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客《文明之旅》 惊艳古镇之美——记著名文艺评论家张永祎

2013-02-27文达

剧影月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古镇江南

■文达

张永祎,一级作家,著名文艺评论家,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电影家协会理事,江苏省影视评论学会副会长,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今年5月2 7日晚,喜爱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C C T V 4)《文明之旅》节目的全国观众,惊喜地看到江苏文艺评论家张永祎与央视当家花旦刘芳菲面对面,正如数家珍地介绍着江南古镇文化:双桥的美丽、甪直的来历、木渎的传说……

梦里水乡江南镇

《文明之旅》系中文国际频道(C C Y V 4)倾力打造的文化类高端访谈节目。邀请的嘉宾都是国际要人、文化“大腕”和顶级专家,诸如英国前首相布莱尔、新加坡学者马凯硕、香港“文化校长”张信刚以及大陆学者余秋雨、杜维明、楼宇烈、于丹、王立群等。这期《梦里水乡江南镇》节目大约4 5分钟,播出后好评如潮,四面八方的短信纷至沓来,旅居国外同学也给张永祎来了越洋电话,因为每期《文明之旅》要向亚洲、美洲、欧洲播出9次!有位观众说“看了C C T V 4的文明之旅,就追到博客来到,喜欢您的博学,讲得唯妙唯肖。”还有位老乡直接告诉他,看到他在央视能够从容不迫、侃侃而谈,当时就激动得泪流满面。听到这些,张永祎十分动情地说,他非常感谢广大观众的厚爱和关心!

张永祎做客《文明之旅》与他在《东方潮》杂志开辟的专栏“江南名镇”有关。《东方潮》是发行于海峡两岸的第一本刊物,在台湾、香港和澳门等地广受欢迎、评价颇高。据总编成功先生介绍,他们曾在台北等地召开读者见面会,许多读者都很喜欢张永祎探幽烛微的精神和唯美华丽的语风。有人说,读张永祎的文章总觉得沉实之中蕴有一种飘逸之感,满目青翠的诗情画意会在润物无声中缓缓地蜿蜒到你的心里。中央电视台的编导也读到了、发现了,继而产生兴趣了,联系了张永祎,也就有了《梦里水乡江南镇》。

张永祎在电视节目中对江南古镇进行了全面介绍和重点剖析,由近到远、由浅入深、由外而内、由点及面,渐行渐近地为我们展现出了一幅幅梦里水乡的水墨丹青:一是江南古镇的韵味自于独特的文化符号,小桥、流水、人家;二是江南古镇的韵味来自于独特的精神气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三是江南古镇的韵味来自于独特的风土人情,介绍从农耕到小手工商业社会演进中积累下来的民俗习惯和故事传说;四是指出人们为什么喜欢江南古镇,既源于古镇的魅力,也有对慢生活的向往;五是面对古镇的保护与开发的问题,提出不能南辕北辙,应该顺势而为,让开发回归到保护的起点!

张永祎心怀感激地说,第一次到中文国际频道(C C T V 4)做节目,切身感受到了央视人那种一丝不苟、近乎苛刻的敬业精神。编导再三叮嘱要着重介绍最贴近古镇灵魂的东西,语言力求大气,更需接地气,要深入浅出、喜闻乐见。他严格按要求做了,效果2 0 0倍的好!更让他记忆深刻的是,在节目中把陈逸飞先生的画名误说成《故乡的记忆》,本来改下就完了,但编导们非要追查到原始出处,在确信无疑后才改为《故乡的回忆》。甚至在细微末节上编导们也不肯轻易放过。领带一开始时选用的是蓝色的,但在临上场的那一刻,编导决定换成黄色。事实证明,这个改变非常有眼光!不仅成为张永祎西服上的一个亮点,也成了人们一个重要的看点,许多人对这一点大加赞赏!认为有一种“黄鹂鸣翠”的感觉,很好地呼应了“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旖旎风情。张永祎认为,刘芳菲身上具有一种别人难以企及的知性魅力,过渡之处、意外之时,她总是不慌不忙、掌控有度、不着痕迹、巧妙连接,主持风格淡定自然,清新亲和,炉火纯青,文采斐然。

张永祎在《东方潮》杂志上开辟江南古镇系列专栏,已经写了3 0多篇,几乎写了所有江南名镇。每篇都有五至七千字,这在读图时代文字量已经是不小的了。“小桥流水人家”在张永祎传神的笔下,体现了他独到的审美体验和美学观照,演变成了一组组画面式的粼粼水波和文字性的缓缓流淌。他认为,江南是水做的,流水是最灿烂的风花雪月,超越了尘世的喧嚣,代表着古镇宁静的时光,几只小船停靠在岸边,是江南古镇从前未来最动人的风情。能够写出如此出神入化的境界,算是张永祎重新认识江南文化的心灵过程,也应该是不断行走江南古镇的文学升华。他到过许多江南古镇,甚至有些古镇去了多次,他喜欢徘徊在岸边的小道上,喜欢流连在古街、古巷、古弄、古寺寻寻觅觅,喜欢坐着小船悠哉悠载地欣赏古镇的美景,所不同的,他是个有心人,不仅能关注景中有景,更能够联想象外之象,于是日积月累的故事传说,就慢慢地积淀在他的记忆岩层中。“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等到“云开日出”的刹那间心灵感悟,能够重新唤起江南美景美物美事时,这才发现古镇的神韵还是落脚在人物身上。因此,不管是名人大家,还是柔弱女子,抑或草芥之民,在他的笔下或柔情似水万古流淌,或不畏强权震天撼地。

文化钟爱由来已久

张永祎是盐城市滨海县人,他来到这个世界时,出身书香门第、文学造诣颇高、身为当地宣传部长的父亲,为他取了个好听的名字:永祎。“祎”乃美好之意,“永祎”意寓着永远美好。唐僧的俗家名字叫“陈祎”,三国时有位蜀汉名臣叫“费祎”。看来,父亲对儿子的希望和寄托还是颇高的。

1 9 5 9年末出生的张永祎,少时生活的东坎镇是个数百年的苏北古镇,虽无江南古镇那么幽静、曲折、水灵,倒也古色古香、民风淳朴,在张永祎的心目中,这与江南水乡有着某种异曲同工之妙:一条老街贯穿东西,两条青石板嵌镶路中,两边是商铺林立、琳琅满目,人来人往,熙熙攘攘,有说有笑,无拘无束。前河是一条大河,经常可以看到各类船只来来往往,好像是水上交通要道;后河是一条小河,许多人家在里面淘米洗菜,主要作用是接济生活。跨在河上有三座桥(新建桥、中市桥和牛桥),放学的时候张永祎经常在这些地方玩,看水上的风景,爬桥上的凉亭,因而有着深刻的印象,特别是中市桥,原来是水泥桥,但由于券度太低,高大的船不能通过,便把中间打断,用木板把再加高,这样就形成了特有的水泥木头高架桥。如此常年的耳濡目染也逐渐形成了张永祎亲近自然的精神“格式塔”,他喜欢把自己真切的感受一一写出来,所以在小学、中学时作文常常被老师作文范文,他也因此喜欢上了文学。

1 9 7 8年,张永祎如愿以偿考入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在学好规定课程的同时,他又迷上了电影、美术和音乐,对这些专业理论和发展史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当时,许多书籍还没来得及出版,跟其他系科同学借教材时,这些同学都睁大了惊恐的眼睛,他却我行我素、置若罔闻。那个时候,他恨不得将全部知识都灌到脑子里,所以学习一直非常刻苦。毕业前是工人,毕业后做老师,成为机关干部后,仍然不改初衷,一如既往,继续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努力的人”,哪怕再忙再累,也要把零散的业余时间积攒起来,用在一以贯之的学习和写作上。多年来,他写了6 0 0多万字的创造和评论作品,撰写和参与编写了2 0多本书。在《人民日报》、《新华日报》、《天津社会科学》、《青海社会科学》、《大众电影》、《电影评价》等报刊上多次发表作品,《人民日报》曾连续多次发表他的评论文章,许多作品被收入或摘要编入《人大复印资料》和《新华文摘》。撰写的电视片《风从延安来》获江苏2 0 0 4年度“五个一工程”奖和2 0 0 4年全国星光奖。被邀担任2 0 0 3年“剑盾雄风”、2 0 0 5年“平安江苏”政法晚会和2 0 0 7年全省人事系统勤政廉政暨迎“七一”文艺汇演主持词撰稿人。2 0 0 9年1月走进“南京市民学堂”,专题讲授“大众电影塑造大众世界”,电视播出后受到了好评。在省内许多报刊开辟过散文随笔专栏。

随着张永祎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大,亮点频出,知名度也日益飙升,引起了学界的重视。2 0 0 0年江苏省文联专门召开了张永祎的文艺评论作品研讨会,董健、陈辽、吴功正、黄毓璜、山谷等一批著名的专家学者出席。

原南京大学副校长、省电影学会会长、著名影视评论家董健说“张永祎的评论特别是影视评论,是伴随着我国影视作品发展一个个跳动的音符,是时代的强音,是把影视作品引向‘更适应这个伟大时代、更适应广大人民群众’健康、文明大道上的助推器。”

我省知名学者陈辽说:“张永祎的各类文艺评论都有一个很鲜明的特点,那就是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那种隔靴搔痒、无病呻吟的评论从来与他无缘,他所评说的议题无一不是踩着当下的节拍,其鲜活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令人为之折服。诗人的敏感和杂文家的犀利集于张永祎一身,这令他的评论作品始终跳跃着时代的脉搏,同时又具有很强的艺术冲击力。”

省社科院著名研究员、《江海学刊》主编吴功正说:“张永祎的文艺评论字里行间能感受到一股激情的涌动。我们所接触到的大部分评论,通常是一些极富理智的散步,不慌不忙,有板有眼,色调大都严肃而冷峻;而张永祎的作品则不同,它有一种气势贯穿其中,有一种奔放的激情在文字里游走,面对它,仿佛面对飞泻而下的万丈瀑布,由不得你不生出一股亢奋之情:因此有时候,你尽可以把他的评论当作散文当作诗来读,因为那里面有—种让你也一同燃烧起来的力量!这很不容易,这是他独树一帜的东西。评论家所拥有的这种激情,我以为异常可贵,说穿了,它更是—种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显现。”

著名作家山谷说:“张永祎在评论的语言风格上有自己独到的审美追求。这方面他的导师吴调公先生对其有较大的影响,他赞成吴调公先生的观点:评论性的文字照样可以写得雍容华贵、镂金错彩,研究美学的文章没有理由不写出美的韵致、美的境界。他从一开始涉足评论便很注重语言文字的装饰美,讲究辞藻的色彩搭配,追求其内在的音律美和音韵美。读他的评论作品,你会很自然地想到汉代散文家枚乘的名篇《七发》,想到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他的语言文字里所透出的那种繁星坠落、百花迷眼的豪华,那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璀璨,令你为之心动为之神往,你会因此而感叹:评论性的文章竟可以写得如此美艳!”

他们认为,张永祎孜孜以求的写作风格:新颖、准确、严谨、华彩。“登山情满于山,观海意溢于海”,既有汪洋恣肆的古典风格,又有充满灵性的现代生机,字字句句都让人真切感受到笔端之上的激情喷涌、生命搏动和思风吹动。对于张永祎作品的研究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江苏电视台、江苏教育电视台、《新华日报》和《扬子晚报》、《都市文化报》等都作了比较详尽的报道。

一直在努力的路上

对于一个公务员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许多人心存敬意也心存疑问,他何以能够做到合理安排自己时间呢?张永祎说,兴趣就是动力,爱好就是时间。他认为,把自己美好的感觉传递给别人,这也是一种爱的奉献!所以他总是把别人打牌、跳舞、钓鱼的时间,用来码字,而且码得有滋有味,乐此不疲。随着从事工作和岗位的变化,他也非常注意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原先设计的路径是按照“文”“史”“哲”的梯度完成自己的学历教育:本科学中文,研究生学历史,博士阶段学哲学,主要考虑是想三者不分家,但后来他还是根据工作的需要作出了果断的调整。研究生阶段改读了经济学,到博士阶段选学社会学,他认为对经济和社会的了解,是每个官员都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提高工作水平的前提条件。

翻看张永祎的履历,2 0年多年的岁月,记录着他在某省级机关多个岗位上工作过的历程。对于他来说,每个岗位都意味着一次新的机会,他都会作出自己十分二的努力!他认为,这些工作岗位从不同方面丰富了知识结构和提高了业务能力,也给他留下了许多的独到的感悟和经验,使他在工作之余能够游龙走笔地写成了大量研讨性或政策解读性的文章。他发现同等学历学位的人为什么会在能力上差别这么大,其秘密就在于人力资本的附加值的不同,于是他在全国率先提出了“人力资本附加值”理论,学界对此颇为重视。

除了写文章、写书,张永祎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了。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许多人对网络阅读更为青睐,人们对书本阅读量就减少了,据调查,中国人均读书不足5本。张永祎注重网络阅读,与时俱进建立自己的博客、微博和微信,同时,他更重视书本阅读,每每写作之前,都要阅读大量的书籍。他曾专门写了一篇文章《网络时代尤喜书香》:“网络时代的到来,悄悄地改变着人们的阅读方式。面对屏幕,鼠标轻移,可以网上冲浪,可以周游世界,瞬间便能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讯,这是信息技术的进步带来的阅读方便!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忽略或冷落了传统阅读,读书的兴趣不能也不应该在我们的视野中渐行渐远……”他的一个朋友已经把书柜改成酒柜了,社会上许多人都已将电脑阅读又改成了移动阅读了,而他痴情不改,依然如故。谈到书,他对笔者说,“人在山外觉山小,人进山中知山深”,书对我来说,真是探索不尽的宝藏!对此他形象地表达为:书是无法毕业的学校,也是未曾谋面的教授。他喜欢把宁静的读书时光变成巨大的精神享受。张永祎嗜书如命,家有藏书逾万。每到一地都要到去书店逛逛,习惯成自然,也因此发现和购买到了许多好书。有次在苏州古旧书摊上发现并购得了渴望已久的《古人论文学》,张永祎说:“这本书也许对别人是废纸一堆,在我则是如获至宝。”他曾在云南大理一个小书店里看上两本书,一本叫《中国建筑十二讲》,一本叫《外国建筑十二讲》,他当时毫不犹豫地掏钱买下了,没想到这在研究江南古镇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张永祎和笔者畅言:对江南古镇的研究是向中国传统文化挺进选择的一个路径,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也希望能够将自己发现的江南或民族文化特有的美,通过优美的文字向传达给读者。他从小饱受传统文化的浸润,国学功底非常扎实,对唐诗宋词记忆犹新,再加上后来又对中国古典美学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在这方面更显如火纯情。尽管由于半个多世纪的隔绝,使两岸在文字审美出现一些差异,但张永祎认为,传统文化当中所散发出来的那种形象化的审美感悟,却是能够消解两岸语言差异的公约数,于是他揭竿而起,奋起灵秀飘逸和风姿绰绰的清澈之笔,在两岸阅读之间搭起了一座语言畅通的桥!

猜你喜欢

古镇江南
最美江南
小编有话说①
小编有话说②
小编有话说①
周庄古镇
同里古镇
千年古镇
西塘古镇
光福古镇
锦溪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