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民同乐”理念与提高企业效率
2013-02-19孟军本
■孟军本
许多管理者或者学者认为,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缺乏组织运营效率的理念,即他们认为中国人工作、办事往往忽视效率。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效率作为人类生存的必然要求,先验地存在于人们的思想里,并现实地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就体现了这种效率特性。
一、孟子“与民同乐”思想
在《孟子》一书中,有两章提到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首先是在《孟子·梁惠王上》第二章中,这是孟子“与民同乐”思想的主要体现,它是在孟子与梁惠王见面时,引导和规劝梁惠王时提出来的。当梁惠王“立在沼上,顾鸿雁麋鹿”,对孟子说:“贤者亦乐此乎?”意即你所推崇的贤者,能像我一样观赏到这园囿里的宠物,并享受到其中之乐吗?
与梁惠王的想法相左,孟子答道:“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他说的意思是贤者不会先以此为乐的,而不贤者虽然拥有这些东西,也不会真正快乐起来的。接着他引用《诗经》里的诗句说:“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悠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於牣鱼跃。”诗中记载的是百姓充满高昂的斗志,积极地为文王建造灵台,而文王担心百姓受累,不让百姓干那么快,百姓听到文王的话后,越发干劲十足,结果很快就把灵台建造竣工了。文王的灵台就是梁惠王所指的园囿,它里面不仅有楼阁台池,还有他们喜欢的鸿雁麋鹿等动物,他们把这些动物豢养起来,以供人们欣赏 (但在当时梁惠王等诸侯的园囿,是禁止普通百姓进入的)。在诗的后几句中说的是文王游玩在灵台中,充分欣赏着这些动物悠闲欢乐的样子。它既表现了文王在园囿中游乐时愉悦的心情,又显示出了人与动物和谐的场景。
孟子进一步解读到:“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就是说文王动用百姓的力量去建造高台阔沼,而百姓乐于接受这项非常耗费他们精力和体力的工程任务,并给这些台沼起了名字,谓灵台灵沼。
灵字在古时写作靈,窦文宇等释为:“是巫师向上天呼吁后就下雨了,由此产生灵验的含义。”[1](P279)丁义诚等释为:“本义指古代跳舞降神的女巫,战国时代楚国人就是把这种女巫称为‘灵’的……由于迷信的人认为巫能通神,并认为是神的化身,所以‘灵’以后又引申指神,今天北方就是把巫称为大神的。”[2](P131)
根据灵字的字形及文字专家的释义,我们可以将灵字释为:一群人(可能是巫师)在特定的场合下,举行祭拜仪式,祈求上天赐降甘霖雨露,以期缓解旱情,让农作物正常生长。这样地下苍生(主要指人)就可以获得赖以维持其生命的食物。由此可见,灵字是在农耕文化时期创造出来的,它反映出人们对生活及未来的期望。
从灵字的原始本义,结合百姓热情地建造灵台,并给它们起的名字可知,他们希望文王在施政于民时也像上天降下甘霖一样,给他们造福。从这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百姓祈求官助的依赖思想对中国文化着极大的影响,直到现在,当我们遇到难于解决的问题时,仍期待政府出面予以帮助。这种现象有其深层次的背景及多层原因,在这不做深入探讨了。
正因为百姓期待执政者能造福他们,给他们带来相关的利益,所以他们积极为执政者工作。在《孟子·梁惠王下》第二章中,孟子说:“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于民同之。”这就是百姓努力为文王建造灵台的原因。反过来,百姓积极快乐地为文王工作,而文王也从中享受到其中的乐趣,即既享受到了与百姓一起工作的乐趣,也享受到了与百姓一起游玩的乐趣。这样在双方之间就出现了良性互动,实现了双赢局面。
但是,如果执政者一心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而不顾百姓的生存,那么百姓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就会奋起反抗执政者的这种残暴统治。正如孟子引用《汤誓》对梁惠王说的“时日害伤,予与女偕亡”。在这种境地中,“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岂能独乐哉”?就是说,如果百姓生活难以维持下去,有欲与执政者同归于尽的想法及行为,即使执政者自己拥有高台阔沼,那么他还有心情去独享其乐吗?
孟子从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规劝梁惠王,就是想让他认识到,作为执政者不要一心想着独享其乐,而是要与百姓共享其乐,在《孟子·梁惠王下》第一章,孟子同样对齐宣王也说出了同样的观点:“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根据上文我们可知,孟子将乐分为两种,一是独享其乐,二是共享其乐。独享其乐就是自身独自享受其乐,而无视他人的感受,所以它常常遭受别人的反对。而共享其乐则是与他人一起享受乐趣,形成大家一起欢乐的景象,这是他人非常欢迎的行为。因此,只有“与民同乐”,才是最长久的乐趣,是真正的乐趣。它和独享其乐是不同的、对立的思想。孟子主张“与民同乐”思想,一方面促进社会和谐,另一方面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与民同乐”思想与效率的关系
简而言之,效率就是使用最少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收益,它体现的是人性经济法则。在企业从事具体生产活动中,企业以最少的投入成本,生产出与销售量相同比例的产品量达到其边际成本的时候,即MR=MC时,其效率最高。效率有两种,一是技术性的效率,它常常体现在生产上,即在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出的产品量越多,也就是生产速度越快,它就越有效率。设备越先进,工人操作越规范,其生产效率就越高,这是大多数西方人的效率观念。另一个是协作上的效率,即在企业生产或经营中,同一工序各员工之间、各工序之间、各部门之间甚至各高层领导之间、管理者与工人之间协作得越默契、相互配合得越好,企业的运营就越有效率。但这往往需要在一个相互认可的条件下,也就是说,它需要在和谐的氛围内,才可以实现这种效率。如果一个组织充满着矛盾,存在着严重的内耗,我们不会认定这个组织运营是有效率的。
孟子“与民同乐”思想的提出,是有其背景和来源的。首先,孟子提倡社会分工,在《孟子·滕文公上》第四章中,他说:“(社会)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即大人负责社会管理,小人负责社会生产,这是提高效率的前提条件,否则就会造成“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当所有人都在自己生产、自己消费时,大家就会疲于奔命,而他们的生产效率就极低。其次,孟子提倡建立社会和谐。社会出现分工,不一定必然导致社会和谐,许多时候还会招致社会矛盾。和谐的原始本义就是不同的声音,通过一定的秩序形成美妙的音乐。而社会和谐就是社会有差异的阶层处在一起,形成相辅相成的场景,而非严重对立的局面。唯有如此才能提高效率,否则,当整个国家、社会出现混乱、巨变,这只能形成严重内耗,想提高社会效率是不可能的。
可见,和谐和效率是一对相辅相成的概念,二者互为条件,相得益彰。如果在一个组织内实现和谐,那么其运营就会有效率。同样,如果渴望有效率,那么组织在和谐的条件下就更容易实现它。在和谐中产生效率,在效率上体现和谐。但这种和谐不是那种乡愿式的和谐,即为了处理好个人关系,即使对方错了,也不愿指出来、老好人式的和谐,这种和谐是短期的、偶然的和谐,是没有效率的和谐,达不到长久目的的和谐,因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和谐。因为它不能解决组织实际存在的问题,反而会掩盖这些问题。但问题就是问题,作为一种存在,迟早会暴露出来的。因此它是为了和谐而和谐,而不是通过解决问题而产生出的和谐,是一种无效的和谐。
孟子认为,文王通过仁政给百姓造福,使百姓和睦相处、安居乐业地生活,换取的是百姓的尊敬和爱戴。他在施与百姓利益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利益。而百姓意识到给文王工作,也能给自己带来利益时,就会积极听从文王的工作安排,在尽可能快的时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文王布置的任务,这就是效率的体现。建造灵台的事迹,可以作为一个实现效率的例证。百姓凭着迅猛的干劲,努力去建造灵台。而文王不忍他们如此,害怕他们劳累,想让他们多休息一下,但这个意图不仅没能实现,反而激起了百姓更大的工作热情。结果百姓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建造灵台的任务。这也体现出文王与百姓之间的双赢,即双方都能在建造的工程中获益。它也体现了和谐,即文王与百姓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这是双方关系融洽的展示。最后,这也体现了效率,当人们自觉自愿而非被强迫工作时,无论在速度上还是在力度上都会明显地增强或提高。同时这种效率也体现出组织的绩效。
总之,文王以百姓之乐为乐,而百姓亦以文王之乐为乐。这种“与民同乐”的局面必然带来工作效率的改善。孟子总结了文王“与民同乐”的事情,向梁惠王、齐宣王等诸侯提出了“与民同乐”思想,极大地影响了后人,以致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
三、“与民同乐”思想对企业提高效率的启示
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作为解决效率问题的思想,可以对企业提供多方面的启示。
首先,指导企业建立“与民同乐”的理念。根据上文分析,我们可以获得一个这样的理念,即管理者不仅可以通过使用高性能的机器设备来提高效率,或者通过规范工人的工作姿势来提高效率,而且还可以通过“与民同乐”思想,促进企业上下团结、组织和谐,通过企业各部门或个体有效地协作来提高效率。现在企业界提倡与流行的团队精神,其本源也来自和谐观,是孟子“与民同乐”思想的特殊体现,由此可见这种思想的价值所在。
为此,我们可以得出“与民同乐”的思想理念就是,在建立企业分工的基础上,使企业各部门通过关爱、帮助,建立一种组织和谐、关系融洽的氛围,这种氛围可以使企业通过有效协作高效地完成自己所制定的目标。这个目标对企业的所有人员都有利,他们同时也乐于接受这个既定目标,从而能在其中获益。
因此,企业可以根据“与民同乐”思想形成的理念,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它不仅可以与西方效率观结合使用,还可以单独将其落实在企业的实际经营中。所以企业应对这种效率观引起充分、足够的重视,保证在企业中形成“与民同乐”的效率理念,使之成为企业价值观,作为主导思想指导企业的具体管理事务,以达到提高企业运营效率、提升企业绩效的目的。
其次,指导老板、股东落实“与民同乐”的理念,围绕着这个理念制定各种具体措施,并积极推行、落实这些措施。老板与股东是一个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概念,相同之处是他们都是企业投资人,不同之处在于,老板一般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可以不需要管理层,因此其管理权限较大,而股东多间接参与企业活动,即使直接参与企业事务,但由于管理层的存在,其经营权限相对较小,但他们都有决定企业重大事务的权力,因此他们有条件成为“与民同乐”思想的施动者,如果他们接受“与民同乐”的效率理念,制定与落实与这种思想相关的具体措施,对企业提升效率就会具有重要的作用与影响。
“与民同乐”思想的本质,在于和员工的关系处理恰当,使他们有效地为企业工作。李嘉诚之所以能成为商界“超人”,也和他的“与民同乐”思想有一定的相关性。当他开创事业成功后,赠送与其共同工作的员工一层楼,“皇辅大道西工厂有十几个工人与诚哥同甘共苦,后来诚哥做地产发达后,每人送了一层楼”。[3](P6)即使对老员工,李嘉诚也是尽量照顾他们,他说:“一个企业就像一个家庭,他们是企业的功臣,理应得到这样的待遇。现在他们老了,作为晚一辈,就该负起照顾他们的义务。”[3](P148)正是他尽力帮助照顾员工,结果使其部下非常感动。周千和说:“李先生宁可自己少得利,也要照顾大家的利益,把我们当自家人。”[3](P89)因为李嘉诚具有“与民为乐”的思想,这促进了他与其部下的关系融洽,组织和谐。结果他由白手起家发展到华人首富,其发展速度是其他企业家难以企及的,这就是“与民为乐”思想带来的效率。
最后,员工应执行“与民同乐”思想的各项措施。首先,员工应接受企业推行的这种思想,认知这种思想的实质内涵。然后,他们在具体工作中落实这种理念。因此,企业应让员工领悟、认识到这种思想,使他们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工作。所以,他们不仅需要与同一工序内部人员关系和谐,而且也需要与上下游工序之间的关系融洽,并且与其他生产部门和非生产部门建立密切合作的关系,使他们有效地分工合作,顺利地完成他们的工作任务。这样,对“与民同乐”思想的践行就可以提升他们的工作效率。
当某些员工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其他员工不应幸灾乐祸地看其笑话,而是尽自己的努力、伸出友谊之手,帮助他们。遇到工作失误,相互之间也不是推诿、扯皮、踢皮球,而是积极开展沟通,共同解决问题。因此需要员工之间配合、与管理者配合,开动脑筋、多想办法完成自己的生产计划。而老板、股东及其他管理人员不仅要在工作中配合员工,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即使他们家里出现困难,也要尽量关心,想办法解决。员工则应理解、谅解其他员工的困难与失误,以获取组织和谐为目的。员工在一个充满关爱、组织和谐的氛围中工作,其身心就会愉快,工作积极性更会增加,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成功完成企业制定的目标。
以上所述就是孟子“与民同乐”思想的具体体现,如果上述这些方面都实现了,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也就能得到具体落实。
四、“与民为乐”思想实现的具体途径
毋庸置疑,孟子“与民同乐”思想为企业提高效率提供了一条具有建设性的思路,但其关键在于怎样具体落实,即怎样落实在企业的具体管理中。对此,本文把孟子“与民为乐”思想实现的具体途径阐释如下:
第一,制定管理者与员工共同认可的目标。管理者制定目标,要让员工认识到可以给自己带来一定的利益,而且这种利益能保证双方基本满意。
第二,员工对目标感到满意,并且预期可以实现这个目标,或者由管理者组织,或者自动相互组织起来,会自觉地协调完成这个目标。这既体现了和谐,又能体现出工作效率。
第三,目标完成之后,管理者必须兑现对员工所做的承诺。否则,员工就会认为这是欺骗行为,这种情况很有可能给组织带来更大的矛盾。如果管理者兑现了自己的承诺,保证了员工的利益,这就会促进组织的和谐,员工也会期待实现下一个由管理者所制定的目标。
上述途径看似简单,但具体落实起来却非易事。由于企业面临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各方思想动态不一样,对目标所提供的利益在看法上有差异,这都需要管理者细心、耐心地做大量的思想工作。它不仅要看他们的智力、能力,还要看他们的胸襟与度量。在许多时候,度量比能力更重要。在国内,许多企业负责人不缺乏智力,但往往他们缺乏的就是胸襟,他们舍不得让包括员工在内的利益相关者分享他们的物质与精神享受,因此在其经营的时候时常感到受到一种“无形”力量的束缚,从而使自己的决策等效率得到了抑制,在很大程度上他们都是受到了独享其乐理念的影响。因此,企业要提高效率,就必须克服上述各种困难,有效地解决各类造成效率低下的制约问题。
[1]窦文宇,窦勇.汉字字源当代新说文解字[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
[2]丁义诚,等.汉字详解(第二辑上)[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9.
[3]李津.李嘉诚商道真经[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