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湖北阳新布贴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013-03-14殷海霞
殷海霞
(湖北理工学院艺术学院,湖北黄石 435003)
荆楚文化
论湖北阳新布贴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殷海霞
(湖北理工学院艺术学院,湖北黄石 435003)
阳新布贴是中国传统布艺中的一朵奇葩,是楚文化在湖北阳新地域的结晶。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民俗的消失,阳新布贴逐渐蜕化和濒临失传,我们面临的将不仅是保护和挽救这项传统文化,更面临着如何传承、合理利用开发的问题。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将民间艺术与现代设计相结合,让传统手工艺“活”在现代生活当中,需要我们不断探索。
阳新布贴;传承;再生;研究
湖北的阳新布贴是中国传统布艺中的一朵奇葩,是楚文化在湖北阳新地域的一个奇特的结晶。阳新女子将自己对生活的期盼和美好的向往都化作手里的灵思妙想,用裁剪下来的边角,在黑色或深蓝色的布料上,通过剪样、拼贴、缝制、刺绣等工艺制作而成的具有浅浮雕效果的民间实用手工艺品,至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
阳新布贴题材传统,色彩浓烈,造型稚拙,构成浪漫,加上丰富的实用体系和细密丰富的针刺线绣纹样等工艺,深得楚文化专家们的叹服。2008年阳新布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民俗的消失,民间布贴逐渐蜕化和濒临失传,我们面临的将不仅是保护和挽救这项传统文化,更面临着如何传承、合理利用开发的问题,让传统手工艺“活”在现代生活当中,再生为一种“新”文化,让大众重新认识接受这项民间艺术需要我们不断探索。
一、阳新布贴的文化生态环境
阳新自古属楚,与吴相邻,素有“吴头楚尾”之称,特定的地理位置形成了以楚为主的吴楚文化积淀区。阳新山区的许多女子一辈子都没有走出过山区,固守在自己的那一方乡土里,将自己对生活的期盼,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化作手里的灵思妙想,创作出奇特的布贴工艺。[1](p4)
阳新布贴的起源暂无从考证,历史上的地方志和乡里野史对这一民间工艺也无文字记载。然而从中国各地民间布贴艺术发展的过程来看,我们可以认识到在昔日的农村贫苦的日子里,民间女子通常将一些织物边角料积攒起来,拼成一件件布制品,由最初无意识的拼贴逐渐发展为有意识的审美追求,由单纯的实用发展到审美实用,才创造出这种质朴的艺术。
在阳新太子镇、浮屠镇和枫林镇等偏远的乡村寻访,偶尔还能看到晾晒的布贴,犹如乡间山花,质朴美丽。一些年老的大娘专心地在黑色的布面上剪样缝制,她们不需要样本,不需要画稿,各种造型随手拼贴而来,若询问这些图形的来历,她们通常会说是从上辈传下来的,样子从小就看习惯了都在脑子里装着呢。观赏阳新布贴,便可体味到她原汁原味的楚文化风格,尤其是黑漆点金似的色彩效果和跨越时空、将时间万物溶于一体的构图组合,充分体现了阳新布贴设计者的艺术品位和修养,体现了阳新妇女的勤俭美德和审美趣味。置身于阳新布贴的艺术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原始、自然、稚拙的艺术气息。
二、阳新布贴独特的美学特征
1.阳新布贴艺术造型观。
阳新布贴造型风格多样,变化万千,但并非一般人所认为的随心所欲的夸张和异想天开的想象。他的造型风格来源于中国古老的文化构成和楚地千百年来的文化积淀,来源于阳新县特定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所形成的审美意识,来于阳新女子独特的思维方式和造型意识。
(1)求大求全的造型观。
“大与全”体现了中国人最原始的审美意识,很多民间艺术构图都讲究大画面,大布局。民间艺术家认为大是气派,大是吉利,大就是美。
阳新布贴注重以大为美的这种特征,表现在造型中讲究硕大、丰满,往往夸大人物或动物的头部,夸大眼睛(图1)。
所谓全即圆满、美好之意,民间艺术崇尚完美与完整。阳新布贴中有不少侧面头部正面双眼的造型,这种造型观念从我国原始人物雕刻一直到现代民间美术,可以说是一脉相承。阳新布贴的人物或动物形象中手或脚无论在正面还是侧面都一定要表现出来,互不遮挡,体现人们追求完美的意向。
如虎型馋兜(图2),在黑色底布上贴绣了一个对称的老虎造型。老虎采用了大红、玫红、墨蓝、金黄和白色,色块周围用白色棉线饰边。这是一个正面的老虎的造型,设计者将虎头的五官做得非常抢眼,在老虎头部的左右上下直接拼接老虎的四肢,配合老虎粗犷的眉毛、裂开的大嘴,呈现出一种原始、大气、威严的气质。
民间艺术家以民间特有的时空观念,通过对物体长期接触获取二维平面上的多维感。在造型上既求全,也求美;完整与美好有机结合,达到和谐与统一的美学境界。所以,阳新布贴的造型不拘泥于一般生活现象,为了达到完美的效果,阳新的女子们独出心裁,创造出异想天开的画面。
(2)意象的造型观。
民间艺术往往追求“不求形似、而求神似”,因此她们在创作时有更多的随意性。阳新县的女子们做布贴的纸型花样一般是家里祖辈传下的,然而她们在传承的同时不断地进行创新,阳新布贴的花样常做常新,始终呈现历久不衰的旺盛活力。大多数的制作者由于从小耳濡目染,在剪样的时候完全不需要现成的纸样,而是随心所出,将各种吉祥的图形随意组合。不遵循任何造型理论,只运用自己独特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以及熟练的创作技巧进行因材施艺,只图个好看,表现出个性的审美观。这样创作出来的形象更加贴近生活、更具乡土气息。这种意象的造型方法,使阳新布贴的造型体系极其丰富。
阳新布贴中无论四季花草还是天上人间、古往今来、想象现实的东西都能组合到一张作品中。民间女子们这种看似随意、漫不经心、大胆的设计反而为阳新布贴的形象平添了简朴、大气的风格。
比如阳新布贴中,常见的麒麟形象,一般头部像朵花,尾部变化成枝叶,有的吐着长长的舌头,有的露着尖尖的牙齿、眼睛或圆或象逗号;鼻子有的像蒜头有的像象鼻,不管怎样变化,样子都是憨态可掬,怡然自得。[1](p61)(图3)又如凤凰的身体常常与牡丹花结合。(图4)。
在人类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的今天,虽然传统的民间美术还没有找到适应自己成长的土壤,但其很多的造型观念对今天的设计来说仍有借鉴的价值。民间艺人们在创作中依照材料的形态特征、材质、肌理,因材施艺、物尽其用,非常符合我们今天的设计师所追求的在设计中要遵循自然规律,关注生态环境,寻找合乎自然规律的设计,达到人与物的完美和谐状态的目标。
2.阳新布贴艺术色彩观。
图1 老虎馋兜
图2 虎型馋兜
图3 麒麟
阳新的布贴实物底布一般为黑色和深蓝色,里布一般是红色,上面的贴布多为鲜亮的原色、互补色和黑白极色,在布贴图形的边缘用几股白线绕边,装饰感极强。表布和里布的一黑一红,表布的黑地起色都印证了楚国民间美术追求“惊彩绝艳”的效果,在色彩配置上深受楚漆器艺术的影响,以朱红和黑色为主调,这种色彩基调与楚风是一脉相承的,形成了深沉浓烈、黑漆点金的色彩特征,有一种原始稚拙神秘之美。在布贴纹样的配色上,人们没有太多的约束,大多信手配来,“说得过去”、“好看”就行,“逮着什么色布就用什么色布”,用色十分自由。
从阳新布贴整体色彩体系来看,创造者既遵循了传统色彩的象征、比附意义和内涵,具有深沉的文化底蕴,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内容。同时又重视色彩的视觉审美效果,呈现出斑斓多彩的热闹景象。因而我们对它的色彩认识就不能仅仅停留在现象的描述上,还要对包蕴其中的观念性涵义和文化历史内容予以领悟和把握。
(1)讲究色彩的对比关系。
阳新布贴中明度的对比使画面疏朗、透气,色调清新,而多种色彩冷暖的不同和面积大小的对比则易产生丰富、绚丽、热闹红火的气氛,色彩的冷暖对比丰富,能够强烈地讨人欢喜,使人心情愉悦(图5)。
阳新的女子们的色彩观是主观唯我的,热闹红火的色彩特征是布贴的主要品质,主要是指其色彩的风格和用色心理,这种红火也就是强调色彩的对比,显示色彩特有的张力和刺激性。这种形式鲜明的对比性,正体现了人们对色彩对比有着良好的视觉审美感受。
图6是一款儿童包裙,呈方形,设计者采用了几何纹样的重复构成,每一个拼贴的方块图形相同而色彩变化多样,采用了大量的暖色,用灰色来间隔,四周用蓝灰色做围边,作品呈现出一种闪烁跳跃的色彩感,既鲜艳热闹又沉稳,可见这位制作的母亲是一位配色高手。
(2)讲究色彩的象征性。
图4 凤凰
图5 风帽
图6 包裙
在阳新,色彩与自然、社会和人生诸方面的观念相关联并被加以比附,对于这些意义,我们常常朴素地概括为“吉利”、“祥瑞”、“如意”等等。阳新布贴的的色彩情调与当地的民俗文化观念相重叠,与当地百姓的生活态度、价值标准、审美情趣是相一致的。这些象征性指代所包含的神圣的审美意义,在广大民众心中总是和宜子益寿、招财纳福、驱邪禳灾等基本生活需要和功利意愿交织重叠。也就是说,老百姓常常依据自己的切身利益和功利愿望去理解和使用色彩。阳新布贴色彩普遍艳丽浓烈、丰富鲜明,既追求红火热烈、喜形于色的对比,同时又讲究和谐统一,色彩整体效果鲜艳、热烈、轻松、明快。这种色彩特征除了受视觉规律的影响之外,更受到了传统的文化观念和审美观念、民俗观念的影响,其中蕴含了人丁兴旺、日子红火、幸福吉祥等象征寓意。那些用色沉闷压抑、疲乏无力的色彩必然为民众所鄙弃。
三、阳新布贴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再生
传统布贴艺术所体现出的“本元文化”为现代产品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特别是民间美术造物思想和审美原则等精髓,与现代设计形成互补,给现代设计带来无穷的想象和创意。将现代设计理念、现代审美和传统拼布工艺、传统民间美学内涵整合起来,在保持阳新布贴“优质基因”不变的基础上,如核心技艺、核心价值、形态构成要素,还要从工艺、材料、造型、品类等上面进行创新,[2](p7)可以创造出为大众接受的“新民艺”。
笔者认为阳新布贴可以在家居装饰品、礼品、服饰用品上进行研发。阳新布贴目前的商品定位是工艺美术鉴赏品,也就是家居装饰品和礼品范畴。它的目标顾客是对民间传统工艺品感兴趣的人群,产品主要形式是壁饰,属于装饰与观赏功能。笔者认为阳新布贴在失去原有的生活日用品的实用体系后其实也还是可以转化为现代的生活用品,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到传统民艺与现代人需求的对接点,阳新布贴的物质利益诉求仍可以发挥,仍可以赋予阳新布贴新的实用价值,从而使阳新布贴继续在大众日常生活中流通,成为传统文化的载体。
以下是笔者以阳新布贴为素材设计的女性服饰品,以此探讨这一古老民艺在当今社会流通的方法途径。
图7是一款环形竹柄手拎包。作品以阳新布贴“八瓣百花披肩”(图8)作素材,提取其中的花瓣纹元素后进行的现代包袋设计。
此款包袋包身宽40CM左右,高27CM左右,环形手柄直径11CM左右。此款包主要借鉴了百花披肩的传统图形纹样,包身以黑色为底,花瓣以红色滚边,白色留底,辅以刺绣图形。采用环形竹柄提手更能体现包袋的古典、质朴的气息,包身的材料采用黑色棉麻布或黑色缎面布,贴布可采用缎面布,色彩宜单纯鲜艳。相信此款布贴手包可以为喜爱民族风、追求个性的都市女性带来一股新的古典气息。
图9是一款现代民族风胸饰挂件。素材来源于阳新布贴的的飘带挂坠(图10)。飘带挂坠是阳新县女子出嫁时悬挂于新房帐内的装饰物,色彩鲜艳,造型多样,装饰感很强,由多个单体造型组成,串联成条形状。仔细观察飘带的每个单体,我们会发现都是一个独立的造型,虽然这种飘带在今天的生活中已经失去它的装饰作用,但将它们的造型抽离出来进行单体挂坠设计仍然可以在生活中流通。
此款胸饰挂坠造型为莲花纹,黑色衬底,花型和叶以红、绿两色为主,色彩艳丽,由于是小型装饰品,色彩上力求对比强烈、醒目。花瓣边缘以阳新布贴的传统工艺白色丝线滚边,贴布上用反差色线刺绣衍缝,增加细节感。整体饰品外边缘用红色滚边,增加整体感。莲花纹中心配一小型银饰花朵,挂链部分采用的是翠绿圆珠,一侧挂链上装饰一个小型花骨朵。下端流苏坠翠绿圆珠和红色丝线。此款胸饰挂件适合搭配民族风服饰,起画龙点睛之作用。
图11是一款虎头造型的背包,设计素材来源于阳新布贴的虎扑牡丹的馋兜(图12)。
图7 环形竹柄手拎包
图8 八瓣百花披肩
图9 胸饰挂件
此款背包,高约40CM,宽30CM,袋盖为虎头的造型,两侧装饰有虎的前爪。在造型上,将虎头的表情做了一些调整,更卡通、更夸张,将五官比例扩大,袋口上方增加耳朵,增加生动喜气,减弱传统虎头威严的神气。整体色彩设计上,包身采用黑色,老虎五官以暖色为主,色彩醒目。工艺制作采用阳新布贴的核心工艺,贴布加刺绣,每块贴布边缘白色丝线滚边。包袋底布贴饰有一组牡丹花,主题仍映照了“虎扑牡丹”的寓意。
作为装饰艺术品,阳新布贴其实在室内饰品的运用还有很广的的空间。如桌布、沙发套、窗帘、地毯、桌旗、坐垫等,都可以采用布贴的手法进行制作,作品精美,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不失装饰性和实用功能,将布贴的艺术性和实用性相结合,不仅对居室环境可以美化还可以给人以艺术陶冶和精神享受。
阳新布贴中可借鉴的设计元素有很多,虽然有很多物品的形式已经离现代生活渐远,显得过时,但记得有专家说:一切过去时代的文化资源,都有一个在今天文化语境中重新阐释和创新开掘的问题。任何文化资源要想成为生动、活泼的“现代时”或“现代进行时”,都必须与今天人民的精神生活需要相联系。所以一切传统的文化资源要想在今天发挥作用都必须经历一个现代的转换。然而如何让大家建立正确的态度和审美观去认识这些民间文化的宝贵资源,去保护、利用这些资源,让她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继续延续发展下去产生新的活力迫切需要我们去解决。
图10 飘带挂坠
图11 虎头背包
图12 馋兜
[1]尹关山.阳新布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吕品田.在生产中保护和发展——谈传统手工技艺的“生产性方式保护”[J].美术观察,2009.
责任编辑高思新
J526.6
:A
:1003-8477(2013)07-0189-03
殷海霞(1978—),女,湖北理工学院艺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传统手工艺传承与保护。
2011年度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课题“湖北传统民间美术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2011jyte075)阶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