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可知兴替
2013-03-02于凯旋
纵观法制发展的历史长河,无论法律体系或渊源存在怎样的差异,都无法忽略掉判例在其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公平正义的判决将会对社会产生一种正确的导向,在浩如烟海的案例之中挑出具有典型性、真实性和公正性的事件,可以使人们对法院投以更多的信任。在知识产权领域,研究法院做出的生效判决有利于了解法律条文适用的尺度,这些判决对知识产权保护的一些重要法律问题加以澄清,解释条文的逻辑和原则,这对知识产权制度的理论建设和实践研究而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12年北京法院十大知识产权案例已新鲜出炉,这些案例均在各自领域具有代表性,提升各行业对自身所涉知识产权领域的了解和认知。这些案例涉及著作权、专利和商标的各个细节,其中包括地理标志的合理使用范围、电子商务过程中产生的商标纠纷、对“傍名牌”等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处理、作家维权联盟与百度文库的恩怨纠葛、微软在中国维护软件著作权、首例认定体育动作是否是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首例以判决方式结案的魔术作品著作权案、首例对参照他人摄影作品绘制油画的行为做出的侵权认定,也许法院的判决无法做到尽善尽美,但至少将以前很多莫衷一是的问题拿到台面上与大家共同讨论。
连续两年的案例都由著作权和商标唱主角,专利的戏份太少,这似乎与全球涌动的专利战潮流不相匹配,毕竟2012年是专利的战场。也许这种潮流无法获得法学界的认可,别管去年一年全球各地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以及各种专利诉讼有多么风生水起,似乎也只有苹果三星案入选了2012全球知识产权十大案件。
但在今年的两会上,专利成了绝对的主角,各种提案或实际、或尖锐,均反应出我国目前创新能力有待提升的现实。被戏称为“来自知识产权界最尖锐声音”的提案,直言我国泡沫专利和垃圾专利过多的事实,可谓引起不小的震动。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完善知识产权制度仍是政府工作重点。
在这个依赖科技、知识和创意的时代,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显得愈发重要。以上案例和声音折射出的问题是,尽管我国不断加强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但相对于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还显得相当不足,品牌和创新以及法制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总有一天,人们会看到,先人争取的权利经历了怎样残酷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