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桑树病虫害及其综合治理技术
2013-02-20张玉玲范鹏辉刘天牧
张 志,张玉玲,范鹏辉,刘天牧
(白城市林业科学研究院吉林白城 137000)
在桑树的生长过程中,常常受到各种害虫和病菌的侵害,轻则损害桑树机体,降低桑叶产量和质量,重则将导致桑树生长严重衰弱甚至死亡,间接影响到桑蚕的生产。由于桑园是一个独特的生态环境,是以多年生桑树为主体结构的生物群落,生产中常因气候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引起病虫暴发成灾。桑树病虫害的种类很多,目前已知的害虫有200多种,病害有30多种[1]。然而在生产实践中,桑园病虫害的防治往往难以引起人们重视,导致一旦有病虫害发生,便束手无策。笔者结合生产实际,总结了一些桑园病虫害的诊断识别与综合防治方法。
1 东北地区桑树主要病害的识别与防治
在东北地区,桑树病害以桑萎缩病、桑赤锈病、桑苗立枯病最为常见,危害也最为严重。
1.1 桑萎缩病(Mycoplasma like Organism)
1.1.1 症状
桑萎缩病有黄化、萎缩、花叶三种类型。黄化型发病初期少皱缩,发黄,向背面卷曲[2];萎缩型发病初期节间缩短,叶片皱缩;花叶型发病初期叶片缩小,上卷,叶脉间出现淡绿色或黄绿色斑块。随病势加重,腋芽萌发,侧枝细弱,叶形瘦小而特短,而后逐渐由几根枝条发病扩展到全株。病重的桑树夏伐后萌发的新枝弱小丛生,密生猫耳状瘦小叶片,并逐渐枯死。
1.1.2 病原及发生规律
黄化型和萎缩型的病原均为类菌原体(Mycoplasma like Organism),花叶型的病原为线状病毒(Filaceous virus DAS)。花叶型萎缩病在气温达30℃以上时,症状往往不出现。因此,同一枝上的叶片常常出现一段发病,一段不发病的现象。病原主要在桑树体内越冬,通过嫁接和媒介昆虫传播。桑萎缩病的发生与桑树品种的抗病性、田间病原数量、媒介昆虫密度、温度、湿度有关。
1.1.3 防治方法
加强苗木检疫,选栽抗病品种,加强抚育管理。药剂防治是从早春展叶开始定期用80%乙蒜素3 000倍液配合1.5%多抗霉素500倍液喷雾防治,间隔20~30 d1次。
1.2 桑赤锈病(Aecidium mori Barclay)
1.2.1 症状
本病为害桑树嫩芽、嫩叶及嫩梢。症状是嫩芽被害后肿胀,呈畸形弯曲,表面布满黄色微隆起的小点(锈子器)。被害叶片开始时正背两面散生圆形而有光泽、略隆起微黄的病斑,后逐渐肥厚隆起而为橙黄色的斑点。发病后期,病斑表皮破裂散出橙黄色粉末(锈孢子)布满全叶,叶片易脱落,蚕农俗称“铁锈病”。
1.2.2 病原及发生规律
桑赤锈病的病原为桑锈孢锈菌,锈菌目,半知锈菌科,锈孢锈菌属。该病在北方以菌丝束在桑枝或冬芽组织内越冬。枝条上的病斑多为非致病性坏死斑,只有与枝条特别接近的叶痕、芽鳞上的病斑才能致病。病斑上的菌丝侵入桑芽,翌春随桑芽萌发,引致桑芽染病。桑芽的初侵染一般在4月,初侵染产生的锈孢子飞散到新梢和桑叶及花椹上进行多次再侵染。锈孢子形成温度范围为5℃ ~25℃,最适温度13℃ ~18℃,相对湿度高于90%。若相对湿度低于88%,锈孢子难以形成。气温高于30℃,湿度低于80%时,病害扩展缓慢或停滞。该病发生及危害程度与品种栽培措施有关,新老桑树混栽、春伐夏伐兼行、收获叶不伐条、留枝留芽或出扦法收获以及留大树尾收获的,均利于病菌存留和侵染,导致发病。
1.2.3 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耐病品种,剥除初侵染病芽,控制再侵染;加强桑园管理,雨后及时开沟排水,防止湿气滞留,消除病菌在绿色组织里的存续机会,减少侵染和发病。
药剂防治:用25%三唑酮可湿粉剂1 000倍液、或80%代森锌可湿粉剂500倍液配合使用1.5%多抗霉素500倍液喷雾,7~10 d用药1次,连续2~3次,7 d后可采叶喂蚕。
1.3 桑苗立枯病(Rhizoctonia solani Kuhn)
1.3.1 症状
桑苗立枯病主要危害幼苗茎基部或地下根部,初期为椭圆形或不规则暗褐色病斑,病苗早期白天萎蔫,夜间恢复,病部逐渐凹陷、溢缩,有的渐变为黑褐色,当病斑扩大绕茎一周时,导致幼苗干枯死亡,但不倒伏。轻病株仅见褐色凹陷病斑而不枯死。苗床湿度大时,病部可见不甚明显的淡褐色蛛丝状霉。该病不产生絮状白霉、不倒伏,且病程进展慢,可区别于桑苗猝倒病。
1.3.2 病原及发生规律
桑苗立枯病病原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uhn),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该病以菌丝体和菌核在土中越冬,通过雨水、喷淋、带菌有机肥及农具等传播。病菌发育适温20℃ ~24℃。刚出土的幼苗及大苗均能受害,一般多在育苗中后期发生。凡苗期床温高、土壤水分大、施用未腐熟肥料、播种过密、间苗不及时、陡长等均易诱发本病。
1.3.3 防治方法
于发病初期用80%乙蒜素2 000倍液、或1.5%多抗霉素500~800倍液、或5%井冈霉素水剂1 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施药间隔7~10 d,视病情连防2~3次。
2 桑树几种主要虫害的识别与防治方法
危害桑树的害虫种类很多,有的危害嫩芽,有的吸食汁液,造成桑叶质量下降,有的甚至可以把整株桑树的叶片吃光,危害相当严重。有些害虫还传播桑树病害,同时,也能诱发桑蚕发病。
2.1 桑蓟马(Pseudcden drothrips mori Niwa)
2.1.1 分类地位及形态特征
昆虫纲,缨翅目,蓟马科。成虫体长1 mm左右,纺锤形,淡黄色,触角8节,口器锉吸式。翅细而狭长,灰白色透明,边缘具长毛,翅仅达腹末[3]。
2.1.2 生活史及发生规律
桑蓟马成虫、若虫均刺吸桑叶汁液,受害部位因损伤失去叶绿素而呈小白斑,提早硬化,严重影响桑叶质量。桑蓟马1 a发生多代,7月中旬起虫口密度快速升高,为害普遍严重。以最后1代成虫在枯枝落叶、树皮裂隙、杂草中越冬。越冬成虫于第2年春叶萌发时即开始活动,在叶背为害。爬行时常把尾端上举,一遇惊动,即翘尾而逃。雄虫交尾后3~5 d即死,卵期5~7 d。若虫蜕皮3次,共经10~13 d羽化。
2.1.3 防治方法
可在开始采叶喂蚕的一个月之前用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4 0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乳油2 000倍液、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 500倍液、或25%灭幼脲3号1 500倍液全株喷雾。同时,在秋冬季节认真仔细地做好桑园的清理工作,及时焚烧园内的杂草和枯枝落叶,消灭越冬成虫,可大大降低翌年的虫口密度。
2.2 桑红蜘蛛(Tetranychus cinnabarinus Boisduval)
2.2.1 分类地位及形态特征
蛛形纲,蜱螨目,叶螨科。成螨体长约0.5 mm,深红色,体两侧有黑斑,椭圆形。
2.2.2 生活史及发生规律
从早春到晚秋都有危害,而以夏秋干旱时危害最重。若螨、成螨均在叶背面吸食汁液,被害叶片失绿变黄甚至深褐色,严重时远望似火烧状。桑红蜘蛛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若虫和成虫4个阶段,不完全变态,繁殖能力强,1 a可达10多代,气温30℃以上时5 d左右即可完成一代,且世代重叠。以雌成虫或卵在枝、干树皮缝或土缝中越冬。
2.2.3 防治方法
可在早春至5月中旬前用40%丙溴磷乳油2 0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乳油2 000倍液均匀喷雾,施药间隔7~10 d,视发生情况连防2~3次,可有效降低危害,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2.3 野蚕(Bombyx mandarina Leech)
2.3.1 分类地位及形态特征
昆虫纲,鳞翅目,蚕蛾科。成虫雌蛾体长20 mm,翅展46 mm,雄蛾小,全体灰褐色。触角暗褐色羽毛状。茧灰白色,椭圆形。
2.3.2 生活史及发生规律
以卵越冬,幼虫多在5月中下旬孵化,低龄幼虫群集梢头为害,老熟幼虫分散为害。3龄野蚕全龄12~16 d,4龄14~34 d。老熟幼虫在叶背或两叶间、叶柄基部、枝条分杈处吐丝结茧化蛹,1代蛹期22 d,2代蛹期12 d。幼虫期危害叶片,仅留主脉,严重时将整枝整株叶片吃光。
2.3.3 防治方法
最好是在每年蚕后卵期及次年早春及时喷施30%桃小灵乳油1 500倍液,有效杀灭越冬卵,降低下一代桑园内野蚕虫口密度。对于已经错过最佳防治期的桑园,在野蚕发生盛期,可采用无公害药剂“环益”微胶囊悬浮剂1 000倍液、或“森得保”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3%高渗苯氧威3 000倍液等进行喷雾,均能取得显著的防治效果。但一般在40 d内不可采桑叶饲养家蚕。
2.4 桑象虫(Baris deplanata Roe)
2.4.1 分类地位及形态特征
桑象虫隶属于昆虫纲,鞘翅目,象甲科。成虫体长4~5 mm,长椭圆形,黑色稍具光泽。头小,喙管向下弯曲,触角肘状,12节。鞘翅黑色,上具纵列刻点10条。
2.4.2 生活史及发生规律
大多1 a发生l代,以成虫在半截枝的枯桩及皮下蛹室内越冬,少数发生2代,以幼虫或蛹越冬。早春桑芽萌动时,成虫钻出蛹室,日夜在枝上啃食桑芽,主芽吃光后继续危害副芽,严重时致使全树无芽可发。桑象甲喜欢在夏伐的半截枝上产卵,幼虫就生活在半截枝的半枯部分。
2.4.3 防治方法
在桑芽萌动期至5月20日前用30%桃小灵乳油1 500倍液或苦参素植物保护剂1 000倍液全株喷雾,消灭成虫和卵。
3 桑园病虫害的综合治理
上述这些危害东北地区桑树的常见病虫种类及其防治方法,应在生产实际中熟练掌握,因地制宜地灵活运用,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防治方针,才能确保桑园不因病虫的严重发生而形成灾害。综合治理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3.1 合理选育抗性树种
实践证明,在同一个桑园内,桑树不同品种或品系在抗病性、抗虫性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合理选用抗性较强的桑树品种或品系是减轻桑园病虫害发生的基础和关键。比如向海桑一号[4]、辽宁果桑、鸡冠、桲椤桑等,都是具有明显抗性的优良桑树品种或品系。
3.2 建立科学的监测预报体系
由于桑园是一个相对独立、又与外界息息相关的生态环境[5],所以,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病虫监测预报体系,设专业人员对桑园的病虫害及时进行调查监测,建立调查监测档案,做到“早发现、早防治”。
3.3 加强预防意识
桑园病虫害的预防工作往往容易被忽视,尤其是在新建的桑园,这种现象尤为突出。有的蚕农预防意识淡薄,或存有侥幸心理,其后果往往是一旦遇有病虫大发生就束手无策。因此,需要防治机构和科技部门加大指导和宣传的力度,使桑农切实加强对桑园病虫害的防治意识。
3.4科学防治,综合治理
桑园病虫害的防治,要做到科学用药,采取多种技术措施综合治理[6]。肆意加大农药的使用剂量和防治次数,不仅在防治成本上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还会杀伤大量的生物天敌,造成桑园内的生态失衡,使桑园失去自我调节的能力。同时也容易使病菌和害虫产生高度的抗药性,给日后的防治工作带来更大的困难。
3.5 群防群治
桑园病虫害的治理,不是一家一户的事,要做到协调统一的群防群治。实践证明,当一种害虫或病菌其种群数量在一个地区有上升趋势的时候,单独在某一个桑园或几个桑园进行防治,只会取得短暂的效果,不久后这种害虫或病菌又会由外部其他桑园侵染进来。因此,只有统一调度、密切配合、群防群治,才能确保桑园的安全生产和桑蚕产业的健康发展。
[1]李健英,张玉萍.桑树病虫害发生特点与控制对策[J].四川蚕业,2005,33(3):25-27.
[2]周安莲,张友洪.桑树萎缩病的发生及防治[J].四川蚕业,2007,35(2):26 -27.
[3]张志,冷志巍.桑树害虫桑蓟马、叶螨的药剂防治试验初报[J].吉林林业科技,2008,37(1):27-31.
[4]张建秋,毕庆玲,陈国庆,等.优良抗干寒桑树新品种向海桑1号的品种对比试验[J].蚕业科学,2004,30(4):409-412.
[5]王建新.桑树病虫灾害的环境制约机制探讨[J].蚕桑通报,2006,37(1):30 -33.
[6]陶士强,吴福安.桑园害虫生态治理对策[J].江苏蚕业,2005,27(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