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小额信贷运行模式比较
2013-03-15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霍 红 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福利主义小额信贷
福利主义小额信贷是一种传统的模式,在18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之前,依靠国家补贴帮助穷人的盈利或者非营利性质的小额信贷都属于福利主义小额信贷,这种形式现在仍然大量存在,大量发展中国家的政策性银行大多从事此项业务,包括我们的农行,当前主要被一些社会展机构和非政府组织所推崇。孟加拉国的乡村银行和乌干达的国际社区援助基金会是福利主义小额信贷的典型代表。
福利主义小额信贷的主要目标是扶贫,强调小额信贷项目对改善穷人经济和社会福利的作用,追求贷款资金应有效地直接借贷于穷人,其他的目标都是围绕着这一核心价值,将追求服务机构自身实现自负盈亏、保持机构的持续性放在次要地位。福利主义小额信贷认为,一方面若小额信贷机构为达到可持续性提高利率,将变得越来越商业化,机构的盈利动机将取代社会目标,小额信贷机构会倾向于服务较富裕的人群从而失去扶贫的初衷;另一方面,减缓贫困永远是政府和慈善家的首要目标,补贴不消失,而非营利性机构在实现硬预算约束的情况下同样可以实现有效经营,若一味强调可持续性和营利性,可能会失去慈善家和政府的的捐赠。然而由于其过度依赖政府补贴,一旦外界补贴消失,小额信贷机构将难以为继,长久的为穷人服务的扶贫目标也就更加无从谈起。
二、制度主义小额信贷
制度主义小额信贷更加注重的是小额贷款机构经营的自负盈亏和自身可持续性。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专家把制度主义小额信贷直接称为可持续小额信贷,目前正被CGAP以及主要成员组织如世界银行等积极推广,也是国际上主要推崇的小额信贷模式,以印尼的拉基亚特银行(BRI)、BKD和Bancosol为代表。
制度主义小额信贷模式更加强调小额信贷管理和目标设计中的机构可持续性,认为不应该把目标群体紧盯在最贫困的人群上,而应放在那些不能获得正规金融机构贷款但有致富能力的人群上,并且可以定制较高的利率以覆盖成本保证自负盈亏。制度主义小额信贷认为,补贴使小额信贷机构失去动员储蓄的动力从而丧失储蓄这一重要的资金来源,受补贴的小额信贷还会受各种政治力量的影响从而使机构经营缺乏效率,终会走向倒闭;另一方面由于寻租效应补贴贷款往往不能真正送达需要它的贫困者手中,而可持续性小额信贷机构拥有更多资金和更好的效率为更多需要脱贫致富的贫困人口提供更多的帮助。但由于其一切都以利润为导向的规范准则也会使小额信贷机构转向更富裕和更有信用的人群服务,从而偏离“减缓贫困”的初衷。
三、福利主义小额信贷和制度主义小额信贷的区别
福利主义小额信贷和制度主义小额信贷,后者和前者的根本区别在于其对双重目标的侧重选择。除此之外,两种类型的小额信贷因其目标的侧重性,在目标客户瞄准、利率设定、还款方式、制度框架等方面也有诸多差异。
(1)可持续性
前者认为可持续性不重要,一旦出现亏损,政府和慈善机构会不断提供补贴;而后者认为可持续性是最注重的问题,如果不能持续,机构就很难生存。
(2)目标客户瞄准与对客户的看法
前者的目标客户为贫困人口,尤以妇女为主。其将穷人用户视为没有还款能力的受益人,因此必须对给他们的贷款以补贴。而后者将客户定位于贫困线以上有偿还能力及信用合格人群,其视客户为有偿还能力的客户,他们能为适合他们的高效的产品和服务支付必要的利息。
(3)制度框架与法律地位
前者将小额信贷作为项目进行运作,不需要获得合法的地位,只能在项目期内为目标群体提供服务和支持。项目结束,服务和支持也将随之终止。而后者则创建可持续的小额信贷机构,持续地为客户服务。赢得合法地位对其非常重要。
(4)资金来源与利率设定
前者的贷款资金主要来源与政府发放的补贴及国际机构的低息贷款和赞助,因此其只需要覆盖成本的低利率。而后者主要依靠自有资金和储蓄资金,为了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其将利率设定为商业化利率。
(5)信息系统与评估依据
前者主要考虑捐助人的需要,评估时着重于效果;而后者只考虑管理本身的需要,以利润为导向,试盈利为可持续的资本,评估时着重于机构运作状况。
四、小额信贷运行模式的选择及建议
社会服务功能与机构的可持续性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小额信贷作为一项金融制度安排,应该兼具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两者缺一都不能成为完善和规范的小额信贷项目。在我国进行小额信贷建设时,应建立多元化的发展模式,积极学习世界各国成功的小额信贷发展经验,发展各项专项基金同时解决扶贫和效率的双重难题,在履行小额信贷的社会责任的同时,制定遵循经济规律的运行机制,实现制度主义与福利主义的有利结合,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小额信贷运行模式。
[1]杜晓山.应及早对公益性小额信贷作出制度安排.财经界,2011,(9).
[2]易伯明.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可行性研究.金融时报,2009,(8).
[3]谢玉梅,郭建伟,朱群芳.《小额信贷发展比较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