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缄默知识理论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3-02-20刘怡君张修志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显性创新能力教学方式

刘怡君, 张修志

(江西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西赣州341000)

早在1919年,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第一流教育家》中就提出要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开辟精神”的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国家富强和民族兴亡有重要意义[1]。此外,在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优化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立足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2]。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强有力的竞争武器就是创新。因此,高校把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作为一项重大课题,它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的整体创新能力,而波兰尼的缄默知识理论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一、缄默知识

随着人类步入了多元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逐渐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有力武器。在上个世纪的四五十年代,匈牙利裔的英国哲学家波兰尼在其著作《人的研究》中首次提出:“人类的知识可以分为两类,一般情况下所说的知识即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等来表述的,这是知识的一种显性形式,我们可以把它称为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例如人们对于自己相关行为所得出的某种知识,我们把这种知识叫做缄默知识(tacitknowledge),或者默会知识[3]。”缄默知识是人类一种非常重要的知识形式,尤其对人各类能力的形成有着显性知识无法替代的作用,它反映了个体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以及在追求和实现个人价值目标时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显性知识相比它有一定的特殊性:

(一)个体依附性

一般情况下,缄默知识的获得往往是和特定背景的任务及工作联系在一起的,主要是一种知觉上的整体把握而非感觉上的直观判断,它一般表现为难以用规范化的语言表达的、尚未编码的特定技能与经验,但当知识主体一旦从事相似任务和工作时,依附于主体的缄默知识就会出现在人脑中,引导和指示人们相应的行为[4]。

(二)私有性

缄默知识和显性知识最大的一个区别在于,显性知识由于其具有可表达性,因此易于通过各类形式进行传递,具有一定的公共性。而缄默知识主要存在于主体的工作经验和经历当中,与其个人的洞察力和实际经验紧密联系,难以清晰明确地进行表达,因此具有一定的私有性,比显性知识的传递困难,它的传递需要选用合适的方式和方法,经历一定的时间才能完成。而且其传递的途径也比较特别,需要通过个体对知识主体进行观察、沟通、模拟、反思、尝试、领悟等多次循环往复才能获得。

(三)非逻辑性

在某种程度上说,缄默知识相当于人们在从事一些特定任务时产生的难以言传的心得体会,是人类非语言智力活动的成果,人们把这类知识当做认识世界认识生活的一种本能,如在日常生产中,怎样保持身体的平衡,怎样在骑三轮车时保持身体平衡等等[5]。

从本质上看,缄默知识是一种对事物和情景的特殊理解力,它通过感知、把握、整合经验,从而达到对个体理智控制和巧妙运用的综合能力[6]。虽然在日常活动中,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都是普遍存在的,但是波兰尼认为,在某种程度上缄默知识的数量甚至比显性知识更多,对人们的影响更大。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恰如水面上的冰山和水面下的冰山,真正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却是水面下那大面积的冰山。中国的知识管理中心曾有一份报告显示,企业中占主要比例的知识是员工头脑中的缄默知识。因此,在信息技术迅速普及的今天,要实施好中国的素质教育,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研究和探讨有丰富的内涵和实践价值的默会知识,会对大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研究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缄默知识视角下的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或社会价值或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7]。它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整体且综合的把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往往涉及到高校整体的文化氛围、师资队伍建设情况、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以及教学实施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根据青少年成长的基本规律,探索其潜在的创新潜质,并通过新的教育内容、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和基于创新能力指标的评估手段,促使高校和教师共同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向上、健康的大环境,引导大学生进行探究式的自主学习,循序渐进,由了解事物本质和特征开始,逐渐熟悉、归纳、掌握并获取学习过程的方法和技巧,从而塑造其创新性的思维能力并发展其创新意识。在大学教育中,帮助学生形成自我的思考能力和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技巧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极其关键的作用。高校通过学科知识的传递,为学生提供施展才华和能力的平台,帮助其正确掌握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学习发现新的思路、观点,从而增强其创新的欲望和能力。

一般情况下,缄默知识体现为其载体在各自领域中对个体工作的判断力、想象力、洞察力、决策力等方面,包含了知识载体大量的只可意会的工作经验和独到见解。而在大学教育中,这部分内容的获取和传递是教师难以通过语言和文字来进行的,学生也难以通过单纯的接受教师的知识和观点,然后就转换为其自身的能力,因此,教师在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应创造机会让学生有更多参与、思考、实践、再思考的机会,并且需要频繁和学生进行交流、接触和沟通,让学生通过这些过程领悟和获取缄默知识,并转化为相应的应用和创造能力。我国大学生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与发达国家大学生差距较大,这和我国一直以来的人才选拔标准和教育模式有莫大的关系,用人单位经常用显性知识的掌握程度来衡量学生的综合能力,也使得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培养人才时向这方面倾斜。在这种教育模式下,我国学生对书本中的显性知识往往掌握的不错,但是在对知识理论的运用和书本外的知识(包括缄默知识在内)掌握与发达国家相比则相距甚远。近代美国教育思想家杜威曾说过,在影响一个人思想的力量中,许多都来自于他人和外界环境,这些影响甚至远远超过了书本知识对人的影响。因此,本文认为,缄默知识理论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能产生莫大的助益。

三、缄默知识理论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启示

启示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缄默知识的形成、显化,并让其得到修正和应用

如上所说,缄默知识的一个主要特点在于它的个体依附性,它依附于主体存在。而在传统课堂教学中,知识的传递多为单方向的转移和接受,学生作为知识的载体,他们的个性和特性没有得到传统教学的重视,因此,显性知识传递给学生后,学生只是单纯地存放在脑海中,不能形成自身更深层次的思考,使其转化为缄默知识。因此,学生对知识的获取长期以来都是处于从“教授”到“接受”的状态,而一旦离开学校走入社会,学生会觉得为什么学到的知识很难和实际问题相符合,或者掌握的理论知识难以直接使用,这就是传统教学的弊端所在。

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学会寻找教学方式和缄默知识形成之间的联系,意识到缄默知识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影响,在这样的思路下,教师可进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激励学生进行自主思考、举一反三,形成新的、自我的观点,从而培养创新意识。本文认为可促进缄默知识形成的易采用的教学方式主要有及时性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直观性教学法。

首先,作为一种典型的互动式的教学法,及时教学法可以有效完善和补充传统知识的单项传递。它的实施前提是建设课程网络平台,任课教师应和学生拥有一个互动的网络平台,现在常用的如课程网站,QQ群共享等方式,一般情况下按小组进行,教师根据课堂内容预设相应思考题或启发式小案例或要求学生通俗介绍即将学习的知识要点,并在前次上课前将相应任务下发,要求学生在下次上课课前完成并通过网络手段发给老师,以便老师在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及其对一些专业知识的理解程度后,能综合把握课堂讲解难点和重点,针对性地进行授课[8]。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在深入学习之前有一个内容框架,并对要思考的问题预设空间,当知识进行传递和转移时,帮助学生产生深层次的理解和思考。其中,启发式的小案例和及时性教学法的结合效果明显,能促进学生自主思考和灵活地进行理论联系实际,而不是在固定情况下掌握和使用固有理论。

其次,案例教学法在本科教学中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教学法,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关键在于案例时间的控制以及小组案例讨论结果的展示。课堂上的案例教学应让学生有适当的紧迫感,能紧凑积极地阐述自己相应的观点,并进行小组总结。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充分阐述观点的时间和平台,并进行即时反馈,教师的反馈并不是评价观点的对错,而是教师在学生这个思路上进行观点的补充和建议。鼓励学生在自己的思路上进行完善才是对学生最大的肯定和最有效的创新。因此,案例教学最大的作用就是促进学生形成自己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有思路才有出路,而不应该一味执着于思路的对错和可行与否。因此,案例教学法在本科生阶段作为主导教学法来实施难度较大,但是和其他教学法共同作用,作为一个辅助,能有助于避免大学生的“高分低能”现象。

最后,直观性教学法可以通过直观的教学手段和学生从事实践的直接经验帮助他们巩固和理解显性知识,能给学生创造直接经验[9]。譬如涉及相关专业课时,带学生进行现场教学,可直接增长学生的直观性认识,形成直接经验。虽然此时的直接经验还处于较低的层次,但是通过教师辅助其他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对直接经验进行修正、精炼和内化,则可内化为学生的缄默知识,从而使得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形成一致,充分融合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

启示二:从缄默知识的角度审视和设置实践教学

和课堂教学内容所不同的是,实践教学的内容依存于工作体系,其主要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整个工作体系的技能和方法,这些技能和方法一般都涉及到相应情境背景下的缄默知识,不便于通过文字形式直接进行表达。杜威曾经提出“从做事中获得知识”,这个知识除了对显性知识的巩固外,最主要是学习和掌握缄默知识和培养实践能力。从缄默知识的视角看,新事物新知识的产生,离不开大量缄默知识的投入,没有缄默知识个体的参与,则难以界定科学的事实和科学的问题,而这些做成主要贡献的缄默知识难以直接地单项地传递,必须通过个体在实践中进行反复的摸索和训练、反思等途径来进行获取。因此,在实践教学的设置和安排时,专业教师首先应注意建立起独立情境性的实践环节,而不是完全依托于课堂教学。譬如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商务谈判课程时,教师可依据课程知识框架为学生进行角色定位和情景设置,并让学生在相应的情景和条件限制下模拟谈判,教师在谈判全过程中进行跟踪,协助学生在模拟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这种情景性的实践教学让学生不局限于课堂的显性知识圈中,更能对知识产生新的、深刻、独到的理解,跳出思维定势,依据特定的项目背景构建自身相应的缄默知识体系,并最终和显性知识进行融会贯通。

启示三:倡导和实施导师制的教学方式

导师制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在交流和模仿学习中领悟难以言传的知识,提升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的能力。波兰尼在其著作中曾指出:“一种不能够详细描述的技巧,也不能通过规则的方式加以传递,因为它并不存在规则。他只能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加以传递。——当科学的内容在全世界成千上万所大学被教授时,科学研究不可详细描述的技巧却一直未能渗透到大学教学中来。”[10]导师制和师徒制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注重言传身教,在传递缄默知识方面起到了难以替代的作用。大学阶段正是青少年在思维能力、学习方式、价值观、创造力方面趋于定型的阶段。在这个时期,高综合素质的导师的引导和帮助,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大意义。仍以市场营销专业大学生的学习为例,在大学生进入大二阶段时,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方向为其设置专业导师,专业导师课通过和学生交流思想,一起进行相关的读书活动和实践教学,解答学生在专业方面的疑问,不定时地向其介绍学科前沿等多样化课外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知能力。同时,专业导师要和任课老师进行沟通,引导学生以自己所选行业方向为相应课程相关案例的切入点,根据行业方向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会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成果。专家认为,大学生在步入大学阶段的学习时,一般能形成的缄默知识有两种,其中一种是通过与专业导师或任课教师进行了密切沟通和交流后,在教师有意识或无意识的示范和引导下获得的潜意识内的知识,这种知识往往涉及到人际交往能力、科研创新能力两个方面,因此,专业导师的设置和实施有助于培养和实现缄默知识的传递;另一种则是大学生通过各类社会实践和生产教学实践活动中获得的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11]。因此,导师制的实施是缄默知识传递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之一。

从根本上来说,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遵循固有的规律、程序按部就班就能形成的[12]。但是创新的根源在于缄默知识的力量,着力于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大学教育要在向学生讲授显性知识、成果和方法的同时,让其在学习显性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反思、实践、模仿等行为获取缄默知识,从而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13]。客观地说,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之路仍处于“路漫漫其修远”的状态,但是高校应积极搭建创新能力培养的平台,为创新教育的普及和深化“上下而求索”,提供价值引导和有利的环境支持。

[1]燕 艳,王傲冰,崔超妍.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以邢台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34-36.

[2]龙著华.创新型法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法学实践教学[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1):81-84.

[3]Michael polany.The Tacit Dimension[M].New york:double day and company inc.,1966:27-32.

[4]吴晓义.波兰尼的缄默知识理论对职业能力开发的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8):32-35.

[5]简世德,邹树梁.从默会知识的视角看大学本科生导师制[J].湖北社会科学,2005(7):145-148.

[6]叶海智,丁 楠.基于默会知识论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08(1):25-26.

[7]沈立煌,王 芳.缄默知识视角下的认知学徒制——高职实践教学模式探析[J].湖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4):91-93.

[8]刘粤湘,夏玉秀,杨德凤.及时教学法:一种现代教学方式及高校教学改革示范[J].中国地质教育,2006(3):109-112.

[9]石中英.缄默知识与教学改革[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3):101-108.

[10]郁振华.波兰尼的默会认识论[J].自然辫证法研究,2001(8):5-10.

[11]范文贵.默会知识观下的创新教育[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9):71-73.

[12]王莉芬.默会知识视域下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教书育人,2008(15):75-77.

[13]陈明贵.试论默会知识及其教育学意义[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7):32-34.

猜你喜欢

显性创新能力教学方式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输注人血白蛋白可以降低肝硬化患者显性肝性脑病发生率并提高其缓解率
优化教学方式 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灵活采用教学方式 提升语文教学效率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对管理绩效的影响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原则及教学方式探索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