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南方农区草地畜牧业发展的措施
2013-02-20李雯黄珍
李雯,黄珍
(江西省畜牧技术推广站,江西 南昌 330046)
中国南方地处北纬 15°~33°,东经 100°~125°。属热带、亚热带。这些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为14℃~18℃,≥10℃的积温4 500~9 000,年平均降雨量在1200~2 500mm之间。南方大部分山区草山草坡资源丰富,传统畜牧业历史悠久,这些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集约化草地畜牧业的自然条件。从19世纪80年代初开始,南方很多地方开展了种草养畜的科研、试验示范项目,研究与探索适宜的技术,把大面积的草山草坡改良为高产优质的人工草地,山区的畜牧业走上了现代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几十年来不论是科研试验还是生产实践,南方农区草地畜牧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建立了一系列不同人工草地家畜系统指标体系,探索出了较成熟的单项和配套技术,建植了大面积的人工草地,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1 南方农区草地畜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西方有句谚语说,上帝给人类两大恩赐,一是豆科植物,它本身生产丰富的蛋白质,它的根瘤是天然氮肥发生器;二是反刍家畜,它的瘤胃是天然发酵罐,将人类不能直接利用的植物纤维转化为动物蛋白。这正是草地畜牧业的两大优势。西方发达国家充分利用这种优势,发展以豆科牧草为基础的人工草地和改良草地,饲养良种家畜,辅之以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措施,形成了以牧草为基础的十分发达的牛肉、羊肉、羊毛以及乳品产业。实际上这是对草地生态系统的最简洁的解释。草地畜牧业实际上是草地农业,或称为“有畜农业”的一个分支。它将生态系统中植物生产与动物生产两个生产层加以系统耦合,产生最大效益。在农耕区,如果两者没有充分耦合,将使生产效益至少减少1/2。但中国南方是个多山地区,适宜农耕的地区不足12%,此外还有80%~90%的土地资源,例如草地、林地、滩涂等,都有不可忽视的畜牧业生产潜力。充分发挥我国草地资源和草地农业系统的优势,以“牧草-反刍家畜”系统取代“粮-猪”系统,不但我国的粮食缺口不复存在,饲料蛋白质缺乏的难题也将迎刃而解。但草地畜牧业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必须根植于整体农业的现代化之中,这就要涉及我国整体农业结构的改革,应把“以粮为纲”的传统农业改变为草地农业,也就是“有畜”农业。这应该是我国农业走出“三农”困境,发展现代化畜牧业的关键所在。
2 南方农区草地畜牧业发展的战略措施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畜牧业在农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
2.1 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
在未来的30~4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最高峰,资源显得越来越稀缺,人民生活要向富裕阶段迈进。畜牧业的发展将直接制约膳食结构的改善,对此传统畜牧业要从以下四方面实现向现代畜牧业的根本转变。
2.1.1 从内向型向外向型转变。加入世贸以后,农产品方面玉米、小麦、大豆受到很大的冲击,只有畜牧业特别是食草型畜牧业及畜产品具有市场竞争优势。如:玉米全国平均价大约高于国际市场15%~16%;大豆和豆粕全国平均价大约高于国际市场40%~45%。但是,美国的肉粮比一般是 14~20∶1,我国肉粮比只有9~13∶1,成本远远低于国际市场。因此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必须由过去的自我循环剩余出口、关税保护为主的战略向出口战略转移。利用市场资源转化机制,根据比较利益原则,重点发展具有比较优势、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能力的草地畜牧业及加工业,并且要把开发性畜牧业与外向型畜牧业结合起来。加快畜牧业的外向化,以外向型畜牧业带动我国畜牧业的快速发展。
2.1.2 从速度型向效益型转变。首先是加大畜禽品种质量的改良与提高。在积极引进外来优良品种的同时,要加大对我国南方地方优良品种的改良选育和推广力度,突破冻配产犊率低的品改瓶颈。加快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增强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其次,要大力调整和优化畜牧业生产结构。在稳定生猪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牛、羊、兔等草食节粮型家畜,提高畜牧业的经济效益。再次,要进一步完善配套服务体系。重点是良种繁育体系、疫病防治体系、饲料生产体系、畜产品加工体系和市场信息体系。同时要增强畜禽食品安全意识,做好饲料兽药残留的检测工作。
2.1.3 从低准备型向高扩张型转变。目前,我国南方畜牧业科技水平提高较快,但是,大部分科研成果仍处于实验室、小规模示范阶段,没有大面积推广。针对草地畜牧业产业化对技术的需要,应该筛选一些先进技术适当引进进行组装配套,在全省范围内大面积推广,积极引导畜产品加工企业上水平、上规模、出效益,加快科技成果由低准备型向高扩张型的转变,推动畜牧业与科学技术的有机结合。
2.1.4 从传统的粮食观念向现代食物观念转变。如果简单地从粮食生产总量和人均粮食占有量来分析,目前的粮食看上去是供大于求,但是如果从粮食质量结构和国民膳食结构的深层意义上来分析,目前的粮食问题主要是转化问题。当前,从国内的膳食结构来看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畜产品为主的动物性蛋白摄入量的多少。例如,法国人的食品消费支出结构为肉类30%、牛奶15%、水果蔬菜l3%、谷物面包12%。就其中牛奶一项,发达国家人均占有量是200kg 以上,国际平均为90kg,日本为 68 kg,印度为 60kg,泰国为 19kg,我国为 6.8 kg。中国人的早餐如果能够推进到牛奶加鸡蛋的水平,那么每天早餐消耗的粮食至少要250g,是传统早餐的两倍以上,不但能够推进早餐革命,也有利于加快粮食资源转化为肉禽蛋奶等动物性蛋白的速度,减缓粮食阶段性过剩压力,加快畜牧业发展进程。
2.2 加强龙头企业建设,带动草地畜牧业产业化发展
龙头企业外联市场,内联基地、农户,是发展产业化的“核心”、“火车头”。因此,应把龙头企业建设作为实施产业化的重中之重。在龙头建设中,可实行国家、集体、个人、合资、独资一起上,坚持“谁有能力谁牵头,谁是龙头扶持谁”的原则,重点建设和发展一批现代化的龙头企业。强化龙头企业建设,要注意把握好五个结合,抓好五个环节。五个结合为:龙头企业建设与草地畜牧业对外开放相结合;龙头企业与发展各行各业、各种经济成分、各个不同层次的小型畜产品加工企业相结合;龙头企业与实施“名牌战略”相结合;龙头企业与培育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相结合;龙头企业与市场建设相结合。五个环节是通过“扩、改、建、联、租”五种策略来强化龙头的产业带动力。“扩”即扩大原有加工企业的生产规模,增强影响力;“改”即对原有大型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改制、改造,引进新的技术设备和经营管理机制,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建”即根据生产发展需要,组建新的加工龙头企业;“联”即小型加工企业可利用其优势互相联合或攀强结亲,组建大型龙头企业集团;“租”即生产经营者租用龙头加工企业,开展产品深加工,实现产业延伸,提高经济效益。
2.3 依靠科技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
2.3.1 切实加强畜牧业科技推广和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作用,促进畜牧业科技推广队伍多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在改革的基础上,完善畜牧业技术推广机构,下大力气把农民和企业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逐步建立一支以政府为主导,畜牧科技工作者、农民、企业等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宏大的畜牧业科技推广队伍。
2.3.2 切实提高畜牧业科技研究与开发能力。一是突出应用研究,努力解决严重制约畜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性、战略性技术难题;二是抓好基础研究与基础性工作,为畜牧业科技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三是要加速畜牧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在畜牧业中的应用与产业化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形成一批畜牧业高技术企业和企业集团。
2.3.3 建立一个宏大的、高质量的畜牧业技术创新体系,大幅度地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2.3.4 抓紧建立和完善畜牧业信息体系。通过信息体系的完善,使科研单位更迅速方便地了解畜牧业生产实践对科技的需要,使生产经营单位更容易地了解和得到畜牧业技术信息,促进科研面向生产、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2.3.5 建立畜牧业科技示范基地,作为科研成果转化和牧科教结合的突破口。
2.4 提高认识,切实做好草地畜牧业这篇大文章
种草养畜是调整优化种植业和畜牧业结构的有效途径之一,对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一要加强领导;二要结合当地实际,制定种草养畜的实施方案;三要深入调查研究,总结和推广一批好的经验,及时研究解决新的问题,确保种草养畜和整个畜牧业的发展;四要积极探索山区、半山区不同条件下的种草养畜模式,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促进草地畜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