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宫颈癌患者情绪障碍及心理干预分析

2013-02-20张礼婕王苏梅吴瑞芳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广东深圳518036

吉林医学 2013年22期
关键词:宫颈癌心理疾病

张礼婕,王苏梅,吴瑞芳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广东 深圳 518036)

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占妇科恶性肿瘤的50%左右,在我国发生率占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第一位,而且发病年龄日趋年轻化[1-2]。宫颈癌患者较其他恶性肿瘤患者有更多的精神压力和心理异常,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对宫颈癌患者进行心理状态分析,制定并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3月~2011年6月在我院宫颈癌早诊早治中心就诊诊断为Ⅰa~Ⅱb早期宫颈癌住院患者60例,均经病理诊断。60例患者住院后均行广泛全子宫切除术,年龄22~77岁,平均(42.9±13.5)岁。婚姻状况均已婚。文化程度:大专以上21例,高中29例,初中10例。所有患者自愿参与调查,全部调查对象在无干扰的情况下自行填写调查表。排除既往有精神病及认知功能障碍等病史。发出调查表65份,有效回收60份,有效回收率92.3%。

1.2 研究方法:分别于患者在门诊病理诊断后,手术治疗后3个月进行问卷调查。

1.2.1 调查工具:①一般资料:年龄、职业、婚姻状况、文化程度。②采用Zung氏编制的焦虑自评量表(SAS)[3]测定患者的焦虑值。焦虑自评量表主要评定依据为项目所定义的症状出现的频度,共20个项目,分4级。正向评分题、依次评分为1、2、3、4。反向评分题测定分 4、3、2、1。SAS 的主要统计指标为总分。在自评者评定结束后,将20个项目的各项得分相加,既得总分,总分的正常上限为40分,>40分则判断为焦虑[4]。

1.2.2 护理干预次数:手术前行心理干预1次,住院期间、手术后每周行心理干预1次,出院后每月行心理干预1次,共3次,每次约1 h。

1.3 护理干预措施

1.3.1 详细的入院评估:护士对入院24 h以内的患者进行详细的入院评估,了解患者的生活、饮食、锻炼,家庭及社会支持情况等;重点放在对疾病及手术的认识,以便减轻或者消除患者对手术的恐惧与丧失子宫的情绪反应上。

1.3.2 帮助患者正确转换角色,勇于面对现实:发病初期,一个健康的人,对自己的患病感到突然,护理人员要帮助患者尽快转换角色,对角色否认者、强化者给予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使她们正确认识疾病,了解疾病,尽快地进入自己的角色,积极配合医护人员治疗、护理,促进疾病康复。

1.3.3 实施健康教育:①护士针对不同患者的不同时期,不同的心理及健康问题,对患者进行个体化的健康教育,与患者进行面对面的宣传讲解宫颈癌的相关知识,力求简单易懂,对未掌握的知识通过图片、文字、录像等进行循环式重复讲解,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②制定一套详细、全面的针对治疗期间及治疗后宫颈癌患者的健康教育计划,并将内容制成健康教育处方或健康教育手册。③对治疗存在恐惧与担忧,有些知识型妇女了解自己的病情者,心理负担尤重。在护理过程中,可通过挂图、实物、宣传资料等向患者介绍有关宫颈癌的医学知识,介绍各种诊治过程、可能出现的不适及有效的应对措施。④成立宫颈癌患者俱乐部并定期组织患者健康教育知识讲座课,让同种疾病治疗效果好的患者现身说法,给患者提供治疗、康复经验交流的机会,使患者消极心理变为积极心理,充分调动患者维护自身健康的潜能。

1.3.4 心理支持:护士及时了解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知程度及求知欲望,讲解术前各种检查、准备的目的,手术的方案及必要性[5]。介绍一些治疗成功的病例,使患者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减轻焦急心理。让患者了解,充满希望和信心的良好情绪,可以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抗病能力,有利于获得最佳疗效。同时,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又可增加患者的抗病信心,如此形成良性循环[5-6]。

1.3.5 争取家属及社会的支持:宫颈癌患者家属的情绪变化会直接影响患者的情绪,护理人员还应鼓励患者家属从情感与行动上关心、安慰、理解患者,给予患者充分的支持、尊重与理解;同时鼓励患者正确认识、接受支持、主动利用社会支持,减轻其症状的困扰;护士要引导家属在患者面前不要有失落感、痛苦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在精神上给予患者鼓励和支持,使患者心情愉快,体会到家属的温暖,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在患者康复期,鼓励患者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结交知心朋友,保持良好的心态,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包,对护理干预前后宫颈癌患者SAS采用t检验。

2 结果

宫颈癌患者在干预前后SAS评分比较,60例患者护理干预前SAS为(43.42±4.96)分,护理干预后SAS为(37.10±5.3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1,P<0.01)。经过护理干预,宫颈癌患者的SAS评分明显降低,焦虑状态显著改善。

3 讨论

女性患者在遭遇癌症打击时,能从家庭或社会获得各种情感资源和物质资源,这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虽然疾病已严重威胁着维持患者希望的内部源泉,但来源于外表的支持却弥补了这一不足,从而有利于提高患者的希望水平[7]。

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有研究结果显示健康教育不仅使患者初步掌握自身疾病的有关知识,更自觉地配合各种检查治疗,同时也使患者自我保健能力得到了增强,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宫颈癌患者的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焦虑,不同阶段的宫颈癌患者心理反应有一定的差异。术前的心理反应为恐惧、失眠以及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由于不能接受患恶性肿瘤的事实,而产生烦躁、拒绝进一步治疗等敌对情绪;手术后,患者存在较明显的躯体化症状,如疲倦、疼痛等,同时因为对未来健康及治疗的不确定而产生明显的焦虑反应。本研究显示,年龄越轻、文化程度越高、恐惧焦虑心理反应严重;年龄越大,文化程度越低的患者,其焦虑评分越低。这可能是年龄越轻、文化程度越高的患者,对自身疾病更了解,对器官切除的后果,自我暗示的负效应更大;对婚姻、人际交往及生活的不确定性,思想压力也更大,心理不能及时调整,角色不能及时转换,影响术后的治疗和康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因此,宫颈癌患者的负性情绪应受到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同时,护理人员要善于具体分析每位患者的心理压力,以便有针对性地实施个性化心理干预,降低或消除恐惧、焦虑等负性情绪,对保证治疗及护理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1]熊小英,邱永秀,林 霞.HPVDNA/液基细胞学检测诊断宫颈病变的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妇产科杂志,2006,3(2):97.

[2]赵恩锋,鲍 螺,李 超,等.近50年宫颈癌发病趋势和临床特点分析[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5,30(7):644.

[3]姜乾金.医学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2.

[4]骆 勤.宫颈癌化疗30例心理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28):91.

[5]曹泽毅.妇科肿瘤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475-481.

[6]崔 焱,丁亚苹,陈明霞.癌症患者负性情绪反应的护理干预效果研究[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5,22(2):28.

[7]李小梅,孙玉倩.社会支持对宫颈癌患者希望水平的影响[J]. 广东医学,2011,32(18):2407.

猜你喜欢

宫颈癌心理疾病
看见具体的自己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中老年女性的宫颈癌预防
进击的疾病
尿碘与甲状腺疾病的相关性
易与猪大肠杆菌病混淆的腹泻类疾病鉴别诊断
夏季养生之疾病篇
心理感受
Hepsin及HMGB-1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侵袭性相关性分析
E-cadherin、Ezrin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