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2013-03-03唐志强李达璟张武锋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13年2期
关键词:葡萄膜裂孔玻璃体

唐志强 李达璟 张武锋

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唐志强 李达璟 张武锋

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acute retinal necrosis syndrome,ARNS)又称桐泽型葡萄膜炎,主要由疱疹病毒感染引起,临床表现为以急性葡萄膜炎、玻璃体混浊、视网膜血管炎、视网膜坏死和后期视网膜脱离为主要特征的眼部综合征。本病起病隐匿,进展快,可累及单眼或双眼,晚期造成视网膜脱离,严重损伤视功能。我们对收治的15例(22眼)ARNS患者的临床表现、进展、治疗和预后总结了一些经验,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2000年1月~2011年12月本科共收治ARNS患者15例(22眼),其中男性10例(15眼)、女性5例(7眼);年龄19~58岁。初诊时最佳矫正视力为手动~0.3,其中LP~0.05为7眼,0.06~0.1为6眼,0.1~0.3为9眼。初诊时间为2 d至10个月,平均1.5个月。所有病例均诉有视力下降,8例患者诉眼红、眼痛,伴有不同程度的畏光流泪。眼前节检查示18眼前节有肉芽肿性葡萄膜炎表现,出现羊脂状KP,房水闪光(+);眼后节检查示所有患者均有玻璃体炎表现,眼底均表现为周边部视网膜条纹状黄白色渗出灶、视网膜小动脉白鞘形成,其中12眼伴有视网膜出血灶,6眼发生了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病变区视网膜全层坏死,视网膜裂孔常为多发。因牵拉引起的视网膜脱离,裂孔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裂孔大多数位于靠近正常视网膜的病变区边缘。16眼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luorescein fundus angiography,FFA),早期视盘呈淡荧光,晚期呈强荧光,视网膜动静脉充盈迟缓,视网膜周边小血管广泛闭塞呈白线状,大片无灌注区,坏死区荧光渗漏呈斑驳状,其中出现黄斑区囊样水肿2眼(图1)。

图1.视网膜动静脉充盈迟缓,视网膜周边小血管广泛闭塞呈白线状,大片无灌注区,坏死区荧光渗漏呈斑驳状

本组15例(22眼)诊断均根据1993年美国葡萄膜学会执行委员会制定的ARNS诊断标准:①周边视网膜单个或多个病灶边缘模糊,主要位于邻近或在颞侧主支血管区;②如不经抗病毒治疗,病灶进展迅速;③病变沿周缘扩大;④闭塞性血管病变,累及视网膜小动脉;⑤前房及玻璃体有显著炎性反应。此外巩膜炎及视盘病变或视神经萎缩均支持ARNS诊断,但非必备体征。本组病例经询问病史、眼科常规视力检查、裂隙灯显微镜、三面镜、间接检眼镜、FFA等检查,临床表现典型,符合ARNS诊断标准。

1.2 方法 确诊后立即给予阿昔洛韦(无环鸟苷,ACV)1500 mg/d,分2次静脉滴注,持续8 d后改口服ACV 400mg,5次/d,持续6周。在此期间定期监测肝肾功能。抗病毒治疗1周后加用地塞米松静脉滴注,开始剂量为10 mg,逐渐减量,半个月后改口服地塞米松维持量。给予口服阿司匹林0.3 g 3次/d抑制血液高凝状态。给予能量合剂、丹参静脉滴注营养支持、改善微循环;口服甲钴胺片营养视神经治疗。对于急性期16眼进行预防性氩激光光凝治疗,在坏死区与正常视网膜交界处做2~3排光凝,光斑直径200~300 nm,时间0.2 s,能量200~300 mV。因病灶局部视网膜全层坏死,周边部视网膜变薄、萎缩,光凝时不能使用过大的能量,以Ⅱ、Ⅲ级激光反应斑为宜,以免造成视网膜损伤或出血。治疗时间在确诊后2 d~1个月。为防止激光治疗不足或病灶又有活化,随病情变化积极补充激光治疗。激光治疗本身不能阻止病情发展,必须与药物治疗相结合。晚期6眼因视网膜裂孔形成、视网膜脱离、玻璃体混浊增殖明显,接受了联合手术,包括玻璃体切除、膜切割、视网膜下放液、球内注射C3F8、眼内光凝。

2 结果

本组15例患者住院天数为12~23 d,平均15.5 d。出院后门诊随诊3~12个月,平均6个月,视力变化情况为LP~0.05为6眼,0.06~0.1为4眼,0.1~0.3为10眼,0.3~0.6为2眼。晚期6眼视力提高不明显,其余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所有病例病情得到较好控制,眼前段和玻璃体炎症消退,视网膜坏死区逐渐瘢痕化。所有早期行眼底预防性激光治疗患者均未发生视网膜脱离。晚期6眼患者有2眼于术后3个月内视网膜脱离复发,立即手术予以硅油充填后视网膜复位。

3 讨论

ARNS是一种以严重葡萄膜炎伴有视网膜血管炎和后期视网膜坏死、裂孔性视网膜脱离为特征的疾病。引起本病最主要的病原体为疱疹病毒,以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1)、HSV-2、巨细胞病毒(CMV)、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居多。其他病毒如疱疹病毒B型、EB病毒、柯萨奇病毒、风疹病毒等也可引起感染性视网膜炎。ACV是目前公认治疗活动期ARNS的首选抗病毒药物[1]。早期静脉滴注是标准的治疗方法,其对病毒有特殊的亲和力,对疱疹类病毒等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它能进入疱疹病毒感染的细胞内,干扰病毒DNA聚合酶,抑制病毒复制。应用ACV后可阻止新的视网膜坏死区的出现,并促进原有坏死区的吸收,避免和减少健眼发病机会;但对晚期患者无明显改善,不能避免视网膜裂孔和视网膜脱离的发生。ARNS一经确诊需早期抗病毒治疗,以免影响疗效。早期治疗量为1 500 mg/d,至少1周左右;后改为口服,维持6周以上。此药在治疗过程中有少数人会引起肝功能异常、急性肾功能不全,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监测肝肾功能。如全身用药病情无好转,甚至恶化可行更昔洛韦玻璃体腔注射[2],有较好的疗效。抗病毒药物治疗后,一部分患者视网膜坏死病变出现消退,阻止了新的视网膜坏死病灶的发生,减少了健眼受累的机会。在抗病毒药物取得效果、炎症控制的情况下,适时配合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3],对于消除视网膜血管炎症,减轻视网膜水肿有利,对早期视力提高有帮助。

视网膜裂孔形成、视网膜脱离是ARNS的严重并发症,防止视网膜脱离发生是治疗ARNS的一项关键因素。我们对未发生视网膜脱离的16眼进行了预防性氩激素治疗,在病变区与正常视网膜交界处进行激光光凝,造成局部视网膜脉络膜粘连瘢痕,限制病变向后极部扩展,预防视网膜脱离发生,同时对新生血管的形成有明显抑制作用[4]。视网膜脱离是ARNS失明的主要原因,不少患者前来就诊时就已发生,即使急性期使用了ACV和眼底激光,也不能完全阻止视网膜脱离的发生。视网膜脱离一旦发生,视力将严重受损,病程进展产生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对于ARNS引起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应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5-7],术中彻底清除病变玻璃体和玻璃体基底部,配合眼内光凝,气液变换C3F8充填,视网膜多复位良好。对于多发性、巨大裂孔和复发病例予以硅油填充[8],如没有并发症可在一年后取出。

ARNS可见于各年龄组,以男性较多。本病有2个高峰期,即20岁和50岁左右,对该年龄组的严重葡萄膜炎诊断时应格外谨慎。本病单眼或双眼均可发病,有报道双眼发病率约占1/3,因此对于一眼已发病的患者,其对侧眼存在较大的危险性,往往同时或先后发病,最终导致双眼视力残疾。晚期视网膜即使复位也并不代表相应的视功能提高,因视细胞已发生不可逆转的损害,尤其是视网膜脱离达到黄斑区,视力预后更差。因此早期发现和预防本病的进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ARNS患者应常规检查另一眼,询问病史是否有畏光、眼红、眼痛、眼前黑影遮挡,检查有无肉芽肿性前葡萄膜炎体征;同时眼底散瞳检查周边视网膜是否存在病灶,有无视网膜出血等情况发生,发现问题按上述原则及早处理。

[1]姜方义.急性视网膜坏死11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1,29(12):1280-1282.

[2]汪静,柯根杰.27例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的临床分析[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2,47(6):743-744.

[3]张元宏,杨育勇,王伟,等.急性视网膜坏死临床分析[J].临床眼科杂志,2010,18(4):333.

[4]郭霞.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15例临床治疗回顾性分析[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08,18(5):277-278.

[5]董卫红,毕宏生,王兴荣,等.玻璃体切除术治疗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9,27(9):1032-1034.

[6]张悦,黄婉荣,蔡锦红,等.玻璃体切除治疗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临床观察[J].国际眼科杂志,2010,10(2):339-341.

[7]王文吉.玻璃体手术在葡萄膜炎中的应用[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08,8(2):69-71.

[8]郝宇.急性视网膜坏死9例临床分析[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8,30(10):811-812.

2012-07-13)

(本文编辑 诸静英)

江苏省泰州市第四人民医院眼科 泰州 225300

唐志强(Email:hhyy0729@sina.com)

猜你喜欢

葡萄膜裂孔玻璃体
葡萄膜炎继发高眼压的临床特征分析
高频超声在玻璃体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非接触广角镜联合玻璃体切割系统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及预后
儿童葡萄膜炎86例临床特点分析
临床常用中药提取物在葡萄膜炎治疗中的新进展
裂孔在黄斑
龙胆泻肝汤合三仁汤加减对春季复发性前葡萄膜炎疗效的影响
玻璃体切除联合晶状体超声粉碎在合并晶状体脱位眼外伤中的应用
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术后复发嵌顿再手术一例报告
腹腔镜联合胃镜引导下治疗食管裂孔疝合并胃间质瘤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