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治疗口咽部乳头状瘤32例效果分析
2013-02-19倪昊生
倪昊生,吴 昊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喉科,江苏226001)
咽喉部乳头状瘤是咽部最常见的良性肿瘤,是耳鼻喉科临床工作者经常遇到的疾病之一。我科2010年1月—2011年12月就诊发现口咽部乳头状瘤,并经手术标本病理确诊32例,本文对其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治疗效果进行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口咽部乳头状瘤32例,其中男23例(71.9%),女 9例(28.1%),年龄21~73岁,平均44岁。患者临床症状一般无特殊不适主诉,多因其他疾病就诊时检查发现,或体检时发现。瘤体大小:0.2cm×0.5cm~0.5cm×1.5cm,平均0.3cm×1.1cm。瘤体生长部位:悬雍垂根部35例,软腭5例,腭舌弓7例。手术标本均经病理检查确诊为乳头状瘤。
1.2 方法 采用Arthrocare医用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仪治疗,输出强度调至5档,用RX45刀头,测试刀头使其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患者术晨无须禁食,采取坐位,张口后用1%丁卡因口腔喷雾麻醉。麻醉5分钟后,患者自觉咽部感觉迟钝并有轻微梗堵感,此时可准备手术。瘤体位于腭咽弓和扁桃体表面者也可于瘤体根部注射1%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麻醉满意后,直角压舌板压迫患者舌体暴露满意,患者自行持压舌板固定。术者持扁桃体血管钳轻夹住瘤体上提,充分暴露乳头状瘤根蒂部位置。以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刀头沿根蒂的底部烧灼切割,完整取出瘤体后送病理活检。通常手术创面无出血,出血者可于出血位置电凝止血即可。瘤体较大,可沿瘤体根部再次扩大切除,并加深创面。若患者恐惧情绪较明显,并且要求全麻手术,可予以全麻下手术,治疗方法类似,但无须口腔喷洒表面麻醉药物。
1.3 结果 乳头状瘤32例患者均一次手术完整切除,患者自觉手术疼痛较轻,能耐受手术。术前明显紧张焦虑5例,给予心理疏导后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均无创面活动性出血而需进一步手术处理的情况。其中1例患者3月后出现复发,予再次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治疗,随访1年未复发。
2 讨 论
口咽部乳头状瘤为咽部最常见之良性肿瘤。多见于悬雍垂底、软腭、腭舌弓等位置。瘤体色白或淡红色,起因可能为病毒感染[1]。本组口咽部乳头状瘤患者中,男性比例为71.9%,女性28.1%,男女患者人数相差明显;年龄分布上来看,40~60岁患者17例(53.1%)较其他年龄段患者多;生长部位以悬雍垂根部为最常见位置,为12例(37.5%)。
口咽部乳头状瘤一般选择手术治疗[1],可选择沿肿瘤根部手术刀割除或剪刀剪除瘤体,术中或术后可能会有少量出血,引起患者不必要的担忧。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基本原理是: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仪通100kHz的等离子射频电场,使电解液变为低温等离子态,在电极前形成厚度为100μm的等离子体。薄层强大的电场还使等离子体薄层中的自由带电粒子获得足够动能,打断分子键,使乳头状瘤靶组织细胞分解为简单的分子或原子及低分子量气体如:氧气、氮气、氢气以及二氧化碳。与以往通过高温使乳头状瘤组织坏死的热皱缩技术不同,等离子刀可以将温度精确控制在40℃~70℃。当射频电场的能量作用于乳头状瘤组织或血液时,组织的阻抗会导致热效应从而产生组织皱缩和止血作用,既确保使胶原蛋白分子螺旋结构皱缩又保持了细胞的活力[2]。通过乳头状瘤32例患者手术发现:(1)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手术出血少,视野清晰,避免了手术中的盲目性,并减少患者产生不必要恐慌心理等可变因素。同时患者手术中痛苦小,配合度高;(2)手术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术中可自行控制手术的范围及深度。对一些瘤体大,位置深的瘤体可按手术需要加大手术边缘范围及深度。对一般较小的瘤体创伤则更小。术后患者反应轻,局部创面恢复快,数小时后可于创面出现白膜,1周左右逐步脱膜。术后局部较小的创面不需用药,稍大的创面可适当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3)手术操作简单便于门诊操作,患者费用少,经济负担轻,并且利于基层医院开展该手术。
总之,口咽部乳头状瘤临床为临床常见病,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手术在切除此病变中有明显优势,术中出血少,患者痛苦小,治疗时间短,术后复发少,手术难度低,治疗费用低。需要指出的是:对一些位置隐蔽或较深而不容易暴露的乳头状瘤不提倡采用此方法。本文病例随访时间上为1年,更远期的疗效需要进一步的随访。
[1]黄选兆,汪吉宝.实用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97.
[2]达鹏,吴昊.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38例效果观察[J].交通医学,2007,21(4):461-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