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基辛格、傅高义的忠告
2013-02-20
俞晓秋 无独有偶。正当美国大选、中国换届尘埃落定之际,两位美国老人的新书中文版问世了。一本是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撰写的《论中国》,一本是前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主任傅高义教授所著的《邓小平时代》。 无论见识、经验和学问还是所做的努力,这两位都堪称当代美国杰出的“中国通”和促进中美合作的重要使者。他们对中国的看法、对中美关系的见解显然值得高度重视。 基辛格在书中写道,对美国来说,中国是伙伴还是敌人?未来是合作还是对抗?美国的使命是向中国扩展民主,还是与中国合作实现世界和平?或者是否可能两者兼得?我们正处于这样的关头。 从近几届美国政府来看,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还远未清晰。美国对中国国力和影响力日渐增长带着疑虑和期待,它没有把中国当成像前苏联那样的“真正敌人”,也没有把中国看成如同其北约盟国那样的“真正伙伴”。抱着唯一超级大国的惯性思维和冷战中打败苏联的经验,在中美关系中,至今主导美国的思维仍是不让任何国家取代它的超强地位。基辛格的新书无疑在提醒美国政府,在对华关系上,美国有必要调整自己的思维和某些做法,不要再在“挑战”和“遏制”的框架中苦苦徘徊。 同时,这两本书也值得中国读者重视。有两个关键性问题:第一,当前中国所处的国际战略环境,是否比新中国成立初期更为严峻和险恶?第二,中国如何能够在无法脱离的全球化世界中完成民族复兴之伟业?中国自身的发展、中美关系的未来方向、乃至整个世界的前景,都有赖于对它们的回答。 对中国来说,今天的国际环境确实比以前更复杂,不确定和未知因素更多,但并非更危险。因为我们与周边及全球很多国家已形成程度不同的相互依赖、依存关系,也有诸多共同利益。比较一下新中国成立以来,有些重大事件直接危及到了中国本土安全,像朝鲜战争、中印战争、中越战争、中苏珍宝岛之战等,现在一些周边事态对中国安全的危害并没有那样严峻、迫在眉睫,只不过是中国对自己来之不易的发展势头是否会被外力打断,比以前更加敏感和担心了。另一方面,既然中国要在全球化进程中继续求发展,最终实现民族复兴,那么就更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需要积极主动、更深入地参与到国际社会中去,包括与美国建立良性互动。“太平洋之大,足以容下中美”,我们的思维显然已在调整,我们的一些作法也需继续创新。 有趣的是,两位美国老人对中国的期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论中国》指出,邓小平的“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是作为困难时期的指南,还是一条永恒的箴言?邓小平是否预见到,对中国最大威胁或许在它最终崛起之后?《邓小平时代》结尾处则写道,假如邓小平还活着,他一定会说,中国绝不应当称霸。两位美国老人的话值得深思。在美国实力有所衰减的今天,我们应该更加自信、积极、主动地探讨建立更良好中美关系的途径。学会管控分歧,不使相互矛盾激化,是中美两国未来最应该探讨的新课题。▲(作者是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高级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