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战时期重庆有所黄埔子弟学校

2013-03-07■覃

红岩春秋 2013年3期
关键词:中正子弟黄埔军校

■覃 言

抗战时期重庆有所黄埔子弟学校

■覃 言

■1940年4月,宋美龄与宋庆龄、宋霭龄在覃家岗中正学校与师生合影

黄埔军校是1924年国民革命风起云涌之时,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创办的一所新型军事学校,培养出了大批军事人才。1937年底,随着国民政府从南京迁到重庆,黄埔军校毕业生也云集四川。为了黄埔子弟入学方便,1938年夏,国民政府在小龙坎覃家岗成立了重庆中正学校,作为黄埔子弟校。

中正学校是当时重庆的一所名校。起初,学校分设中学部和小学部,中学部为春秋两季招生,男女分班,另设女生部。1942年,该校开办高中,高中二年级即实行文理分组,男女生合班上课,一律秋季招生。也是从这时起,学校除招收黄埔子弟之外,也招收非黄埔子弟。

学校的校园环境与办学条件较好:教室宽敞明亮,桌凳整齐;寝室皆为平房,有双层木床供学生住宿;学生食堂清洁整齐,八人一桌,四条长板凳,可以坐着就餐;操场、球场宽大平整,还有大礼堂和图书馆、实验室等,为进行正常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提供了物质保障。

学校的师资力量也比较强大,其中有一批进步文化人,如著名学者孙俍工、李岳南、丰乃天、宋慕法等。

学校开设的课程与当时重庆的其他学校大体相同,使用的教材都是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编印,学校统一买回发给学生的。所以这里的学生无论是转学或毕业升学都很容易与其他学校接轨。

与此同时,学校在教学管理与训育上,则保持着与其他学校不同的特点,即黄埔军校子弟校的特色:

一是学校师生中黄埔军人和黄埔子弟较多。黄埔子弟上学是不交学费的,非黄埔子弟学生则按当时重庆的私立学校,如南开、清华等校的标准收费。

二是沿用黄埔军校的校训和校歌。校训为:亲爱精诚。校歌歌词为:怒潮澎湃,党旗飞舞,这是革命的黄埔。主义须贯彻,纪律莫放松,预备作奋斗的先锋。打条血路,引导被压迫民众,携着手,向前进,路不远,莫要惊,亲爱精诚,继续永守。发扬吾校精神!发扬吾校精神!

三是童军训练课搞得比较出色。当时,无论公立还是私立学校,初中都开童子军训练课,而中正学校的童军教官基本上都是行伍出身,因而对童军训练的程序、口令、操练等皆驾轻就熟,非常到位。

中正学校首任校长刘咏尧是黄埔军校一期毕业生,他担任校长期间,除了办学外,还办了军人遗族工厂,为在抗战中牺牲的国民党军官的家属子女解决生活困难。第二任校长黄雍也是黄埔一期毕业生,他对师生十分和气,在他的主持下,学校平稳中有所发展。第三任校长田绍翰是黄埔五期毕业生,他对学校管理较为严格。名誉校长宋美龄仅在1940年与宋庆龄、宋霭龄一同到校视察,并与学生合影留念。

1944年秋,日军占领了贵州独山,重庆告急。国家危难之时,中正学校高年级有数十名同学报名参军,有的去了远征军,有的则参加了留美海军。

1945年9月6日,国共谈判期间,毛泽东专程到覃家岗拜望早年的书法老师孙俍工和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的同学张超,当时这两人都在中正学校任教。

1947年1月,中正学校的学生积极参加了反美抗暴示威大游行。1948年,又积极参加“反饥饿、反内战”示威大游行。

1949年重庆即将解放的时候,中正学校更名为真理中学。重庆解放后,学校停办,学生免考转入南开和其他中学。

■中正学校所在地(今西南医院家属区)

杨山山)

猜你喜欢

中正子弟黄埔军校
江东子弟多才俊
中正平和——王栋山水画中的古意
Investigation of the fast magnetosonic wave excited by the Alfvén wave phase mixing by using the Hall-MHD model in inhomogeneous plasma
1926年3月24日,李济深前来黄埔军校参观
黄埔军校分校概览
宜兴市中正化工有限公司
刘墉 从寒门子弟到“华人之光”
“教育老兵”李守义:为打工子弟打开一扇窗
关于铅酸蓄电池中正极板栅溶解问题的研究
八旬老人创建"农民子弟教育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