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研究——以山西省为例

2013-03-15吕晨光杨继瑞

统计与决策 2013年20期
关键词:经营规模农村居民山西省

吕晨光,杨继瑞,谢 菁

(1.四川大学 经济学院,成都 610000;2.太原理工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太原 030024)

0 引言

长期以来,土地流转困难、经营规模较小等问题一直制约着我国农业的高速发展。因此,在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今天,加深对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相关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选取山西省作为研究对象,山西省作为内陆农业欠发达地区,相较于传统农业大省而言,样本选择具有较强代表性;其次在方法选择上,本文以经典的生产函数模型为理论基础,创造性地从成本——效益理论出发进行了实证分析,由于该模型较为稳定,因而相较于其他估计方法而言,估计误差更小;最后在数据选取上,本文采用了1991~2010年的最新年度数据,能更好的反映山西省最新发展情况。

1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理论分析

1.1 适度规模经营与规模经济

从理论上来讲,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单位生产成本会有所降低,从而提高生产效益,产生规模经济,但扩大的经营规模也会受到管理费用、市场容量和价格等因素的限制。因此,农业经营如不“适度”,可能会由规模经济转为规模不经济,出现从报酬递增变为报酬递减的现象。

图1

图1反映了适度规模经营与规模经济在规模区间上的关系。E为长期平均成本曲线LAC的最低点,对应的生产规模为Q,Q点的左边和右边分别为规模经济区间和规模不经济区间;P为农产品的价格线,表示农产品的出售价格(在此假设为定值)。当经营规模处于Q0时,单位农产品成本C0明显高于农产品的价格P,此时生产经营单位亏损,因而不是适度规模经营,但存在巨大的规模经济,扩大规模能够使农产品成本下降。当经营规模由Q0扩大到Q1时,农业生产单位由亏本转为保本,这一保本经营规模Q1也是实行适度规模经营的起点。随着经营规模的继续扩大,单位农产品成本随之降低且低于产品价格,规模经济继续增加,直到经营规模达到Q时,单位产品成本达到最低,规模经济效益最大,因而Q为最佳经营规模。若经营规模继续扩大,单位产品成本由下降转为上升,进入规模不经济区间,但此时农产品成本仍低于价格,生产纯收入仍然继续增加,直到规模达到Q2时,农业生产纯收益达到最大值,若再继续扩大生产规模会让经营者亏损。

由此可知,最佳规模点只是理论上的抽象,在实践中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很难达到,追求规模效益一般只是寻找两个临界规模点,从临界规模点逐渐向最佳规模点逼近,任何处于临界点之间的规模都是“适度”的。还可看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区间与规模经济区间虽有部分重叠,但有很大差异,规模经济区间为[0,Q],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区间为[Q1,Q2]。

1.2 农业适度经营规模影响因素分析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对最佳经营规模的逼近,核心思想是通过各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确定生产投入和成本间的最优或次优关系,从而使平均成本最小,达到最佳或次佳效益。

参考钱贵霞的计量模型,采用C-D生产函数:

其中:TR—农产品的总收益;P—农产品的价格;

Q—农产品的数量; C—农产品的生产成本;

其中:L—劳动力投入量; K—资本投入量;

H—土地投入量; A—其它影响因素;

α,β,λ—分别为劳动力、资本和土地的产出弹性。

其中:w—劳动力的工资;r—资本的价格;n—土地的地租。

将(2)、(3)带入(1)得:

根据总收益最大化得:

计算可得均衡解:

由式(6)看出,最优经营规模取决于土地产出弹性γ、劳动力工资w、劳动力产出弹性α和土地地租n,与土地产出弹性、劳动力工资成正比,与劳动力产出弹性、土地地租成反比。首先,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土地产出弹性γ较大时,更多的投入可以产生更多的收益,最佳经营规模相对较大。其次,当非农工作机会增多,机会成本较大,大量农村劳动力向非农行业转移时,农业劳动力缺乏,工资较高,生产收益和成本间的平衡也将在更大的经营规模处实现。第三,若土地稀缺,人均土地拥有量较小,地租较高时,最优土地规模也较小。此外,随着科技的进步,农业更多的依赖于机械化生产,劳动力的产出弹性日渐变小,因而较大的经营规模更有利。

1.3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效益

农业经营规模有“量”的概念:进一步扩大经营主体的规模;也有“质”的内容:众多分散农户集中化、一体化,形成规模基地,使各经营主体形成关系密切的生产体系,从而获取规模优势和规模效益。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受资源禀赋、经营环境、生产力水平和劳动者素质等众多因素影响,其核心问题是以效益为主体的适度规模的确定,离开了效益,适度规模便失去意义。

在一定的投入水平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同时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个效益目标:

(1)经济效益。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作为一种生产经营活动,其主要的效益目标就是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即怎样使有限的农业生产投入生产尽可能多的农产品和服务。

(2)社会效益。农业规模经营对社会发展、文明建设、公民利益及社会稳定等方面产生影响,在经济效益不相等的情况下,用社会效益的显著程度作为权衡;在经济效益相等的条件下,优先考虑社会效益大的项目。

(3)生态效益。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合理性还包括对生态环境改善,因而要遵循可持续发展方针,将生态成本纳入成本核算,充分考虑农业生产的生态效益。

2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实证——以山西省为例

2.1 方法选择

许多学者结合地区农民户均年收入、单位面积土地投入和产出指标,从土地集中程度角度提出了土地适度规模的量化标准,常见的有经验值法、综合平衡法和线性回归法。

本文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以适度规模经营与规模经济的关系图1为根据,从成本——效益理论出发,寻求山西省农村居民的最佳经营规模点Q及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区间[Q1,Q2]。

2.2 实证分析

山西省地处黄土高原东缘,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耕地土壤类型复杂,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效益,分散居住的人口也给农业的产业化和现代化造成很大困难,农业发展相对落后。农村居民的收入除用于生活消费外,其余大部分作为生产成本用于生产消费,主要包括生产经营费用支出和购买生产资料支出。收集整理1991~2010年山西省农村居民农业生产相关指标数据,借助于SPSS软件分析人均经营耕地规模与单位面积成本之间的关系,以期寻求农业规模经营的适度范围。

表1 1991~2010年山西省农村农民家庭农业生产情况

将收集整理得到的数据导入SPSS进行分析,利用:单位面积生产成本=人均生产投入现金支出/人均经营耕地规模,计算得到单位面积投入成本,继而进行曲线拟合,得到结果见表2、表3、表4、表5所示。

表2 模型汇总

表3 方差分析

表4 系数估计及检验

表5 二次项(排除项)检验结果

图2 人均耕地规模与单位面积生产成本关系拟合图

根据模型汇总表1和数据拟合图2可以看出,山西省农村居民人均耕地规模与单位面积生产成本之间的长期关系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通过曲线拟合得知,采用三次函数能够与原始数据更好的拟合。由于收集的统计数据有限且可能存在一定偏差,农业生产成本除经营规模外还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模型拟合优度R=0.563虽然不是很高,但也已达到我们分析的要求。方差分析表2中模型的F检验值为3.954,检验P值为0.039,因而模型是显著的。由系数估计及检验结果表4可得到模型的一次项和三次项系数分别为-61118.314、183714.493,常数项为13016.682;表5显示二次项的最小容差为0,因而从模型中排除。得到拟合模型为:

对(1)式求导得:C'=551143.48Q2-61118.314

当 C'=0 时 , Q=±0.333007 , 即-0.333007<Q<0.333007时,C'<0,单位生产成本是人均经营规模的减函数,增大人均经营规模可以降低单位生产成本,当Q<-0.333007或Q>0.333007单位生产成本是人均经营规模的增函数,增加人均经营规模会增加单位生产成本。(因为人均经营耕地规模Q≥0,我们只需考虑函数自变量大于0的部分。)对应图3可知,Q0=-0.333007及Q*=0.333007为函数的两个拐点,其中Q*为单位面积生产成本最低点,即人均耕地最佳经营规模为0.333007公顷。

图3 单位生产成本与人均耕地经营了规模关系

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最佳规模点往往只是一个理想点,在生产实践中很难达到,而且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变化而变化,因而本文研究时假设短期内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生产力水平基本保持不变。如前所述,农业适度经营规模是包含最佳规模点Q*的一个规模区间[Q1,Q2],区间内单位生产成本小于农产品的平均价格,从而确保了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由于山西省的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和生产生活习惯的影响,山西省农村居民的生产主要以粮食作物的种植为主,且基本为玉米和小麦。因此,为了寻求山西省农村居民耕地的适度经营规模范围,本文收集整理了1991~2010历年玉米和小麦的平均市场价格(数据从略),将其作为粮食的平均价格进行分析。

据计算,1991~2010年山西省粮食平均价格为1263.92元/公斤,将P=1263.92和(1)式联立可得:

由此可知,山西省农村居民人均耕地适度经营规模范围为0.227855~0.428052公顷。据统计数据可知,山西省近5年内农村居民人均耕地面积分别为0.1493、0.1673、 0.1720.1753、0.1780公顷,均不在适度经营规模范围内,与最佳经营规模差距较大,因此,现阶段适度扩大农村居民农业经营规模有利于获取更多的规模效益,推动农业的现代化、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3 结语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根本途径。本文分析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理论,探讨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影响因素及其效益,并以山西省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

(1)农业经营的最佳规模只是一个理想点,适度规模经营是一个包含最佳经营规模点的规模区间。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区间与规模经济区间虽有重合,但为两个不同概念。

(2)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确定受诸多因素影响,通常与土地产出弹性和劳动力工资成正比,与劳动力产出弹性及地租成反比。规模经营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个层面,在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过程中既要追求经济效益,也要注重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确保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3)在现有技术水平和地理条件下,山西省农村居民人均耕地最佳规模为0.333007公顷,适度规模为0.227855~0.428052公顷。目前山西省农村居民人均耕地面积普遍偏小,进一步适度扩大经营规模有利于取得更多规模效益。

[1]贾兴梅.金融发展、融资约束与农业上市公司投资[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2,(6).

[2]齐城.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实证分析——以河南信阳市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08,(4).

[3]姜松,王钊.土地流转、适度规模经营与农民增收——基于重庆市数据实证[J].软科学,2012,(9).

[4]周阳敏,轩会永.基于包容性的农民收入增长路径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5]曾海燕,洪必纲.湖南省低碳农业经济发展问题探析[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猜你喜欢

经营规模农村居民山西省
住在养老院,他们过得好吗?——陕西农村居民养老情况调查
山西省右玉县的生态建设及其启示
山西省秋收已完成93.44%
山西省打开农产品供深通道
促进农村居民心理健康与实现精准扶贫
山西省文联扎实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活动
发电集团技术监督创新的思考
家庭农场经营规模效率评价
苏家屯区水稻收获机械化适宜经营规模分析
做强农村居民的健康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