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众传播中的受众贫富差距:信息鸿沟

2013-03-15乔新玉张国伟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鸿沟差距媒介

乔新玉,张国伟

(1.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100024;2.商丘师范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自从古登堡发明活字印刷机以来,大众传媒的技术革新层出不穷。时至今日,大众传媒的队伍已经不再局限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的范畴,扩编至来势汹汹的各类新媒体。大众传播的繁荣景象令人陶醉,学界、业界甚至受众自身都为其所带来的信息环境改良而欢欣鼓舞。从宏观的人类传播历史来看,大众传媒在改良人类信息环境方面确实取得了飞跃式的成功;从微观的媒介使用来看,受众在信息使用方面的差距正在拉大而不是缩小。考虑到信息时代的核心资源乃为“信息”的前提,受众在信息方面的差距将会转变为物质财富上的差距,并进而形成恶性循环。

一、贫富差距在信息时代中的新表征:信息鸿沟

20世纪70年代,蒂奇洛等在《大众传播流动和知识差别的增长》一文中首先提出了信息鸿沟的假说。信息鸿沟理论认为,经济状况好的人比经济状况差的人在信息获得、理解和使用方面更有优势,而信息优势将进一步拉开人们在经济状况上的差距。

图1 信息鸿沟中的恶性循环

信息鸿沟指向的是在人类整体信息环境大幅度改善的同时,个体信息环境相对恶化的情况。对于那些信息环境相对恶化的个体而言,他正处于马太效应的怪圈中。《圣经·马太福音》中有一个关于优劣积累、劣势累积的故事。需要外出的主人,将家中货币三等分给三个仆人,让他们分别保管。一个仆人对这份钱分文未动,另外两人则分别投资,投资的结果是一盈一亏。主人回来后对投资成功的仆人奖赏,让他拥有更多;对投资失败的仆人惩罚,让他失去更多;对不盈不亏的仆人,则不赏亦不罚。后世的人们从这个故事中引申出了“马太效应”,用于描述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传播学等活动中,优势不断加强而劣势不断被强化的现象。马太效应发生在大众传播的受众信息接触领域时,我们便称其为信息鸿沟。信息鸿沟是新时代中贫富差距的重要表征和形成原因。从现实的视阈来看,进入本世纪以来,随着“贫富差距拉大”和“弱势群体”问题在我国现实生活中的日益凸显,分配正义不但已成为上至党和政府,下至广大群众经常谈论的话题,而且还成为众多理论工作者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1]

信息鸿沟中的经济差距和信息差距的循环往复是如何形成的呢?经济差距引发的信息差距更容易获得人们理解:富有的人可以购买更好的信息、使用更好的媒介、拥有更好的教育背景去解读信息,进而获得信息优势;贫穷的人无力或不愿购买好的信息、不能使用好的媒介、常常在解读信息方面逊色几分,进而处于信息劣势地位。信息差距向经济差距的运行是如何展开的呢?信息社会区别于传统社会的特质,在于其核心资源——信息。核心资源在社会资源交换中处于中心地位,它可以与其他经济资源进行直接交换。这就意味着,在信息社会中,信息可以与货币、权利、物资、劳动力进行直接交换等等。

信息鸿沟源于受众在媒介使用方面的差异,所以新媒体在灭失信息鸿沟方面没有直接功效。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将手机、网络等大众媒介普及至“众生”,而且极大地提高了信息的生产、传播效率。受惠于数字技术,人们拥有便捷的信息渠道和丰富的信息海洋。信息已经丰富到了需要人们研究“信息爆炸”、“注意力经济”的程度。数字技术带来的便捷渠道、丰富信息与信息鸿沟的消弭并不相关,反而可能会加剧信息鸿沟。数字技术背景下的信息鸿沟被研究者称为数字鸿沟。数字鸿沟是由不同主体在使用信息通讯技术获取和利用信息资源上存在的差距所造成的信息贫富分化问题,从本质上讲则是信息资源获取和利用的不平等。[2]公平是对现实分配关系与他们自身利益关系的一种评价。[3]数字技术应当为人们带来普遍的福祉,而不是加剧贫富差距,加剧不公平。

二、信息鸿沟的归因分析:媒介素养

(一)媒介素养是一种后天习得的能力

受众在媒介使用方面的能力、素质和修养称为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4]

值得注意的是,媒介素养理论建立在这样一个假设之上:受众在媒介使用方面是需要学习的,因而个体在媒介使用中便拥有不同程度的能力、素质和修养。这个假设是否成立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答另外一个问题:清朝人穿越到今天能不能看懂电视。这个问题有点难以验证,我们可以将时间从清朝拉近至现代:偏僻山区里的老爷爷、老奶奶看得懂电视吗。经验告诉我们:不能。偏僻山区的老年人尚且看不懂电视,穿越回来的清朝人便更加难以看懂。这说明:看电视是一种能力,是需要学习的。环顾我们的社会,并不存在培养电视收看技能的专业机构,但是包括小朋友在内的人们仍然看得懂电视,这又是为何呢?这是因为人在成年累月的电视收看行为中学会了“看电视”。

目前,电视是所有大众传媒中接触门槛教低的一种:只要经过一定时间的观看,不认字也可以看得懂电视。电视的接触门槛高于广播,低于报纸、杂志、手机(智能手机)、网络等等大众传媒。

如果媒介使用是一种后天习得的能力、素质和修养,即如果人们在媒介素养方面存在着差异,那么这种差异是如何形成了信息鸿沟呢?

(二)媒介素养与信息鸿沟

媒介素养影响受众对高质信息的接触。传统媒介受众、新媒介受众的分野,在数字技术普及的社会背景下,变得模糊不清。个体常常既使用传统媒介,又使用新媒介。繁忙的受众面对海量的信息能够进行有效处理吗?百年来,人们生产、传播信息的能力得到了迅速的提高。与之相对应的是人们处理信息的能力却并没有显著提高,这是受制于个体信息处理机——大脑,并未相应大幅度进化的影响所致。这是信息冗余的本质原因:信息生产和传播的能力提高了,而信息理解的能力并未显著提高。当人们被海量信息淹没的时候,媒介素养是将人们渡至高质信息彼岸的小船。

媒介素养影响受众对信息的理解能力。文字和图像都是符号而已,这些符号背后的意义才是人们所要传递的内核,而符号和意义共同构成了信息。这就是说,书上的每一个字都是符号,这些符号所能在人脑中引发的联想物才是意义。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意义是信息的内在核心。作者将所要传递的信息用符号表达出来,这是编码;读者通过阅读将一堆符号解读为意义,这是解码。当意义从传播者那里经过编码、解码程序,最终抵达受众那里时,受众的个体差异渗透到了意义的解读中。每个受众的解读都略有差异,这就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原因。这种略有差异的解读在很多时候将影响受众对关键信息的捕捉。同样是看新闻,某位观众却有可能从 A地旱灾的报道中看到猪肉即将上涨的信息。

图2 编解码中的意义变形

媒介素养影响受众对信息的偏好,而经济利益诱使媒介更加注重为优质人群服务,而受众偏好为媒介提供了目标受众筛选的契机。媒介素养的形成伴随着受众媒介使用实践的过程。在这一实践过程中,受众的信息偏好逐渐形成并与媒介素养形成互动。这里,我们主要从媒介素养对受众信息偏好影响的角度,来看经济利益在信息鸿沟形成中的作用。在宏观经济不景气与广告主缩减广告预算的情况下,强势卫视频道将成为广告主首选的广告发布平台,广告收入将继续保持稳健增长,最终在新一轮的卫视竞争中胜出。[5]

三、狙击信息鸿沟:提高经济弱势群体的媒介素养

信息鸿沟是受众的信息差距和经济差距不断拉开,并且二者之间相互促进的一个运动发展着的过程。数字技术所带来的信息繁荣并没有像它表面看起来那样,消弭受众经济差距在信息使用中形成的不平等。

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9.9%。[6]随着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迅速普及,大众传媒终端缺乏所导致的信息鸿沟正在得到大幅度的缓解,而媒介素养对信息差异的影响则仍有加剧之势。

数字鸿沟是信息鸿沟的一种,特指数字信息技术方面的鸿沟。美国最先提出并着手解决数字鸿沟问题,1995年,美国商业部电信与信息局(NTIA)发布被互联网遗忘的角落:一项有关美国城乡信息穷人的调查报告,报告中对数字鸿沟现象进行了具体描述,详细揭示了当时美国社会不同阶层人群采纳和使用互联网的差别。或许,信息鸿沟根植于经济系统、社会系统运行中的一些规律,难以完全消弭。但是,通过对媒介素养方面的有意识的提高,可以帮助经济弱势群体在媒介使用方面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阻断或减弱经济基础对信息使用的影响力。

首先,培养经济弱势群体对切合生活利益的严肃信息的兴趣。对密切关联生活实际的严肃信息的关注,是经济弱势群体借助信息提高经济能力的开始。在图1中,经济差距和信息差距的关联包含两个方面:经济优势与信息优势的关联;经济劣势与信息劣势的关联。从中可以看到,经济能力和信息能力之间的高度关联性。经济弱势群体的媒介使用常常是为了缓解生活、工作压力,通过娱乐获得身心放松。媒介素养的提高可以从培养经济弱势群体对切合生活利益的严肃信息的兴趣开始,利用信息能力和经济能力的关联度,实现对经济能力的提升,形成良性循环。

其次,提高经济弱势群体的阅读能力。相对于图像,文字是严肃的,它更加擅长说理和分析,能够更深刻地诠释现象和问题。搭载着数字技术的春风,图像传播和信息碎片化传播成为大众传播中的新时尚,受到受众的广为追捧。图像和碎片化的信息,从冷热媒介的角度来看,都是热媒介的产物,即:信息的使用过程,较少需要受众加工,是一种高度“易消化”的信息。从媒介使用的愉悦度来看,图像和碎片化的信息更容易理解,因此更受追捧,但其中的理性成分较之文字逊色不少。对于文字阅读能力的系统掌握,可以提高受众信息的解读和理性思维能力。

再次,增强经济弱势群体的传播互动行为。大众传播媒介对于互动的热情,前所未有的高涨。互动,使得大众传媒可以更好地规划其传播行为,以便获取目标传播效果。但是,这不是互动作用的全部。对于受众而言,互动可以成为其影响传播者行为,进而影响整个传播模式链条的重要工具。应当鼓励经济弱势群体对于大众传播媒介的反馈行为,积极参与到大众传播中去,将自己的信息需求反映到传播者那里去。经济弱势群体甚至可以通过自媒体传播模式干预大众传播,形成新的信息传播链条,并进而争取更加有利的信息使用氛围。

上述三种提高经济弱势群体的媒介素养的方法,都没有涉及到行为主体的问题:谁来负责提高经济弱势群体的媒介素养?这里的建议是——设立专门项目,用于提高经济弱势群体的媒介素养。目前,在致力于提高经济劣势人群的信息使用能力方面,知识河流项目比较系统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知识河流(Know ledge River,缩写为KR)项目于2003年发起,是为了改变西裔美人与印裔美人的信息弱势现状,倡导人是亚利桑那大学教授帕特里夏·塔林(Patricia A.Tar in)。可以学习知识河流项目,充分利用高校的人才和公益性优势,将经济弱势群体的媒介素养培训视为重要的受众培养课题。

[1]段忠桥.马克思主义研究应关注分配正义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5-23.

[2]陈艳红.我国数字鸿沟问题的理论分析与应对策略[J].档案学通讯,2005,(6).

[3]段忠桥.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公平观[J].哲学研究,2000,(8).

[4]张志安,沈国麟.媒介素养——一个亟待重视的全民教育课题[J].新闻记者,2004,(5).

[5]杜泽壮.2009年传媒广告马太效应凸显[J].传媒:MEDIA,2009,(3).

[6]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互联网统计信息[EB/OL].http://www.cnnic.net.2012-6.

猜你喜欢

鸿沟差距媒介
婚姻不是用来填补鸿沟的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难分高下,差距越来越小 2017年电影总票房排行及2018年3月预告榜
鸿沟为界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真实:作文难以逾越的鸿沟吗?
让学生都跨过说话的“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