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城市公共设计发展现状评析

2013-03-09刘洋LIUYang任宏RENHong1同济大学上海0009TongjiUniversity0009Shanghai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沈阳110136ShenyangAerospaceUniversity110136Shenyang

设计艺术研究 2013年6期
关键词:市民设计

刘洋LIU Yang 任宏REN Hong1.同济大学,上海 0009(Tongji University,0009 Shanghai).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沈阳110136(Shenyang Aerospace University,110136 Shenyang)

中国城市公共设计发展现状评析

刘洋1,2LIU Yang 任宏2REN Hong
1.同济大学,上海 200092(Tongji University,200092 Shanghai)
2.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沈阳110136(Shenyang Aerospace University,110136 Shenyang)

以中国高速城市化为背景,以城市观念的变化为主线,从城市管理者和市民两个层面,探讨了中国城市的公共设计意识和对城市公共设计的认识历程。介绍了城市公共设计的概念、范畴和基本属性,并从公共设计意识、公共设计管理和公共设计法规方面,大体分析了中国当前大多数城市公共设计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公共设计;通用设计;包容设计

一、引言

《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而后中国的城市建设基本遵循了这样的格局,即便宫殿或衙门建筑的位置稍有变化,但城市的主要功能基本没有脱离“防御”和“统治”两项内容。城市设计原则上都是围绕着管理和统治这个大目标展开的,虽有“市”的规划,但受中国传统重农轻商观念的影响,集市这种具有公共意义的场所一直都不被统治者所重视。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后,人民成了城市的主人,但从1958年开始施行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又成了中国人心中的一道隐形的城墙,没有城市户口将不能享受捆绑于城市户籍的任何福利,城市变成了“本地人”的城市。另外城市中遍布“单位”和“某某大院”这样的封闭社区,城市的公共性受到极大的限制。改革开放之后,首先是市府广场、政府办公大楼、机场、火车站等事关形象的城市窗口得以改建新建。城市的服务功能开始被逐步认知,现代公共设计开始启动,市民慢慢认识到自己该享有的权利与服务。

最近十年,城市规模快速扩张,城市人口急速增长,城市的价值和城市格局都发生了重大转变,传统中国城市已被解构,多元文化城市正逐步形成,城市在向着更具公共性的方向发展进步。

二、城市公共设计意识的觉醒

1.为吸引外资和旅游者而进行主动的建设,推动了公共设计的发展

改革开放30多年,为了吸引外资,以“筑巢引凤”为理念,全国大搞城市基础建设,无形之中促进了公共设计水平的提高。另外,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游憩需求急剧增长,旅游业逐步成为许多地区和城市的重要产业,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城市历史遗存等受到空前的重视。为了吸引更多的观光客和外来投资者,许多破旧的古城和历史民居得以修缮和保护,污染的河道受到了治理。

城市形象系统开始进入城市管理者的视野。空港、火车站、汽车站、出租车等服务逐步规范化。相关的信息咨询和信息导示服务,也逐步趋于标准化。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广泛吸取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在安全便捷卫生服务等方面都在向国际水平看齐。

虽然这样的建设大多还停留在形象工程的层面,但必须承认,城市公共服务得到了充分的关注,公共设计得以不断改进,公共设计的质量观开始发生着变化。

2.房地产对公共设计发展的推动

房地产行情连续十几年的高涨,使得市民对房产的附加值以及房产的升值空间变得非常敏感,对房产周遭的环境越来越挑剔,买环境、买物业、买升值成了房产市场广告的主要诉求点。由于此与房地产未来的升值空间密切关联,市民对地铁、公交线路、绿地、广场、水系等规划建设格外关注。购房者对交通、购物、金融、教育、绿化、休憩、安全等公共服务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楼盘的配套服务事关房地产商的利润和政府的土地出让收益,双方都愿意在园区及周边的公共设施建设和服务上增加投入,因此,房地产业对公共设计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

3.大型国际活动对城市建设的推动

进入21世纪,我国陆续举办了亚运会、奥运会、世博会等超大型国际活动,这些活动为我国城市公共设计树立了样板,从观念上和城市建设上都极大地促进了公共设计的发展。与此同时,全国中心城市陆续开始修建地铁。地铁开通使得城市交通状况得到重大改善,市民活动半径扩大,市民参与城市公共活动的能力大大提高。同时,地铁也成了城市服务最直接、受众最广泛的窗口,给城市服务职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考验着城市公共服务的意识和水平,推动着城市公共设计能力的提高。

4.和谐社会与宜居城市的要求

进入新世纪,中央关于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给各级政府官员带来了巨大压力,除了经济快速增长的要求之外,“维稳”成了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考核指标。为了城市的和谐大局,城市文化建设就成为了政府官员必须重点推进的一项工作。于是城市的博物馆、剧场、图书馆、体育场馆、纪念馆等纷纷得到重建或新建,并且博物馆和公园实行了免费开放。

宜居城市口号的提出,城市开始逐步改变以政治功能为主导,着力将民生问题的解决放在了首位。市政广场纷纷更名为市民广场,小街小巷得以整治修缮,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街头活动、社会体育、文娱休闲等开始自然地滋生发育。虽然说这一改变源自政治的压力,但对城市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是不可小觑的,因为它加速培育出了巨大的公共设计需求。

5.市民意识的觉醒

1980年,我国开征个人所得税。履行纳税义务,逐步导致了市民纳税人权利意识的觉醒,也随之对市政服务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在网络普及的时代,微博、论坛、博客等使得市民逐步获得了平等的话语权,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网络围观和网络监督力量。城市建设的重大举措均需要通过网络调查和网络公示,使得市民有机会对市政项目进行网上监督和网上评议,市民的权利从这一层面得以部分实现。市民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意见,参与式设计也得到了某种程度的兑现。

以上诸多因素共同的作用,逐步培养了市民的公民权利意识,城市的公共设计意识也在市民和政府两个方面开始受到重视。

三、公共设计的领域和特点

1.公共设计的概念及领域

公共设计正是在市民意识和政府的公共意识开始觉醒之后,经过整合而被提上议事日程的设计概念,即面向公众的设计,泛指公共空间内为公众提供必要的服务,以保证公共环境的使用、运营及管理的空间、设施及用品。它不仅是城市的服务体系同时也代表着城市的形象,它是一座城市对外的窗口[1]。从公共设计的内容上看,它包括公共空间设计、公共媒体设计、公共设施设计和公共物品设计等几个领域①。

2.公共设计的特点

如果单独从其中某一个领域来看,人们对公共设计也许不太陌生,国家对此并不缺乏应有的研究,相关的可供参考的成功案例也有很多,但是若把这几个领域当作一个整体看待,却是国内此前很少讨论过的问题。从公共服务的视角看过去,经过整合了的公共设计比原先割裂的各个领域又拥有了新的性质。不同于一般意义的站在商业立场上的设计理念,公共设计应该是公益的,是需要由政府来推动的一项系统工程,强调的是设计的公益性、共享性、公平性、普适性(通用性)和包容性,而所追求的目标并不是商业利润,而是藉由公共服务所带来的社会价值。

3.公共设计的层次和维度

从公共设计的规模上看,它有国家、城市、社会组织和机构等几个层面。不同规模的公共设计层面所包含的内容和范畴均有不同,然而却同时拥有功能、形象、文化这样几个维度。城市公共设计并非是一个虚拟的概念,它是由诸多实在的城市元素共同组成,分别担负着城市的基本功能。与此同时,公共设计是公众感知城市、接触城市、体验城市的重要媒介,它具体代表着一座城市的设计水平、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是城市多维形象的代表,是城市文化的具体体现。公共设计的服务对象是所有大众,需要对千差万别的受众提供公平的服务,因此通用设计原则和包容设计原则是公共设计所必须遵循的最为重要的评价指标。

四、发展公共设计任重而道远

在解决公共事务问题时,有三个主要的工作层面是必须考虑的,即规划、实施和管理,但是如果区别考虑这三个工作层面却是不太恰当的[2]。

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几年,城市形象、城市服务功能、城市公共生活等与公共设计相关的一些公共领域的事务都在快速地变化和发展,尤其是在进入21世纪这十几年中,城市的公共设计事务发展可谓迅速,也正是因为发展过于迅猛,所以也就存在着公共设计概念上的模糊认识,加之传统公共设计管理中的积弊,使得公共设计规划项目碎片化,而工程实施和管理则分属数个不同的机构所有,这便成了制约我国城市公共设计事业健康发展的主要障碍。公共设计规范的缺位则使得大多数城市的公共设计发展缺少延续性,不同地区间甚至城区间的公共设计发展水平也十分的不平衡。

1.管理权限上条块分割,因权属不同而难取得默契

就我国目前公共设计的各个元素来看,其负责单位可谓是五花八门。以一条道路为例,路灯、监控设备、地面设施、输变电箱体、地下空间通风口、道路绿化、交通标识、路名牌、门牌、店招、公交站亭、出租车乘降站、垃圾桶、围墙、栏杆、临时陈设等分别归属于城建、城管、交通、供电、环卫等十几个不同单位管理(见表1),火车站和机场区域则还会另有相关的管理部门介入。而一些可以用来发布广告的街具,则大多数被拍卖给了各个广告公司。因此,一条道路的整体改造设计项目常常会因管理权属问题,被分解为无数个琐碎的小设计项目,分别被不同的设计公司来承担,即道路、绿化、路灯、栏杆、路名牌、交通标志等将分别由不同的设计和施工单位负责,各单位在设计风格和施工标准上是很难取得协调一致的,公共设计若要在城市层面形成完善的、美观的系统形象是相当困难的。

表1 典型的城市公共设计元素管理权归属统计表

2.缺乏对公共设计的整合研究

从目前中国现状来看,城市公共设计意识已经开始觉醒,在杭州、深圳、上海等一线城市,已经有了很好的公共设计实践探索,北京奥运场馆区、上海世博园区的公共设计研究比较具有启发性。但从总体上看,我国仍然缺少对公共形象、公共空间和公共设施等主要公共设计领域的整合性研究,对支撑公共设计的公共性、通用性、包容性理论研究不足,而且公共设计实施中市民的参与度较低。

作为城市公共设计的主导角色,政府管理部门对公共设计的内涵和范畴仍然没有廓清,对公共设计的定位大多依然停留在视觉景观层面,缺乏对公共设计真实、全面的掌控,因此城市公共设计的不同领域发展极不平衡。由于晋升压力和政绩需要,城市管理者更关注的是被检查和参观时高层领导眼中的城市形象。所以,大广场、宽马路、大面积绿地等对公共空间能带来巨大影响、适合乘车观览和鸟瞰观览的形象工程大量上马,而与城市生活品质密切相关的公共设施和公共物品等却往往被忽视。

由于缺乏对市民生活的深入了解,市民对设计的参与度较小,城市中留下的公共设计空白非常的多。一些仓促颁布的武断的政令,往往与民生理念相悖,常常遭受市民的抵制非议,并在网上被冷嘲热讽。城市的公共性和包容性精神内核迟迟未能触及。

3.公共设计的规范和立法近乎空白,公共设计的管理和实施具有明显的人治痕迹

由于缺少相关法律条文的制约,公共设计领域没有形成完整统一的评价标准,设计的发展不具有延续性,常常会因为决策者的更替而产生极

[][]大的变化,许多优秀的公共设计成果由于决策者个人的喜好而被毁于一旦。如因领导者的个人喜好而更换行道树,甚至导致百年梧桐被野蛮砍伐,以及盲目亮化,过度亮化,随意增设广告设施等现象,也常常见诸报端。很多城市的公共设计都或多或少地留有人治的痕迹。

五、小结

从总体上看,中国城市的公共设计基本处于零散的、无意识的被动发展阶段,一些成功的事例往往只是局部的个案,仍缺少更为宏观更为系统的设计研究。政府管理部门也缺少推动整个城市公共设计良性发展的管理体制和管理经验。从城市文化建设的维度来考察和评价中国的城市公共设计,即便是上海、杭州这样的样板城市,其公共设计在通用性、包容性上也与城市理想存在着极大的差距,中国城市未来的公共设计发展任重且道远。

注释

① 孟亨在.从工业设计走向公共设计.2012年10月在沈阳航天航空大学的学术讲座.

[1]王鹏.关于城市公共设计的理解[J].科教导刊,2009(20):116-118.

[2]邵健伟.使用者为本的公共设计[J].设计艺术研究,2011(2):1-7.

Analysis of Urban Public Design Development in China

Taking the rapid-urbanization and the changing concept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the paper analyzes the process of understanding of urban public design from the view of city managers and citizens. It introduces the concepts, categories and basic properties of urban public design, and discusses the predicaments of understanding, management, and legislations by which public design currently faces in cities in China.

public design; universal design; inclusive design

J06

A

10.3963/j.issn.2095-0705.2013.06.001(0001-04)

2013-10-06

刘洋,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生,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教授;任宏,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市民设计
何为设计的守护之道?
《丰收的喜悦展示设计》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话剧的盛会·市民的节日
2017年闵行区“四季风·人文美·修身行”市民修身行动计划
设计秀
打造城市名片 方便市民出行
有种设计叫而专
International Volunteers for G20 Summit in Hangzhou
“意义”的问题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