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大区的“创意”法则
2013-03-11赵方忠
赵方忠
将文化创意融入制造业的发展,才最有可能让外界对顺义文化创意产生“颠覆”性的认识
若以传统思维看顺义,这个目前北京独一无二的临空经济区,现代制造业、航空运输服务业等均可谓独领风骚,但文化优势却难言乐观,不仅山水自然景观无法与周边的临近区县相媲美,历史人文资源也少得可怜。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顺义似乎资源禀赋先天不足,被动之势非一朝一夕所能改变。
尽管2006年区政府也曾提出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但体现政府态度的意味或许更浓一些,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政府更多是站在顺义的现实土壤上,从各个角度试探着文化创意产业在顺义发展的多种可能性。
2011年是一个分水岭,顺义区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大区建设,提升文化的支撑功能,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并根据此前发布的《顺义区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试行)》,明确自2011年起,顺义区每年安排1000万元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将重点支持广告会展、设计创意、高端出版印刷、时尚体育休闲等行业,同时鼓励引导其他行业全面发展。政府作为“布道者”,开始步入产业发展的前台。
后发者似乎更善于把握优势,目前,顺义区文化创意企业已近3000家,从业人员达3万余人,在建的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新华图书联合物流中心、雅昌北京艺术中心等项目,均在国内文化创意产业业界具有重要影响,文化创意产业主要经济指标已在北京十六个区县中位列第八。
在过去的十数年间,因临空经济的发展,顺义成功完成了由农到工的角色转换,而现在,它又将如何借助“创意”更进一步?
无中生有
有人已经发现,以制造业见长的顺义,文化创意产业却在近几年风声水起。
在顺义,一些多年前曾因农业或工业发展积聚起名气的区域,近年来因“文化创意”人气暴涨。
北郎中村就极富代表性。这个面积为6500亩的村域,过去数年曾多次被中央领导关注,历经媒体的多年跟踪,其依托村集体创办的农工贸集团发展都市农业,创造的全村2.5万元的人均纯收入在京城早已小有名气,而之所以近年又频频闯入媒体聚光灯,更多还是沾了村域内十余家文创企业的光。
比如,北京艺能海桥舞美文化设计公司制作的舞剧《南京1937》荣获国家文化部最佳舞美设计奖——荷花奖。再比如,北京东方之彩印刷公司运用自主研发的绢本书画技术复制的故宫藏画,被当作国务礼品赠送给美国总统等等。
如果说北郎中发展都市农业是踏准了市场点,而腾退空间集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则是把准了政策脉。
从20世纪80年代起,北郎中农工贸集团逐年壮大,一批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纷纷来到北郎中周边发展,这种自发的集聚曾为北郎中带来品牌、影响力等诸多好处。但是,当一些具有文化个性、地域特性的高端农业品牌纷纷崛起,北郎中却遭遇到了双重尴尬:第一,北郎中自身的有机农产品需要注入文化内涵突出独特品质;第二,集聚在周边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虽为区域发展作出过贡献,但占地较大且对环境形成了污染。
而与此同时,政策面支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日趋明朗,也正在快速改变着全国各地的经济版图。一方面文化与科技等的深度融合,赋予了农业、制造业等传统产业全新的生命力,能否把握住机遇刚关系着一个区域的沉伏起落,另一方面,各类文化创意类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快速涌现,一些新的发展高地快速形成。
“对于北郎中而言,挖掘有机农产品的文化内涵,腾退低端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这都没什么问题,但是否能在文化创意产业大发展中分得一杯羹却难度不小。”北郎中村党支部书记闻宝恒对记者直言,北郎中能够做的,惟有确立一个适合文创产业发展的定位,营造一个有利于文创产业发展的区域环境。
其实,营造一个好的发展环境,何尝不是文化资源不足的顺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出路。当然,这并不可能一蹴而就。
而主动作出调整,并向外界大力宣传新形象的北郎中在成功的同时,也带来了启示。其一个村域“发展绿色经济、营造绿色环境、奉献绿色产品、共享绿色生活”的发展理念和“生产、生活、生态、示范四位一体”的发展定位一经提出,迅速让北郎中处于了媒体包围之中。
虽然预料到有可能会对文化创意企业产生吸引力,但意想不到的效果还是让闻宝恒始料未及,十余家围绕顺义北京新国展的展览展示、舞台搭建、广告印刷等文创企业纷纷从不同区县扎堆来到了这个离新国展并不算近的北郎中谋求发展。
更加反常的是,以中小企业居多的文创企业,一向寻求最低的办公成本,但面对北郎中周边村庄3000元/亩的租地低成本“诱惑”,却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近万元/亩的北郎中。
细问之下,闻宝恒终于意识到了发展环境的重要性,“一个区域的发展理念和定位决定了产业的发展环境,而这恰恰是企业最为关注的方面,虽在短期内有可能增加企业成本,但长远看则对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有利无害。”
事实上,对于一些主动集聚在某一区域的文创企业而言,如果所在区域的发展定位及产业选择不断变化,也就意味着入驻企业将随着这种变化而不断被列入“腾笼换鸟”的行列,不仅在信息、政策、服务等方面难以得到政府的关照,还会因频繁变换办公地址、在不同区域获取人才等使企业的机会成本大大增加。
看清了事物的本质,闻宝恒深知若想使这些不惧高租金自发而来的企业,能够更加坚定在北郎中发展的信心,“地主”更须从服务上有所作为。北郎中开始有意增强服务内容为“环境”加码,出资注册成立了文化产业公司,投入上千万元资金,搭建涵盖专业服务、宣传推介、培训交流、后勤保障的文创企业综合服务公共平台,对入驻文创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支撑。
就像是一个缩影,北郎中经历着文创产业从无到有的同时,致力营造有利于文创产业发展环境的顺义区,日趋明朗的政策面,也在试图改变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而这其中,不仅有政策的层层加码,也有服务的逐层细化。
2010年,顺义区着手研究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并于当年年底出台了《顺义区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试行)》,明确自2011年起顺义区每年安排1000万元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产业发展。
顺义区文化创意办主任张建国告诉记者,在政策实际执行的过程中,顺义虽然没做过任何改变,但2011年和2012年的支持资金却都达到了2000万。
不仅如此,顺义区将于近期召开全区文化创意产业大会,区别于以往的文化大会,会议将主要聚焦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这将是顺义发展史上的第一次,也有可能是全市首个召开文化创意产业大会的区县。
“会后,顺义将发布顺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两年行动计划,之所以确定为两年,是顺义区政府觉得,就一个区的产业发展而言,两年必须要有一个大的变化。”张建国透露。
而在加强服务方面,张建国指出,顺义文化创意办本身就是一个服务区域文创企业发展的综合平台,近几年,除了通过顺义文创网对外宣传推介顺义文创企业资源,对内开展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外,还定期以交流会、座谈会、联谊会等形式,发布一些相关政策,开展相关的业务辅导,增进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业务联系与感情沟通。“比如,区域内的此前互不相识的恒辉珠宝与蝴蝶园,通过参加我们组织的交流会,几天之后,蝴蝶园的门票背面就印上了恒辉珠宝的广告。”
“顺义正在突显与其他区县的政策和服务差异,尽可能地营造更为有利的发展环境,在政策普惠的大背景下,顺义的种种作为在全市或许并不多见。”张建国称。
推波助澜
营造具有顺义特色的发展环境,拓展服务的范围与领域,培育更多的文创企业进驻发展,顺义区意在放水养鱼。但回到顺义的发展实际,将文化创意融入制造业的发展,才最有可能让外界对顺义文化创意产生“颠覆”性的认识。
事实上,经济转型倒逼的“智造”生产,已经让制造业和服务业有时候并不那么容易区分。
“如果要问公司2011年57.62亿的销售总收入有多少可以算作工业设计带动的增量,我认为全是。”北京江河幕墙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程文增说这句话时一再强调,这并非是刻意为公司贴上“文化创意”的标签。
而这种旁人听来略显夸张的表述,其实可以从江河幕墙2002年成立研发设计中心之后近乎“野蛮”的增速窥出踪迹:2001年江河幕墙的销售收入为2.5亿,成立研发设计中心之后的2002到2005年,销售收入分别为4.3亿、9.8亿、18.7亿、30.9亿,2012年销售收入预计在2011年基础上增幅约30%-40%,2013年全年销售收入会在2012年基础上增长30%以上;同时江河在2012年成功收购“源自香港的全球最顶级的室内装饰企业”承达集团以及“中国建筑装饰百强第七名、北京市场第一名”北京港源装饰后,整合内装的相关设计资源,为顺利进军室内装饰行业夯实了技术根基。至此,江河幕墙创造性的实现了内外兼修,形成外装与内装的强大协同效应,此举将使江河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并实现更为长足的发展。
其实,自2005年总部落户顺义以来,外界始终对这家有着上千名设计人员、年设计研发投入上亿元的制造企业充满好奇:江河幕墙到底是家什么公司?
程文增为此给出的答案是:江河幕墙作为文化创意工业设计类企业,是以创意设计为引领,以工厂化制造为依托,以傻瓜式建筑方案为服务内容的绿色建筑系统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若是把江河幕墙看作是一个传统的制造企业,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创意设计才是企业的发动机,没有创意设计江河幕墙和传统的贴牌制造企业就没什么区别。”
“江河幕墙所在的建筑外装行业就是给建筑‘穿衣服,但穿什么样的衣服,怎么穿,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主要得看建筑设计院的‘脸色,整个行业其实并没有什么话语权。”程文增告诉记者,由于在江河幕墙之前,国内建筑外装行业根本没有顶级的设计公司,江河幕墙创立研发设计中心,只能高薪挖来国外最知名的设计师,通过“洋为中用”、“传帮带”等方式逐步培养自己的设计团队,随着公司设计模板的不断推陈出新,外装企业特别是幕墙类的企业地位才真正从设计院的从属变成了平等对话方,甚至有时还会主导一座建筑的整体建筑方案。
以设计创意为先导,增强了企业的话语权,颠覆了江河幕墙这些传统制造企业的“江湖地位”:“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中国第二高楼”广州东塔、“北京第一高楼”国贸三期、“阿布扎比第一高楼”天空塔、“全球最高旋转住宅楼”迪拜无限塔、“沙特第一高楼”CMATower、“多伦多第一高楼”OneBloor、中央电视台新址、上海世博文化中心、新加坡国家艺术馆等纷纷成为江河幕墙设计的杰作。
在很多人看来,在江河幕墙研发设计发力的过程中,似乎并没有太多政府的身影,但程文增却认为政府作用体现在了非常关键的节点上。
他告诉记者,在落户顺义的第二年,江河幕墙研发设计中心便在区政府的帮助下,成为了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008年,再次受益于区政府的帮助,成为了中国幕墙行业首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此外,公司自主研发的智能呼吸式幕墙被国家科技部列入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并获得了全国工业设计领域最高的“中国创新设计红星奖金奖”。
“如果没有顺义政府的介入,一个企业虽然注意到了工业设计的重要性,但不可能会对整个行业有多大的改变,江河幕墙也不会牢牢占领国内高端市场,并在国际市场崭露头角。”程文增说。
受益于政府的“干预”,类似江河幕墙的企业已在顺义普遍存在。据统计,截止目前,顺义从事和具有设计能力的企业有283家,其中规模以上92家,被认定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3家,其中国家级技术中心5家,国家级实验室5家。
与此同时,顺义汽车创意、都市创意、新材料创意、装备制造创意、电子信息创意为代表的五大工业设计优势产业逐步成形,并集聚了以北汽研究总院、长城华冠、顺美服装、朗姿服装、曲美家具、江河幕墙等工业设计龙头企业集群发展。
在政府的积极引导和鼓励支持下,很难讲是顺义的制造业基础成就了厚重的工业设计实力,还是工业设计影响了顺义的制造业发展。但有一条可以肯定,那就是越来越多的制造巨头,并没有因为投入焦点的转移而拖累发展,而是换了一个竞争力来攫取更多的利润。
雪中送炭
实际上,当政府一再鼓呼文化与其他行业融合发展的同时,一些与文化沾边的企业不管主动还是被动,转型都已经不可逆转。
一些先知先觉的企业已然一只脚踏入了成功的大门,以艺术印刷起家的雅昌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成立20年积累了7万左右艺术家的超过500万张图片资源的雅昌,董事长万捷在2000年突然作了一个现在看来具有重要影响的决定:成立雅昌艺术网,逐步实现企业的数字化发展。
这在当时整个业界都很少有人认同的投资上亿的决定,透过近几年一些传统印刷企业都出现了负增长,但雅昌却保持着稳定增长的事实,已经验证了万捷当时决策的前瞻性。
这种先人一步的转型让雅昌收获了巨大的成功,雅昌艺术网如今已成为全世界知名的中国艺术品门户专业网站,是全艺术的主流新媒体,这一雅昌《中国艺术品数据库》的重要应用平台,拥有逾100万专业会员、800万人次日均浏览量,成为了中国最大的艺术品收藏投资者之间的交易交流平台。
而在艺术网带动下的艺术家定制化数字印刷服务、艺术家授权的艺术衍生品生产,也使得雅昌的文化板块日益壮大,2011年,雅昌文化已经为企业创造了1亿元的产值,占到了雅昌整体10亿元收入的1/10。根据文化板块的发展态势,雅昌已经断言,将来文化创造的价值一定会超过企业的传统印刷业务。
尽管在雅昌的转型过程中,顺义政府给予了各种各样的支持,雅昌更是顺义区文创专项资金重点照顾的常客,且在近几年顺义争取的市级、国家级文创专项资金项目中,也频频闪现着雅昌的身影,但并没有多少文化创意企业有雅昌的底气。对于大多数处于小微层次的文化创意企业来说,虽然大家都知道转型前景无限美好,可连续投入七八年之后才有盈利,投入资金上亿元,几乎是天方夜潭。
其实,这种挑战不仅针对众多的小微文创企业,更是对政府作为的重要考验。张建国认为,政府要做的就是,利用政策特别是专项资金的杠杆作用,帮助企业坚定转型发展信心。
一个可与雅昌相比的案例是顺诚印刷,这家现在什么都印的传统企业,在行业内也具有一定的规模效应,近两年刚刚落户在顺义,顺义文化创意办利用专项资金的杠杆,正引导其向摄影印刷专业化发展。
据了解,由于进驻顺义时间较短,注册地没有完全变更,顺诚的地税还没在顺义交,也就是说对地方的税收贡献基本没有,但2010年顺义拿出了20万专项资金支持了摄影印刷项目,同时又帮助其积极争取了市里的支持资金300多万,2011年市区资金又支持了100多万,这在其他区县可能根本无法想象。
从某种程度上讲,政府就是一个风投公司,政府资金体现的主要是政府的态度和方向,希望顺诚能够像雅昌一样,向文化创意产业成功转型,并实现专业化发展。
在张建国看来,文化创意企业大小都有,但小者居多,大企业看准了发展方向政府不给钱也要去投资,政府资金“锦上添花”亦有必要,但小微企业如果没有政府支持的钱,结果便是想做也做不了,企业也很有可能因此失去未来的发展机会,而政府要鼓励引导更多的文创企业持续发展,向外界展现一个更加优越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环境,必须在企业最需要的时候施以援手,“雪中送炭”才更具价值。
“文创企业的盈利能力并不取决于企业的规模,而是创意,要激发文化创意企业的创意激情,政府有必要运用各种手段投石问路,否则政府的故事讲得再美妙,也难免招来质疑。”张建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