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力“三高”理念 着眼机制创新持续推动技装工作高位发展

2013-02-24曾乾炳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3年10期
关键词:电教馆三高全区

曾乾炳

近年来,成都市锦江区教育局电教馆围绕“学在锦江,品质教育”的区域教育发展目标,以“高品质装备、高标准管理、高效能应用、优质化服务”为工作理念,着力在“科学配、规范管、高效用”上做文章(如图1所示),使区域教育技术工作始终处于在全市、全省乃至西部领先的发展态势,为本区学校“人文化、生态化、智能化校园”建设和促进学生更好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赢得了上级主管部门的肯定和技装同行的赞誉。回顾我区电教馆这几年的工作,我们认为,机制创新是推动我区技装工作高位发展的不懈动力。

图1 配管用关系图

一、创新三大装备机制,保障“科学配”

教育技术装备是一门学问。怎样配备才算科学且高品质?在我们看来,既不盲目追求配备最前沿的,也不睁着眼睛装备落后的,就是在于科学的“配”、有品质的“配”。概而言之,实用、够用、易用、好用,性价比高或是其应有之义。为做到科学而高品质地配备,我们以“三化”配备机制总揽技装工作全局,以“三问”工作机制做实配前摸底,以“五级把关”机制管控装备过程。

1.“三化”配备机制总揽技装工作全局

“三化”配备机制即周期化配备、集约化配备、个性化配备的机制。这是指导全区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总策略。

(1)周期化配备

为了避免出现对学校设施设备的更新随意性太大的问题,对学校的设施、装备按一定时间周期轮流更新补充,在保证全区学校基础装备达标的基础上,实现有序提档升级。为此,我区电教馆专门出台文件规定部分设施设备的使用年限,在尽量延长设施设备使用寿命的同时,让配备的升级换代有序。“年限”是“底线”,没到使用年限而损坏由学校自行追责解决;到了使用年限也绝非非换不可,需根据年度财力进行合理更新,尽量让装备效益实现最大化。在图书装备方面,我们明确要求学校每年“用于购买图书的经费不低于生均公用经费的2.5%”,并把此项工作纳入对学校的年度目标考核,确保图书周期性更新经费到位且更新常态化,进而不断优化藏书结构。

(2)集约化配备

根据我区优质教育链建设(学校集团化发展模式之一)和学区发展需要,在均衡配置的前提下,对部分教育设施设备集约配置,在避免铺张浪费和重复建设的基础上实现部分装备的多校集约共享,这是“少花钱,办成事”的最好办法。我们进行集约化配备的原则有三个:一是设施设备非“省标”“市标”的必配要求;二是花钱多或不常用、区域学校又有强烈需求的项目;三是接受集约化配备项目的学校须愿意与全区学校资源共享。我区在几所学校布点素质教育基地,建设艺术教育基点校、科创基点校、传统文化教育基点校等就有基于集约化配备的考虑。另外,针对摄影摄像方面的器材品种多、价差大、不常用和每所学校不可能都配备高、精、尖设备的实际,我区同样采用集约化配备的方式满足了区域学校的需求,即在满足学校用于留存资料的基本配备前提下,电教馆再采购几台相对高端的摄影摄像设备供全区学校借用共享。现在,在全区学校,高端设备、重大项目设施“不求拥有,但求享用”的集约化配备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3)个性化配备

教育技术装备不可能、也不应该“千校一面”,因为各学校的办学规模、校园布局、办学特色、社会影响力不一样。对于办学业绩好的学校,我区主张适度超标配备,这是鼓励学校提高办学水平的举措,也是个性化配备的表现之一。更为重要的是对于业已形成的特色学校和支持性资源教室建设项目(面向残疾、智障或超常学生)学校,个性化配备的体现更为明显,一方面通过个性化配备促进学校特色建设,另一方面通过个性化配备服务学生个性化成长,以教育技术装备在高位均衡下的精彩纷呈促进学校和学生发展的精彩纷呈。例如,在科技教育特色学校,装备创新实验室、科技实践实验室(机器人实验室、“三模”实验室等);在艺术教育特色学校,装备“艺术视听实验室”“书法实验室”等;在支持性资源教室建设项目学校,选配符合残障学生学习和康复需要的设施设备等,都是个性化装备的具体体现。

2.“三问”工作机制做实配前摸底

为避免教育技术装备的盲目性,我们建立了事前“三问”机制:

一问学校。我们认为教育技术装备首先要“问需于学校”,只有契合学校需求的配备,才可能让学校满意;学校提需求的过程也是对自身教育技术工作的梳理提升过程。每年11月,我们都要召开“教育技术装备计划会”,让学校根据自身实际报下一年的装备计划。电教馆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汇总需求,尽量争取把学校的合理想法变为具体做法。

二问“标准”。教育技术装备必须遵循国家相关部门制定的标准,有规矩才成方圆。我区教学仪器设备的所有采购项目计划制订都要参考《四川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2011标),《四川省中小学教学仪器配备目录》(2007标),《四川省高中理科教学仪器配备目录》(2011标),《成都市教育局关于印发〈成都市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试行)〉的通知》(成教发[2012]5号)。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参照“标准”,但不唯“标准”,在具体装备上根据新课改需要和学校“标化提升工程”要求往往高于“省标”“市标”。

三问“规划”。学校提出的需求也许从基层的角度来说是合理的,但或许会与全局的规划不合拍。我们在做下一年的装备计划之前,都要认真查阅事先制订的整体规划,包括《锦江区中小学教育技术设备提档升级规划》《锦江区“十二五”教育信息化建设规划》《锦江区学校标准化提升三年规划》,尽量按规划实施。确因形势发展变化需调整的,按“必用先保”“急用先建”原则进行调整。

3.“五级把关”机制管控装备过程

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是面对复杂的社会背景和不良社会风气,从制度上保护干部,从源头上遏制腐败的重要举措。为此,我们在吸取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2011年开始建立了“五级把关”机制,加强对装备计划与预算过程及项目实施结果的管控。

第一道关口是电教馆相关人员制订年度装备计划并集体讨论后上报;第二道关口是聘请教育技术专家论证装备计划中涉及的相关技术参数;第三道关口是区教育局“教育技术装备领导小组”审核项目清单、技术参数、价格预算;第四道关口是将年度教育技术装备方案提交区教育局党组审核批准。经由“四级把关”之后,再进入正式的政府公开采购程序。最后一道关口是聘请省、市教育技术专家对装备项目进行严格的评估验收。“五级把关”机制运行两年来,全区教育技术装备做到了程序规范、阳光操作,收到了理想的管控与约束效果。

二、健全五大管理机制,实现“规范管”

部分学校在装备上只重“伸手要”,不重“着手管”和“动手用”,导致家底不清、账物不符甚至出现设备器材尘封不用的情况,很让我们装备工作者头疼。一些教育技术服务商售后服务响应不及时、服务不到位也很让人伤脑筋。在对教育技术设施设备的管理实践中,我区不断摸索,逐步建立健全了对口联系机制、在线考评机制、专项督查机制、归口管理机制和供修一体机制。“五大机制”的运行,逐步实现了对教育技术设施设备的规范管理、高标准管理。

1.对口联系机制掌控学校常态管理

我区电教馆从2009年开始建立对口联系机制。电教馆在岗的12人分别对口3~4所学校,做到了对全区41所学校对口联系工作的“满覆盖”。我们要求对口联系人每学期按计划开展对口联系工作不低于2次,对学校教育技术设备日常管理、应用以及资料积累等工作进行调研、指导,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并认真填写《锦江区教育局电教馆对口联系跑校调研记录表》。为确保对口联系机制的实效性、客观性和科学性,尽量避免“瞎指挥”和指导工作出现“盲点”,我区电教馆还对对口联系机制不断完善,如对工作人员提出了“对自己的业务要精通,对同事的工作要熟悉”的“两要”要求;实行对口联系人年年轮换的制度等。 对口联系机制对于密切学校与电教馆的关系起到了桥梁和纽带作用,对于电教馆掌握全区学校教育技术常规管理情况发挥了“眼睛”的作用,对于电教馆及时具体指导学校的教育技术管理和下情上达发挥了“嘴巴”的功能。

2.在线考评机制夯实过程管理

2010年,我区电教馆在自主研发使用“锦江教育技术在线统计系统”等小型管理平台实践基础上,完成了信息化管理基础平台—“锦江教育技术在线管理考核平台”的建设。以此平台为载体,我区在全市教育技术装备系统中率先实行信息化管理。这个平台经过数次改版后,可通过各种考核量表对学校的教育技术常规管理工作和电教馆布置的重点工作进行量化考评,及时了解学校的工作开展情况,实现动态反馈,并对学校的装备投入、特色活动、获奖情况及工作失误等实行数字化管理和动态呈现。在线管理考核平台还可将学校信息(图片、新闻、简报、计划总结)进行收集及评价,对学校的教育技术房屋、设备、人员进行即时的管理、查询、统计。学校的各项工作均进行数字量化,并可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汇总排名。“教育技术在线管理考核平台”的使用,实现了区域对学校教育技术的数字化、动态化交互式管理,极为适应锦江教育技术工作管理实情,也为锦江“品质教育”注入了新的发展内涵。我们实行在线考评机制,并非看重学期考评结果,而是更加注重过程中的提醒和预警,对学校教育技术管理与应用工作的改进发挥着重要作用。

3.专项督查机制解决共性问题

我区电教馆对于全区学校在教育技术管理方面发现的或者估计可能存在的共性问题,一般采取专项督查,进而形成督查专报,针对问题提出意见建议,供领导决策参阅,借领导之力解决管理体制、机制问题。2010年,我馆建议区教育督导室牵头进行的“锦江区教育信息化管理与应用专项督导”,引起了全区教育系统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空前关注和重视。我们于近期开展的对全区中小学教育技术设施设备的管理与应用专项督查,在达到进一步摸清家底、规范管理的预期效果的同时,为解决教育技术人员地位与待遇提出的建议引起了领导的重视和人事部门的关注。实践证明,专项督查机制力度大、效果好,能够有效解决管理顽疾和一些共性问题。

4.归口管理机制厘清责任主体

教育技术管理体制不顺畅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在工作中,我们发现对口电教馆的部门不统一,有的学校是教导处,有的学校是总务处,有的学校甚至没有明确的对口部门和人员,工作相互推诿。布置工作有时如摸黑打拳一样,找不到对象。管理体制的不顺畅严重影响了电教馆职能的充分发挥,也导致部分学校教育技术设施设备管理混乱,装备效益的彰显严重滞后。特别是在教育信息化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信息化手段已渗透到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靠总务处来管理教育技术已经难以胜任,靠教导处去管理教育技术不易实现资源统筹(教导处本身也忙不过来),严重影响设施设备的管理与应用效果。鉴于此,我区在全市率先实行归口管理机制,要求全区中小学分别成立教育技术中心,统筹管理信息技术、图书馆(室)、音体美及实验教学设施设备。各校教育技术中心被赋予相应权力,成为电教馆的直接对口部门。归口管理机制对于上情迅速下达和明确工作责任主体,提高工作的执行力发挥着非常明显的作用。

5.供修一体机制确保保障更给力

教育技术设施设备的维护专业性强,而且好多教育技术设施设备是学生直接在操控或使用。我们有一个观点:凡是涉及学生能否安全使用的问题都是大问题。因此,我们对厂家、商家的设施设备售后服务工作十分看重。于是,供修一体机制应运而生,即谁供货谁负责售后服务、谁供货谁负责设施设备器材的专业维修,责任在招标文件中予以明确。供修一体机制有效克服了管理低效、供需脱节、用修失调问题,做到了设备管理更加精细、器材保障更加精确、维修手段更加精良,而且节约了管理维护成本。为配合供修一体机制的落实,最近,我区自主开发建成了全省首个教育技术售后服务管理平台。该平台把自2007年以来我区教育技术装备的所有项目录入了数据库,学校可以方便地查询涉及本校的装备项目的内容、实施公司、售后服务要求和售后服务时间。学校还可以根据每个项目所对应公司的售后服务情况,对其进行差评和扣分,或发送表扬信,以督促相关公司更好地完成售后服务。信息化平台的融入,使供修一体机制的落实更加方便、快捷、有效。

三、完善四大应用机制,促进“高效用”

对于教育技术工作而言,装备是基础,管理是关键,应用是根本。“用”是一切装备工作的落脚点,如何“高效用”更是我们装备部门应该主动思考的职责之一。尤其是对于新技术、新产品,我们不只是“引进门”了事,还要“扶上马”,甚至“送一程”。不然,我们的技装工作最多只完成了一半。在近年的工作中,我区电教馆不断完善“培研用”一体机制、榜样激励机制、“以赛促学”机制、部门联动机制,致力于促进设施设备的高效能应用,更好地为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服务,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1.“培研用”一体机制,靠近一线促“会用”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本身面临的培训压力就大、任务也重,工学矛盾已经非常突出。如果不处理好教育技术应用培训与教师工作的矛盾,教师将疲于奔命,对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培训会或多或少产生抵触情绪,进而影响设施设备的应用效果。我区电教馆贴近一线需求,通过“培研用”一体机制有效化解了这一矛盾。一是“送培到校”,把专业培训师请到新装备的学校逐一培训,个别到班辅导,让教师在“学中用”“用中学”,逐步熟练操作。二是在线研修,通过我们与合作伙伴共同开发的“锦江教师在线研修平台”辅导教师深度应用,答疑解惑,互动研讨。教师在工作之余,可“随时学”“随处学”“有选择地学”,无舟车劳顿之苦。三是开展课题研究,通过一批以“关注课堂教学的深度变革”为价值取向的省、市立项课题的研究,引导教师促进学科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深度整合,逐步实现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四是技能提高培训,为全区学校培养能够熟练应用新技术的“种子教师”。我们陆续开展了“信息化教学骨干教师培训班”“新闻摄影提高班”“白板教学应用提高班”“基于PPT的教学资源处理能力提高班”……精心定制的系列技能提高培训,持续培养了一批教育技术应用骨干。这些“种子教师”回到学校再对本校教师开展“二次培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培研用”一体机制使培训、研究、教学紧密结合,与学校管理合拍,与教师工作不脱节,综合效益明显,受到了学校和教师的欢迎。

2.“以赛促学”机制,引入竞争促“熟用”

推进工作需要载体。在新技术新产品引入并开展基本培训实现“会用”后,我们往往是通过“以赛促学”机制,以比赛活动为载体,来推动熟练应用、深度应用。比如,电子白板在我区学校较大范围使用后,我们开展了全区“电子白板赛课”活动;图书自动化管理系统运行后,我们面向全区学校图书管理员开展了“图书自动化管理技能比赛”;为提高全区实验教学人员的实验操作技能,我们举行了全区“实验教学人员技能大赛”等。教师在比赛中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技能;参加比赛后还总结经验和查找差距,使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加以改进,提升教艺。另外,我们的“以赛促学”机制也面向学生,如开展“小学生实验动手能力操作竞赛”等。特别是自2004年开展全区学生“电脑制作比赛”以来,我们的活动从未中断过,迄今已举办9届。“电脑制作比赛”不仅促进了学生对电脑的熟练应用,还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部门联动机制,形成合力促“好用”

教师对教育技术“会用”甚至能“熟用”,但如果没有“好用”的资源和平台,他就可能不愿意用。同时,推动教育技术高效能应用,电教馆靠一己之力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在学科教学的技术使用上,更显得力不从心。我区教育局2011年制定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信息化管理和应用的实施意见》就明确提出了“建立健全部门联动机制,形成推动学校深化教育信息化管理、应用的工作合力”的要求。其实,部门联动机制已全面体现于我区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方方面面。多年以来,我区电教馆与区进修校、区政府教育督导室、区教育局财务科及“推进办”都形成了部门联动协作机制,形成了有效合力(如图2所示)。比如,为建设“好用”的“一键式”“傻瓜化”管理平台和应用平台,电教馆与财务科合作,由电教馆提出建设需求和方案、财务科提供经费保障,有效解决了“好用”的具有区域特色的系列平台开发问题,现两部门正联手建设“锦江教育云”平台。再比如,为解决课堂教学资源的“好用”问题,我区电教馆与进修校联合引入新华文轩公司开发的“优课系统”在区内部分学校试点,共同探索有效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机制问题、高效应用问题等。随着工作机制的不断完善,这种部门联动的合力还会在推动教育技术深度应用中进一步彰显,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

4.榜样激励机制,典型引路促“用好”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认为,在教育技术应用上引入激励机制,树立区域学校和教师的先进典型是必要的,而且是有效的。我区于2012年年初在学校层面,开展了锦江区首批“信息化应用示范校”评选工作。这在全市也是首创。我们以省、市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评估标准为模板,结合区域实情调整为“锦江区信息化应用示范校”评估标准。标准体现两个整合:一是“信息技术与学校管理常态的实质整合”,二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化整合”。区定标准高于省市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评选标准,评价导向是应用及相关成果而非查资料、看硬件。评选动员轰轰烈烈,考评过程扎扎实实,达到了“以评促建”“以评促用”的目的。获评的信息化应用示范校获得的不仅是荣誉,还有装备上的奖励,其激励作用非常明显。

我区还通过设立“教学信息化示范研修工作室”的形式实现典型引路。研修室的主持人都是本区在学科教学中熟练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取得显著成效的能手,享受等同于“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的待遇。我们试图通过研修工作室的示范、辐射、引领,带动全区学校和教师快速提升信息化应用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常态教学的实质整合,促进全区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推动学校教学现代化工作的品质提升,为锦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目前,我区已设立4个“教学新信息化示范研修室”,学科覆盖小学语文、小学数学、中学英语、中学信息技术。另外,我区从2012年开始评选“教育技术应用先进个人”,获奖者在教师节与全区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等同台受奖,这种激励和导向作用同样不言而喻。接下来,我们会以在“示范校”召开应用现场会、请“先进个人”介绍应用经验的形式发挥典型引路的作用,让全区学校都“用好”教育技术,充分显现装备效益。

四、结束语

我区电教馆还将继续创新机制,在区教育局的正确领导和市技装所的具体指导下,进一步在“科学配”上做文章,在“规范管”上出办法,在“高效用”上寻突破,始终保持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高位发展,为建设“教师i教,学生e学”(基于网络的数字化的教与学)的锦江智慧教育不懈努力!

猜你喜欢

电教馆三高全区
第十届“我是小画家”全区中小学生书画大赛获奖作品选登
内蒙古自治区召开全区统战部长会议
全区统战部长会议召开
2020年度全省电教工作视频会议顺利召开
济南市电化教育馆部署2019年上半年工作
龙井市电教馆开展教研员信息化应用能力培训
破解学校图书更新困局满足师生阅读好书需求
南宁市:把握环境保护新常态 担当全区执法排头兵
“三高”人群可多吃空心菜
“三高”让哪里最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