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克纳小说《夕阳》中叙事策略对深化主题的作用分析
2013-02-19陈延潼
陈延潼
(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郑州 450011)
引言
众所周知,福克纳的小说主要是反映美国南北战争及白人和黑人的矛盾,这种主题在《夕阳》这篇短篇小说中表现的很突出。《夕阳》的主题就是揭示了种族歧视和种族压迫,小说并没有停留在那个社会的黑人被歧视、被压迫的现实情况,而是站在更高的角度深刻的揭示种族歧视对后一代人民的深远影响。这也就暗示着要想彻底的解除种族歧视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要想很好的揭示小说的这一深刻主题,就需要笔者在叙事环节上有一定的叙事策略和合理的篇章结构,这样才能深化小说的主题。本文通过对小说《夕阳》叙事策略的分析,从而了解这样的叙事策略对深化小说的主题有什么样的作用及其产生的独特艺术效果。
一、小说《夕阳》的主题
小说的故事是以约克纳帕塔法现杰弗逊镇为背景的,故事描述的是三个孩子难以理解成人世界的复杂。通过福克纳的叙述我们不仅看到了美国白人是怎样残酷的压迫黑人奴隶的,从而了解到美国的种族歧视已经给美国的后一代产生了深远的、罪恶的影响。短篇小说《夕阳》是一部揭露白人奴隶主对黑人佣工的不良反应的故事。文章通过运用多样化的叙事策略,深刻反映了这样一个主题:白人奴隶主对黑人残酷的压迫,黑人不能享有白人那样的权利,不能拥有自己的梦想,他们原本是很善良有梦想的人,但当时的社会环境彻底打破了他们的梦想。这就表现出了美国国内一种强烈的种族歧视,文章并没有只是停留在那个不公正、不公平的现实社会,而是从更高的层面去思考怎样才能解决这种种族歧视问题,如何让黑人奴隶和白人享有一样的权利,不再忍受生理和心理上的伤害,重新拥有自己的梦想,过上幸福的生活,从而暗示要想彻底的消除种族歧视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的深刻主题。
二、叙事时间对深化主题的作用
现代叙事学认为叙事时间就是叙事作品按照行、页计量文本长度。短篇小说要在短的叙事时间里表现出小说的多种智能,这就需要小说在叙述的时序、视角方面精心的构思和设计。小说中的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具有立体感的,然而叙事时间却是线性流动的。在一段时间里可能发生几件事情,但是叙述必须要一个一个的来进行,叙述事情的顺序不同,产生的效果也就会不同。为了产生更好的美学效果,深化小说的主题,就需要作者打破故事发生的顺序,用一种不是自然的顺序进行叙事。
小说《夕阳》是一种开放式的文本结构,主要框架是小说的叙事时间提供的,福克纳不会直接的告诉读者故事是什么时候发生的,然而故事的发生时间在整个故事环节中是很重要的。小说为了深化主题的需要,是根据人物各种复杂矛盾之间的关系来安排时间的。在福克纳的笔下,时间是经过叙述和节奏的变化形成了一种运动方式,在他的笔下时间是具有跳跃性的,这也显现出了他的时代主义的时间观念。《夕阳》是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来叙事的,小说在前四自然段讲的是24岁的成年男子对他童年时光的回忆,第五自然段文章才真正进入故事的叙述。故事线索在时间上出现了很大的跳跃,这种跳跃必然会引起细心的读者想到我们阅读文章的时间与作者的叙事时间之间是有很大的距离的,时间上的跳跃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思考空间。福克纳在几十年前就预示到了消除种族歧视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这件事情难在改变白人对黑人看法上,时间上的跨越很好的表现了这一主题,使主题得到了深化。
三、语言暗示对深化主题的作用
为了消除儿童视角与深刻主题之间的矛盾问题,福克纳采用了语言暗示这一独特的叙事策略。暗示是有很多种类的,归结起来就是使读者在文章的某一点上产生疑惑,再通过进一步的思考最终找到答案。现代文学创作总会把读者的想法考虑到,所以会运用语言暗示的叙事策略,这种方法现阶段是很普遍的。《夕阳》中作者采用了一种特殊的语言暗示——陌生化,简而言之就是让读者既感到惊奇又感到疑惑。
在《夕阳》中,把所谓的“观众”改换成“读者”,“演员”改成“人物”,把主动的改为被动的,那么福克纳所谓的“陌生化”就会得到很好地验证,这样的效果就是产生一种距离美感。故事在叙述南西被斯托费引诱时说了这样的一句话:黑鬼吸饱了可卡因之后就不再是黑鬼了。这样读者就会产生疑惑,那么黑鬼在没有吸食可卡因之前是什么样的。经过一定的思考,人们就会知道黑人为什么在贫困中还要吸食可卡因。他们吸食可卡因的原因是他们想通过吸食可卡因使自己产生幻觉,可以让他们摆脱现实生活的痛苦,于是暗示就自然而然的指向了小说的主题——种族压迫和歧视。在小说中还有这样一短对话“她望着我说:怎么回事啊我只是个黑鬼,南希说。那可完全不是我的错。”在这段话中,南希的回答显得有些语无伦次,一点也不合逻辑,这样就会让读者感到有点诧异,再结合她的表情,人们就会明白为什么她会盯着别人自言自语,这也说明她此时根本就是心不在焉,思想一点都没有集中到这个问题上去,可以说她的心根本就没有存在现实中,是虚无飘渺的。随着这种情况的反复出现,就会让读者产生怀疑,南希是不是有点精神失常,是不是有人把她逼疯的呢?问题再一次的引向小说的主题。在小说中读者可以感觉到南希所处的困境和她所遭受的痛苦,但是就是在当时的那种社会环境下,根本就没有几个人能够感受到这一点。在好几次危急关头,她都绝望地叫到,我不是黑鬼,我是黑鬼,这并不是我的过错。在小说的结尾处有这样的一句话:“父亲,现在谁将给我们洗衣服呢?”这句话也暗示了小说的主题,一种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
小说的故事是没有结局的,这就预示着南希的问题是整个社会存在的问题,而不是某个人的问题,也从另一个角度看出种族歧视问题是一个很难解决的事情。福克纳用深邃的内涵展现出了现代社会的情景,对处于苦恼中的人们表示同情。在福克纳笔下的大多数的人是现实中的失败者,他们无法对存在的问题找到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这样就预示着他们要想解除痛苦就必须改变他们的世界。
四、首尾呼应对深化主题的作用
《夕阳》在开篇讲述的是成年后的昆丁,昆丁是故事里的三个小孩中最大的一个。从语气的角度上看,文章像是以第三人称来叙述杰弗逊城在物质文明方面的进展情况,所以在叙述时的语气显得有些冷峻,作者在选择词语方面也暴漏了作者对这种文明的复杂感情。文章中作者是用儿童视角来深化小说主题的,小说的叙述视角是作者叙事故事的一种方式,并通过这种方式向读者讲述事件、描述人物和突出小说的主题。一部成功的小说跟作者选择什么样的角度来叙事是有一定关系的,这也充分说明了视觉的选择对于小说的构思和小说主题表现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夕阳》虽然是短篇小说,但是小说通过一定的叙事策略使得小说并不像一般的短篇小说。小说中福克纳以独特的眼光看出了要想彻底的消除种族歧视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小说中有着很多的暗示。小说在结尾时也对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化。小说在结尾处并没有像传统故事那样对南茜的生死有一个明确的交待,小说的叙述者昆丁一定知道南茜的最终结局,但福克纳没有提及到这个问题。小说的故事情节到此为止,福克纳的这一独具匠心的结尾,让很多的读者都产生了极大地阅读兴趣和对南希命运的思考。这样的结尾更重要的不是强调南希的生死,而是更深刻的反映了南希受尽了生理和心理上的折磨以及白人对其的歧视。作者认为文章的结构形式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影响到文章主题的深化,采用首尾呼应的策略就是一种深化文章主题的一种策略,不仅在文章的开头对小说的主题进行说明,在小说的结尾部分也对小说的主题进行了暗示,这样使得小说更具有内涵,更能够吸引读者。
五、细节、动作重复对深化主题的作用
像小说中有这样一句话:“眼睛是心灵之窗”。这句话表现出了南希的眼神是她心理变化的真实写照。文章在第二段的开头就点明了南希的眼睛像猫眼一样,之后又一次一次的重复的描写了南希的眼睛:“她的眼睛似乎空荡荡的,仿佛她不再使唤他们了”,“她的眼睛冒着红光”。从这些语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南希的心理充满了恐惧感,过重的心理压力使她快要接近崩溃的边缘了。可怕的精神上的压力,身体上的痛苦足以使一个心地善良、聪明能干的人变得堕落,对生活失去希望。南希眼睛的描写对深化小说的主题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动作的重复在小说中也有很多地方。福克纳多次的描写了南希喜欢自然的发出“似唱非唱的声音,双手垂在两膝间”。对这一动作的描写渲染了南希那种极度紧张和恐惧的不良精神状态,读者看到这里就会不自觉的对南希的悲惨遭遇表示同情,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憎恨造成南希不幸命运的种族歧视,这样就会将小说所要揭示的主题推到预期的深度,达到深化小说主题的目的。
结语
福克纳继承了传统的描写手法,同时还吸收了现代派文学的艺术表现技巧。像《夕阳》中发生的事件是很多的,大多数的事情都是在黑夜里发生的。这里就运用了象征的艺术表现技巧,象征着南希的恐惧和害怕的心理。更重要的是表现出了福克纳对黑人奴隶所遭受的种族歧视表示深刻的同情。福克纳在平凡的事物中蕴含着不平凡的意义,深刻的揭示着人物的精神存在,他的这种写法给了读者极大的想象空间,在读完小说后依旧回味无穷。福克纳不愧为一名具有代表意义的著名作家,他对小说的故事叙事赋予了深刻的内涵,使其具有独特的艺术韵味,进而产生独具特色的艺术效果。
[1]洪增流,管建明.叙事角度中的传统和现代意识[J].安徽大学学报,2000.
[2]朱振武.福克纳小说创作的心理美学研究[D].苏州大学学报,2002.
[3]蔡勇庆.生态神学视野下的福克纳小说研究[D].南开大学学报,2010.
[4]李兆撰.论福克纳小说中的女性形象[D].青岛大学学报,2010.
[5]袁秀萍.论福克纳作品主题和风格的普适性[D].上海师范大学,2003.
[6]张慧仁.自然:内心的需要——福克纳超越时代的自然观[A].外国语文学会,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