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旱门过江隧道工程设计
2013-03-01桂建刚
桂建刚
(杭州城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杭州 310000)
0 引言
东旱门过江隧道位于余姚市东旱门路,下穿最良江。最良江因河道通航等级提高,原有过江东旱门桥不能满足通航要求必须拆除,为了更好地打通最良江两岸机动车、行人及非机动车过江交通功能,优化和完善城区跨越最良江及沿线两岸的路网结构,通过多方案的综合比选,最后确定在原东旱门桥址处修建下穿最良江的隧道方式过江,使过江功能与最良江两岸环境景观相统一,从整体上达到提升城市道路的档次和品位的目的。
1 工程地质及周边环境
1.1 工程地质条件
场地为第四系沉积物,属海积、冲积平原,滨海(湖沼)相软土。该区域地层主要为:①杂填土,该土层碎石含量高,局部有大块石,②淤泥质粘土,③粉质粘土,④粉质粘土,⑤淤泥质粉质粘土,⑥粘土,⑦粉质粘土。
场地的地下水位埋深为1.80 m~2.00 m,属浅层孔隙型潜水。
1.2 周边环境
隧道两侧为高档居民住宅区,小区建筑多为5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距离隧道基坑较近,最近距离约7 m。最良江两岸为高档景观绿化,环境幽静。
2 工程设计
隧道南起万年桥东路,采用隧道形式穿越南兰江路、最良江、北兰江路,北接世南东路,全长约623.699 m。隧道具有机动车、非机动车及行人过江功能;机动车道为双向两车道,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在江底段共管通行,在隧道进入岸边地块后,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离,非机动车与行人以斜坡推行+台阶踏步方式出地面。
2.1 线路设计
2.1.1 平面线路设计
根据道路总体规划要求,隧道U形槽敞口段不得跨越万年桥东路与世南东路,而且隧道建成后,其两侧地面辅道必须保持双向两车道+两条非机动车道通行条件;因此,隧道内机动车道不得超过两条,以确保地面道路通行宽度;隧道U形槽段结构中心线应与东旱门路中心线一致,以保持两侧地面道路宽度均衡。
线路设计起点为万年桥东路与东旱门路交叉口,桩号为0+ 000;设计终点为世南东路与东旱门路交叉口,桩号为 0+ 623.699,总长约为623.699 m。分别在桩号0+196.784,0+ 373.681及0+529.464处设置了圆曲线,圆曲线半径分别为R1= 5 000 m,R2=2 500 m,R3=5 000 m。
2.1.2 纵断面线路设计
隧道内机动车纵坡要素受如下因素控制:1)地面道路高程与江底高程相差约5.3 m;2)隧道顶板上部必须保持厚度不小于1 m的覆土;3)机动车隧道内净空要求不小于4.0 m;4)隧道两端道路交叉口距离江边约240 m~300 m。隧道拉纵坡条件局促,经综合考虑,将全隧道机动车纵坡设计为“V”字形,最低点设置于江中心下方。
U形槽起点0+035,以-4.450%的坡度下行,至0+140处设一变坡点(竖曲线半径R=4 000 m),然后以-5.450%的坡度下行,至江底中心0+280处设一“V”字形变坡点(竖曲线半径R= 700 m),再以3.873%的坡度上行,至0+477处设一变坡点(竖曲线半径R=6 000 m),继续以4.450%的坡度上行出隧道。
2.2 隧道建筑限界
该隧道设计为双向两车道。隧道机动车道净宽8.5 m,净高4.0 m,其中行车道宽2×3.5 m,为保证行车道的充分利用,增加行车的安全感,在行车道两侧增设路缘带2×0.5 m,两侧余宽2× 0.5 m。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行人的空间压抑感,保证过江行人的舒适度,隧道非机动车道净宽按4.0 m,净高按2.5 m考虑。
隧道轮廓设计考虑了满足设置排水沟、电缆安设、照明、消防、通讯及装修等需要;并且还在江中段行人及非机动车通道下预留管廊,供市政管线过江使用。
2.3 隧道结构设计
该隧道因考虑行人过江功能,江中段和江岸段功能不同,结构上采用不同的形式。江中段设计成三跨两柱式矩形结构,中间跨为机动车道,两侧为行人及非机动车过江通道;江岸段设计成直墙圆拱形结构,拱形结构有利于结构受力。隧道边墙与围护桩形成叠合墙结构,达到挡土、止水、抗浮、减小差异沉降和保护周边建(构)筑物等多重目的。
结构采用C30防水钢筋混凝土,抗渗等级为P8。江中段结构侧墙50 cm厚,顶板80 cm厚+2 cm厚A3钢板,底板为70 cm厚。江岸段结构侧墙50 cm厚,顶、底板均为70 cm厚。
2.4 基坑围护设计
最良江为余姚市汛期排洪的主要河道之一,为了保证河道来年汛期的排洪功能,江中段基坑必须特殊设计。该段采用盖挖逆做法进行设计。即先施工全套管钻孔咬合桩(成桩效果好,挡土止水可靠)、中间竖向支撑,再施工隧道结构顶及结构防水,恢复河道通航,然后在结构顶板的保护下从岸边明挖基坑向江中段暗挖施工,完成剩余结构,见图1。
江岸段基坑采用明挖法施工。基坑离两边居民住宅楼较近,为了基坑施工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该段基坑围护结构采用成桩效果好的全套管钻孔咬合桩(无泥浆排放污染,取土无振动、噪声小)旋挖取土,利用结构自身顶板兼做横撑(永临结合,省去大量临时混凝土支撑的施工和拆除工作,最大限度地缩短工期、节省投资及保护环境),进行基坑开挖施工,如图2所示。
图1 江中段结构
图2 江岸段结构
2.5 防水设计
隧道建成后,防水效果好坏直接影响隧道后期的使用功能。为了达到防水可靠、一劳永逸、不留后患的目的,隧道结构防水应以混凝土自防水为主,柔性防水层为辅,对变形缝、施工缝特殊部位采用多道防线处理的全封闭密闭防水。隧道防水等级按一级设计。具体防水措施:
1)结构自防水:采用C30防水钢筋混凝土进行结构自防水,混凝土抗渗标号不低于P8。
2)外贴式防水层:江中段顶板利用20 mm厚钢板防水,并在钢板上方铺设70 mm厚C30素混凝土保护层;底板下采用1.5 mm厚的PVC防水卷材(为确保防水板不破损,在防水板外侧设有400 g/m2),同时在底板防水板上面铺设50 mm厚C15素混凝土保护层,以防钢筋安装时弄破防水板;侧墙与围护桩墙形成叠合墙结构,不再铺设防水板,见图1。江岸段顶板采用PVC防水卷材,防水层上铺设70 mm厚的砂浆保护层;底板及侧墙防水与江中段相同,见图2。
3)施工缝防水:施工缝处预埋止水钢板及注浆管,后续混凝土浇筑前先涂刷MC系列注浆材料,并在结构强度达到设计强度后,压注MC系列注浆材料进行密闭止水。
4)变形缝:该隧道无变形缝设置。
3 工程设计的难点
该隧道工程设计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难点:
1)因河底标高及江边至两端交叉口间距离过短等地形条件限制,线路拉纵坡条件局促,可选余地小。本方案线路纵坡设计成“V”字形,坡度指标接近规范最大允许值。2)隧道两侧均为居民住宅楼,离隧道最近距离约7 m,且小区进出口大门朝向隧道。基坑施工时选用何种围护结构及支撑体系能够确保基坑安全,且使基坑开挖对周边环境产生的影响最小。本方案围护结构采用性价比高的全套管钻孔咬合桩旋挖取土,该套成桩工法具有环保效果好(无泥浆排放、无振动、噪声小)、对周边环境影响小、成桩质量高、节约混凝土(充盈系数小)等优点。而且咬合桩与结构侧墙可形成叠合墙结构,极大地提高了基坑及隧道结构的安全度和经济性。3)江中段采用盖挖逆作法施工,最大限度地减少江中段施工工期,确保汛期到来时恢复河道的过水防洪功能。4)基坑支撑体系全部采用隧道结构顶板,既提高了基坑安全度,又极大地节约了施工工期和工程造价。5)江中段结构防水设计,如何确保防水可靠。本方案采用结构顶板上外包2 cm厚镀锌钢板,既达到防水可靠目的,又起到防止通航船只抛锚对隧道结构造成破坏的目的。
4 结语
东旱门过江隧道工程的成功建成,为今后城市过河交通桥隧方案选择上拓宽了思路,相比桥梁方案,下穿隧道方案有利于保护河道原有景观及周边环境。全套管钻孔咬合桩基坑围护结构及隧道结构顶板兼做围护支撑体系的技术,为今后城市明挖隧道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
[1] 舒晓建,郭 英,陈 力.余姚东旱门过江隧道线路设计[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1(6):26-28.
[2] 东旱门过江隧道施工图设计文件[Z].杭州城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