更高级,是实践概念的深化和发展,它既高于实践,又强于实践,具有更强大的创新生命力。它不仅能让我们更好地认识与改造世界,而且能更好地创造新世界,促进新世界不断向前发展。可见,作为一种时代精神、普遍理念的“创造”,升华了人的本质,是人类认识论发展的新逻辑起点。其基本理论观点有:
1.人类创造认识的本质、特征
为了正确把握创造认识论的本质,必须对创造这个新的哲学概念的本质属性作进一步的阐述。
创造是人类的自觉自由的创新实践活动,反映了人类最高本质。首先,高度创造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人类历史就是创造活动发展的历史。人类主体的创造实践经历了自发创造、自觉创造和自由创造3个阶段。创造实践与以往的重复性活动不同在于目的、内容、手段、结果上都体现出了“新”的特征;这种新,既可以表现在一个方面,也可以表现在许多方面。正是这种“新”,才是人本质力量最重要的表现。人的本质力量就在于创造出以往依靠自然所不能产生出来的东西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其次,创造作为一种认识活动,具有和一般认识活动相同的本质:反映、选择与建构的统一。但作为一种特殊认识活动,创造认识的特殊本质就是创新性,表现为“人的活动过程中所取得的活动结果具有首创性,主要是指在原有活动基础上,活动过程、活动方法、活动结果具有独创性、新颖性等”。认识的“创造性”超越了认识的意识性和自觉性等认识的“能动性”,是比“能动性”更高一级的认识形式,是对认识论发展的新贡献和创造。
创造具有多种本质属性:客观性。创造是人脑特定功能的表现,是一种感性与理性统一的物质活动,表现在创造的主体、对象(客体)是可以感知和理解的客观实在。创造结果是作为事实外在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东西。1)实践性。创造是实践的产物,创造随着实践深入而发展,创造成果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实践。2)目的性。自然界、人类社会与人自身的一切创造活动都是有目的的。3)能动性。主体在创造过程中不仅拥有自觉意图和目的,而且伴有主动的适应性行为。4)社会性。创造总是有赖于一定的社会需要、资源和条件,创造主体是社会的人。5)发展性。创造过程也是认识深化的过程,深化的认识又对新的创造实践产生巨大推动作用。6)创新性。创造本质上都是创新,即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代替旧事物。7)永恒性。创造是永恒存在的,只要客观世界存在,创造就会存在,世界在创造中不断存在与发展。人类不断创造自己,又不断创新世界。
2.人类创造的基本要素与功能
创造作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是一个动态的体系。它有以下几个要素:即创造的承担者,创造活动的对象、目的、手段、方式和结果等。创造活动的承担者是指自然界万物和人类社会中的人是创造的主体,是创造中的能动因素。创造的对象,即创造的客体,是指创造活动所作用的客观世界和客观事物,包括各种物质产品、各种精神产品和各种人才产品。创造的目的是人类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是人自我完善与人类幸福发展。创造的手段是指创造性的各种工具。创造的方式是指主体在创造中运用的各种方式方法。创造的结果是在一定目的下,以一定手段和方式作用于客观对象所产生的结果,是创造的各要素相互影响的产物,包括新物质产品、新精神产品、新的自我和新的世界关系等。
创造具有多种功能:动力功能。创造作为人类的一种本质,能够推动人类不断进行创造活动,达到丰富世界和完善自我的目的。发展功能。创造活动自身矛盾运动能推动人类社会和人自身的积极变化。超越功能。创造本质上是创新,不断推陈出新,不断创造出各种新事物和实现自我超越。
在人类创造认识论中,创造是一个核心概念。它是认识的基础、源泉和动力,也是检验认识的标准;从其发展过程来说,它是永恒的,由创造感性认识发展到创造理性认识,又由创造理l生认识发展到创造性实践,这样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不断创造出各种新事物。这就是人类创造认识论的实质。
3.人类创造认识的任务
人类以往的认识论都是探讨如何认识世界问题;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不仅揭示了如何认识世界,还提出了如何改造世界的任务;而人类创造认识论不仅提出了如何创造性地认识与改造世界,更强调了创造世界的任务。创造新世界是人类创造认识的基本任务,即要揭示人类如何创造物质新世界、精神新世界和人类自身新世界以及3个新世界的整体关系,构成为一个整体新世界的过程与机理。
(1)创造物理新世界它是指创造物质的新属性与形态、物质新结构与新功能以及创造物质新世界的生产与管理组织。其一,创造物理新世界。这是指用物理的原理与方法创造物质的新世界的一切内容,以满足人们的衣、食、住、行需要。其二,创造化学新世界。它是指用化学的原理和方法去创造物质新世界的一切内容。化学家特别重视合成,认为合成新物质和新分子是未来改造世界和创造社会生产力的强有力手段。据英国科学家詹姆斯·马丁统计,1950年人类所认识的化合物只有100万种,目前人类认识的化合物就有400万种了。其三,创造信息科学新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和信息处理技术正进入经济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科学领域。近年来,信息产业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经济一个很大部门,信息科学创造的产品不断向更高更新的水平发展。如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促进了社会生活的极大发展,给社会创造了巨大财富;近年来,光电子技术又迅速发展,光子计算机将代替电子计算机,即光脑将取代电脑。其运算速度比普通的电脑快1000倍,其功能也是普通电脑望尘莫及的,它能为人类创造更丰富的物质新世界。未来,人类还会不断拓展创造物质新世界的内容和方法,不断创造新真善美的物质新世界。
(2)创造精神新世界精神新世界是指人的意识与思维活动的一切新内容与形式。创造精神新世界是指创造人的意识与事物活动的新内容(人类社会的政治、法律、道德、文化、教育、卫生、保健等的意识、功能、思想理论、制度等)与新方法。它凭借大脑对感知和储存的信息进行加工改造与创造,从而形成精神世界新产品,如新思想观念、概念、定理、定义、公式、法则、理论体系与方法以及文学艺术作品等。人类创造精神新世界是人类创造物质新世界的直接反映,具有意识性、能动性、创造性、发展性等特征。其中,创造性是意识的核心,是精神最根本的特殊属性,因为“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创造性表现在创见、想象、灵感和发现发明中。
(3)创造人自身新世界它是指人类创造自己的一切新内容与形式。人是世界的创造者,在不断地创造着物质新世界、精神新世界和人自身新世界。而人要更好地不断地创造物质、精神和人自身新世界,起决定作用的就是要将创造人自身新世界的事情做好。创造什么样的人自身新世界?这是一个核心问题。创造人自身新世界包括:创造人自身渊博知识、崇高思想意识、创造思维能力、丰富想象力和很强创造力、高尚道德行为、全面和谐发展的身心健康(生理、心理、道德、社会适应4个层次的健康)。上述6个方面的内容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互相促进的统一整体。怎样创造人自身新世界?其路径一是计划优生,二是创造教育,三是掌握创造人自身新世界的基本途径与方法。其中,对于每个人来说,最根本的就是认识自己、创造自己,做到理想崇高、超凡脱俗、勤奋学思、质疑探究、知难行难:迎难而进、知行统一、不断创造。
以上所述创造物质新世界、精神新世界和人自身新世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和统一的,三者构成为一个新的统一的整体世界。这就是人类创造认识论的根本任务。
4.人类创造认识论的基本规律
人类创造认识论的基本规律是:
(1)事物自动变化发展规律因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自身的一切事物,都是自己自动变化发展着的,而不是外力推动的。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人们只有正确认识其发展规律,把握和运用好客观规律,才能使事物自身变化发展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使事物变化发展得更新更好。
(2)事物矛盾对立统一规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与过程都存在内在矛盾;事物内在矛盾,既统一又斗争,推动着事物的不断发展。矛盾既有普遍性和绝对性,又有特殊性。人们在认识和创造世界的过程中,在承认矛盾普遍性和绝对性的前提下,具体分析和把握矛盾的特殊性,极为重要,不同性质的特殊矛盾只能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这一规律在人类创造认识论中具有核心地位与作用。它揭示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的源泉与动力,提供理解一切事物“自动的钥匙”,说明事物联系和发展的本质内容。它贯穿于人类创造认识讫的其他各条规律中,是深刻理解这些规律的基础。
(3)事物质量互变规律世界上一切事物,由于内部矛盾两个方面存在的统一与斗争所引起的发展,都是通过量变与质变两种基本形式来实现的。量变是指在事物原有基础上,保持自己质的规定性的数量界限范围内所发生的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使事物处于相对稳定状况。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一种质态转变为另一种质态的迅速的、显著的变化,是由旧质向新质的飞跃。量变与质变是对立的统一,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构成事物发展的无限多样性,构成整个世界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无限多样性的发展过程。质量互变规律要求人们在创造实践中,既要重视量的积累,又要重视质的飞跃,扎实努力工作,不失时机促进事物质变,推动事物新发展。
(4)事物否定之否定规律任何事物都包含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事物内部矛盾的这两个方面的统一性与斗争性所引起的事物发展过程是由肯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3个阶段构成的前进的周期运动,是曲折性与前进性的统一。事物的发展是通过新事物否定旧事物来实现的。事物否定之否定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但它表现的形式,根据其条件不同,因而呈现出多样性。因此,对事物发展的否定之否定过程应作具体的分析,要正确把握其普遍性与特殊性,以便指导人们正确认识与改造世界,而更重要的还是去创造新世界。
(5)事物创真善关、去假丑恶规律这条规律是矛盾对立统一规律的扩充、深化和发展。真善美与假丑恶是对立的斗争与统一。人类创真善美、去假丑恶规律就是要有创造新的真善美,去掉非科学的、错误的、有害的认识。具体说,就是要创新汰旧,创真去伪,创善去恶,创美去丑,使新真善美占主导地位,抑制和消除假丑恶,从而促进新事物更好的发展。这是人类社会和人自身普遍存在的事实与现象。真善美战胜了假丑恶,就产生了新真善美。
这5条基本规律中,对立统一处于核心地位,它贯穿于其他各条规律中,使其成为一个统一体,全面揭示了一切事物的本质及其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全面整体掌握这些规律,对指导创新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5.人类创造认识论研究的主要方法
创造认识论的研究是一种高度复杂的创造认识和创造实践活动。需要在已有认识论研究方法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和发展。其主要方法包括:
(1)高度分析与高度综合法它是从整体上多方面多层次去分析综合研究的方法,是人的认识的能动性与创造性的表现。现代科学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对任何复杂科学,越是从整体角度对各个部分、方面或要素做出精确分析与综合,就越能获得科学认识。高度深入分析能把握事物更深层的本质,把人的认识引到新的深度、广度和高度。高度综合使人们认识事物进入到一个更新的境界和高度,发现新视野,形成对事物的整体的新认识。同时,高度分析与高度综合是辩证地联系在一起的,高度分析以高度综合为归结,高度综合以高度分析为条件。由于高度分析与高度综合法贯穿于形成概念、进行推理和构成理论体系的整个创造思维过程中,所以,它是人们创造新知识、新智慧、新思想和新技术等不可缺少的方法。
(2)高度科学抽象和高度科学概括法它是形成概念和理论的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过程和方法。高度科学抽象法就是指在掌握丰富的合乎创造实践的感性材料基础上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一类事物、属性、关系中抽象出某些事物的属性关系,正确反映事物内部矛盾,揭示事物的整体的辩证运动过程的本质规律和理论体系的方法,是人类用科学概念、创造思维来创造性反映事物共同特点的能力和方法。高度科学概括则是形成与一定概念内容与外延相对应的事物、属性、关系的总和的创造性认识活动过程,其目的是认识事物共同本质。高度科学抽象和高度科学概括,在概念和规律的形成上是相辅相成的。高度科学抽象和高度科学概括出来的高级概念、理论及其体系,使人们创造认识由感觉上升到理论思维,更深刻、更全面反映事物的整体本质及规律。人们用它,才能不断创造新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其他各种科学的新思想理论、技术和方法,从而指导人们更好地改造和创造新世界的活动。
(3)系统方法它是指从系统观点出发,综合和精准考察整体与部分之间、部分与部分之间、整体与外部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运用数字语言定量地精确地揭示对象运动状态和规律,以达到最佳处理问题的方法,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和最优化性特点。它为运用数理逻辑和计算机来解决复杂系统问题开辟了道路,为认识、研究、设计、构想系统客体和进一步探索结构复杂的客体奠定了必要的方法论基础,对创造各种新事物具有重要意义。
(4)科学实验法包括自然科学实验法、理想实验法和社会科学实验法。自然科学实验法是人们为了一定目的,利用科学仪器设备人为地控制和模拟自然来进行操作,理解自然现象的各种因素关系的一种方法。现在自然科学的重大突破,一般来自经过科学实验取得理论,以较少的代价取得很大的经济效益。例如基因学说成功运用于农业、卫生医疗事业的发展,核链式反应实验成功运用于国防和其他事业的发展等等。这证明科学实验方法是人们有效地创造世界的强有力的武器。理想实验法是人们在思想中对物体运动变化进行逻辑推理过程,在创造性认识客观事物中具有重要作用。与科学实验不同,它是一种思想活动,无法在实验中进行实验,但其理论结果是可以通过科学实验来检验的。社会科学实验法是在现实背景下,采用个别试验方式,在取得典型先进经验后进行大规模推广的一种方法。现已成为经济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方法。
(5)调查研究法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对社会事实与现象进行广泛的多方面多层次的接触和了解,全面充分地掌握有关客观事实和现象的历史、形状和发展趋势的一种重要方法。做调查研究是探索事物发展的创造认识过程,是高度分析矛盾,科学正确解决矛盾的过程和有效方法,是人们认识与改造世界,特别是创造新世界的有效方法。
(6)发现发明法它是一种发现新思想理论和新事物的方法,是建立在勤奋学思行的基础上,质疑和探讨研究人类以往创造的一切认识和一切客观事物,辨析其合理性与不合理性,特别是发现其不合理性和不足之处,并进一步思考如何改进它,进而提出新观点、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仅使人们创造更好的效益,而且能激励人们更好地创造新世界。
以上这几个主要方法,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他们的相互作用,具有巨大的创造生命力,是人们创造新世界的有效的认识工具和思想方法。
三、教育创造人才论的理论主张
教育创造人才论是用人类创造认识论的思想理论观点,从本体论、价值论、实践论等维度探讨研究教育创造人才论问题的理论主张。主要探讨教育创造人才的本质与规律、价值、方法与途径。其基本理论观点如下:
1.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与创造
教育起源问题,一直是教育史上和古今教育理论界关注的问题,有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此做了大量研究和论述。有各种不同说法,如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劳动起源论、社会生活起源论与人自身发展需要起源论等。这些观点有的是错误的,有的是有一定道理的。目前,比较流行的是劳动起源论。该起源论从劳动层面说明教育的起源,言之成理、持之有故,有一定道理。但是,从多方面、多层次来看,它还有一些缺失:一是教育起源于劳动未能深入揭示教育起源的本质。因为从人类自身产生和发展来看,人类是自己创造自己,同时还创造了自己所需要的各种东西,如创造了语言与思维,创造了劳动和劳动工具与使用劳动工具的方法,创造了反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一些思维观念、道德规范、社会风俗、生活习惯以及教育等等。所以,教育并非劳动创造的,它本质上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二是劳动起源论未能正确揭示语言先于教育的存在,而强调两者同时产生,这是不符合事实的,是一个明显的缺失。
我们曾经提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创造与交往。现在我们仍然坚持这个观点,并作进一步地说明:第一,教育是由人类的创造与交往产生的。创造性是人类最根本的特性。创造使人类具有超越动物界和自我的性质。人类在创造自身的同时,还创造着其自身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各种事物和各种东西,如各种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各种思想观念以及形成人自身的意识、语言、思维、教育等等。教育是人类的创造物,并为人类的创造服务。交往是指人类社会人们之间的创造活动关系。交往促进相互了解、相互帮助、共同发展,使人们不断获得更大更新的发展自由。所以,交往本身包含着教育,是教育产生的一个重要来源。需要强调的是,人们在通过用语言交流思想活动、创造实践活动、生活经验活动等一系列的过程中,可以创造许多新思想、新语言、新行为活动。随着人类的创造与交往不断得到新的发展,教育的内容也不断更新。第二,人类的创造和交往蕴含着多方面多层次的教育。一是人类在创造使用各种工具进行交往合作,从事生产劳动与生活活动,在获取物质生产和生活资料同时,不断对新生一代进行着多方面多层次的教育。二是人类在创造与使用各种精神生产与生活资料进行各种精神生活活动同时,对新生一代也进行着多方面多层次的教育。三是人类的创造和交往,不仅创造了物质与精神生产与生活资料,而且创造了人类自身的繁衍与教育。人类自身的繁衍过程,也是一个教育过程。第三,总结交流人类创造与交往的知识、经验、技能以及思想行为规范,并将它传播给新生的一代,是教育产生的一个重要源泉。人类各种创造和交往活动是在不断进行的,它所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与技能以及思想行为规范的内容也不断丰富,又通过教育不断地传授给新生的一代,不断适应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这是教育产生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源泉。
总之,教育起源于人类创造与交往,与以往的教育起源论不同,它是从人类的创造本性出发,强调人类的创造与交往直接产生教育和发展教育,论证了教育起源和发展的本质问题。
2.教育思想理论是人类教育创造实践的精神成果
人类创造了教育,教育创造推动教育实践活动不断向前发展。其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进行总结经验,这就产生了新的教育思想理论,并用它来指导教育创造实践活动。所以,教育思想理论是教育创造实践活动的经验概括和总结,是教育创造实践活动的产物。中国最早的教育思想理论集中体现在孔子的《论语》中。比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理论要早100多年。《论语》中的教育思想是在前人和孔子自己的办学实践中产生的,其教育思想具有创造性、进步性,如以人为本,有教无类;全面发展,因材施教;道德首位,文道统一;勤奋乐学与勤奋学思结合;启发解惑,平等讨论;交往学友,互相学习;反省自讼,提高修养;温故知新,鼓励探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等。其后《大学》、《中庸》、《孟子》、《礼记》、《学记》、《荀子》,秦、汉、唐、宋到明清的诸子百家的教育思想,是对《论语》的继承和发展,是构建教育创造人才的思想理论根源和基础之一。
从西方以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理论、罗马的昆体良的教育思想到16~18世纪的夸美纽斯、洛克、卢梭、爱尔维修、康德、赫尔巴特、裴斯泰洛齐、福禄培尔、第斯多惠、乌申斯基,再到19~20世纪的蒙特梭利、杜威与凯洛夫以及现代西方各派的教育思想理论,从不同角度提出了符合其时代特点的教育思想,并对当时和以后的很长时间都产生了广泛影响,也是教育创造人才论的一个重要思想理论来源的基础。
现代中国的孙中山、蔡元培、陶行知、毛泽东、徐特立等的教育思想,以及现在广大教育理论研究者和教育实际工作者创造的教育思想理论,也是教育创造认识论的一个重要思想理论来源的基础。
教育创造人才论是在创造性地分析吸收上述3个方面的科学的合理的教育思想理论基础上,由教育、教育创造、教育课程、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5个科学概念组成的教育创造人才论的思想体系,是一种全新的完整的科学的教育思想理论,具有指导教育创造实践活动、促进人自我创造和创造社会发展所需的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促进人的自身和社会全面和谐发展的新价值。
3.教育的本质就是创造性地认识人与创造人才
用人类创造认识论的观点来考察教育本质,就是创造性地认识人与创造人才。因为教育的对象是人,要对人进行教育活动,首先就必须认识人的本质(本性)是什么。
古今中外有许多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对人的本质发表各自不同的见解。从中国历史上来看,《尚书·泰誓上》说:“惟人万物之灵。”孔子主张“性相近,习相远”、孟子主张人性善、荀子主张人性恶、告子主张人性无善无恶、王充主张人性有善有恶、王夫之人性“日生日成”等。在西方,德谟克利特否认人是被神创造出来的,认为教育创造了人的“第二本性”。普罗泰戈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把人看作是一个对理性问题给予理性回答的存在物。柏拉图认为神创造世界,神以各种金属创造不同的人,人的灵魂由理性、意志和情欲3个部分组成,与其相应有智慧、勇敢和节制3种品德,这三者各有其不同的地位与功能。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政治动物”、“社会的动物”。洛克认为人的本质是感性与理性的存在物,提出人性“白板说”。爱尔维修认为人是一个能够感受外物作用的有机体,自爱利己和趋乐避苦是人的一种永恒的本性。康德认为人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人既是目的又是手段。费尔巴哈认为人的本质就是理性、意志和爱。马克思批判地接受了费尔巴哈的人是从自然界产生出来的、属于自然界一部分的观点,强调了人的社会性本质。杜威认为处于世界中心地位的是人,人的全部生活就是他作为一个生物有机体能动地适应和改变环境;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就是经验或者说经验包括人。柏格森认为生命是一种求生存、求创造的意志或本能的冲动。海德格尔提出人的存在乃是指人的主体完整的存在,人的本质就是人的自由。可见,人的本质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各家观点不一,但都或多或少有道理,其中,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观点更有道理,拥有更多的真理性。但是,对这个问题,马克思既未也不可能穷尽真理。事实上,人类认识是永远无法穷尽真理的。
人是世界的创造者,是自然性、社会性和创造性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自然性是构成人的本质的基础,社会性是形成人的中心,创造性是人的本质的创造生命力,是人区别其他一切动物的最重要的特征,也是区别于最先进的智能机器人的主要特征。现代社会人是地球上唯一能独立自主的创造性动物,其创造性包括主观能动性、发现发明性与创新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除自然界天然存在和生长的,都是人类的独立自主创造出来的。现在,人类不仅能创造自然界已有的各种东西,而且还能创造自然界没有的各种东西。人类社会发展已经证明,而且还将继续证明,人的独立能动的创造性智慧与能力是无穷无尽的。现在人类创造了世界的各种奇迹,今后还将创造更多更高水平的各种奇迹来推动人类自身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这是人的创造性本质最高体现,是人的最高本质。
教育是人创造出来的,具有创造的本质特征,它揭示了人的本质的发展要求。把每一个人创造成为优秀人才,这是由教育创造本性所规定的。教育创造本性表现为:教育思想方法论的创造性;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及其活动的目的、内容与方法和过程的创造性;教育创造本性的不断发展性。创造本性的根本作用就是对人进行创造,即运用一定教育思想理论,用科学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把现有人创造成为具有一定思想意识、知识智慧、行为能力、身心素质的不断变化发展的优秀人才,进而促进人类自身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这就是教育创造性地认识人与创造人才的实质。
4.教育创造人才的基本规律
教育创造人才的规律是指在教育创造人才实践过程中相关要素的本质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具有客观性、本质性、必然性、发展性。教育组织和教育者不仅要创造性地认识人,认识人的创造性本质,而且要按照人的创造本质发展需要去全面发展人的本质;只有按照教育规律去改造与创造人,才能真正把人创造成各种优秀人才。教育创造人才的基本规律有4条:
(1)教育与自然和谐发展相适应规律它是指教育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存在着内在的本质联系。教育要认识人与创造人才,就要适应和促进自然和谐发展。这是因为人来源于自然,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人由自然界进人人类社会之后,其本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发展,成为世界的创造者,能创造物质、精神与人自身与教育等各种事物,推动整个世界不断向前发展。因此,教育要科学地创造性地认识人与创造人才,首先就必须使教育与自然和谐发展相适应,并促进教育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教育要与自然和谐发展相适应,必须对自然和谐发展有科学的认识与理解,并在教育创造实践中正确去实施它。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自己创造的,它包括物质的、精神的。无生命的与有生命的各种事物,他们构成为统一的整体,并有规律地不断运动变化和谐发展着,这是客观存在的。教育要切实与自然和谐发展相适应,就是使教育创造的目的与任务、内容与方法、创造主客体、教育教学创造的全过程以及教育管理服务等都具有自然和谐发展的教育要素、结构与功能。例如教育创造的目的与方法,不仅要对培养造就各种人才进行环保、防控污染、节约利用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友好和谐相处的教育,而且还要重视培养造就发展绿色经济所需的各种环境保护、防控污染和节约利用自然资源等各种优秀的专业人才,以提高教育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2)教育与社会全面和谐发展相适应规律它是指教育创造人才与社会全面和谐发展存在内在本质的必然联系,教育创造人才要适应和促进社会全面和谐发展。其主要内容是教育创造人才要适应和促进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科学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事实上,社会各方面的发展是经常处于既平衡又不平衡的统一状态,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社会经济变化发展经常先于政治变化发展,而政治变化发展又经常先于文化变化发展,而文化变化发展又经常先于社会生活变化发展。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其自身也是矛盾对立统一,是经常处于既平衡又不平衡的统一状态,不断走向全面和谐发展。教育要与社会全面和谐发展相适应,推动社会全面和谐发展,就是教育要为社会和谐发展提供各种优秀人才,去不断创造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和社会生活统一整体和谐发展。
(3)教育与人自身的全面和谐发展相适应规律它是指教育与人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内在本质的必然联系,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人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人的身心和谐发展是指人的身心统一的整体的全面和谐发展。人的身体全面和谐发展是指人的身体五官端正、四肢健全,五脏六腑俱全、正常,整个身体的机能健康运转,具有旺盛生命力。人的心理全面和谐发展主要是指人的知、情、意、行与个性的整体的统一全面和谐发展。具体来说,就是崇高理想、高尚思想意识、勤奋创造知识的欲望、创造智慧、坚强意志、健全人格和独特个性等方面和谐发展。人的身体与心理的全面和谐发展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互相促进的统一整体,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表现在人的不同年龄阶段上,其发展的性质、结构内容和功能作用都是各有其特征的。所以,教育要与人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相适应,就必须按人的各年龄阶段特征进行创造人才的各种内容、原则和方式方法。
(4)教育与自然、社会与人自身统一整体发展相适应规律教育与自然、社会与人自身统一整体发展存在着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教育必须适应于促进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全面和谐发展。这条规律是由教育的前3条规律统一构成的整体总规律,它的结构与功能大于教育前3条规律之总和。它能充分发挥教育创造性地认识与创造人才的作用,使教育最大限度地最有效地适应自然、社会和人自身和谐发展的需要,通过更好地创造出各种优秀人才,去创造自然、社会与人自身全面和谐发展的新世界。
总之,教育规律由1条总规律和3条基本规律构成一个整体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还包括多方面多层次规律。例如,教育教学规律、教育管理规律等等。教育规律是教育活动的法则,只有按照教育规律的要求进行教育创造人才的活动,才能取得成功;否则就会遭受挫折与失败,造成巨大的损失。按照教育规律进行教育改革,必须引起特别关注。
四、教育创造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原本动力
1.教育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演变
教育既然是由人类的创造与发展产生的,那么,教育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究竟起着什么性质的作用呢?这是人类至今尚在深入探讨的问题。总的看来,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观点归纳起来,大致为3种:一是兴国治民工具论,如《礼记·学记》中就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习”。今天大多数学者都坚持教育兴国论主张。二是社会系统工具论,如孙中山明确提出教育是立国的要素;杜威认为教育是社会统治延续的工具。三是造就人才工具论,如北宋的胡瑗在《松滋县学记》说:“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这3种观点,从不同的方面揭示了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都有一定的道理。其中,尤以教育兴国论把教育摆在战略地位和优先发展教育,培养社会现代化建设所需优秀人才的道理比较充分。但是,我们进一步思考:为什么教育能起到兴国治民和造就人才的作用?教育自身的本性是什么?它自身的动力是什么?除了能够起工具作用以外,它自身还有没有目的?这些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不深入思考和全面探讨这些问题,兴国治民人才论也只能停留在一定的方面和一定的层次上。这样,认识和处理问题,会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和片面性。现实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就是如此。
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应该在教育与社会发展的整体上、内在的关系中准确理解和把握。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社会生产关系是经济基础,政治法律思想理论及其制度是上层建筑。社会物质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社会发展的原本动力。这是有片面性的。因为它没有全面揭示社会发展的原本动力。事实上,人类社会发展的原本动力不止一个,而是多个。例如:政治、文化、教育都也是社会发展的原本动力。这是因为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是紧密相结合,而教育是将人造就成人才的社会生产。它们构成为社会的一个整体生产系统。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入研究和探讨了社会物质生产和物质生产力,而对精神生产和精神生产力,以及人才生产和人才生产力尚未深入研究。我们提出社会发展的多元动力的整体系统,考察事物和问题,把政治文化作为社会发展的一个原动力,把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又一个原本动力,不仅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事实,而且也是完全符合人类社会认识发展的规律性。这是我们运用人类创造认识的哲学思想理论研究得出的基本结论。
2.现代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原本动力
教育之所以能够兴国和造就人才,推动社会整体生产和生活全面和谐发展,其本质在于它能创造社会的物质、精神和人才财富,不断推动社会的变化发展。
(1)教育能够直接创造社会物质财富,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这是因为教育活动最基本的最主要的是为受教育者传授文化科学技术知识和思想道德规范等知识与技能。其中科学技术知识是属于物质生产力,它能为社会创造各种物质财富,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推动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现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科学研究、科学实验相结合,能够创造出新技术,例如,袁隆平研究出来的杂交水稻和王选研究出来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和电子系统,为社会创造出更新更多的物质财富,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推动人类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不断向前发展。
(2)教育能够直接创造社会精神财富,不断推动社会向前发展教育传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属于社会的精神生产力,能创造出社会的各种精神财富,推动社会精神文化生产和生活不断向前发展。特别是学校教育教学与哲学、各门社会科学(亦称人文科学)研究相结合,能够创造出各种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新的道德规范与行为习惯等,如哲学教育与哲学研究相结合,提出新的哲学思想理论,能够树立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思想方法论,提高人们认识、改造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创造各种新事物,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和整个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
(3)教育能够直接创造社会的人才财富,推动社会的发展教育创造人才,是教育的天职。教育一方面以自身的整体结构(即由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组成的纵向结构和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构成的横向结构)创造社会所需的各种人才;另一方面以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提供前提条件与基础,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满足人自身和社会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推动社会更好地不断向前发展。教育直接创造社会的人才是社会最宝贵的财富。因为人才具有的特殊作用,它能创造一切更美好的未来,能够创造各种新的美好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人才财富,使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为真善美的新世界,使人类不断创造与享受美满幸福的生活。总之,教育能够直接创造社会的新物质、精神和人才财富,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这就是教育成为社会发展的原本动力的理由。
五、人类创造认识论与教育创造人才论的意义
理论研究的目的一方面指向理论本身,一方面指向实践。人类创造认识论与教育创造人才论不仅发展了认识论和教育理论,而且为当前和未来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实践的创新发展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人类创造认识论的意义
(1)人类创造认识论研究的理论意义人类创造认识论区别于传统认识论的特点在于强调认识的创造性、实践的创造性;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是将认识的创造性和实践的创造性提到人类本质的新高度,并将创造认识和创造实践整个统一起来,继承、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其理论贡献是:1)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观点。强调创造实践本身所具有的内在创造本性,指明了它与以往的实践不同,揭示了人们创造认识产生的根本原因。2)突出了人类认识的创新本质。没有创新,人类就不可能成为万灵之长;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发展和人类自我的完善。将认识的创造性看成比能动性更高一级的认识形态,超越了知识论层次上的认识的能动性,体现了人的最高本质。3)更加重视指向未来的创造认识和创造实践的关系过程及其成果。以往的哲学注重于认识世界,注重于对过去实践的认识,而忽视正在发生变化的世界和正在进行的创造实践,更忽视将要产生的人类创造实践和未来世界。这是以往哲学的重大缺陷。我们认为人类认识过去的世界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认识和创造现在和未来新世界。4)强调人的自我创造。人是自己的第一个创造。这种自己创造自己的新世界和自己本质的特点,是人共有的本质,是人的诸多本质特性的最集中、最完整、最高层次的统一本质。5)反映了哲学自身发展的创新性。哲学的生命力不仅在于解释世界,而且在于创造新的世界。在认识论体系中引入创造概念,深入探讨创造认识和创造实践本质特征,把握创造认识和创造实践的内在逻辑与规律,形成人类创造认识论,突出人在创造新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将对整个认识论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2)人类创造认识论研究的创新实践意义人类创造认识论研究是应时而生的,它的产生源于现代生产和生活实践的现实需要,对于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创新实践价值。1)它是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哲学基石和理论前提。大力提升创新能力特别是自主创造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已经成为21世纪各国发展的首要战略。面对全球都在探索如何进一步密切科技、经济与社会之间联系的新形势,我国同样也采取了启动“国家创新系统”、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等一系列重大措施。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理解人的创造性,以及如何才能真正培养创造性人才,有效地促进我国各行各业劳动者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只有从哲学上深入研究创造认识的本质、特征、结构、机制及其环境要素,总结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方法,厘清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知识创新等的功能以及相互之间的辩证关系,才能协调好各种人类创造认识成果,促使它们形成有机和最有效的理论体系,从而为自主创新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理论支撑和理论引导。2)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知识创新的理论动力。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知识创新都是人类创造活动,是人类创造认识论研究的现实基础和理论出发点,而系统的创造理论研究又将反过来对现实的人类创造活动产生强大的理论推动和引导力。3)为精神世界的创新提供理论思想方法论。目前,人类精神生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要解决精神层面问题,也必须从哲学高度开展研究。人类创造认识论研究成果可以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精神危机找到合理出路。如要深刻认识到人的精神内容与形式的多样性和不可替代性,要充分重视发挥精神的创造功能,要掌握创造精神新世界方法,要创造精神新世界的好环境,改革社会风俗习惯,变革创造精神新世界内部机制,提高精神产品质量等。为此,就必须培养创造型精神产品生产者、管理者、宣传者,克服目前存在的专制思想、盲目服从、思维懒惰、因循守旧、裹足不前以及急功近利、唯利是图、弄虚作假、抄袭剽窃、自欺欺人等丑恶现象,正确地吸取传统文化的思想道德的精华,坚持法制、自由、民主与和谐导向,营造人人自由勤奋学习、研究、创造的社会氛围和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2.教育创造人才论的研究意义
教育创造人才论是一种新的教育哲学理论,它不仅是批判传统教育理论的理论武器,而且是中国教育实践改革的新的理论基础;深入研究,可以促进中国教育理论走向世界。
(1)理论意义1)合理批判传统教育理论的武器。目前中国教育实践的基本特征是教育体制统一性、教育模式同质化、教育内容知识化、教育质量评价数量化。其认识论根源是:长期以来把教育当成培养人才的政治活动或者经济活动,将学习活动简单理解为知识掌握的过程;忽视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文化性、创造性,不断强化教育的工具性和手段价值,过分限制学校的办学自主性,抑制了教育工作者的创造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可见,传统教育理论是知识论认识论和教育工具论为基础的,无法真正培养出创造性人才。教育创造人才论本质上是一种个性化教育理论,它立足于人的本质的创造性、需求的多样性、素质的差异性,强调教育的开放性、自主性、创造性,强调教育作用在于创造合适的环境和条件,发挥每所学校和每个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每所学校有特色地发展、每个学生的最优化发展,引导每个学生产生持久的学习愿望和创新动力。因此,要创造新的教育世界,必须澄清错误的教育认识,将人类创造认识论作为新的理论基础,将工具论的教育功能观转化为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原本动力观,将同质化的办学思路转化为个性化、多元化的办学思路,将知识为中心的教育过程转化为学生创造性发展过程。2)系统形成教育创造的观念。教育创造人才论可以转化成一系列教育观念,包括教育创造目的观、学生观、教育创造主体观等。创造视野中的教育目的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学生个个都是具有创造性的有思想、情感、个性的身心统一发展的活生生的人,是教育创造的主体。教师应当尊重、爱护和发挥他们的学习探究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自由地读书、思考、想象、批判与创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鼓励他们尊重人、爱护人、关心人、乐于助人,做思想品德高尚的人。现代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创道、创业、创智能、创身心统一整体全面发展教育,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各种优秀人才。
(2)实践意义教育创造人才论将对教育实践产生全面而深刻的影响。首先,它可以为中国教育发展与改革提供动力支持。创造教育需要创造教育理论来指导,但这种理论既不是单一的创造心理学理论,也不是技术层面的创造方法论,更不能简单移植经济学创新理论和创造学的一般原理;要用创造哲学的观点和方法开展教育哲学元研究,形成新的教育认识论。教育创造人才论是运用人类创造认识论来研究教育创造的理论。用创新的观点来指导教育政策规划与教育改革,将对中国的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改革产生颠覆性影响,为教育实践创新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其次,它可以促进教育实践的发展内源性转型。中国教育实践的发展依赖中国教育理论创新。中国古代的教育理论,特别是孔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终生学习等思想已经产生了广泛的世界影响,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近代教育史上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创造教育思想,蔡元培的学术自由、兼容并包教育思想也对教育实践发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今天的教育改革中涌现的许多教育理论主张,如主体教育论、生命教育论等,也对实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目前中国的许多教育理论研究,大多是从国外简单移植的,以发达国家作为改革的参照系,缺少中国文化底蕴,最根本的是教育实践缺乏创造灵魂。在人类创造认识论的指导下,总结古今中外教育创造认识成果和国内外教育创造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教育创造人才论,抓住了教育创造的精神实质,并贯彻在教育过程始终,有利于营造学校环境的创造性(如鼓励标新立异、承认失败的价值等),培养创造性校长、教师,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习惯,将促进中国的教育实践发生根本性变革。再次,它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提供创造人才资源。教育是国家创新系统的基础,是推动社会创造活动的强大武器。一个国家能否涌现大批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关键在于教育。而创造性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如何重视培养原发创造性问题。研究表明,原发创造性与一个人的人格特质如个体的认知风格、情感智慧、无意识动机等等紧密相关。所以,主体究竟能否激发其原发创造性,需要按照人的创造本性进行长期的培养才能逐步形成,早期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起着关键作用。我们坚信,运用教育创造人才论,开展创造性教育,将会为中国未来培养大批优秀的创造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