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民工到技能大师——记第十一届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胜利油田首席技能大师张吉平
2013-02-26赵士振通讯员徐永国
□本刊记者 赵士振 通讯员 徐永国
□张吉平(右)与徒弟共同学习。高丽 摄
张吉平又一次被鲜花和掌声包围。
2012年12月8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张吉平捧回了“中华技能大奖”,这可是中国技术工人的最高荣誉。此前,在今年的胜利油田柴油机工种比赛中,前十名里有八个是他的徒弟。
好奇心、学习、收获快乐、终生学习28年,从一名农民轮换工到技能大师,熟悉他的人都说,是终生学习成就了张吉平。
爱好是最好的老师
1984年,胜利油田在山东省商河县招了350名农民轮换工。张吉平就这样来到渤海钻井总公司,当了一名钻井工人。
和当时队上的十几个农民工相比,21岁的张吉平显得很“另类”。别人闲下来就休息,他却跑前跑后地追着队上的老师傅学技术。
有的老乡说:“忙啥呢,过几年还不是回家种地!”张吉平却想着,多学点东西,过几年和油田的合同到期,还能回家开个修理铺,当个小老板。
一些井队的老职工也觉得张吉平挺怪:你说你一个井架工,整天缠着司钻、司机长他们干吗?本来就挣不了多少钱,还请人家喝酒学技术。
高明路却很喜欢这个与众不同的小伙儿。他是张吉平的第一任师傅。他认为,好学是当好技术工人的前提。他非常乐意把自己的技艺传授给这样的年轻人。
其实,在张吉平眼里,整个井场的人都是自己的师傅。好奇心一起,他天天追在人家屁股后边,非把技术学到手不可。
那年头不比现在,没网络没工具书。整个队上只有司机长有本《90型柴油机说明书》,稀罕得跟宝贝似的,从不轻易示人。
在井队,张吉平最向往的就是那台柴油机。一听说这事,他就跟司机长耗上了,又是帮忙打饭,又是偷偷送酒,终于把说明书借了出来。就连那些老师傅都觉得张吉平完成了一次“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仅仅是说明书,已经满足不了张吉平如饥似渴的求学欲望。1990年在海南施工的时候,张吉平回家休班也不闲着,自费到济南学习机械原理,还到孤岛的摩托修理铺边打工边学技术。去厂家参观更是他难得的学习机会。在兰州石油机械厂呆了两个月,他天天钻到车间里,学到了很多东西。
痴迷创新乐在其中
在妻子窦秀玲眼里,张吉平是个工作狂。在井队,张吉平被称为“设备神医”。设备出了问题,基层一个电话,张吉平手到病除。机动科的记录本上,详细备案了张吉平2012年大大小小上百次“出诊”。
而张吉平自己记录本上的内容更为详细,“解决问题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发现问题,回来搞创新”。
张吉平说,自己搞创新的原动力,是比平常人多出的那么一点好奇心。小时候上学,他们班的锁头坏了,请来了修锁先生,别的孩子都去玩了,只有他在一边看着,“锁头被拆开,一看就明白了”。不仅如此,张吉平还给锁头配出了钥匙。
张吉平爱学习,最初的原动力,就是这份好奇心。到油田后,队上有啥坏了的零件,他就想拆开看看。他宿舍的床底下有个大瓷盆,装满了大大小小拆开的零件,占地方不说,还弄得满屋子油味,惹得室友连声抗议。
没有张吉平不敢拆的东西。后来他干脆把那些坏了的零件拿回家拆了研究,气得妻子给他往外扔。
慢慢地,张吉平不再满足于只弄明白技术原理了,得造点东西出来让大家更省力、更安全、更好地服务生产。“柴油机油压低自动停车连动装置”应运而生,因为其高效实用,很快就在油田所有井队推广。
从同事和领导的目光里,张吉平读出了大家对他的羡慕和欣赏,并从中感受到了学习创新的乐趣。单位领导的赏识,朋友、师傅的尊重,让张吉平更加执着于学习创新。现在,他的国家专利多达90余项,并总结提炼了发明创新十步法。
学习是习惯,终生学习是能力
张吉平的徒弟很多,除了渤海钻井签订师徒合同的“徒弟”,还有其他单位慕名而来拜师的“编外徒弟”。无一例外的是,这些徒弟都被张吉平的人格魅力深深吸引。
“师傅和蔼可亲,没有架子,教我们技术,还教我们做人。”30426队柴油机司机杨萍萍讲了一个张吉平的故事。
张吉平工作室成立后,刚拜师不久的杨萍萍在这里备战油田技术比武。当时渤海钻井一公司刚引进一台美国设备,请来一位美方技术人员现场讲解。杨萍萍注意到,只有师傅自己是拿着本子边听边记,还向技术人员不时发问。
技术人员走后,张吉平向徒弟提问,徒弟们无一例外傻了眼。“再好的脑子,也不如笔头子好使。”张吉平告诉徒弟,随时随地学习,也是一种人生积累。
其实,名义上,张吉平是师傅,但他却敢当小学生,虚心向徒弟学习。30426队的王明勇大学学的计算机专业,张吉平看到小伙子电脑玩得溜儿,就跟他学习计算机操作。这让王明勇受宠若惊。
“不得不佩服师傅的学习能力,他现在的电脑绘图水平,都让大学教授佩服。”王明勇觉得,自己若能学到大师“善于学习”的功力,就离成功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