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添加抗微生物药对动物的影响及防制对策
2013-02-19郑国清
郑国清,郑 娟,张 玲
(1.河南科技大学,河南洛阳 471003;2.洛阳市畜牧局,河南洛阳 471003)
抗微生物药,可包括抗生素、磺胺类药物、呋喃类药物及喹诺酮类药物等。在动物的日常饲养管理中,人们除将以上药物用作治疗疾病外,还作为非饲料添加剂饮喂动物。研究表明,饲料(包括饮水)中添加抗微生物药,对畜禽的生长发育、繁殖和疾病的防控,确实发挥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不难看出也存在着不少弊端。如养殖户缺乏兽药应用的基本常识,或认知不足,盲目滥用药物产生了很多不良后果。如微生物的抗药、耐药性、双重感 染、毒副反应、药物残留等。对这些问题的争论由来已久,多家学者褒贬不一。现就其利弊作一概述,以供同道商榷。
1 饲料添加抗微生物药的积极作用
1.1 给动物饮喂抗微生物药,能改善食欲,增加采食量;能使肠壁变薄,有利于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能刺激腺体增加激素分泌,促进新陈代谢,加快生长发育。
1.2 高浓度添加时,可抑制或降低体内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有利于疾病的防控,保证动物健康。
1.3 低浓度添加时,有利于某些有益微生物(合成营养素的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可提高饲料利用率和日增重。
2 饲料添加抗微生物药对动物的不良影响
2.1 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
抗微生物药若添加不当,对动物有一定危害,严重地会导致死亡,这里将几种常用的添加药物作一概述。
四环素类(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引起维生素因合成障碍而缺乏,肝脏损伤等。
青霉素:表现最突出的就是过敏反应。不光马属动物容易过敏,就连耐受力较强的猪也有因此而过敏死亡的。另外,也有发生血清病样反应的,表现为发热、关节肿痛、酸性粒细胞增多、血管神经性水肿等。
链霉素:主要表现为过敏反应和对听神经的毒害作用,小型动物受害严重。
红霉素:可使动物流涎、不安、呼吸急促,重的衰竭死亡。小型动物表现尤为突出。
磺胺类药物:可使动物急性中毒或慢性中毒。表现为中枢兴奋、感觉过敏、共济失调、厌食、呕吐、腹泻,溶血性贫血。雏鸡大批死亡,蛋鸡产蛋率降低,破蛋、软蛋率上升。
呋喃类药物:以呋喃唑酮(痢特灵)最常用。可导致畜禽中毒,出现神经症状、消化紊乱、全身出血性变化、生殖机能障碍。畜禽特别敏感,仔猪、犊牛比较敏感。
喹诺酮类:可影响幼小动物及胎儿的生长发育,中毒时表现为兴奋不安、食欲减退、饮欲增加、腹泻等。
2.2 产生抗药耐药性
长期饲喂含药饲料,可使动物体内某些细菌产生突变而成为抗药菌株,并在一定条件下将抗药因子传递给奇特敏感菌,使某些不耐抗微生物药的致病菌也产生抗药性。因长期小剂量给药,使得某些致病菌逐步适应,耐药性大大增强,从而增加了动物疫病防治的难度。
2.3 扰乱体内常在菌的生理功能
正常情况下,动物体内存在着起积极作用的群体细菌(常在菌、有益菌),它们在食物消化上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当经常摄入一定量的抗微生物药时,这类细菌的生长繁殖也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甚至被杀灭。对牛、羊等反刍动物影响更为明显,使瘤胃微生物区系失调,瘤胃内环境破坏,直接影响到消化机能。
3 饲料添加抗微生物药对人健康的影响
动物日粮中长期添加抗微生物药,会使肉、蛋、奶等畜禽产品中残留药物。当人食用这些产品后,会间接导致人体内抗药和耐药菌株的形成,从而对该药产生抗药耐药性,影响治疗效果,增加治疗难度。研究表明,随着饲料抗微生物药物的利用,畜禽体内与沙门氏菌相互制约的微生物被杀灭,抗药性沙门氏菌在体内趁机大量繁殖,当人们食用被这种沙门氏菌污染的食品后,会引起严重的胃肠道疾病,且很难治疗。有研究表明,畜禽肉类是抗药性沙门氏菌传给人的主要媒介物。所以,有的国家立法规定,叫停在动物日粮中添加抗微生物药。
4 防制不良影响的对策
4.1 尽量不用抗微生物药添加饲料,必须用时,应选用畜禽专用的、体内残留较少排泄较快的、不易产生抗药、耐药的药物。
4.2 严格掌握使用剂量及使用时限,把握好屠宰前的停药期。一般认为屠宰前停药期,红霉素为1~2天,土霉素2~3天,新霉素3~4天,呋喃唑酮为5天。
4.3 药物与饲料混合要均匀。因药物添加量很少,所以,均匀混合尤为重要。可采用逐级混合的方法,即先把药物加入一定数量的饲料中,充分混匀,配成预混饲料。然后,再把预混料按比例加入多量饲料中,逐级扩大拌匀。
4.4 反刍动物饲料中尽可能不加抗微生物药。
4.5 用相同作用的中草药替代抗微生物药添加饲料,是目前的理想选择。
4.6 有一种替代抗微生物药的饲料添加剂-杆菌培养物,是从牛奶中提取的,烘干后加入饲料,有与抗微生物药相同的效果,而且对动物及人没有危害,价格低廉,应用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