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方减肥茶对预防肥胖模型大鼠减肥作用研究
2013-03-04李俊鹏
李俊鹏
广东省深圳市药品检验所,广东 深圳 518057
复方减肥茶对预防肥胖模型大鼠减肥作用研究
李俊鹏
广东省深圳市药品检验所,广东 深圳 518057
目的:研究复方减肥茶对预防性大鼠肥胖模型的减肥作用。方法:给予大鼠等量的营养饲料,实验组灌胃不同剂量的复方减肥茶(0.84、1.67、3.33g·kgBW-1),实验结束时称体重,剖腹取体脂并称重,计算脂/体比,观察复方减肥茶对大鼠预防肥胖模型的减肥作用。结果:模型对照组动物体重、体内脂肪重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明显增加,差异有显著性 (P<0.05),实验模型成立。各实验组体重、体内脂肪重量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3.33g·kgBW-1剂量组脂/体比低于模型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各实验组摄食量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3.33g·kgBW-1剂量组动物出现腹泻。结论:复方减肥茶对预防性大鼠肥胖模型有一定的减肥作用,3.33g·kBWg-1剂量可导致大鼠腹泻。
复方减肥茶;减肥;腹泻
减肥茶产品琳琅满目,选取了复方减肥茶进行减肥功能研究,为其有效性及安全性提供实验依据。其主要成分为绿茶、金银花、荷叶、绞股蓝、山楂、番泻叶、蜂蜜。
1 材料与方法
1.1 受试物 复方减肥茶,中国BJSP有限公司生产。批号100701,2.5g/袋,内容物为墨绿色固体粉末。试验前进行了非法添加检测,结果麻黄碱、芬氟拉明、西布曲明、酚酞、N,N-双去甲基西布曲明、N-单去甲基西布曲明均未检出。受试物人体拟推荐最大剂量为0.167g·kgBW-1,实验前将内容物加煮沸纯化水冲泡8分钟,挤压倒出提取液;茶渣再加沸腾纯化水浸泡5分钟二次提取,合并两次提取液。浓缩制成0.333g/ml溶液,用灭菌水依次稀释成相应的受试物溶液。
1.2 动物 南方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的SPF级SD大鼠50只,雄性,体重150~178g,实验动物生产合格证:SCXK粤2011-0015。饲养于本所屏障环境动物房,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SYXK(粤)2009-0034。
1.3 方法 采用预防肥胖模型法[1]。大鼠50只,适应环境后,随机分为正常、模型对照组和低、中、高剂量3个实验组,每组10只。自实验开始,模型对照组、实验组每只动物每日给予等量的营养饲料,以多数动物吃完为原则;正常对照组以相同方式给予基础饲料,饲料给予量和营养饲料相同。实验组按10ml·kgBW-1分别灌胃给予低、中、高3个剂量的受试物溶液,剂量为0.84、1.67、3.33g·kgBW-1,分别相当于临床推荐最大剂量的5、10、20倍。正常组、模型对照组给予同体积灭菌水。记录每只动物的给食量、剩食量及撒食量,每周称重2次,连续45天。实验结束时称重,剖取睾丸及肾周围脂肪垫并称重,计算脂/体比。
1.4 统计方法 用SPSS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先进行方差齐性检验,各组方差齐时,使用Dunnett进行统计;各组方差不齐时,使用Tamhane’s T法进行统计。
2 结果
2.1 对大鼠外观和体重的影响 受试物3.33g·kg BW-1剂量组10只动物均出现腹泻,肛门有污垢,毛色无光泽。1.67 g·kgBW-1剂量组10只动物中有5只出现软粪,其他各组动物生长、活动正常。模型对照组动物体重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差异有显著性 (P<0.05)。各实验组动物体重比模型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均有显著性 (P<0.05),结果见表1。
表1 复方减肥茶对大鼠体重的影响(±SD)
2.2 对大鼠摄食量、食物利用率的影响 各组动物摄食量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模型对照组食物利用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 (P<0.05)。各实验组食物利用率均低于模型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果见表2。
2.3 对大鼠体脂肪、脂/体比的影响 模型对照组动物体内脂肪重量大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 (P<0.05)。各实验组动物体内脂肪重量低于模型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3.33 g·kgBW-1剂量组脂/体比低于模型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他各组脂/体比与模型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详见表3。
表2 复方减肥茶对大鼠摄食量、食物利用率的影响 (±SD)
表3 复方减肥茶对大鼠体内脂肪、脂/体比的影响 (±SD)
3 讨论
本实验采用预防肥胖大鼠模型进行45天的减肥实验,结果模型对照组动物体重、体内脂肪重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明显增加,差异有显著性 (P<0.05),实验模型成立。各实验组体重、体内脂肪重量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3.33g·kg BW-1剂量组脂/体比低于模型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 (P<0.05)。各实验组摄食量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 (P>0.05)。由此可见,复方减肥茶对预防肥胖大鼠模型有一定的减肥作用。但3.33 g·kg BW-1剂量组动物出现腹泻,肛门有污垢,毛色无光泽。
肥胖是指体内堆积过多的脂肪组织,我国1l省 (市)总的超重病患率为21.51%[2],肥胖会增加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脂肪肝、肿瘤、内分泌失调等疾病的发病率,因此,减肥是肥胖者必须重视的健康问题[3]。本研究选取复方减肥茶进行减肥功能研究,观察其有效性及安全性。复方减肥茶中绿茶中最多的成分是绿茶,绿茶有降脂助消化的功效。茶叶中的咖啡碱、儿茶素等能提高胃液的分泌量,可以帮助消化,降低糖和甘油三酯的摄人,增强分解脂肪的能力[4]。山楂有较强的降血脂和消除体内过剩脂肪和预防脂质代谢紊乱的作用[5]。荷叶中富含多种生物碱、黄酮类化合物,具有降脂、减肥,清除人体有害自由基,抗衰老、美容、抑菌、止痉挛等保健作用。蜂蜜对肝脏有保护作用,能促使肝细胞再生,对脂肪肝的形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还可以润肠通便。决明子和番泻叶含蒽醌类衍生物,有降低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泻下的作用[6]。上述成分综合作用产生了一定的减肥作用。
WHO提出的健康减肥三原则为:不腹泻、不节食、不乏力。目前市场上形形色色的减肥茶中多含有番泻叶、大黄、芦荟等蒽醌类泻药。服用后一些人会出现腹泻或大便次数明显增加。为了对抗腹泻保持人的正常生理,机体多采用降低肠壁应激性来适应性调节。一旦停用泻剂,即使肠壁受到同样的刺激,也不能适时地引起排便反射。另外长期服用泻药还会破坏肠道神经系统的神经元,继之影响肠道的感觉和运动,可能引起顽固性便秘。再次长期服用泻剂和便秘均可导致微生态平衡失调,可引起肠道菌群紊乱。所以长期服用蒽醌类化合物可引起肠鸣音活跃、痛性痉挛和腹泻,而停用泻剂又引起反跳性便秘和水潴留,故这种病人可表现为便秘和腹泻相交替,也可导致大肠黑变病或称大肠假黑皮病。所以含蒽醌的减肥茶不建议长期服用,特别是对平素脾胃虚弱者更应该慎重[7]。有专家称正在起草的国家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规范已经开始对蒽醌进行限量。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 (2003年版)[S].133-139.
[2]王文绢,王克安,李天辟,等.中国成年人肥胖的流行特点研究:超重和肥胖的现患率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1,22(2):129-132.
[3]陈美珍,郭慧敏,余杰,等.复合减肥茶及其诫肥机理的研究.食品科学,2003,24(10):145-149.
[4]宋伟.绿茶成分具有减肥功效.生理科学进展[J].2012,43(1):36.
[5]林海,王宫,黄宗锈.塑身胶囊减肥功能的动物实验研究 [J].中国民康医学,2006,18(2):152.
[6]徐莉,徐洪刚.决明子减肥作用观察 [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8,14(6):733.
[7]罗骞,席萍,廖雪珍,陈慕媛.五指毛桃水煎液对大黄型脾虚小鼠胃肠运动功能的实验研究[J].PharmaCy Today,2012,22(7):398-407.
序号 时间 名称 分子量 分子式 百分比15 13.520min 1,6-Octadien-3-ol,3,7-dimethyl- 154 C10H18O 5.626% 16 13.576min Nonanal 142 C9H18O 1.739% 17 15.244min 2-Nonenal,(E)- 140 C9H16O 5.557% 18 16.225min 2-Decanone 156 C10H20O 1.191% 19 19.099min 2,4-Decadienal,(E,E)-152 C10H16O 2.044% 20 19.730min 2,4-Decadienal,(E,E)-152 C10H16O 10.372%
3 讨论
从冬葵挥发性成分中分离提取并检测出20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90.93%,含量大于2%的成分11个。其中相对百分含量较高的为已醛(hexanal)26.697%,苯基-1-乙醛(benzeneacetaldehyde)10.187%, (E)-壬烯醛[(E)-2-nonenal]5.557%,芳樟醇(3,7-dimethyl-1,6-octadien-3-ol)5.626%,(E,E)-2,4-癸二烯醛[(E,E)-2,4-decadienal]10.372%,1-己醇(1-hexanol)2.361%。对挥发性成分的含量分析可知,冬葵中醛类挥发油成分较为丰富。李增春研究冬葵的挥发性成分,发现冬葵果的醛和酮类挥发油含量较高,而冬葵全草则醛类含量最高。冬葵为日常食用蔬菜,通过对冬葵挥发油进行分析鉴定及相对含量测定,对比其果实、根、茎、叶中挥发油的含量,为综合利用冬葵药用部位植物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 [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49(2):4.
[2]王安邦,林新治.冬葵考略[J].中华医史杂志,1991,21(4):244-246.
[3]李增春,徐宁,杨利青,等.蒙药冬葵果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 [J].中成药志,2008,30(6):922-924.
[4]陈燕飞,刘乐乐,王玉华,等.薄层色谱法鉴定冬葵子中阿魏酸 [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08,30(2):115-117.
[5]献国.一身是药说冬葵[J].东方药膳,2012,17(12):39.
(收稿日期:2013.05.02)
R285.15
A
1007-8517(2013)14-0020-02
2013.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