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蝠”相伴(上)
——保护生物多样性
2013-03-11广州大学蔡亚娜
广州大学 蔡亚娜
与“蝠”相伴(上)
——保护生物多样性
广州大学 蔡亚娜
Chat about bats (1)
认识蝙蝠
大家都知道,蝙蝠会飞,但它既不是鸟类,也不是昆虫。蝙蝠身上长的是毛而不是羽,也不是用产卵的方式来繁殖后代;但是它们却能像马、牛、羊、鼠等哺乳动物一样怀孕、哺乳。它们虽然能飞,却没有真正的翅膀,它们的“翅膀”(双翼)是由极度延长、高度特化的前肢、掌骨和指骨所支撑的薄膜所构成。科学家把这类“不禽不兽”的伙计们,统统归属于哺乳纲、翼手目。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飞禽走兽”的词语。而蝙蝠,说它不是鸟吧,它能飞;说它是兽吧,它又不会奔走,但它却是真正的空中飞兽。有些种类的蝙蝠,除能作远距离飞行外,还善于在空中施展多种“飞行特技”。
几乎所有蝙蝠均白天憩息,夜出活动,所以又有“夜空舞者”、“夜行侠”等美称。动物之所以选择夜行,有些是避敌行为;有些是因为摄食对象在夜间出没,晚上才能吃饱肚子;还有些则是有灵敏的感官,适合在晚上活动。它们利用了一个独特的生态位——黑暗的天空,避开了与一些海洋、陆地物种的生存竞争。
蝙蝠,是翼手目动物的通称或俗称,此外,它还有盐老鼠、天鼠、挂鼠、天蝠、老鼠皮翼、飞鼠等别名。其实,蝙蝠和老鼠并没有亲缘关系,只不过外形有某些相似而已。我国古时,蝙蝠又名“伏翼”,是因唐代苏敬(生卒年不祥)等撰著的《唐本草》中称:“伏翼,以其昼伏有翼尔”;西汉扬雄(公元前53-公元18年)在其著作《方言》里记述:“蝙蝠自关而东谓之服翼或谓之飞鼠或谓之老鼠或谓之仙鼠。自关而西秦陇之间谓之蝙蝠”。
根据2005年的资料,那时,有记录的翼手目动物共计有18科201属1107种,约为哺乳动物全部种类的1/4。翼手目又被划分为小蝙蝠亚目和大蝙蝠亚目。其中,大蝙蝠亚目只有狐蝠科1科41属188种;而小蝙蝠亚目则种类繁多,有17科160属919种;此后,还不断有新种被发现,到2011年,已报道的翼手目大约有1250种。除了极地冰区及大洋上几个小岛之外,全世界都有它们的存在。
截止到2010年,我国有记录的翼手类物种为130种,其中23种是我国特有。
大蝙蝠亚目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亚洲和非洲热带地区,以及太平洋与印度洋的某些岛屿上。头型似狐,故称狐蝠;耳小眼大,视力敏锐,以果或花蜜为食。受《国际动物贸易公约》的保护,没有相应许可证进行大蝙蝠亚目的交易,都是偷猎行为。
小蝙蝠亚目分布广泛,体形较小,具有很强的飞行能力,多数以昆虫为食,眼小,耳聪目不明;利用超声波回声定位信号搜寻食物、探测距离、确定目标、回避障碍和逃避敌害。
蝙蝠在个头、颜色、皮毛质地及面型上差别很大,如菲律宾竹蝠(扁颅蝠)体重仅1.5克,翼展15厘米;而马来大狐蝠重达1千克,翼展1.5米。多数蝙蝠的毛色以黑灰色、褐色为主;不过也有棕色、淡红色、黄色、金色、白色,或夹杂有百斑、百纹。蝙蝠的口很宽阔,口内有细小而尖锐的牙齿。蝙蝠的寿命较同体型的其他哺乳动物寿命长,如:家鼠的寿命只有3年左右;而蝙蝠的寿命大多数种类能活30年。据美国科罗拉多州蝙蝠协会会长亚当斯(Rick Adams)博士,2011年“国际蝙蝠年”在成都所作的《奇妙的蝙蝠世界》讲座中谈到:“在美国最老的蝙蝠有38岁,在德国最老的高达52岁”。
蝙蝠通常一年繁殖一次,每窝仅产一或两只仔,妊娠期2~6个月,多半在温暖和食物充沛的夏季生产。初生的蝙蝠宝宝寄身于母蝠在尾部结成的小袋里,并用小爪牢固地挂在母亲的胸部吸乳,在母体飞行时也不会掉下来。白天,母蝠倒悬而睡时,她的双翼会不松不紧地搂着宝宝“拥子而眠”。通常,小蝠出生一个月后便可单独飞行、自行觅食。在蝙蝠家庭中,雄蝠很少扮演一个模范丈夫的角色,它常和多个雌性交配;有些种类的雄蝙蝠,在小蝙蝠出世后,便离开它们母子,另觅住所。台湾蝙蝠学会理事长、任教于台湾师范大学生命科学系的吴忠信教授认为:“雄蝠是要把最好的栖息环境留给蝙蝠母子,而不是不负责任!”
蝙蝠吃什么
蝙蝠家族的食性范围极广。经专家分析,大致可以分为食虫类;食果类;食蜜类;食肉类;吸血类;食鱼类及杂食性7类。
约有70%以上的蝙蝠吃虫或兼吃虫子,其食品如:甲壳虫、蛾、蚊、蚋、蝇,蟑螂、白蚁、蟋蟀、蝉、夜行性蚂蚁等。它们食量很大,吃起虫子来又快、又多、又贪心。那些虫子中有许多是危害人体健康及农作物的害虫。
20%的蝙蝠以果实为主食。虽对果园的经济效益不利,但能替植物播种,对维护地球生态系统的正常运作有重要贡献。
有些种类的蝙蝠喜欢舐食花蜜,这样,他们无意间就成了夜间开花植物的“红娘”。
少数蝙蝠不仅吃虫、吃果,还要吃肉,小鼠、小鸟、小蛙等都是它们之所爱。
此外,还有极少数蝙蝠是吃鱼的。目前,世界上只发现了4种食鱼蝙蝠(如中国特有的大足鼠耳蝠)。食鱼蝙蝠的特点是腿长脚大,趾上有锋利的钩形爪,像墨西哥兔唇蝠,一个晚上能抓获30多条小鱼哩。
还有少数蝙蝠是杂食性的。所有的蝙蝠都要饮水,这自不待言。
在地球上的一千多种蝙蝠中,只有3种是吸血的,即普通吸血蝠、白翼吸血蝠和毛腿吸血蝠。他们分布在中南美洲的美国、智利、阿根廷、乌拉圭和圭亚那等地,以哺乳动物及大型鸟类的血液为食,偶尔也吸人血。它们找到熟睡中的猎物后,用锐利的门牙咬破被攻击目标的皮肤,让受害者在不知不觉中,血液从小伤口慢慢流出;与此同时,吸血蝙蝠的唾液中,含有的天然的抗凝血物质,它们就不停地舔食缓缓外流的血液,即使蝙蝠吃饱、飞走了,受害者的血液仍会持续外流一段时间再结痂。一般情况下,猎物很少因此受到严重伤害,不过被吸血蝙蝠咬了,总不是好事,况且对幼畜和小孩有伤害;即使不会血液流尽,也会妨碍其生长发育、甚至出现感染或患狂犬病等意外。
吸血蝙蝠一般不会主动侵袭人类,由吸血蝙蝠所导致的狂犬病爆发也非常罕见。但它们若受骚扰,可能会反击成灾。
2004年3~4月,巴西亚马孙河的波特尔岛就发生过吸血蝙蝠伤人事件,至少有300人遭到袭击,并有19人感染狂犬病,其中13人死亡。幸好被吸血蝙蝠咬伤的大部分人都注射过狂犬病疫苗,所以没有更多人发病。经专家分析,很可能是因为当地过度采伐森林,从而导致吸血蝙蝠栖息地减少,在被迫迁徙过程中,对人类进行了大规模攻击。
2008年8月18日英国《泰晤士报》报道,委内瑞拉一个叫瓦劳(Warao)的偏远部落,频频遭到吸血蝙蝠的攻击,在2007-2008的一年间,已有38人被咬后出现疑似狂犬病而身亡。原因可能是吸血蝙蝠的栖息地受到附近采矿、伐木和建坝等人类活动的破坏,被迫去寻找新的住处。瓦劳的村民,此时不幸成为受害者。
听起来很恐怖的“吸血蝙蝠”,其实既聪明又有爱心。它懂得只要找到它们上次咬过的动物,把原有伤痂翻开,就可以轻松进食了。此外,吸血蝙蝠还有一种特殊的分食行为,吸饱血液的成年雄蝙蝠,会反刍部分的血液给雌性、幼年蝙蝠或其他没有任何亲属关系的、饥饿的同伴分享。这是因为蝙蝠出生率很低,但其寿命又较长;根据自然界的规律,如果它们种群的数量不能稳定在一个足够大的基数上,该种群就很难避免灭亡的命运。
蝙蝠巢箱
蝙蝠住哪里
蝙蝠是一种日落而出、日出而归的夜行性动物,白天喜欢栖息于阴暗、温湿度较为稳定的角落,只要是不受人类干扰之处所,都可发现它们的踪影。它们总是倒挂着休息,有专家说,这种特殊的休息姿态,有助于躲避地面敌害,并可利用重力加速度的作用,脚一放就能迅速起飞。
大多数蝙蝠喜欢结群栖息于各类大、小的天然洞穴、山岩、石缝、树洞、枯井或人工窟窿(如竹筒、废弃的矿洞、防空洞、桥洞、人工隧道或坑道)等处。其中,有些终生以洞穴为家,有些只在捕食、生殖或冬眠时期在洞穴内居住。
有的蝙蝠喜欢以森林、树丛、沼泽的红树林;棕榈、芭蕉树的树叶背面;街灯附近的树木等地为家。
还有些小蝙蝠则喜欢藏身在庙宇、教堂、钟楼、古老建筑物和一般旧式民居的屋檐下、墙壁的缝隙、阁楼、天花板、横梁、隔墙等的隐蔽处。
个别种类的蝙蝠爱好独居,有些也几家合住在一起,但一般都喜欢群居。群体数量对于蝙蝠的生存十分重要,因为它们需要用身体的共同热量抚育幼蝠。有时一个集群可有成千、上万、甚至几百万只个体挤在一起。在泰国的乔普兰洞穴,有十多万只蝙蝠;在欧洲和中亚地区也发现了30~40万只蝙蝠的群体;在墨西哥索诺拉州栖息有2000万只墨西哥皱唇犬吻蝠;而分布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圣安东尼奥附近的布兰肯洞穴中的一窝墨西哥犬吻蝠,数量达2000万之众,那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蝙蝠栖息地之一;蝙蝠有迁徙习性,像候鸟一样,每年的3~10月从墨西哥迁徙到布兰肯洞穴。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飞鼠岩,居住着中国最大的蝙蝠群,据说数量多达1000多万只。
为了保护蝙蝠,有些国家和地区还专为蝙蝠制作了“蝙蝠屋”。我国台湾雪霸国家公园就架设有各式各样的“蝙蝠屋”和大小不同的“蝙蝠巢箱”,以供不同栖息型的蝙蝠入住。
位于广东省中山市翠亨村的孙中山先生故居,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但故居的瓦木结构建筑也是房屋型小蝙蝠的良好栖息场所。只是蝙蝠的栖息及其粪尿不仅会影响环境卫生和游客健康,还可能使故居的木质结构受到腐蚀和损坏,给故居的保护与管理带来长期困扰。这引起了广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蝙蝠研究专家吴毅教授的关注。他借助国内外的经验,并在指导中山纪念中学学生创新大赛的活动中,在翠亨村孙中山先生故居旁建立了我国大陆第一个“蝙蝠小屋”,成功地将故居中的蝙蝠请到“小屋”安居;在保护中山故居建筑物的同时,也为蝙蝠提供良好的栖息场所;同时又有利于中学生观察和研究蝙蝠,起到了文物保护、生态和谐、科普教育并举的作用。这富有创新意义的做法,吸引了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重视,于2010年8月专程进行了采访、拍摄和播放。
中国的蝙蝠
在古代,蝙蝠由于形象不佳、灰头土脸地;加上它那“不禽不兽”的尴尬处境,使它们落下“不伦不类”的坏名声,被视为妖孽,不仅颂赞蝙蝠的诗句甚少,甚至还被人作文嘲讽。
三国时的大才子曹植(192-232)写过一篇《蝙蝠赋》:“吁何奸气,生兹蝙蝠。形殊性诡,每变常式。行不由足,飞不假翼……”按照台湾学者李敖(1935-)在《李敖文集·蝙蝠和清流》中对《蝙蝠赋》的解释,第一句就是:“天啊!什么样的奸邪之气,才生出你这种怪东西来啊!”,并说:“以后各句,简直就是把蝙蝠骂了又骂”。北宋道士张君房(生卒不祥)校订修正的道教典籍《云笈七签》中有一则故事,说“蝙蝠藏于人体之内,戕害人类健康,而道士用巫术将蝙蝠驱逐,才得治愈疾症”。明代文学家冯梦龙(1574-1646),在他编辑的《笑府·蝙蝠骑墙》中写道:“凤凰过生日,百鸟朝贺,惟独蝙蝠不来,凤凰责问,蝙蝠答曰:我又不是鸟,干吗要来。过了几天,麒麟做寿,百兽都来敬拜,蝙蝠又不露面,麒麟责问,蝙蝠答曰:我能飞,我是鸟,凭什么要来。后来,凤凰和麒麟相见,谈及蝙蝠之事,互相慨叹地说:如今世上恶劣浅薄,偏生此等不禽不兽之徙,真个无奈他何!”冯梦龙用这个笑话,讽刺并隐射了社会上那些游移于两者之间的滑头、骑墙之徒,广为流传。
我国云南的景颇族认为蝙蝠是阴险狡猾的象征,他们把口是心非、随机应变的人称为“蝙蝠人”;新中国成立前,曾把新文学与鸳鸯蝴蝶派之间的文人称为“蝙蝠派”。
尽管蝙蝠声名狼藉,但崇拜蝙蝠同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颇具典型特色,特别是道教的信奉者,把蝙蝠奉为“仙鼠”。东晋的道教学者葛洪(284-364),在其著作《抱朴子》中说:“千岁蝙蝠,色如白雪,集则倒悬,脑重故也。此物得而阴干末服之,令人寿万岁”。自晋代以后,蝙蝠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有关蝙蝠的“仙话”层出不穷。例如,唐代李亢撰写的《独异志》记载,当时有名的道士、八仙之一的张果老,是由白蝙蝠精得道成仙的。
再往后,人们对蝙蝠非但不憎不恶,甚至将其看作为“福星”。由于蝙蝠简称“蝠”,而“蝠”与“福”同音,在古人心中,“福”是吉祥之最;再者,“蝙蝠”还有“遍福”的意思,是幸福、长寿、喜庆、安乐、延绵无边的象征。经过历朝各代的演变,到明、清时代,对蝙蝠的钟爱达到极点,凡是以“福”为主题,如“福如东海”、“多福多寿”等吉祥图案,都少不了蝙蝠。据民俗学家考证,有关蝙蝠的吉祥图案有数百种之多。很多字画、挂件、家具、瓷器、雕刻、建筑、艺术品、服饰、木质、玉石、铜器、丝绸锦缎、织绣印染等等载体上,都有蝙蝠的身姿。人们喜欢用5只蝙蝠组成图案,装饰门面,寓意“五福临门”(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每到春节,无论城乡,许多人家会把一个个大红的“福”字倒贴在厅前或门窗。这一方面源于蝙蝠倒挂的习性,再者,“福”字倒贴,表示“福到”之意;而红色的福字则代表“红蝙蝠”,也就是“洪福到来”的意思!
为庆祝慈禧(1835-1908)60寿诞,清朝发行了一分银票的纪念邮票,5只小蝙蝠围绕着中心的一个“寿”字,意为“五福捧寿”。后来,在慈禧陵墓的内壁上共有8幅“五福捧寿”的砖雕图案。
在我国有些地区,流行将馒头捏制成蝙蝠形;很多地方在婚嫁、寿诞等喜庆日子里,妇女头上戴的是用蝙蝠造型的绒花;在玉石器上加雕一只蝙蝠,说明有“福气”,用于摆设、佩带或馈赠……直到现今,仍有不少商家把不同的蝙蝠图案注册为产品的商标,以迎合顾客的求福心理。
北京的恭王府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说,在恭王府的花园里有1万只造型各异的蝙蝠贯穿始终,在彩画、窗棱、穿枋和灰塑上,都可以见到蝙蝠的形象,因此也有人叫它是“万福之地”。恭王府原是乾隆(1711-1799)宠臣和珅(1750-1799)的府邸,和珅喜欢蝙蝠也事出有因:乾隆就喜欢蝙蝠,他的一件龙袍(清乾隆明黄绣五彩云蝠纹十二章吉服袍)上,就有象征洪福齐天的红色蝙蝠。这正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蝙蝠成了国人心目中代表“幸福”的形象大使,它像遗传基因一样的一代、一代传递下来。直到现在,全国各地的古典园林及传统建筑等处的门窗雕刻、铺地、浮雕、家具及陈设等所出现的吉祥符号,都少不了有蝙蝠演绎出的各种造型和纹样,寄予时时处处、天长日久都有“蝠”相伴的美好祈福。
有趣的是,中国人这么喜欢蝙蝠,却很少直接拿蝙蝠来恭维或赞扬人;如若把人称作蝙蝠,不仅毫无“吉祥”之意,说不准还有“骑墙”之嫌。
砖雕五福捧寿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