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应熙:被逐出师门的才子

2013-02-19

现代阅读 2013年2期
关键词:师门梁羽生发言稿

岳南的《陈寅恪与傅斯年》一书,最精彩的部分是1958年至1966年:“反右”开始,在学术界处于领头羊地位的陈寅恪自然逃不脱被批判讨伐的命运,对陈寅恪的大字报也由最初的“彻底批判”升级为“拳打大顽固,脚踢假权威”,“烈火烧朽骨,神医割毒瘤”。并且大张旗鼓地说:“陈从来不学习马列,也不相信马列。他是以资产阶级厚古薄今的治学态度,对封建的史书古籍做繁琐考证,兴趣在于鄙琐不堪的小节——比如杨贵妃的身体是胖是瘦,入宫以前是不是处女,与安禄山之间究竟是否发生关系等。”一时间喊打之声甚嚣尘上。

故事的现实版是这样的:陈寅恪弟子、被视为史学大师接班人的金应熙,1957年“反右”前,入党提干,成为中山大学历史系副主任,是重点提拔对象。“反右”运动开始,金应熙的热情变得高涨。1958年听到上头放出批陈的风声,正在北京出差的金应熙立刻打道回府,在中山大学校园里张贴大字报,指斥陈寅恪的史学方法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并认为这是一种思想的“反动”。一学生把它抄录下来,哭着念给陈寅恪听。陈寅恪勃然大怒,说:“永远不让金应熙进家门。”从此金应熙被刻上“背叛师门”的红字。尽管金应熙后来负荆请罪,跪地求饶,但陈寅恪只淡淡道:“你走吧,免我误人子弟。”决然将其逐出师门。

与金应熙亦师亦友的梁羽生,认为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年轻时代的金应熙中学在香港读名校英皇书院,高中会考名列榜首。大学读香港最高学府香港大学,年年第一。其人性情旷达,痴迷象棋,博闻强记,学术涉猎甚广,可谓聪明一世。据梁回忆,1958年有人问金念过多少首唐诗。答曰2万多首。闻者惊疑。因为《全唐诗》总数才4万多首。但梁羽生对此不存怀疑。因每有学生问其唐诗出处,他都可把整首诗念出来,解释其中僻典。上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金应熙把自己的研究重点由学术转而政治,时常做政治报告,听者爆棚。而左倾、迷惘、反思,正是理想主义者的三部曲。

然而,其人散漫自由,形容脱略,并无心机,仍有多例可以证明。如在岭南大学,年轻时代的金应熙曾追求盘女生未遂,失魂落魄。那年暑假,盘女生之男友来岭大探望,金居然给他安排住所,照顾得无微不至。他自称对盘女生的情感早已升华,有人说这是诗人气质——其性情可见一斑。

历史的大漩涡,不会放过任何一个角落。当时的气氛,按照岳南的描述:“站在无产阶级阵营中的‘革命者,如饥饿的狼群在风雪急骤的暗夜中,嗅到远处密林中飘来的血腥气味,野性横生,对猎物追逐、捕杀、撕咬。”金的选择,是品性使然,还是历史必然?是缘于内心的主义,还是迫于生存利益?是纠结于犹疑多思的心性,还是恐惧于政治高压的威慑?抑或两者兼而有之?按梁羽生的说法,其中包裹一种“甚难评说的人生”。

梁羽生在《金应熙的博学与迷惘》一文中为金应熙一辩:“陆健东的《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中说到金应熙谈陈寅恪对历史现实的情感倾向时,有意识地引用了陈寅恪的一些身世背景——只就揭批的实质内容来说,那也是众所周知的,并非只是至亲好友才得与闻的私隐。论者若据此云是‘出卖或‘践踏信赖与私谊似乎有点言重。”

有人说金善于观察风向,开会时往往准备两份观点截然相反的发言稿,让人难以入信。梁羽生道,以金的聪明和特强的记忆力,何须花此笨功夫?中学生的辩论比赛往往临时抽签决定正反两方,可以即时发言,金应熙岂有不能之理?

故事的引申版更振聋发聩。在政治风潮席卷之时,准备两份发言稿的人,实在不在少数。岂止彼时!即使现世,看风向、墙上草、见风掌舵以至失去基本的正义品性,仍是万能的生存智慧——比如,在A与B水火不容的场面上,你准备几份发言稿呢!历史大事件,往往将人逼仄到最后一刻方能考量其品性质地。不能进入历史的小事件,也处处显现对品性质地的逼仄与考量。

(摘自作家出版社《废墟之欢——我的读书笔记》 作者:徐虹)

猜你喜欢

师门梁羽生发言稿
吴晗未刊发言稿《当前史学界争论的几个问题》
师门琐忆
武侠小说宗师梁羽生的养生妙招
我来做侦探
竞选作文辅导员发言稿
梁羽生:遇一人白首,择一人终老
逐出师门
元末明初黄潜师门文学群体研究
神秘的北落师门b
梁羽生化敌为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