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宇档案资料征集记
2013-03-12扬州市档案局江苏扬州225009
彭 伟(扬州市档案局,江苏扬州,225009)
纯雕漆《石壁溪水》圆地屏
近年来,扬州市档案局馆就加强档案资源建设课题进行了积极探索,并以开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档案资料征集工作为抓手,以此展现扬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厚重文化底蕴,经过努力,初步积累了一批有价值、有特色、有代表性的档案资料。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漆器髹饰技艺项目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张宇就为其中之一。
出自名门 硕果累累
张宇出生于书香门第,其父亲为扬州诗人张曙生,母亲为晚清扬州著名画家吴笠仙之女,从小受家庭文化艺术的熏陶,为其艺术人生奠定了基础。1958年进扬州玉石工艺厂学艺,1985年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得益于吴冠中、张仃、叶浅予等当代名家教诲,其美术理论水平和绘画设计能力提升很快。50多年来,张宇创作设计了很多漆艺珍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和评比,先后获国家、省部级奖项20余次。如1982年创作的平磨螺钿《柳毅传书》屏风,获得全国首届百花奖优秀创作设计奖;1989年设计的红雕漆大对瓶《江天一览》,将万里长江沿岸著名景点汇于一瓶之上,蔚为壮观,《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曾分别在“九州揽萃”和“中华之最”栏目中作专题报道,1990年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优秀创作一等奖;1997年为迎接香港回归创作了大型漆艺壁画《华夏魂》,现陈列于外交部驻香港特派员公署接待大厅。
精诚所致 金石为开
人世间最珍贵的莫属情感交流。俗话说,精诚所致,金石为开。我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料的征集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首先得益于与征集对象建立起的真情实感。在与张宇大师的接触中,我们不是为了征集而征集,更不能带着完成某种任务的目的去做征集工作。表面上看,征集工作主要是收集那些没有灵魂的纸张或实物,而实际上我们的对象则是这些档案资料背后的所有者。重要的是如何做好人的工作,如何让对方心甘情愿地将自己的宝贝交由档案馆保存。
因此,我们征集人员始终带着一片真心、诚心和热心去工作。在拜访张宇大师的过程中,淡化档案征集,以沟通感情为主。首先,在每一次拜访前,征集人员都要做大量的“功课”,通过书籍、网络等载体了解扬州漆器的历史发展、工艺特色,学习扬州本地域的历史文化知识。张宇大师出身书香门第,有着很深厚的文化功底。作为一名征集人员,只有先做好自身知识储备,才能让大师愿意与我们交流,这也是对对方的一种尊重。其次,每逢重大节日和大师的生日,局领导都会亲自登门拜访慰问,不失时机地向他宣传非遗档案资料征集和保护的意义。通过真诚的交往,我们的工作逐渐获得了张大师的认同,彼此间还成了朋友,有时候张大师在创作前还主动约见我们。三是我们邀请他来档案馆参观档案资料保存情况,切实让对方安心、放心。我们严谨的工作态度也得到了对方的赞许,形成了征集工作的良性循环。近年来,张宇大师毫不吝啬地将其代表作品的设计原稿先后捐赠给了档案馆。其中有前面所提到的《柳毅传书》《江天一览》《华夏魂》作品的手稿原件,还有书法、绘画作品等。
抢救发掘 孤品进馆
张宇与作品《蝶舞金秋》
经过一段时间的征集,张宇大师的手稿、图片、小件、制作工具等实物档案先后进入了馆藏名人档案,但我们觉得,能够表现传承人非遗项目的实物档案较为欠缺。这一情况也为我们下一步的征集工作提出了新的目标和任务。
2011年,通过媒体报道我们得知,张宇大师制作了三件“宝螺镶嵌”技艺的漆器台屏。“宝螺镶嵌”源于中国漆艺中的百宝镶嵌工艺,为扬州漆器的主要品种。其装饰工艺采用象牙、牛骨、云母、珍珠贝、石决明、寿山石、青田石等各种材料,运用浮雕、圆雕、镂空、色镶、镶嵌、画金等技艺制作而成,产品具有色彩丰富、雕刻精致、图案优美、立体感强的特点。但是由于工艺的技术要求、原料价值很高而且此项技艺史料缺乏,已经失传30多年。2011年初,张宇大师和夫人陈美华牵头成立了宝螺镶嵌工艺攻关小组,经过近三个月的研究实验,终于恢复了这项濒临失传的传统工艺,制作了《十大名花》《蝶舞金秋》《四季芬芳》三件工艺精湛的宝螺镶嵌产品。这三件作品无论从产品本身的经济价值还是从漆器的文化传承价值来看,都十分珍贵。
对此,我们将征集的目光投向了张宇大师的代表作,并及时拜访张宇大师,说明了意图。让我们感到欣喜的是,我们的想法与张宇大师的想法不谋而合,因为《十大名花》和《四季芬芳》两件作品已经被客商订购,仅剩的这件《蝶舞金秋》已被张宇大师封存在自己的工作室,他不希望这件珍品离开扬州,而这件作品也是三件当中最为精美的。张宇大师对我们说:“我十分希望《蝶舞金秋》能够保存进档案馆,这样它就会永远留在我们扬州,留在家乡,如果这件作品保不住,宝螺镶嵌这门技艺有可能会再次失传。”而且,我们还了解到,张宇大师是带病完成了这三件作品的创作,将来他也不会再制作此类大型作品,这就是说,仅剩的《蝶舞金秋》也可能是大师“宝螺镶嵌”制作工艺的绝品。在听到这番话后,我们百感交集,真希望立即将作品搬进库房,但这又谈何容易。因为作品虽然是张宇大师制作,但产权毕竟属扬州漆器厂所有,而且这件作品仅从用料来讲就已十分珍贵,另外的两件作品都是以几十万的价格成交,如果能不花一分钱就将作品保存进档案馆更是难上加难,而且市档案馆也从未和扬州漆器厂打过交道。正在我们感到无所适从之时,张大师主动提出做“媒人”,帮我们和漆器厂的领导牵线,我们甚为感动。就这样,局领导亲自出面与扬州漆器厂领导展开了深入坦诚的沟通,最终大家一致认为留住《蝶舞金秋》对传承扬州漆器绝技、实现扬州漆器厂长远的经济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而且,作品保存进市档案馆也就进了保险库,成为了国家所有,是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漆器厂领导最终答应将《蝶舞金秋》无偿捐赠给扬州市档案馆永久保存。在捐赠的当日,市档案馆举行了隆重的捐赠仪式,《扬州日报》《扬州晚报》《扬州时报》、扬州广电总台等媒体也到场进行了采访报道。
百尺竿头 任重道远
宝螺镶嵌《蝶舞金秋》征集进馆,不仅丰富了馆藏档案资源,还增进了市档案局馆与扬州漆器厂和扬州工艺美术集团之间的工作联系,与张大师的感情也更为深厚。去年,局领导通过私人关系,联系了南京军区总医院的肾脏名专家为张宇大师作了身体检查。市档案局也受邀参加了扬州工艺美术集团为张宇大师举办的七十寿辰庆典,送上了贺寿花篮和生日蛋糕。如今,市档案局馆与大师本人和漆器厂形成了工作互动,只要工艺美术大师们有讲学、创作等活动,我们都受邀参加并同步为大师们摄像、录音,形成口述和声像档案资料。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们在征集工作上付出的辛勤汗水结出了丰硕的果实。随着档案部门影响力和覆盖面的逐步扩大,非遗传承人和工艺美术大师们也由被动走向主动,征集到的档案资料越来越多。馆藏资源也逐步丰富起来。但我们深知,这些进步与发展,与世界名城的建设对档案资源的要求相比,与扬州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我们深感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