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科学院获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简介*

2013-02-24本刊编辑部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3年3期
关键词:二等奖中科院一等奖

文/本刊编辑部

中国科学院北京100864

中国科学院获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简介*

文/本刊编辑部

中国科学院北京100864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技术奖

中共中央、国务院1月18日上午10时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胡锦涛、习近平、温家宝、李克强、刘云山等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共授奖330个项目和7位科技专家。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2人,分别是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力学所郑哲敏,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电子科学研究院王小谟;国家自然科学奖授奖项目41项,其中一等奖空缺、二等奖4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授奖项目77项,其中一等奖3项(通用项目2项,专用项目1项)、二等奖74项(通用项目61项,专用项目13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奖项目212项,其中特等奖3项(通用项目2项,专用项目1项)、一等奖22项(通用项目13项,专用项目6项,创新团队3项)、二等奖187项(通用项目144项,专用项目43项);授予5名外籍科学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在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中,中科院力学所郑哲敏院士获得最高科技奖;中科院作为第一完成人或完成单位获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8项、技术发明奖二等奖7项、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中科院推荐的丹麦奥胡斯大学教授弗莱明·贝森巴赫、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朗尼·汤普森、日本黑川真一教授以及与基金委共同推荐的美国斯坦福大学理查德·杰尔教授获国际科技合作奖。中科院共计获奖35项(人)。下面简要介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郑哲敏院士的学术成就及中科院作为第一完成人或完成单位获奖项目(表1)。

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简介

郑哲敏

1924年10月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194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1948—1952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学习,先后获得硕士、博士学位。1955年回国后在中科院力学所工作至今,历任室主任、副所长、所长等职,现任所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1980年当选中科院院士,1993年当选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几十年来,郑哲敏院士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级奖励及其他多项奖励。郑哲敏院士是国际著名力学家,我国爆炸力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是中国力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

主要学术成就:

阐明了爆炸成形的机理和模型律,解决了火箭重要部件的加工难题,发展了一门新的力学分支学科——爆炸力学。“爆炸成形模型律及成形机制”获1964年国家新材料、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展览会一等奖。

长期主持力学学科发展规划的制定,倡导建立了多个新的力学分支学科,并做出重要的学术贡献。

在地下核爆炸效应的研究中,与合作者一起提出了流体弹塑性模型。该模型将爆炸及冲击荷载作用下介质的流体、固体特性及运动规律用统一的方程表述,堪称爆炸力学的学科标志,可准确预测地下核试验压力衰减规律,为我国首次地下核爆当量预报做出了贡献。

在穿破甲研究方面,带领团队开创性地提出了射流开坑、准定常侵彻、靶板强度作用的相关理论;得到了穿甲相似律和比国际流行的Tate公式更为有效的穿甲模型;建立了破甲弹高速流拉断理论;建立了金属装甲破甲机理模型和破甲相似律,获得了比国际公认的Eichelberger公式更符合实际的侵彻公式。这些工作为我国相关武器的设计与效应评估提供了坚实的力学基础。“破甲机理研究”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流体弹塑性模型及其在地下核爆炸和穿破甲方面的应用”获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基于流体弹塑性理论,郑哲敏院士还开辟了爆炸加工、瓦斯突出、爆炸处理水下软基等关键技术领域,解决了重大工程建设中的核心难题,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连云港爆炸处理水下软基”获1988年中科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0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此外,在材料力学的研究中,提出的硬度表征标度理论,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并以其与合作者的姓氏命名为C-C方法。作为中国力学界在国际上的代表,积极参加和组织各方面的国际交流,促进国际合作,显著提高了中国力学在国际上的地位。

郑哲敏先生心系祖国,始终以国家需求为己任,呕心沥血,严谨创新,团结奋进,平易近人,培养了大批力学领域的杰出人才。他现在仍致力于自己喜爱的科研工作,一如既往地关心着力学学科和国家相关重大工程技术的发展,并竭尽所能,提出真知灼见,继续为国家和人民做贡献。

表1 中科院获2012年度国家科技奖三大奖项目(专用项目除外)

2013年1月20日

猜你喜欢

二等奖中科院一等奖
我校获2022年海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21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部分)(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及一等奖)
“可怕”的一等奖
红孩儿扮演者已成中科院博士
加大授权力度中科院先行一步
中科院沈阳生态研究所技术
专题·融媒瞭望哨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4年黑龙江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二等奖)
中科院专家:京津冀何以成雾霾重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