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悟性思维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

2013-02-19郭秀兰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悟性诗人诗歌

郭秀兰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或许,我们都会经历这样的时刻:一幅画、一首诗、一支曲子、一个情节、甚至一个句子、一个音符突然与你相遇,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甚至来不及思想,你竟然被全身心地吸引了,如同两块相互吸引的磁石。于是,你的想象张开翅膀,越过高山、河流、海洋,奔向远方……在这种思潮退却之后,你会好不奇怪,怎会产生这般奇妙的感受?怎会千思百想?原来,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便是:你的悟性让你产生了这般深刻的“一见钟情”,你的悟性思维导致了这一创造的过程。可见,悟性思维的确是一种奇妙无比的思维。

一、悟性思维的内涵

“悟”乃“了解”、“领会”之意,而“悟性”则是指人的一种感知能力,是对世界、社会、人们、自然、事物的分析、理解的能力。从学科上考察,它属于思维科学范畴,具体来说,悟性思维即是主体在经验储备的基础上对客体进行一种偶发的直觉的创造性思维类型。

悟性思维具有自己的独特特征,主要表现为非逻辑性、跳跃性、偶然性、主观性,这使它区别于一切的理性思维。同时,悟性思维又不同于其它的形象思维方式,又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理想特征。“理解”“领悟”的本身就含有推理、判断的成分,可见,它和其它的形象思维方式相比又增添了科学的内涵。所以无论是形象类的文章,还是逻辑类的文章,悟性思维都当仁不让地发挥自己的专长。以诗为证,便可窥出悟性思维的特殊性。

二、悟性思维在诗歌创作中的特殊性

悟性思维广阔的应用范畴中,唯文学艺术领域极为典型,可以说,悟性思维在文学领域中,如鱼得水,尤其在诗歌创作中,表现的最为充分。别一种思绪,别一种意境,只有别一种思维才能破译。所以只有悟性思维才能让目光穿过云层,奔向诗神的殿堂!

与其它文体相比,诗歌和其它文体的差异便是“诗虚而文实”,也就是说,文章往往是直书之事,而诗歌是泛寄之情。所以,古人又说:“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这也进一步阐述了诗歌的本质特征。其实,优秀的诗作除了别材、别趣之外,还应有别眼,三者形成三位一体,共同构成意境。而且它们始终或隐或显地受制于悟性思维的作用。

(一)唯悟性思维,能至醉至醒

悟性思维具有强烈的主观性,从不像逻辑思维那样经过缜密的逻辑推理。它像一位智者,根据已知材料,对认识的对象或未来进行猜测、估计、预言、预测……,从不被已有的知识经验所局限。有时,它又如一位饮者,处于一种至醉的状态,进行着超常规的思考。所以,在悟性思维看来,所有的已知都可以走向未知,所有的未知都可以还原为已知。于是,具有悟性思维的诗人总是处于一种创造主观世界的快感之中,大千世界提供给诗人丰富的原始资料,诗人又用自己独特的眼睛来提取一个个镜头。于是,一幅幅具有主观色彩的图画被描摹出来。

例如,许多写人生忘我的一刹那,都是诗人悟性思维在一刹那的飞跃。苏东坡诗云:“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静。”王羲之诗云:“在山阴上行,如在镜中游。”王维也道:“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这些诗句,都是诗人空明的心态的具体体现。三人悟性思维的起点即各自的心态都是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和世务暂时绝缘,处于一种万物静观皆自得的自由状态。此时此刻,诗人的悟性思维异常敏捷活跃,眼前的一切都在静默中吐露光辉。可是,人生真的如诗人笔下那般灵气往来,光明莹洁吗?环顾周围的世界,不也有污秽、浑浊吗?那么,诗人何以能创造一个这般优美的境界呢?原来,此时的诗人处于一种超常的清醒状态,犹如在黄山之巅,透过云海,展望天空,审美目光也便提高到这般高的层次。此时,满山皆诗,满山皆情,满山皆画,满山皆意,真可谓醒之极至!

诗人善醒,便是善悟,就能透彻人生,把握人生真境实相,就能写出悟性极高的至醒的篇章。也只有至醒的诗篇,才能成为高尔基所说的“诗不是属于现实部分的事实,而是属于那比现实更高部分的事实。”

与此同时,诗人也要能醉,醉眼看人生才能生梦。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太清醒了也是一种醉,醒和醉并没有明确的界限。但是,有一点可以断定:由醉至梦之时方能暂脱世俗,从而传达出难以言传的深心里的情和境。在诗人至醉的状态下,诗人处于情感的操纵之下,理智似乎完全失灵。此时此刻,悟性思维跳跃无序、敏锐,仍起主要作用。例如,李白的《行路难》便是至醉之后内心的宣泄,一泻千里的情感,酣畅淋漓的诗句不也同样蕴含着至深的悟性吗?一千多年来,李白之所以被人尊称为“谪仙”“诗仙”,不就是因为他的诗篇可以让人悟出灵气、悟出哲理吗?李白或许不能把此归之于悟性思维的功绩,但悟性思维确无时无刻都贯穿始终。

(二)唯悟性思维能至情至理

诗人以心灵同世界对话,但这种对话绝不是简单的对号入座式的回答,常常是一问多解。诗人的悟性思维常使诗人的大脑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一有碰撞,立即被唤醒、激活,从而引起无穷的想象、鲜明的色彩、丰富的情愫,这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别一种情趣。王安石有首小诗:杨柳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前三句写景,景中渗透着情,流露着趣,末了一句,又暗示着理。小诗描摹的只是人生的一种极平常的心情,却因至情至理而至美。

不仅这首小诗,任何一首诗歌都是一个艺术表现,都有里表之分,景为表,情为理,里表相互结合、渗透、促进形成理。发掘出最逼真的景,也便体验了最深的情,一层又一层重叠的景,同时也渗透了一层比一层深入的情、一层比一层深入的理。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为景,情景升华而为理。因而建构了一个独特的世界,从而发展了诗人的悟性思维。诗人的悟性思维又反过来思考、认知、描摹这个世界,无限循环以至无穷。悟性思维就是这般,一方面它时刻都准备着为诗人们发现至情的景点,另一方面,又为诗人们寻找着至理的答案。

当然,别一种情趣归根结底归属于情感,别一类思维归根结底归属于思维,但某一类情感总是体现出某一类思维方式,某一类思维方式也必然产生某一种情感。例如:崎岖无比的高山对于创造型思维的人来说其乐无穷,但是对于寻求安逸、舒适的人来说却因步不前;对于想象力丰富的人来说,“横看成岭侧成峰”,对于想象力平庸的人,只看到孤零零的枝,光秃秃的山。与此相同,有人偶有挫折,便长吁短叹,抱憾终生;有人却淡然一笑,写道:“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愤慨,忧郁的日子终会过去,而那逝去的将变为可爱。”这种种差异,差异种种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思维类型的不同。因此,根据诗歌和悟性思维的密切关系,悟性思维直接决定着观物、观我、物我结合的角度、程度,决定着清理的渗透、融合。

(三)唯悟性思维能至凡至圣

悟性思维让诗人具有一双深邃多情的眼睛,这必然在材料的选择上有所反映。我们都知道,人的视野是有限的,生活是无限的,怎样在这有限的视野里表现无限的生活,在有限的材料里表达无限的意境,这是诗的苦衷!怎样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这样平凡的生活中表达出一种“圣境”?这是诗的妙处!答案在哪里?首先必然开动悟性思维的灵性。

在这一点,古代诗人为我们做出了典范。古典诗人大都善于从细微处体蕴人生,选材很平常,大都司空见惯,但感悟极深,一语道破人的内心深处。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便是一种游子常有的情怀,只不过更多的时候疏忽罢了。李白却以敏锐的悟性捕捉住了,进而,使这有尽的艺术形象,映在了“无尽”和“永恒”的光辉之中。

诗歌作为一种悟性极高的艺术形式,不同于小说、散文等其它文学样式,选材必须经过悟性思维的再创造。最终达到由实到虚,从而给想象留下无限空间,任其驰骋。对诗歌而言,“虚”便是灵气、是空白、是诗美,但这并不是说,诗歌的选材非天上即地下,是“不食人间烟火”,事实上,只有人间才有绝美的素材,只有生活才是诗歌的源头!面对千姿百态的生活原始材料,只要运用悟性思维,一切的平凡都可以通向圣境。但是,实现这段路程,必须借助想象。想象作为诗歌的重要特征,亦被称为“合理的跳跃”,这恰好和悟性思维的特征有所重合。这说明,在平凡通往圣境的道路上,悟性思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唯悟性思维能至虚至实

悟性思维使得诗人具有别一种目光、别一种选材、别一种情趣,而别眼、别材、别趣也就构成了别境,别一种意境,是诗歌捕捉读者心灵的根本原因。

诗歌的意境是一个深层的创构,不是一个单层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现。无论多么优美的景致,都不能客观地机械地描摹,必须听凭悟性思维的调动,将主客观融为一体,推出全景。悟性思维可以不根据逻辑,只凭借感情构造意向;可以大胆而合理地跳跃,让具体的事物骤然消失,而让心灵的诗行永驻;可以暂把纷繁的思维放置一边,而由于一声鸟鸣、几片叶子、一阵狂风、一抹斜阳突然顿悟,豁然开朗;更可以把自我的喜怒哀乐同客观世界合二为一。总之,悟性思维的原发阶段,让诗人捕捉诗行;悟性思维的继发阶段,让诗人远离诗行;悟性思维的终极阶段,让诗人达到真境。

那么,到底什么是诗的真境?一句话,亦虚亦实,实虚相生。这是由于诗人的悟性思维和诗歌自身的特点决定的。如前所述,诗人的悟性思维可以捕捉许多充满诗情的客体,这就是“实”。如:“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但是,到底好到何种程度?奇到何种程度?必然引起我们无穷的想象,正如后一句“淡妆浓抹总相宜”,这就是“虚”。由实到虚,是诗歌意境的形成过程,是悟性思维飞跃的轨迹,更是诗的魅力所在。

猜你喜欢

悟性诗人诗歌
诗歌不除外
悟性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诗歌岛·八面来风
诗人与花
生活的悟性
When I Grow Up,I Want to Be…
记性与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