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谐管理 :一种新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2013-03-13新疆黄伟先

现代企业 2013年6期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

□ 新疆 黄伟先

和谐管理理念是一种新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确立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目标的确立为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发展创新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和谐管理理念的提出,对于实现以和谐为主要目的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一、和谐管理理念提出的现实背景

和谐管理理念的提出,有它迫切的现实背景和依据。和谐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在这个社会、企业和员工竞争日益激烈的现实条件下,倡导和谐、促进和谐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管理的本质来看,管理没有完美,只有和谐。只有和谐才能促进发展,只有和谐才能推动进步,只有和谐,管理的终极目标才有可能实现。因此,和谐管理对于一个企业来讲,就是企业的竞争力之源,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它为企业的发展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思路。一个企业,树立了和谐的管理理念,选择了一种和谐的管理模式,就是选择了一条社会、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的管理之路。

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中,和谐管理理念的提出是十分及时、恰当的,同时它还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在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和整合时,要统筹人力资源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人力资源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人力资源与自身关系的和谐发展,仅仅依靠常规的管理理念和方式是很难做到完美无缺的,而且由于受特定的研究视角的制约,很难囊括研究对象领域的全部知识构成,无法解决现实中存在的种种管理问题。要想把人力这一特殊的资源与组织的其它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发挥系统的整体效应,提高系统之间的和谐程度与和谐水平,就必须考虑采用一种新的管理理念,来协调管理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保持它们之间的稳定性和均衡发展,以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最优化。和谐管理能够解决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这是采用其它的管理理念和方式所不能够企及的,对于促进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和谐,消除其成长和发展的障碍,实现组织的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和谐管理理念的本质特征

1.人性化:尊重人的价值实现。由于所有的管理问题都是发生在以人和物为基本构成要素的系统中,这些管理问题都离不开处理组织中人和物之间的互动关系问题,而人在其中又居于主导地位。因此说,和谐管理是一种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价值实现的管理。美国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说过,单就企业而言,企业是人的群体,企业的活动就是人的活动,人的群体必须建立在共同的信念之上,必须把人聚集在共同原则周围。不然的话,企业就会瘫痪,不能运转。但是人又是一种有理智、有感情、有个人的利益和需要的社会存在物,因此对人的管理不同于对事、对物的管理,管理者必须以人为中心,充分尊重人的需要和价值实现。

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提出和谐管理理念,其主要目的就是要把员工看成是企业组织的主体和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尊重员工的人格、价值和贡献,为员工提供从事创造性的工作、发展和提升自己的机会和条件。许多世界著名的企业家都意识到了这一点。日本索尼公司就以建立一种家庭式的和谐感情作为使命,为员工创造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其创始人盛田昭夫说过:在日本那些卓越的企业里,并没有哪种理论、观念和方法是企业成功的秘诀,关键只有一个,就是牢牢抓住了人的管理。因此,人力资源和谐管理是一种富有人情味,使人感觉到温暖,充满内在激励的管理方式。

2.伦理化:强调道德调节。和谐管理始终都把管理对象看作伦理实体,从道德的层面去规范和激发人的潜能,以实现管理诸要素之间的和谐发展。从人类管理活动的实践本质属性来看,管理既要遵循客观规律,按照客体尺度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又要注重伦理道德,体现人类自身的价值追求。因此,这种伦理的制约性,决定了管理实践活动是人类自身的一种对客观规律与主观价值的整合活动。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和谐管理思想本身内在地具有伦理性质,它以其关注人力资源与自然关系的新视角而引起人们的广泛兴趣。人类要摆脱面临的诸多困境,仅靠科学技术和经济手段是不够的,还需进行伦理的调适,使人本身在管理中发现人、发现人的尊严、实现自身的价值,获得劳动工作的快乐和享受。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和谐管理思想试图从哲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层面上研究和诠释人力资源与自然的关系,将伦理道德的对象、主体推演到整个自然界,赋予自然界以内在的伦理价值。它提醒人们要从伦理的角度,从整体上、本质上重新审视人力资源系统、社会系统和自然系统之间的生态关系,重新调整人力资源的行为模式,促进人力资源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实现管理的目标价值与人力资源的伦理价值的和谐统一。

3.柔性化:重在心理激励。和谐管理按照共同的价值观和文化精神,采用非强制性、说服教育的方式,把组织的意志转化为个人的自觉行动,它注重通过情感上的沟通和交流,营造一个具有“天然”的亲和力的大环境,从而凝聚不可抵挡的向心力。在当今充满竞争的社会大环境下,很多企业的运行已经不仅仅是程序化的生产活动,而是需要发挥人的创意和潜能的创造性活动。企业的规章制度即便科学,也不能主宰人的思维和创意。所以,管理者很有必要在制度中融入柔性的管理方式,通过情感上的沟通和交流,来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员工的自主管理。

柔性化的表现特点,在于它主要不是依靠外力和规章制度,而是依靠人性解放、权力平等、民主管理,从内心深处来激发每个人力资源个体的内在潜力、主动性和创新精神,使他们能不遗余力地为企业或单位组织不断创造新的优良业绩。当管理者不再以规章制度为中心,不再单纯凭借制度约束、纪律监督和奖惩规章等手段进行管理,而是采用非强制性的手段时,员工就能自觉地把企业的发展目标和自己的个人意愿统一起来。这种不依赖于固定的组织结构、严格的规章制度,而是依靠人们内心深处的精神底蕴和一个社会组织文化氛围的新型管理模式,试图让人来自觉适应工和发展。在这一交互作用过程中,人力资源的主体系统和环境生态系统中诸因素、各方面按一定比例而形成协调、和谐和适应的关系,使人力资源系统形成了一种有序结构的稳定状态。但这种稳定状态只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当系统增加或减少一个因素或改变其中一个因素的强度和结构到一定值时,就有可能破坏原来的和谐状态,使和谐转化为不和谐。

从企业的角度来讲,企业处在整个生态环境之中,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与生态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企业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处、共同发展,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和谐管理理念提出的理论价值

1.创设了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和谐管理是对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一个创新。它借鉴系统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等系统科学、组织行为学和管理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对人力资源系统和谐的概念、特征和理论精髓作了较为详尽的阐释。它不仅考虑对物的管理,还兼顾人与物的融合;不仅考虑系统内部的协同,还兼顾系统与环境的适应;不仅关心系统管理的硬性组织手段的控制和法律制度的制约,还考虑企业文化等软实力的因素;不仅关心系统观念、操作和行为的匹配关系设计,还考虑和谐主题随环境变化的同步调整。这一分析思路,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一种新的视野、新的解释以及新的方法体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和谐管理既是一种管理的理念,又是社会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又制约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此,这一思想的提出,以人力资源个体和整体的共同发展为最高价值取向,通过环境和谐、生态和谐、心理和谐、组织和谐、文化和谐等渠道,消除个体和整体成长和发展的障碍,实现人力资源个体的自由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从而达到理想的管理境界。

3.为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具体思路。和谐管理理念提出的立论基点是:在人力资源系统中存在着不同的个体、群体,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与目标,既可能存在利益一致、目标相同的价值取向,也可能存在诸多不同的利益差异,甚至矛盾冲突。正是由于人力资源系统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往往交织在一起,相互渗透,形成十分庞杂的矛盾网络,牵一发而动全身。如何协调兼顾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与矛盾,是人力资源管理中难以回避的社会问题。因此,对于人力资源系统来说,实现其管理的过程,既是完成人力资源群体目标的过程,同时也是想法设法整合各群体之间的利益,千方百计减少个体与群体、各群体之间的冲突,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过程。和谐管理理念的提出,对于我们解决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类自身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构建和谐社会,无疑提供了具体的解决现实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猜你喜欢

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
人事档案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人力资源管理促进企业绩效提升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海外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整合之道
GIS在森林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为健康中国提供强大的人力支撑
宝鸡:松绑人力资源
试论人力资源会计
寻找人力资源开发新路
人力资源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