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东海分局系列报道之二 蓝天大爱
2013-03-07撰文吕宁
撰文 吕宁
在中国海监航空执法界,他以年平均飞行天数最多、飞行时间最长、外场连续工作时间最长而赢得了同行们的赞誉;在东海航空执法支队,他以精湛的业务技能、严谨的工作作风以及高度的责任心赢得了同事们的敬仰;而他十年如一日、舍小家顾大家的无私奉献精神和拳拳报国情怀,更是感染着他身边许许多多的有志青年。他叫孙利平。
孙利平的名字,在东海分局许多人心中也许并不陌生,然而,工作在分局大院的同事们能见到他的却并不多,因为十多年来,他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浙江舟山的海监航空基地度过的。在他心目中,那里早已成为他的“第二故乡”。
2000年,当时还在东海监测中心遥感室工作的孙利平,和几个同事被派驻浙江舟山参加飞行工作任务。远离繁华的上海温馨的家庭,面对艰苦的环境、枯燥的生活,他义无反顾地扑下身子、扎根舟山,在那里一待就是十多年。
心系海洋安全,坦然面对风险
大量国内外事例和数据显示,直升机工作风险系数非常高,而航空执法监察由于巡查范围在海上风险就更高,有时候为了便于调查取证,飞行高度会降低到离海面仅几十米的距离,正如孙利平所说,“感觉一伸手就可以触摸到海水”,然而在这碧海蓝天的美好画面背后,隐藏的却是巨大的风险。
2001年,孙利平与“死神”擦肩而过。那天,他们乘坐固定翼海监飞机进行常规巡航,在从舟山到宁波甬江口途中,飞机突然发生剧烈颠簸,接着机身倾斜,瞬间就下滑200多米,机舱里空气几乎窒息,几秒钟后,飞机在距海面300多米处渐渐平稳,面对突如其来的险情,孙利平异常冷静,为防止发生意外,他与机长老赵果断决定返航,回到舟山检修发现,原来是因为飞机右侧发动机油泵故障而引发的空中停车。“空中停车的故障发生几率非常低,却让我们给碰上了,不过幸运的是,我们当时是在近岸巡航,而且飞行高度在600多米,要是在外海飞行或者高度太低的话,我们这几条命恐怕就交代了,哈哈。”对于如此惊心动魄的故事,爽朗的孙利平却只是这样轻描淡写地说。
执著钻研业务,炼就“火眼金睛”
出生于军人家庭、在部队大院里长大的孙利平,从小就对军事有着非同一般的热爱。来到东海分局,尤其是开始从事航空执法监察工作以来,他对于国内外军事动态、舰船飞机资料的研究更是着了迷。十几年来,他在业余时间收集整理的国内外舰船飞机资料已有40余万字。目前,他还是国内某知名军事论坛的版主,被人尊称为“巡海大叔”。十多年海监航空执法一线的历练和业余时间的执著钻研,造就了他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职业敏感,炼就了一幅“火眼金睛”。这些年,一些国家的飞机、军舰、调查船擅自进入我专属经济区大陆架从事军事测量、海洋调查和侦察等活动,屡屡侵犯我海洋权益。东海区海洋权益维护形势严峻复杂,东海定期维权巡航执法实施5年来,60%的侵权目标是由海监航空执法人员最早发现。每次发现可疑目标,孙利平总能在第一时间判断该飞机、船舶的国籍、型号和用途。对于海上经常遇到的船舶,尤其是他国军舰和调查船,孙利平也总会如数家珍地道出其用途和背景。多年来已记不清有多少次,他凭着丰富的海监航空执法经验和过硬的军事知识,对被发现目标的动机和去向做出准确判断,并作为参考信息报告给上级机关,为上级统筹安排后续跟踪监视等分析和决策提供依据。
2010年4月,队里两名年轻执法队员在一次维权巡航中,在苏岩礁海域发现一艘处于停泊状态的H国大型散装货轮,因他俩工作时间不长,对苏岩礁海域的情况不甚了解,船舶知识也相对匮乏,对发现的情况不敢妄下定论。返航后两人立即向孙队汇报,孙利平看过照片,当即断定这是一艘偏航触礁搁浅的货轮,而该海域是周边国家与我国有争议的海域,他分析认为该货轮的搁浅救捞势必引起对海洋环境的破坏和海域主权的争议。于是他立即上报总队指挥处,为东海总队及时通报给江苏、上海海事部门提供了第一手信息。在此后一段时间内,中国海监东海总队加强了对该海域的巡航和搁浅船只的动向监视,获取了大量及时又宝贵的信息资料,为我国外交部门照会H国政府提供了有力支撑,并为海监、海事部门对该海域海洋环境保护、船舶航线安全和管理提供了保障。
“东海海域某邻国海上自卫队主力战舰舰,该国海上保安厅二百多艘各型大小巡视船中,在与我争议海域被我们发现和跟踪监视的船只也不在少数。” 说起海洋权益维护和航空执法,孙利平一发不可收拾,脸上满满地流露出作为海监人的自豪与骄傲。他告诉记者,能够遨游蓝天,守卫祖国的蓝色国土,一直是他引以为荣的使命,不能放松,也不敢懈怠,因为他的人生信条是“使命重于泰山”。
忠诚海监事业,做好带队育人
航空执法队以年轻人居多,除了孙利平和邓波两位年过40的“老搭档”外,其余十来个小伙子都是80后。由于执法队的工作性质,队员们每年平均200多天都在外场,他们工作生活的舟山航空基地,就像一个大家庭,而孙利平就是这个大家庭的家长。大到队员们的日常工作生活,小到饮食起居、个人情绪等都是这个家长时时要考虑的事情,可谓“又当爹来又当妈”。因为工作内容涉及国家机密不方便请钟点工,所以队里的伙食由孙利平亲自操刀。每每飞行完毕后总要先处理资料,在最短时间内将信息报给东海总队,然后,他再去菜场买菜烧饭。记得有一次他们早上8点就到了机场,可是因为特殊情况起飞延误,等执行完任务回到驻地已经是下午3点多了,小伙子们都已经饿得头昏眼花,而孙队还要打起精神给他们烧饭,不过苦中有乐,那顿下午4点半的午餐真的是特别的香。
1982年出生的执法队副队长章悦充满敬意地向记者介绍说,孙队虽然年纪最长、职务最高,但是他时时处处关心和照顾年轻人,让大家感受到了执法队大家庭的温暖。分配宿舍时,他将公寓的南面房间让给属下住,自己住到见不到阳光的北面房间;执法队每个队员的生日他都记得,买蛋糕、做好菜给他们过生日,拍照留念,传上网让他们的父母放心;不论是机库还是就住的公寓,在他的带动下,完全不像一帮“爷们”呆的地方,整洁而有序。最让章悦难忘的还是 2009年,在中国海监飞机首个专用机库——舟山航空基地机库建设的大半年里,孙队只要有空就到现场,全程参与机库设计和建造,跟踪监督施工进度,建成后又亲自带领大家当清洁工铲泥土,愣是将2000多平方米的机库清理得干干净净。2011年夏天强台风“梅花”来临之际,为确保机库安全,孙队跑到机库值班,没床就睡在乒乓球台上。
扎根舟山基地,谱写奉献之歌
自从2000年来到舟山,孙利平就把自己融进了那里的山山水水中,舟山的一草一木早已扎根在了他的生命里。尤其是近几年,随着海监航空执法任务的加重,孙利平在舟山待的时间也越来越长,每年至少有9个多月在外场工作。难怪同事们都说:“孙队回上海,是出差外加探亲,去舟山才是回家了。”
而孙利平也总是开玩笑说家里房子太小,老婆儿子都在家就显得很挤,还不如在舟山基地住着舒服。可在情同手足的同事面前,这个铮铮的汉子才会透露真情:只要在家待的时间一长,就不想出来了,特别是当他儿子说“爸爸做饭好吃,妈妈做饭不好吃”时,他心里会很难过。家是温暖的,任何人都会恋家,为了防止家中的安逸留住自己,也为了顺利完成执法队外场繁重的工作,他总是在家待满一星期左右就匆匆赶回舟山。他告诉记者,因为妻子工作单位离家远,儿子从小基本都是他带的,会说的第一句话是“爸爸”。后来因为夫妻俩工作都忙,孩子16个月就进了托儿所,可他至今仍记得当初被派到舟山时,儿子刚上小学三年级,他牵着儿子的手教给他过马路的情景,“我带了他三天,后来悄悄跟过他三次。从那以后,就彻底放手了。”
正是因为这份热爱,孙利平和他的团队才能扎根舟山,舍小家顾大家,以忠诚执著谱写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奉献者之歌。而他们的感人事迹也受到各级党组织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孙利平所负责的航空执法队6次被东海分局授予各项先进集体称号,2次获集体三等功,他个人也荣立三等功两次,年度先进个人9次,2011年还被国家海洋局评为“维权执法二等标兵”。由于航空执法队配合地方政府在执行搜救任务中表现突出,支队自2007年以来,还连续3年被舟山市人民政府授予“海上搜救”先进集体称号。(责编:思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