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实际 挖掘优势 发展有特色的农业产业化

2013-03-08

吉林农业 2013年1期
关键词:主导产业产业化农业

解决“三农”问题,比较有效的方法是发展特色经济,加速农业产业化经营。其实质就是拉长农业的产业链条,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把企业经营引入农业领域,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面临的“小生产,大市场”的矛盾,以及种粮效益低的状况,利用技术、资金、人才和市场的结合,激活本区域内的劳动力以及土地等资源,使农民增产增收。

1.农业产业化经营在我国采取的模式

1.1龙头带动型以龙头企业为主,围绕一项或多项产品,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产销一体化经营组织。“龙头”企业具有市场开拓能力,进行农产品深度加工、为农民提供服务、带动农户发展商品生产,是产业化组织的加工中心、营运中心、服务中心和信息中心。这种模式广泛适用于种植业与畜牧养殖业。通过龙头企业支撑,实现规模经营,达到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目的。此类型适用于经济发展条件较好,市场较完善的地区。

1.2市场带动型建设当地市场,开拓外地市场,拓宽产品销路,牵动优势产业扩大生产规模,形成专业化、系列化生产。例如,漳州市在天宝镇办起全省最大的香蕉批发市场,市场里设有银行、工商、税务、邮电、保险、宾馆、运输车队等配套齐全的服务设施,年交易额在10吨以上。适用于任何按市场经济运作的地区。

1.3主导产业带动型以利用当地资源、发展传统产品入手,形成区域性主导产业,以“名、优、新、特”产品开发为目的,对那些资源优势最突出、经济优势最明显、生产优势较稳定的项目,进行重点培育,加快发展,形成支柱产业,围绕主导产业发展产销一体化经营。适用于资源禀赋独特,能大量生产各种名特优农产品的地区。

1.4集团开发型公司集团把农业作为一个巨大而稳健的投资市场,向“四荒”地开发,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例如,内蒙古的鄂尔多斯羊绒制品股份有限公司,先后建设2万公顷的山羊基地,开发牧场3000公顷,种草3.4万公顷、植树100多万株,在羊绒主要产区建立了11个原料收购分公司,形成了工牧直交、贸工农间交的供求网络。此类型适用于经济发展条件较差,但具有某项资源优势的地区。

1.5中介组织联动型以各种中介组织(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社、供销社、技术协会、销售协会)为纽带,组织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服务,使众多分散的小规模生产经营者联合进来形成统一的较大规模的经营群体,实现规模效益。适用于技术要求比较高的种植业、养殖业,在推广新产品、新品种、新方法的过程中,是一种投资低、收益高,农户得到实惠多的好方法。适用于技术要求比较高的种植业、养殖业,在发达与欠发达地区都能适用。

1.6示范推广型加大力度,集中人才、资金、技术创办农业产业示范区。例如,广东省新兴县与广州市汇海新技术开发公司在粤西山区创办了农业产业综合示范区。以优质水产及珍稀动物养殖、无公害蔬菜、优质水果种植等种养项目,带动区内农户致富。适用于一些农业产业化发展较好的地区。

2.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对策

2.1发展特色农业,确立主导产业和产品随着农副产品买方市场的形成,农业从传统农业进入特色、优质、高效的精细农业发展阶段。生产具有特色的农产品,发展有区域特色的特种种植、特种养殖业,积极兴办农副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销等企业,加大对农牧产品的加工深度和精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随着农业产业化的深入进行,必然会出现区域开发重点和开发前景以及资源的合理选择与优化配置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就是要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并确立自己的主导产业和名牌产品,同时按产业化的模式经营此名牌产品。根据当地的特点,切实选择有效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

2.2建设产地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建设一批县乡级蔬菜专业市场,发挥市场商品的集散作用和对外商品流通的辐射效应。解决农民的生产与销售的矛盾。市场设施和条件约束了交易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商流物流的顺畅流动时,要对市场环境和设施提出较高要求时,再考虑建场。在市场形成和发育的初期,加强市场秩序管理,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开辟绿色通道,鼓励农民和商贩进行交易,同时在税费政策上给予减免优惠。同时,应根据地方经济实力和地方财力,完善服务、改善政策环境,引导市场中介和服务组织的发展。信息咨询、行业协会、储运服务和金融服务等市场中介和服务组织。

2.3积极培育和扶持特大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火车头”。建好一个“龙头”企业就能带动起一种或几种农副产品的综合开发,扶持一方致富。政府应该支持企业通过租赁、购并、拍卖或股份制改造等形式,给予金融和其他支持服务,培育龙头企业。摘自《辽宁金农网》

猜你喜欢

主导产业产业化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观赏石产业化和金融化初探(一)
富硒有机缓释肥产业化迈出大步
系统产业化之路
外资流入与资源型区域主导产业升级──以山西为例
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主导产业选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