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是脑力活
2013-03-14
采访时间:2013年1月
采访地点:清心居茶馆
受访人:张东明
采访人:刘文秋
SHMJ:昨天从睢宁回来?
张东明:是的,睢宁有个书法活动,过去参加了一下。今天上午,和朋友有个家庭聚会,所以这次访谈就定在下午啦。
SHMJ:什么时候回徐州的?
张东明:一周前。
SHMJ:在家里还能住一段时间?
张东明:月底吧,正好孩子放假,就多呆一段时间。儿子已经初三啦,马上就要中考,得多陪陪。平时每个月也基本上能回来一次。
SHMJ:你是从小开始学习书法的吗,学书法有“童子功”吗?
张东明:“童子功”?这个还真没有。很多门类都讲究“童子功”,许多人也都认为要把一件事干好得有童子功,要有家学渊源。但书法按徐州话来讲是“脑活”,是一种智力活动,或者说是一门思辨性比较强的艺术,最终是否有所成就,与小时候有没有接触关系不大,关键要看个人的悟性。我从小跟随父亲随军,生活在一个山沟里的军用机场。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那时候老百姓还没有书法的概念,一般都叫“写字”,所以小时候也没接触过书法,连书法字帖都没见过。直到十六岁来徐州上高中,当时硬笔书法热,才算接触到书法,有了书法的概念,但是见的比较少,识的也不广,不像现在接触的这么多。最初和我母亲的同学张继光先生学习书法,张继光先生是陕西吴三大的学生,他当时让我写毛笔书法,但我不愿意,我比较喜欢硬笔书法,他说写硬笔书法也可以,但你临帖还是要照着毛笔字帖临,正因为这样,一开始接触书法走的就是正路。
SHMJ:毛笔书法是什么时候开始接触的?
张东明:以前毛笔也拿过,但是没有正式练过,就是描一描,为了完成作业。现在的小学生也有描红,那时老师也不管,也没有书法这个概念。当时还不知道毛笔有这么长的锋,都是用一毛钱二毛钱买的所谓毛笔,没有墨汁就用红墨水、蓝墨水。我正式接触毛笔书法是在1993年的时候,1993年年底正式拜王冰石老师为师,当时拜师仪式还有照片,照片上标有日期,所以我记得比较清楚。
SHMJ:你能回忆一下当时跟冰石老师学习书法情景吗?
张东明:开始的时候,我写几张毛笔字给王老师看,可是他说,你这是用毛笔写钢笔字。他让我从楷书临帖开始,先写颜真卿的《麻姑仙坛记》。每个月都要到王老师家交作业,然后他告诉你这个字怎么写,用笔怎么样,说的不是很多,有的还听不懂。不过,坚持了一两个月我找到了感觉。颜体写了十个月左右,王老师说不能再写啦,再写就容易形成习气了。王老师对颜体有非常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写书法首先要把汉字的架构搞清楚,写稳当。颜体相对来讲是比较简单的,方方正正的结体里面笔画安排都是比较合适的。十个月以后,王老师说可以写点别的,本来眼界就不开,写上手了就会觉得这个帖最好,会崇拜颜体,不利于以后发展。于是开始写魏碑。
SHMJ:有一位高明的老师,会少走很多弯路。
张东明:的确,书法需要有老师的指点。刚才我来的时候,遇到我一位战友的朋友,自学张伯英,学了几十年了,听他的意思,就是张伯英最好,视野打不开吗,眼界不开阔,判断力也差,这就把自己限制住了。
SHMJ:你从楷书入手,后来主要以行书为主,这一过程是怎样转变的?
张东明:行书开始学米芾。王老师教学生写行书一般都是从米芾入手,因为米芾是集大成者嘛,尤其是王字这一脉的,到米芾这里技法得到全面的总结,而且米芾相对来讲墨迹比较多。开始时,王老师让我写米芾的《方圆庵记》,这是个碑,是米芾年轻时写的,又是刻碑,比较纯净。但是呢,我没怎么写,我写了一段时间,感觉不怎么入手,我就偷偷的写米芾的《苕溪诗》,然后向王老师交作业的时候还是交《方圆庵记》,哈哈!
SHMJ:哈哈,狡猾的,其实当学生也得会当!
张东明:对,实际这就是举一反三。老师讲的是学米芾,这是大范围的,小范围是《方圆庵记》。我觉得我大范围坚持啦,小范围也写了,作业也完成了。《苕溪诗》是墨迹,字比较多,结构好有规律,用笔也比较灵活,喜欢写,入手快。后来证明,我这一做法是非常适合我自己的。
SHMJ:呵呵,做学生是需要智慧的。
张东明:呵呵。写了一段时间后,接着我就开始研究相关的书法史。米芾是学哪些人的,经过研究知道,米芾学过王、学过颜、学过杨凝式、李北海等等,然后我把这些人的东西找过来,再学他们的东西。比如李北海,后面还有谁学他?经过学习知道,代表性的还有赵孟頫等人,明清还有一些人学习他,然后再把这些人找出来。接着再琢磨,米芾学李北海学了哪些东西,赵孟頫学李北海又学了哪些东西。这样把书法史串通一下,感觉书法史挺有意思的,哈哈。褚遂良对颜真卿的影响,褚体那么瘦,颜体那么肥,怎么会影响到颜真卿?但是,你看褚遂良的《伊阙佛龛碑》,把它的笔画加粗,那就是颜体。
SHMJ:从开始接触毛笔书法,到入国展获奖一共用了多长时间,第一次获奖是在什么时候?
张东明:也就五、六年的时间吧,第一次获奖好像是2000年左右,在石家庄举办的全国新人展。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参加国展的。
SHMJ:从此以后只要参加国展,基本都获奖?
张东明:是的,基本上不放“空炮”。那时候不只是国展,各种大展只要我参加,最低是二等奖,经常是一等奖。那一段时间上升的比较快,也喜欢投稿,现在不投了。
SHMJ:你觉得,现在的展赛和你当时经常参加的展赛有什么不同吗?
张东明:区别很大。一个是现在的展赛太多,参加的人数也多。再一个就是观念上太过于重视形式,也就是章法。书法的几个基本要素:笔法、结构、章法,甚至再加上墨法。现在所强调的制作呀、拼贴呀,都是属于章法的范畴,所谓重视的形式,实际上就是章法。其他的要素就放在了一个相对次要的位置上,有些东西不耐看,但冷丁一看是好的。
SHMJ:那么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张东明:这一现象的形成,主要是展览机制造成的。比如说获奖的,这种东西老是获奖,或者说入展的作品300件里有200件是这样的,,那么大家通过统计分析,认为这种形式评委可能更喜欢,于是大家都按照这个形式去做,各个培训班也都讲这个东西,结果投稿的都是这些东西,你说评委怎么选?他必须在这里面选,结果就形成循环了。现在的主流书风,是帖学一路的,我把它总结为叫新流行书风,都写成这一种:比较秀美、小块的、小行草,味道也不差,但都一个味这就不好了。
SHMJ:什么好东西一窝蜂就腻了。
张东明:对。以前反对流行书风,现在这个更流行——新的流行书风。再一个就是评选的时间问题,大型国展有的近十万件作品,几天时间就评出来了,很多东西不耐看,缺少品味,这种情况也决定了做形式的容易占便宜。很多评委都对自己选出来的作品感到不满意,很多东西并不是他们所看好的,有时候他们也很恼火,但是没办法。
SHMJ:军旅生涯对你的书法产生多大影响?
张东明:我是89年当的兵。一开始是侦察兵,干了不到一年,有老兵退伍了,需要一位能写的搞宣传,主要是写标语、板报,还有刻蜡纸。一看这小子写的还行,我那时主要写钢笔字,于是就被调去搞宣传了。还要写美术字,当时没有工具,就用小树棍削扁,然后照着报纸上的美术字写,哈哈。当时在部队主要写的是钢笔字和美术字。可以说,是部队激发了我对书法的兴趣。
SHMJ:当代有一批军旅书法家,或是有过军旅生涯的书法家,正成为书坛的中坚力量,在全国有着相当的影响力,以至于有些人感叹,还是部队出人才呀!
张东明:当过兵的人都训练有素,目标明确,敢冲敢赢,也许这就是军旅书家成功的重要因素吧。
SHMJ:你在艺术的巅峰期,毅然决定去北京学习,是基于哪些考虑?
张东明:一个是当时单位解散了;再一个有必要近距离的看一看,毕竟原来看的只是作品,只是听人说,或是文学作品描绘的一些东西。基于这样的想法,正好自己又有时间,所以就到北京了。也就是常说的行万里路,吃百家饭,哈哈,喜欢的就多吃点,不喜欢的就少吃点!
SHMJ:在当时情况下,去北京,是需要一定魄力的。
张东明:是的,我到现在还有点佩服自己。哈哈!事实证明,我的选择是正确的,去北京的确收获不少。
SHMJ:在书法院的学习,主要收获是什么?
张东明:在书法院的学习收获是非常大的。主要是打开了眼界,心胸也随之开阔,能够包容各种风格的书法;其次是更加自信,坚定了自己的想法,不人云亦云。真正的艺术家是需要有个人对艺术的独到见解的。
SHMJ:书法院还是非常活跃的,搞了许多活动,很具有学术性,在书法界也有相当大的影响。
张东明:的确。像其所举办的系列活动:渊源与流变、二王与帖学研究展、简帛书法研究展、秦汉篆隶研究展等,既有系统性又有学术性,彰显了书法研究机构的特点,也势必被人们所记住。
SHMJ:有人说,你到北京后,有一段时间写的倒不如以前了,你后悔到北京不?
张东明:呵呵,不后悔!这些年在北京,学习、交流、创作还有创收,每个方面做的都不错,怎么会后悔呢,自我感觉还是不错的。在我个人的创作上,主体风格没有太大的变化,我的整体书法面貌没有大的变化,但是在一些具体技法上有些细微变化,更注重对细节的把握,笔画线条更加丰富耐看,质量也更高,书写时更加自信,进步和提高还是有的,这一点我自己的感受最深。有的书友说不如以前,有的同道却说大有可观。哈哈。
SHMJ:现在在北京的生活怎么样?
张东明:不错,衣食无忧,在北京雍和宫附近也有自己的工作室,经常参加一些大型书法活动,有好多同道及全国各地的高手互相交流切磋,对自己的当前状态还是很满意的。
SHMJ:现在的书法市场很活跃?
张东明:现在书法市场的活跃主要是在高端。你的宣传力度到了,你的名气到了,位置也到了,这样市场还是不错的。但是如果没名气的,那就差得远了。现在投入艺术市场的资金量比以前大得多,但资金比较集中,主要集中在这一小部分人身上。
SHMJ:你接触网络还是很早的。
张东明:对,是的,我玩网络用术语讲,那是“骨灰级”的。书法网络兴起应该是在2001、2002年左右。像老齐的中国书法家网,傅志伟的中国书法网,一痴的书艺公社。这几个应该是最早的。那时候,一天上书法网站的有20人,就会感叹“哇!”,今天来的人很多呀,如果有30人,那就不得了,现在不可同日而语了。
SHMJ:你当时主持的“徐州集团军”影响很大的,对徐州的书法起到了很大的宣传作用。
张东明:是的。当时徐州书法的势头也正猛,一次国展获奖入围的人数比有的省都多。当时在全国引起很大的反响,被誉为“徐州现象”。
SHMJ:对于网络问题,有一段时间中国书协好像很重视,一些大的展赛都有网络的参与,都有图片的报道,那时候各大书法网站都以谁能最先报道为荣,但经过一段很长的时间,书法网站参与书协的活动大大缩减,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张东明:书法网站促进书法发展是走的另外一条路,应该和书协配合,但是网络有网络的特点,比较活泼,相对自由,比较尖锐,而且什么样的观点都可以表达出来,有时随便说,自由度比较大,相对来说不好管理,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束缚了书法的发展,影响了书协的工作,这就不好了。
SHMJ:最近中国书协专门成立了一个媒体理事会,把几个重要的书法网站也吸收为理事。
张东明:这是好事,网络应该充分发挥它应有的积极作用,促进书法发展,而不是相反。
SHMJ:最近看你画了一些画,感觉不错,什么时候开始学画的?
张东明:2010年左右,跟吴悦石老师开始学画。其实学画的想法由来已久,我们缺的东西挺多的,主要是想再丰富一下自己,怎么样,还是很有上进心的吧。哈哈。
SHMJ:书与画应该是互相促进的。
张东明: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样式,虽然工具相同,但不是一定会互相促进,这很正常。以前的老画家,落款都是某某写,讲究笔墨功夫,现在都是美术啦,讲究色彩啦、造型啦,都强调这些东西,所以落款都是某某画甚至是某某制。
SHMJ:我们院有个毕业生,就是跟你学的书法,你现在还带学生吗?
张东明:现在自己就不带啦,主要是在国家画院和清华美院张旭光老师那帮着带学生,我是张旭光老师在这了两个地方的助教。
SHMJ:见到高手,不能错过请教的机会,请高手指点指点。(拿出自己创作的两幅大篆作品)
张东明:大篆。篆书我写的最少。我感觉你写的章法有点平均了,字距、行距有点太均匀了。你写的这种字体,如果投稿的话有点吃亏,字的大小有点吃亏,不大不小,要不就写大的对联,要不就写小一点的密密麻麻的小字。这么大的字,不是说写的不好,就是容易吃亏,太实在了,呵呵。落款还挺好的,不错。
SHMJ: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
张东明:小篆特别规整,大篆与小篆不同,它大小可以再宽松点,大篆有这样的发挥余地,这个字大一点,那个小一点,这个枯,那个是个墨团,是可以这样的。你这点做的还不错,那个涨墨,那个枯笔,挺好,其他的你也可以照这种方式进行。注意不要把大篆小篆化。
SHMJ:谢谢指点,也非常感谢接受我们的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