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预防医学专业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2013-02-19王长文吉林医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营养教研室吉林吉林132013

吉林医药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医学实验教学教学内容

王长文 (吉林医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营养教研室,吉林吉林 132013)

预防医学是一门研究环境因素在机体健康、人、死亡谱中所起作用的学科,它主要阐明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中各种有益因素和有害因素对机体健康的影响、作用规律及人体对环境因素的反应,以找出影响健康的原因,并能够采取相应措施以预防疾病的发生,从而促进人群的健康。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逐步向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以及人群疾病谱、死亡谱的变化,预防医学的工作重点也逐步从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向维护人群健康过渡,在此过程中对预防医学专门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预防医学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科学性、实践性、群体性、综合性和独特性等特点,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它包括卫生毒理学、卫生统计学、流行病学、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儿少卫生学和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等课程。

长期以来,实验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而不受重视,其受学科体系、课时、经费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多偏重于“菜谱式”操作,即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准备好全部试剂及器材,学生按部就班地操作,学生大多是被动地按照教师的指点和实验指导进行。此种教学方法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实验教学的教学目的不符,与21世纪培养厚基础、宽专业、高能力的复合型预防医学人才的要求也不符。

1 存在的问题

1.1 实验教学内容交叉和重复,教学模式单一

传统教学中各学科自成体系,各自为政,教学内容中存在着交叉和重复现象。例如:流行病学和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两门课程的实习课都有现况调查;环境卫生学和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两门课程的实习课都有空气采样、噪声测定等。重复授课既浪费了教学资源,也减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开设的大部分为验证性实验,实验的药品、器材、试剂均由实验技术人员提前准备好,在实验过程中带教老师会将实验目的、原理、方法、步骤、仪器使用和注意事项等讲解得细致入微,面面俱到,然后学生按照实验讲义的操作步骤按部就班地操作。这样做忽视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缺乏独立动手解决问题的机会,弱化了实验对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实验考核不够全面,部分学生不努力

由于在实验课考核中没有包括学生的实验态度和实验过程,而单纯从实验结果、实验报告中评定学生的实验成绩,导致少数学生不认真学习与实验有关的知识和实验技能,而是抄袭他人的实验结果、实验报告,影响了学习效果。也极大地挫伤了大多数爱学习、善动手、成绩好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也有个别学生为了得到较好的实验成绩,不是实事求是地做实验,而是在实验数据和实验报告上做文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2 改进预防医学实验教学的措施

2.1 优化实验教学内容体系

为了更加合理的安排实验教学内容,我们打破实验项目的学科界限,重新整合,统筹安排,对本专业所涉及的课程教学内容深入分析、充分论证,编制出新的实验教学大纲,切实解决各课程间内容交叉、重复等问题。在整合时,既要顾及相互衔接又要避免脱节等问题。根据预防医学专业培养目标,提出能涵盖本专业的统一的实验教学计划,打破实验教学内容的学科界限,使学生具备适应新世纪预防医学人才需求的知识结构、工作能力和整体素质。通过学科整合,形成了一门新的《预防医学实验教程》,做到优势互补、相互渗透,为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2.2 改革教学模式,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我们根据预防医学专业课程体系的特点,在实验教学中分别选择部分内容实施以案例为中心的教学法、逻辑推理法、比较法等,建立引导式、互动式实验教学模式,以启迪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其创新的内在动力,从而达到“以教导学,以学促教,教学相长”的目的。

2.2.1采用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我们结合时势,对于部分教学内容精选案例,如在现况调查这一实验中,根据我国目前疾病谱的变化趋势——各种急慢性传染病已从死因序位第1位降至第10位以后,但以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为代表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成为严重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选择糖尿病作为典型案例,与同学们共同讨论抽样方案、资料收集方式、质量控制程序、数据整理与分析方案等。案例教学的实施,要求教师进行角色的重新定位,在开放式教学中充当教学的组织、参与和协调者,一方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他们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兴趣,培养了他们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了他们多方面的能力(如利用信息能力、自我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要有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从而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

2.2.2融会贯通,“活学”知识

与一些其他医学学科相比、预防医学专业课程具有逻辑性强的特点。如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的知识都是环环相扣,紧密相连的。如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都是分析暴露与疾病之间的联系,学生容易将历史性队列研究混淆为病例对照研究。因而,在实验教学中,教师需注意知识体系的完整和系统,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对知识点的整理和归纳总结,尤其对容易混淆的知识点,教师采用比较法教学,在归纳比较相似知识点共性的基础上发现彼此的本质区别,有比较才有辨别,通过比较发现事物的异同,掌握事物的特征。通过逻辑推理和比较,充分认识到知识之间的联系,举一反三,提高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达到融会贯通。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逐渐转换学习方式,从过去的单纯被动地接受、记忆知识升华为现在灵活地运用学过的知识,主动地、探索性地获取新知识,达到“活学”的目的,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2.2.3实验成绩多方面考核

针对少数学生在实验课上不能按要求认真独立地完成实验内容,而是抄袭他人的实验结果和实验报告的情况,采取单独考核的方式来考核学生的实验课。即选择难度适宜,又有一定代表性的实验,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写好实验报告。教师根据学生完成实验的全面情况评定实验成绩。这样做既能全面考查学生的操作技能情况,培养学生独立动手完成实验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实验成绩。还可以在实验课上进行随机小测试,即在实验课上由老师准备几个与实验内容有关的小问题,让学生随机从中抽出问题作答,这样做能够促进学生做好实验。

2.2.4完善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让其进行评教活动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但是如何处理学生评价结果,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进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首要目的是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而不是将教师放在对立面。如果评价结果不被认真看待,就可能导致师生对学生评价结果失去信赖。如果对学生评价结果处理过激,把评价结果放在一个错误的位置上,可能造成教师不敢管学生,上课小心翼翼,时时担心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差,给教学工作带来不利影响,这样就不是“为教学而评价”,而是“为评价而教学”,就会失去教学评价应有的意义。在实践中,为了避免学生评教活动中学生对授课教师的喜恶等主观心理因素所导致的偏倚,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定期开展教师自评、同行评价、教学督导评价和学生评教四项评价活动,对各项评价活动赋予权重,综合运用四方面评价主体的评价结果,建立预防医学实验课程考核及管理规范,构建“全程式”质量管理监控体系,完成了一系列考核评价细则。通过预防医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明显提高:从2007级预防专业毕业论文统计来看,属于现场调查的占80%,科研性的占10%,其他10%。通过鼓励创新,学生的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质量明显提高,部分学生参与研究的论文已在国内刊物上发表。学生实践技能较强,深受用人单位青睐。

猜你喜欢

医学实验教学教学内容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医学的进步
小议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
电容器的实验教学
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认识和体会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几何体在高中数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医学、生命科学类