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临床研究
2013-02-20孙丽群
孙丽群
(黄石市第一医院 消化内科,湖北 黄石 435001)
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临床研究
孙丽群
(黄石市第一医院 消化内科,湖北 黄石 435001)
目的:探讨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奥沙利铂(L-OHP)、5-氟尿嘧啶/亚叶酸钙(5-FU/CF)组成的方案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收集2007年4月-2009年5月收治的无手术指征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80例,随机分为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L-OHP+5-FU+CF化疗组(联合治疗组)40例和单纯化疗组40例。联合治疗组给予L-OHP 130 mg/m2,第1天静脉滴注2 h,之后予CF 200 mg/m2,静脉滴注2 h,续5-FU 600 mg/m2静脉滴注,CF与5-FU重复使用5 d,每3~4周重复以上方案1次。同时予复方苦参注射液静脉滴注,每日20 mL,连续用至化疗结束。单纯化疗组患者单纯接受L-OHP+5-FU+CF方案化学治疗。结果:联合治疗组和单纯化疗组有效率分别为42.5%和37.5%,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联合治疗组中位无进展时间为11.5个月,单纯化疗组为7.5个月,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生活质量评价,联合治疗组的改善率为60.0%,单纯化疗组为32.5%,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消化道反应、神经系统毒性、脱发和骨髓抑制,联合治疗组和单纯化疗组粒细胞减少发生率分别为35.0%和58.5%,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L-OHP+5-FU+CF方案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能协同增效,能提高患者中位无进展时间及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粒细胞减少发生。
结直肠肿瘤;肿瘤转移;复方苦参注射液;化疗
结直肠癌约占全世界新发肿瘤的9.4%,为男性发病第4,女性发病第3的常见恶性肿瘤[1]。对于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以缩小肿瘤、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时间为主要目的,化学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5-FU是转移性结直肠癌的主要治疗药物,奥沙利铂(L-OHP)与5-氟尿嘧啶/亚叶酸钙(5-FU/CF)的联合化学治疗方案是近10年来的标准化学治疗选择[2],在晚期结直肠癌的治疗上显示了其疗效上的优势。但同时带来的不良反应亦不容忽视。中西医结合治疗能使晚期癌症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周期得到进一步提高。本研究旨在探讨中药复方制剂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L-OHP+5-FU+CF方案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
1 临床资料
2007年4月-2009年5月收治的无手术指征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80例,均经内镜检查取活检后病理学确诊。随机分为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L-OHP+5-FU+CF化疗组(联合治疗组)40例和L-OHP+5-FU+CF化疗组(单纯化疗组)40例。联合治疗组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25~75岁,中位年龄61岁;直肠癌17例,结肠癌23例;肝转移17例,淋巴结转移32例,腹膜转移5例,肺转移2例,局部复发8例;低分化腺癌19例,中分化腺癌13例,高分化腺癌8例。单纯化疗组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23~73岁,中位年龄60岁;直肠癌19例,结肠癌21例;肝转移15例,淋巴结转移35例,腹膜转移3例,肺转移5例,局部复发5例;低分化腺癌25例,中分化腺癌9例,高分化腺癌6例。全部患者治疗前Karnofsky评分均>70分,心、肝、肾功能正常,无化学治疗禁忌证,预计生存期>3个月,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2 治疗方法
2.1 联合治疗组 给予L-OHP130 mg/m2,第1天静脉滴注2 h,之后予CF200 mg/m2,静脉滴注2 h,续5-FU 600 mg/m2静脉滴注,CF与5-FU重复使用5 d。每3~4周重复以上方案1次。同时予复方苦参注射液静脉滴注,每日20 mL,连续用至化疗结束。
2.2 单纯化疗组 单纯接受以上方案化学治疗。
2.3 2组患者均予昂丹司琼预防性止吐处理,化学治疗期间忌冷饮,给予保暖。每周期结束时检测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及行心电图等检查,间歇期每周复查血常规1次。2组患者治疗2个疗程后评价疗效。
2.4 统计学处理 记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治疗结果
3.1 评价标准 按照RECIST标准[3]进行评价。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和进展(PD),以CR+PR为有效(RR),总有效率=RR/例数×100%。患者生活质量采用Karnofsky(KPS)体力状况评分标准[4],治疗后KPS评分提高>10分为改善,提高或下降<10分为稳定,减少>10分为下降。不良反应按照NCI CTC 3.0标准进行评价。
3.2 结果
3.2.1 临床客观疗效评价 联合治疗组有效率为42.5%(17/40),其中CR 0例,PR 17例,SD 15例,PD 8例;单纯化疗组有效率为37.5%(15/40),其中CR 0例,PR 15例,SD 12例,PD 13例,2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中位无进展时间(TTP)联合治疗组为11.5个月,单纯化疗组为7.5个月,2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3.2.2 生活质量评价 联合治疗组改善率为60.0%(24/40),单纯化疗组改善率为32.5%(13/40),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2.3 不良反应 2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消化道反应、神经系统毒性、脱发和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表现为恶心、呕吐和腹泻。联合治疗组3/4度发生率分别为15.7%和6.5%,单纯化疗组为15.0%和5.9%;3/4度口腔黏膜发生率2组分别为5.5%和5.6%;神经毒性表现为外周神经感觉异常,遇冷刺激后加重,2组3/4度发生率分别为13.8%和12.5%;3/4度脱发发生率分别为42.1%和44.3%,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4度粒细胞减少发生率联合治疗组为35.0%,单纯化疗组为58.5%,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少数病例出现肝功能异常,均为1~2度,不影响化学治疗进程。
4 讨论
L-OHP联合5-FU/CF的方案是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有效方案,不良反应以消化道反应、神经系统毒性、脱发和骨髓抑制多见。因此,寻找既可增强化学治疗疗效又可减轻不良反应的联合治疗药物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传统的祖国中医中药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选择。研究发现,机体的免疫功能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当宿主免疫功能下降或受抑制时,肿瘤发生率增高,而在肿瘤进行性生长时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受抑制,二者互为因果[5]。复方苦参注射液由苦参和白土苓2味中药经提取而成,具有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功效。研究表明,苦参碱可抑制肿瘤细胞,诱导凋亡和分化,调节肿瘤宿主免疫功能[6]。体外研究发现,复方苦参注射液对大肠癌L0V0细胞有明显增殖抑制作用,与5-Fu有协同抗癌作用。单独使用5-Fu,抑制率只有23.1%,与复方苦参注射液共同作用于L0V0细胞48 h,抑制率可达72.3%(P<0.05)[7]。说明复方苦参注射液除了自身能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外,还能对化疗药物起增敏作用,而且可降低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8]。临床应用[9]也取得一致结论。研究显示,中药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L-OHP+5-FU+CF方案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能协同增效,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骨髓抑制发生,且不增加其他不良反应。
[1]Parkin DM,Bray F,Ferlay J,et al.Global cancer statistics,2002[J].CA Cancer J Clin,2005,55:74-108.
[2]Goldberg RM,Sargent DJ,Morton RF,et al.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fluorouracil plus leucovorin,irinotecan,and oxaliplatin combinations in patients with previouly untreated 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J].J Clin Oncol,2004,22:23-30.
[3]孙燕,石远凯.临床肿瘤内科手册[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52.
[4]黄金,李岩,胡鹏,等.中药治疗原发性肝癌门静脉癌栓40例临床观察[J].癌症进展,2007(5):598-601.
[5]Tsai JP,Chen HW,Cheng ML,et al.Analysis of host versus tumor interaction in cancer patients:opposing role of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l and interleukin-6 in the development of in situ tumor immunity[J].Immunobiology,2005,210:661-671.
[6]甫超申.苦参碱对肝癌患者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的影响[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7,28(15):1383.
[7]冼沛中,康 旭,李明意,等.复方苦参注射液与5-氟尿嘧啶对大肠癌细胞凋亡的影响[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5,22(7):16-17.
[8]张群华,倪泉兴,傅德良.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联合氟尿嘧啶治疗胰腺癌的研究[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2(2):114-115.
[9]唐锦程.苦参素穴位注射治疗放、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J].吉林中医药,2006,26(4):40.
R735.37
A
1003-5699(2013)01-0053-02
2012-09-04)
孙丽群,女,硕士研究生,主治医师。研究方向:消化系统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